APP下载

三星堆文化中巴蜀图语的解读与英译

2023-02-27贺曾祯陈析西

名家名作 2023年32期
关键词:神权巴蜀译者

贺曾祯 陈析西

一、前言

巴蜀图语是巴蜀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巴蜀图语的解读与英译对巴蜀文化及其地域精神的外宣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三星堆是古代巴蜀文明的重要遗址,其宏阔的古城、灿烂的青铜制品群、滥觞的文字、伟大的艺术以及盛大的礼仪中心等物质文明的巴蜀图语中,蕴含着古蜀文明本质性、结构性的制度文明和精神文明特质,体现了巴蜀文明的神权政治性质,是一项典型案例。巴蜀图语时代久远、内涵丰富,相关文献资料有限,其解读难度较大,而英译更具挑战。

本文运用生态翻译学理论探讨巴蜀图语解读与汉英翻译过程的实质。通过走访三星堆博物馆,进行实地考察,采取拍摄图片、查阅文献等方式搜集巴蜀图语相关资料,选取中国研究史上突破性成果之一的三星堆图语为研究对象,在生态翻译学理论视角下,解读三星堆文化中的巴蜀图语,同时探讨其翻译过程中为适应翻译环境应做出的适应性选择。

二、巴蜀图语的语言特点

在古代三星堆文化中,城市、文字(符号)、青铜器、大型礼仪中心等多个文明要素不仅都已同时、集中地出现,还发展进化到相当高的程度,标志着古蜀文明时代的来临。其中巴蜀图语承载了三星堆文化的精髓,其蕴含的浓厚气氛,把古蜀王国装点成一个神秘的王国,体现出当时社会是一个中央集权统治之下的高度复杂的分层社会。三星堆文化中的巴蜀图语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语言:器物为载体的图语再现

古代四川是一个独立的经济、文化区,无论是金玉陶石,还是青铜器或建筑物,都是巴蜀图语中“神权政治”直接而具体的表现。古蜀国蚕丛、柏灌、鱼凫、杜宇、开明五位君王,他们合在一起被称为“五代蜀王”,这五个王朝有很多代君王,而最具有代表性的便是每一代王朝的开国蜀王。在神权政治中,君统结构就像帝与群神的关系,犹如众星捧月。这种带有神统的结构特点,正是古蜀时期人世间结构的反应。

(二)文化:政教合一的古蜀文化

巴蜀图语中所包含的一些特殊图案,一般看作是鱼凫王的形象。这一形象更是直接表现了鱼凫王是最高政治领袖,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确实证明三星堆古蜀文明是实行神权政治、政教合一的古代文明。神权政治实质上仍然是权力的世俗化、神化了的政治权力,只是世俗权力的一种实现形式罢了。

(三)交际:多元一体交际互通

三星堆作为蜀王之都,是最高权力中心之所在。其丰富的内涵、辉煌的文物、鲜明的特色,显示出三星堆文明是巴蜀文明“多元一体”中独具特色的重要一员,是巴蜀文明中“神权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三、生态翻译学理论

(一)生态翻译学概述

生态翻译学“是一种生态学的翻译观”,翻译生态与自然生态具有“类似/同构”的生态特征。因此,生态翻译的原则为“多维度的选择性适应与适应性选择”,而翻译过程和自然生态的适应与选择相类似,是“由译者为中心的、译者适应与译者选择的交替进行的循环过程”。

(二)生态翻译学的基本内涵

生态翻译学中,“适应”指译者调整翻译策略;“选择”指译者实施对译文的选择。该理论的翻译方法主要为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的“三维”转换法。外宣翻译的目的是向非中文读者展示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并让他们感受到中国文化之美。而生态翻译则是为了适应不同的语言和文化环境,使翻译能更好地表达原文的意义。

语言维适应性选择转换是指在翻译中,译者根据语言形式的特点选择合适的转换方式。文化维适应性选择转换是指在翻译活动中,译者注重传达和阐释双语文化内涵,克服由于文化差异而导致的源语和目的语的转化障碍。交际维适应性选择转换即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关注双语交际意图是否在译文中得以体现,使译文更符合原文的语义。因此,在进行三星堆文化中巴蜀图语的外宣翻译时,译者要在尽量忠实于原文信息的基础上,避免语言间的文化差异,注重信息的转化与文化内涵的传递。

换言之,翻译是人类社会生态的语言转换和语言交流活动。无论是译者、译本和读者,从文本生命到译者生存,再到翻译生态,无不受生态翻译宇宙论的关联和影响。鉴于此,外宣翻译研究与生态翻译学非常相符。通过从生态翻译学的文化角度出发,并应用生态翻译学理论,外宣翻译可以在语言、文化和交际方面进行适应性调整,以确保准确传递语言信息和文化内涵,从而实现良好的跨文化交际的效果。

四、生态翻译学理论下的巴蜀图语解读与英译

三星堆文化中巴蜀图语相关文献材料英译难度较大,如何在理解原文意思的同时准确翻译它需要仔细思考。从句法角度来看,大部分是简单的复合句,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在翻译过程中,需要注意将形合、意合进行转换。在没有译本的情况下,笔者注重传达原文的文化内涵和隐含意义。运用生态翻译学“三维”转换的翻译方法,通过巴蜀图语中具体的译例,探讨译者在外宣翻译的过程中如何在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不断适应和选择,并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使译文在多维度下保持平衡。

(一)语言维的适应性转换

语言维的适应性转换是指译者对原语语言形式的适应性转换(胡庚申,2008)。巴蜀图语的外宣翻译应充分考虑整体翻译环境,并特别关注英汉两种语言的差异,包括词汇、句法、语序等方面。同时应了解译入语读者的语言表达习惯,并注重语言中的多义性和象征性,以使译文更符合原文的语义。

三星堆文化中,金杖是最具代表性的巴蜀图语,《发现三星堆》中有这样的解读:“金杖杖身上端的三组人、鱼、鸟图案,可以充分表明金杖既被赋予人世间的王权,又被赋予特殊的权力,它本身既是王杖,又是神杖,是政教合一的象征和标志。”同时,对于金杖上的图案又做出了进一步的解读:“鱼、鸟图案的意义在于,鱼能潜渊,鸟能飞天,它们是蜀王的通神之物,具有龙的神化般功能。而能够上天入地、交通于神人之间的使者,正是蜀王自身。所以金杖不仅仅是一柄王杖,同时也是一柄神杖,是用于沟通天地、人神的工具和法器。”

从神权政治的双重功能来看,以上两种解读讨论了神权政治的社会功能。金杖作为一柄王杖也是神杖,同时象征着财富垄断,这三种特权同时赋予一杖,反映出古蜀文明是一种彻头彻尾的神权文明。在翻译金杖时,采用三星堆博物馆对其的译本“Gold Scepter”。“Scepter”尤指象征君主权位的权杖,金杖同时具备三种特权,象征着蜀王所处的最高统治地位,再加上“Gold”一词直接点明金杖的材质,以“特点+性质”的直译方式,简单明了地点明金杖的地位。通览中文原文,从格式上看多以短句形式出现,重意合。所以,在翻译过程中应避免逐字翻译,适当合理重组文本信息,根据译入语受众的思维方式,翻译时注意句子之间的逻辑性。“王权”一般翻译为“royal power”,陆谷孙《中华汉英大词典》中对王权的官方译文为“monarchical power”,“monarchical”的意思更加侧重于帝王,而金杖就是帝王的权杖,因此语境更加贴切,采用词典上的译文。同理,“政教合一”可理解为政体即国家政体和教会的联合,通过查询陆谷孙《中华汉英大词典》发现,也有较为官方的译文为“alliance between church and state”。神权政治的主体可简单看作君主体系,或者说是帝与群神的关系。历代蜀王就好似帝,臣子就好比群神。蜀王可以上天入地、精通神性,所以笔者在翻译“人世间”时加入human 一词,用以强调上天和人间在神权政治中的区别。

因此,译文除准确传达文化内涵外,还应适当合理重组文本信息,避免逐字翻译,调整句式结构,达到最佳关联。因此,三星堆文化中关于巴蜀图语解读的英译,除了需要注意文本的简洁性,还应格外注意信息的传达。

巴蜀图语作为文化传承的载体、历史宣传的重要窗口,其文本翻译在注重语言维的同时,还应该注意其译文文化内涵的体现程度,即生态翻译学理论的另一维度——文化维。

(二)文化维的适应性转换

要实现文化维的适应性转换,译者需要了解各个文化背景中的价值观和审美取向,打破不同文化之间的隔阂。文化维的转换体现在传达文化内涵和理解文化负载词的语义上。提高译文的严谨程度,增加背景知识介绍,达到双方交际互明的目的。笔者将对以下三个例子进行分析论证:

例1:众帝上天还下,是经由“建木”这种神树,而不是经由都广山上下。既然建木是众帝往返于天地间的神树,那么它显然也就是登天之梯了,是天人之间的通道。(《发现三星堆》)

例2:建木青叶、紫茎、黑华、黄实,其下无声响,立无影也。(《发现三星堆》)

例3:鸟头勺把,既是祭祀礼仪场合舀酒的神器——它的鸟头形制极似鱼鹰,来源于上古时代鱼凫王族群的徽记,是王族的神圣象征,又是王族家天下统治的权力标志。又如,作为中原夏商周三代国家政权象征物“九鼎”上的图案,和青铜器上的动物纹样,大都属于此类超自然崇拜的象征物。(《发现三星堆》)

例1 和例2 主要是不同典籍对“建木”的描述,其在古蜀时期的作用是人间通往天上的梯子。所谓“建木”,实际指的是青铜神树,因此在翻译时笔者直接处理为“Bronze Sacred Tree”,再采用增译的方式,即“also called jianmu”,此时“建木”采用汉语拼音形式。同理,“都广”是古蜀时期的一个地名,“都广山”直接译为“Duguang Mountain (Duguang, the place name in the ancient Shu)”。因为笔者认为“建木”和“都广山”在这里是具有特殊含义的文化负载词,在翻译时用汉语拼音即可。例2在对建木的作用描写时,使用定语从句“which means a ladder leading to the sky”直观解释说明建木的内在含义。例3 中“鱼凫”“九鼎”都是极具中国传统文化色彩的文化负载词,考虑到外语读者的认知环境,笔者对相关文化信息进行补充增译。在古蜀时期,“鱼凫”本质上是指一种以捕鱼为生的水鸟,即鱼鹰。鱼凫王教授蜀民织网捕鱼,鱼凫王朝是古蜀第三代王朝,因此在翻译“鱼凫王族群的徽记”时,笔者采用音译加注释的方式传递文化内涵,译为“the emblem of Yufu in ancient times (The Yufu Dynasty was the third generation dynasty of ancient Shu)”。这样的处理方式让译文更加贴近原文所表达的意思,打破汉英间的文化壁垒,让外国人深入了解古蜀文明。同样,“九鼎”是夏王大禹令九州贡献青铜,铸造出这样一种青铜器,其象征着九州,也是当时中国的代名词,是夏朝、商朝、周朝三代奉为象征国家政权的传国之宝。所以,在翻译“九鼎”时,笔者同样采用音译加注释的方法,译为“Jiuding (It is a bronze ware, symbolizing the supremacy of the throne and the unity and prosperity of the country)”,注释直接表达出“九鼎”的内涵意义——王权至高无上,国家统一昌盛,方便英语读者理解。

由此观之,在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文化积淀不容小觑,在文化输出上,更应不遗余力地传达中华文化内涵。除上述语言维和文化维之外,交际维在巴蜀图语的外宣过程中也占据重要地位。

(三)交际维的适应性转换

交际维的适应性转换是指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除了传递语言信息和文化内涵外,还要体现原文的交际意图(胡庚申,2008)。这涉及向读者传递原文的故事线、价值观和情感态度等。巴蜀图语的英译可以适当增添相应注释,注重遣词造句时的情感态度,把侧重点放在交际的层面。笔者选取如下三个案例分析:

例4:统治者集团对意识形态的控制,是政治、经济权力在特定领域的表现。不过,以特殊形式出现的统治权力,除了具有制裁、审判、惩罚等无限权力外,还具有团结民众、维系社会、组织经济、保护秩序等极为重要的社会功能,用以达到增强政治、文化和族群凝聚力的目的。(《发现三星堆》)

作者译:The control of ideology by the ruling group is the manifestation of political and economic power in the specific field. However, the ruling power in the form of different types, in addition to unlimited power such as sanctions,trial and punishment, also has extremely important social functions such as uniting the people, maintaining society,organizing economy and protecting order, so as to achieve the purpose of enhancing political, cultural and ethnic cohesion.

例5:广汉三星堆遗址的发掘,尤其是一、二号祭祀坑的相继发现,揭示出了古蜀王国的王权与神权之谜。它使我们深刻地认识到夏商时代的古蜀文明是一种高度发达的神权文明,夏商时代的古蜀王国是一个实行神权政治的国家。三星堆遗址便是这个神权文明的政治中心之所在。(《发现三星堆》)

作者译:The excavation of Sanxingdui Site in Guanghan,especially the discovery of one and two sacrificial pits,revealed the mystery of the royal power and theocracy of the ancient Shu. It made us deeply realize that the ancient Shu civilization in Xia and Shang dynasties was a highly developed theocracy civilization. And also revealed that in the Xia and Shang dynasties, the ancient Shu was a country practicing theocracy. The Sanxingdui site is the political center of this theocratic civilization.

例6:三星堆位于成都平原中部,出土的青铜神树在形态上大体与文献所说的“建木”相合,并且三星堆古城为蜀王之都,是古蜀国的神权政治中心之所在,可见三星堆出土的青铜神树,极有可能就是所谓的建木,也就是蜀人的天梯。

作者译:Sanxingdui,located in the central part of Chengdu plain, unearthed Bronze Sacred Tree is generally in line with the form and literature called jianmu. The ancient city of Sanxingdui is not only the capital of Shu, but also the theocratic political center of the ancient Shu. It can be seen that Bronze Sacred Tree unearthed in Sanxingdui is most likely the so-called jianmu, which is the ladder of the Shu people.

以上三个案例主要是向外语读者介绍神权政治的双重功能,因此在翻译时应当增添适当的神话色彩。“团结民众、维系社会、组织经济、保护秩序”是十分典型的四字结构,用来表达神权政治中较为重要的社会功能,直接译为“uniting the people, maintaining society,organizing economy and protecting order”,其带来的影响采用“so as to”句型结构表明目的是增强政治、文化和族群凝聚力。接着,再从政治和社会功能分别阐释神权的双重功能,即权力的合法化和稳定化。因此在翻译时,笔者还使用了“did have”结构起强调作用,以增强语气。后两个案例旨在点明三星堆是古蜀时期的社会地位,所以在翻译时应当尽可能采用官方语言,以客观阐述这一事实。

在进行三星堆文化中巴蜀图语的相关资料的翻译时,笔者也对其资料做出了适应性转换。

考虑到生态翻译学中“三维”转换的翻译方法,在翻译巴蜀图语中一些特定文化负载词时,笔者一般采取直译、特点+性质的方法进行翻译。如“青铜太阳轮”作为三星堆文化中典型的青铜器,外形像太阳,所以翻译时采用其特点进行直译为“sun-shaped”。又如“陶鸟头把勺”,外形酷似鸟头,材质又为陶土,作用为汤匙,所以翻译时以材质+特点+作用的方式译为“Ceramic Bird-Head-shaoed Spoon Handle”(见表1)。

表1

例7:所谓社会结构,原指社会处于相互联系的各部分的持久排列形式。通常认为,这实际上是指社会各个基本组成部分之间比较稳定的关系,基本要素包括社会组织、权力、制度、财富、阶级等,还有若干其他表现形式。

作者译:The so-called social structure originally refers to the lasting arrangement of the interrelated parts of the society. It is generally believed that this actually refers to the relatively stabl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basic components of society. The basic elements include social organization,power, system, wealth, class, etc., and several other forms of expression.

这个例子直接体现了古蜀时期复杂的社会结构,也正是因为复杂的结构才诞生了王权。笔者在尽量忠实于原文信息的同时,适当进行语序调整、句式转换,揭示出三星堆文化时期古蜀王国拥有复杂的分层社会,等级森严。同时,从侧面展现出统治阶级对珍贵、奢侈物品及权力的占有和使用。

三星堆文明是古蜀时期神权政治的典型代表,该地方挖掘并发现的祭祀坑及里面的器物,有效展现出当时王权与神权间的联系。祭祀实际上是王族实施统治管理的一种手段,祭祀、神坛等都是具有神话色彩的词语。因此,笔者在处理文本时除了要注意其译文的准确性,还要关注文化负载词及内在含义的表达,更应注意外语读者的认知程度和文章的感情色彩。

五、结语

巴蜀文化是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整理和研究三星堆文化中巴蜀图语的相关资料,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坚定文化自信具有现实意义。对巴蜀图语的研究不仅是学术问题的探讨,更是中国文明的探源工程。本文在生态翻译学的指导下,探讨三星堆文化中巴蜀图语的解读及英译,以及翻译过程中为适应翻译环境应做出的适应性选择。笔者认为在进行三星堆文化中巴蜀图语的翻译时,译者除了充分理解原文内涵,还要适当采用直译、意译、增译等方法,最大限度地实现译文与受众之间的联系。因此,翻译作为一种语言交际活动,应最大限度地使译语文本向原语文本趋同,以此达到最佳关联。文章对巴蜀图语英译文所做的分析旨在为巴蜀文化外宣传播做贡献,并希望积极推动巴蜀文化走出去,推动地方性文化的对外建设与传播。

猜你喜欢

神权巴蜀译者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译者的适应与选择
青年共建“双城圈” 摄影同话“巴蜀情”
川渝两地携手共建“巴蜀电影联盟” 联合打造巴蜀特色电影
清代巴蜀詩話待訪書目考
论新闻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宋代巴蜀书法综述
《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对农村宗教信仰问题的认识
《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对农村宗教信仰问题的认识
艺术视角下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局限性探析
一叶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