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跨学科与产学研一体化工程人才培养

2023-02-27

世界教育信息 2023年12期
关键词:工程教育人才培养

摘   要:在知识经济时代与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背景下,为提高法国高等教育的知识生产力与国际竞争力,法国政府通过高校重组来打破大学、“大学校”与科研机构之间的壁垒,促进三者间的资源共享与优势互补,从而加快世界一流大学建设进程。文章在法国高等教育改革的背景下,以巴黎理工学院为例,分析其跨学科与产学研一体化研究生培养模式,提出我国研究生工程教育需主动寻求跨学科培养,科技创新集群是研究生工程人才产学研一体化培养的有效路徑。

关键词:工程教育;跨学科培养;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培养;巴黎理工学院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DOI: 10.3969/j.issn.1672-3937.2023.12.09

一、引言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重视高等教育机构,尤其是“双一流”高校所开展的研究生教育,是提升我国科技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双一流”高校须主动担负起加快建设科技强国的历史使命。

在高校重组的改革进程中,法国重点建设的大型教学与科研机构——巴黎理工学院(Institut Polytechnique de Paris,IP Paris)专注硕博士研究生教育,为解决国际社会共同面临的诸如能源气候、人工智能、国家安全等问题提供了人才支持,该学院体现了法国高等教育组织创新和改革的经验,其实施的跨学科与产学研一体化的研究生培养模式,与我国的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尤其是组织创新、跨学科、产学研一体化、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等改革重点具有诸多共性,其经验值得关注和挖掘。

(一)传统精英高等工程教育的优势与局限

法国是首个以精英高等教育定位来开办工程教育的国家,自18世纪中期起,为培养高层次应用型科技人才,法国陆续建立至今仍享誉世界的国立路桥学院(?魪cole des Ponts)、国立巴黎高等矿业学院(?魪cole nationale superieure des Mines de Paris)、巴黎综合理工学院(?魪cole Polytechnique)等一批工程类高等专科学院“大学校”(Grande ?魪cole),并一跃成为当时的世界高等教育中心。[1]精英导向的高等工程教育逐渐成为法国高等教育的传统和特点。20世纪末,联盟与合作逐渐成为法国组织变革的一大重要趋势,随着联盟形式进入高等教育场域,大学间的竞争模式也随之发生转变。[2]在2003年上海交通大学发布的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名(ARWU)中,法国高校整体表现不佳,法国工程师“大学校”的翘楚——巴黎综合理工学院仅位列251~300名之间,该排名引发了法国教育界的广泛讨论,并且加速了包括高校重组在内的系列改革举措的实施。国际排名落后,究其原因,一是法国所实施的综合性大学与精英“大学校”双轨并行的教育体制决定了从事精英教育的大学校重实践轻理论,且学校体量小、研究领域精而不广;综合性大学的科研能力相对薄弱,难以输出高质量成果;二是在法国的传统高等教育体制中,除了大学与“高等专科学院”双轨并行,科研机构也独立于教学机构而存在,形成了大学、“大学校”、科研机构相互独立的局面。ARWU参考的指标兼顾院校科研成果的质与量,因此这种传统高等教育布局显然使法国高校在国际排名中处于劣势地位。法国传统高等教育体制的局限性愈发突显,工程师大学校亟须克服其封闭性特征,通过重组来寻求优势互补与资源共享,更好地参与到教育全球化与国际竞争中。

(二)以高校重组为导向的高等教育改革

在全球竞争加剧的今天,大学特别是其中的理工科院校,越来越倾向于选择联盟形式来形成合力,共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与科研创新能力。[3]通过透视法国固有的,并在国际竞争中被进一步放大的高教体制局限性,法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重点就在于推动机构重组,以及打破大学、“大学校”与科研机构三者之间的壁垒。自2007年起,法国政府开始积极推动“高等教育与研究集群”(p?觝les de recherche et denseignement supérieur,以下简称集群)政策的实施,即高等教育与科研机构按照区域相近原则结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整合多方资源与开展活动,共同参与国际学术竞争。[4]出于对高等教育与科研的重视,时任总统尼古拉·萨科齐上台后继续大力推行高等教育机构重组政策,并积极着手筹办涵盖大学、“大学校”与科研机构的高校共同体——巴黎—萨克雷大学(Université Paris-Saclay)。2010年,萨科齐政府开启在“未来投资计划”(programme dinvestissements davenir)①框架下的“卓越大学计划”,即促使高等教育机构与科研机构之间通过合并或重组的方式来一同争取政府的专项资金支持,而巴黎—萨克雷大学也成为首批入选该计划的高校之一。

二、巴黎理工学院的研究生培养模式

2017年,马克龙总统在访问萨克雷高原时,提出要在此建设一所世界一流大学,一所法国的麻省理工学院。为响应总统关于创建大型科学技术研究综合体的呼吁,巴黎综合理工学院、巴黎国立高等先进技术学院(ENSTA Paris)、巴黎国立统计和经济分析学院(ENSAE Paris)、巴黎高等电信学院(Télécom Paris)和南巴黎高等电信学院(Télécom SudParis),这五所工程师“大学校”相继脱离巴黎—萨克雷大学,并于2019年签署协议,成立“科学、文化与职业的实验性公共机构——”巴黎理工学院。

区别于巴黎—萨克雷大学同时涵盖大学与“大学校”、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巴黎理工学院的成员校均为“大学校”且只专注于研究生阶段的教育,致力于以跨学科建设和产学研一体化的特色培养模式来为学生提供卓越的教学项目与推进尖端的科研项目。得益于五所成员校的办学实力,巴黎理工学院一经成立便被视为法国乃至世界领先的教学与科研机构,且在短短两年内投入140万欧元用于推进产学研融合与加速科技成果转化[5],这顺应了马克龙政府秉持的延续并改进前两届政府的高等教育改革方针。高等教育、科研与创新部时任部长维达尔表示,在其任期内会将工作重点放在助力科研成果转化之上[6];曾任巴黎—萨克雷大学校长的现任部长希尔维同样表态将继续大力促成高校合并来提高法国高等教育在国际排名中的可见度[7]。因此,巴黎理工学院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正是当前法国工程教育前沿的改革实践之一。

(一)学位设置

巴黎理工学院是凭借相邻的地理位置、相似的学科领域、相近的教学与科研能力,以及相同的目标与愿景而被紧密团结在一起的新型公共机构。它们共同进行招生,研究生教育涵盖了研究生学院项目和工程教育项目。工程教育项目通过严格的入学考试(Concours)来筛选在“大学校”预科班顺利完成预科教育阶段学习,或者其他接受过2~3年高等教育的有资质进入成员校深造的学生。巴黎理工學院将向其提供法国最优质的高等工程教育,并在毕业后为其授予工程师文凭,以及受到国际认可的硕士学位。

(二)跨学科建设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知识机构的角色发生了转变,依靠知识生产来解决日益严重的经济、社会与环境问题的需求不断增加。[8] 作为法国政府重点建设的高等教育与科研机构,巴黎理工学院主动承担起促进科学发现与推动技术革命的社会责任,致力于通过跨学科的人才培养模式来为全球重大挑战贡献具有原创性、创新性的解决方案。

首先,巴黎理工学院的教学与科研水准建立在其旨在突破知识极限的多项学科专长,以及与众多合作结构的互利互惠之上。通过整合各成员校的优势专业与教学科研资源,巴黎理工学院在涵盖自然科学、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在内的十个学科部门的1000余名教师与研究人员的基础之上,积极开发跨学科的教育培训与科学研究项目,这种方式也调动了不同学科领域之间前所未有的协同合作。除了调动机构内部的跨学科力量,巴黎理工学院积极与法国国家科研中心、法国国家健康与医学研究院等顶尖研究机构,以及巴黎—萨克雷大学、巴黎高等商学院等高校建立了合作伙伴关系,共同在科技创新和商业技术领域开展跨学科的教学与研究。

其次,为更好地回应当前人类面临的全球性问题,巴黎理工学院秉持多元开放的精神筹备了多所大型跨学科中心,通过整合各学科间互补的观点与方法论,来开展其高水平、原创性的科学研究。目前已经投入运行的跨学科中心有能源与气候中心,研究人工智能与数据分析的“你好巴黎中心”(HI! Paris)、健康工程中心,以及国防与安全跨学科研究中心。为鼓励学生将所学付诸实践,各个中心陆续举办跨学科竞赛。例如,能源与气候中心自2019年起举办的能源与气候学生挑战赛,大赛主题分别为“想象一个无碳城市”与“2050年碳中和目标:地方的落实情况”。这项赛事为国际化、跨校,特别是跨学科的团队提供协作经验的同时,设计出具有广泛社会影响力的研究项目平台。再如,“你好巴黎中心”举办的以“人工智能促进能源效率提升”为主题的黑客马拉松数据挑战赛,将来自巴黎理工学院成员校与巴黎高等商学院的不同学科的学生聚集在一起,以小组合作形式共同寻找能够减少碳排放与成本的能源消耗最优解。该项数据挑战赛的目标正是在人工智能、机器学习和数据科学时代下,朝着以更创新、更节能的方式来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过程中迈出的关键一步。

(三)产学研一体化

巴黎理工学院以推动科研成果向经济和社会领域进行有效转化为核心办学目标,而博士研究生的培养工作是促进产学研协同发展的重要环节之一。为给各学科的博士生提供科研创新的环境与条件,该校与法国及国际上的多个科研机构始终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积极与高科技公司及大型跨国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巴黎理工学院博士生科研活动的开展受到校内各机构开辟的众多企业教席,以及多方合作伙伴的支持。例如,法国国家科研中心(CNRS)与泰雷兹集团(Thales),于2022年2月与巴黎理工学院合作建立的强激光联合实验室,就是该学院为1100余名博士生设立的32间实验室之一。该实验室旨在借助科研机构与企业资源,并充分发挥学院的博士生培养优势,共同研发出能够应用于科学、工业、医学等领域的尖端技术。除此之外,在“通过研究促进工业发展公约”(Conventions industrielles de formation par la recherche)②的协助下,该校博士生还能够自由地选择在实验室或企业当中进行其研究工作,并同时收获学术上以及职业道路上的长足发展。

从更广泛的视域来看,巴黎理工学院坐落于世界八大创新中心之一的“巴黎—萨克雷”科技创新集群,作为“大巴黎计划”③下的重点项目,巴黎—萨克雷平台的搭建受到了法国政府及巴黎大区政府的全方位支持。该平台旨在围绕巴黎—萨克雷大学与巴黎理工学院两所研究密集型大学来进行世界高水平基础科学研究,囊括了法国高科技领域15%的公共研究项目与15%的工业领域研发活动[9],汇聚了数以万计的企业、研发岗位、学生与研究人员,现已成为欧洲最大的研发中心与法国的“硅谷”。在全球经济发生深刻变化的背景下,空中客车公司、法国电力公司、雷诺汽车等大型集团正在依托巴黎—萨克雷平台,与初创企业、中小企业、投资者、学术集群,以及国家科研机构等创新团体进行深度合作[10],以便整合和凝聚巴黎大区的产学研力量布局,从而适应21世纪的科技创新模式并从集群效应中获益。凭借这一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巴黎理工学院携手各大企业,共同为学生搭建了世界领先的孵化器网络和密集且多样的生态系统。例如,作为巴黎理工学院成员校的巴黎高等电信学院已在欧洲最大的创业园区F站(STATION F),设立了汇集几所成员校学生及校友的创办或共同创办项目的孵化站。巴黎理工学院的孵化器每年为多家初创企业提供支持,且在法国27家独角兽企业中,有近10家来自于巴黎理工学院的生态系统。此外,巴黎理工学院是巴黎—萨克雷规划局(?魪tablissement public daménagement Paris-Saclay)在萨克雷高原南部部署的创新技术园区的重要合作伙伴。该园区汇集多家企业,促进公共研究中心与私人研究中心之间的互动,为学生搭建一个就业能力库,并开发一个创新创业生态系统[12]。 因此,该园区将持续滋养巴黎理工学院以及“巴黎—萨克雷”科技创新集群的生态系统。得益于上述丰富的教研资源与领先的创新创业平台,产学研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得以顺利推行。

三、办学成效

巴黎理工学院将“教学、研究、创新”视为三大战略支柱,通过实施跨学科与产学融合的特色培养模式,以及与大型科研机构及其他高校的合作交流,实现了教学过程中实践与理论之间的平衡。2022年首次独立参与QS排名,便位列世界前50。

(一)知识生产力水平提升

在第三阶段“未来投资计划”下的“研究型高校项目”(Projets d?魪coles Universitaires de Recherche,该项目由法国国家科研署负责实施,通过资助项目的途径,鼓励大学加强其在一个或多个学科领域内教学与科研方面的国际影响力与吸引力,巴黎理工学院有四个科研项目入选,占总入选项目的1/6[12],这强有力地证明了其学术卓越性。这些入选项目均是与法国国家科研中心以及其他教育和研究机构联合开发的,被视为带动各成员校课程升级的杠杆。上文提到的能源与气候跨学科中心便是本次的入选项目之一。该中心由巴黎理工学院与巴黎高科路桥学校共同筹建,依托近30个实验室来开展包括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推广可再生能源,以及能源政策制定在内的四大研究主题。[13]其科研活动由研究人员、产业、法律界人士共同参与,致力于在统筹经济与立法层面知识的前提下为社会提供技术解决方案,以便确保其成果的顺利落地。此外,为了与企业共同迎接经济和可持续发展领域的挑战,巴黎理工学院与全球最大的管理咨询公司埃森哲(Accenture)签订为期五年的战略合作协议,这一伙伴关系将围绕“教学、研究和创新”三大支柱展开合作,通过建成“技术促进变革”学术与研究讲坛,为《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确定的17项可持续发展目标提供联合解决方案。[14]这是巴黎理工学院在进行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的基础之上,为国际社会提供服务与贡献的又一次尝试。

(二)社会经济影响力扩大

技术转移是巴黎理工学院的重点关注领域,是加强各成员校科研项目社会经济影响力的重要途径。学校于2019年发起一年一度的早期项目征集活动,旨在资助最具潜力的技术项目快速完成向工业领域的转化。短短两年时间内,学校为覆盖多领域的19个项目投资140万欧元。[15]为进一步将巴黎理工学院打造成为法国和国际上技术创新的典范,学校于2020年起开始在成员校内设立配备有孵化器、加速器、微观装配实验室、投资者与风险投资俱乐部,以及国际支持机制的品牌式“创新中心”。

2019年,学校与法国数字科技协会达成合作关系,这一拥有着近2000名数字技术领域优秀企业家与投资者的机構,为巴黎理工学院的学生提供优先享用该协会旗下筹款、招聘及资源网络的权利,并且本次合作还进一步加强了联盟在法国和欧洲的创业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巴黎理工学院自身也拥有着充满活力的生态系统。2019 年,巴黎理工学院申请了 44 项专利,收入达 561,000 欧元。2020 年申请了 20 多项专利,估值收入超过 69万欧元。在2020年表现最佳的40家创业公司与排名前120位的创业公司,这两类法国最具前景初创公司的榜单中,巴黎理工学院的初创公司都占据了其中的1/4左右。[16]2021年6月,巴黎理工学院的21家初创企业参加“科技万岁”(Viva Technology)展览会,初创企业提出许多针对当前经济与社会挑战的解决方案,包括监控工业场所的自动无人机、数据中心的碳中和电力系统,以及一项能够延长蔬菜水果保鲜时间的新技术等。[17]

四、小结

(一)研究生工程教育需主动寻求跨学科培养

由在大学与科研机构组成的双螺旋模型下,不受经济、社会等外部因素的影响,仅在学科框架与学术规训之下探索真理与纯粹知识的知识生产模式1;到在大学、产业、政府的三螺旋关系下,以在具体情境中解决社会问题为导向,采取跨学科研究的方式来整合多元化观点的知识生产模式2;再到在大学、产业、政府与公民社会的四螺旋模式下,强调关注社会公共利益,回应公民社会关切,利用学科交叉思维解决本土化与全球化冲突情境的知识生产模式3[18]。随着知识生产模式的又一次转型,人才培养模式也发生了相应转变。巴黎理工学院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过程中所依赖的“知识集群”“创新网络”“生态系统”是知识生产模式3的核心要件与概念。[19]

集合了五所法国顶尖工程师“大学校”的巴黎理工学院,基于自身学科专业体系与科研机构深度合作创办跨学科研究中心,开展科研育人,并为国际社会共同面临的棘手问题贡献原创性解决方案。法国高校重组的经验显示,建立在相似学校性质、相近学术水平与相同办学愿景之上的高校合作合并是孕育交叉学科的优势平台,也是实现跨学科科研育人的重要途径。

(二)科技创新集群是工程人才产学研一体化培养的有效路径

作为“大巴黎计划”这一城市发展规划的旗舰项目,“巴黎—萨克雷”科技创新集群在政府的鼎力支持下吸引了大批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且这三者间的良性互动也直接催生了如今极具规模的知识密集型城市创新高地。享受着这一集群效应带来的红利,巴黎理工学院的研究生能够在校园、实验室与企业之间自由地开展学习与研究,并且能够利用学校搭建的孵化器网络来培养自身的创新创业能力。同时,巴黎理工学院培养的精英工程师也将源源不断地滋养“巴黎—萨克雷”科技创新集群的生态系统。当前,我国也正在打造诸如粤港澳大湾区、苏州工业园区与雄安新区等区域产学研协同创新生态系统,而基于“巴黎—萨克雷”科技创新集群这一国际经验,在开展此类政策实践时要注意构建能够使大学、科研机构与企业之间紧密合作的区域创新体系;鼓励周边企业向园区聚拢,建立创新型产业集群;将科技创新集群嵌套进城市发展规划之中,通过打造宜居城市留住拔尖创新人才。

注释:

①“未来投资计划”由国家颁布并由投资总秘书处指导,目的是为法国境内有创新性、有前景的投资项目提供资金,从而提升法国的经济增长及就业潜力。

②“通过研究促进工业发展公约”创设于1981年,由法国高等教育、研究与创新部出资,本质为校企合作培养博士生计划,旨在加强公立实验室与社会经济界的交流,促进博士生进入企业就职,以及推动在法国境内成立的企业的创新进程。

③时任法国总统萨科齐提出的城市发展计划,旨在将巴黎打造成为与伦敦、纽约齐肩的国际化大都市。

参考文献:

[1]赵婷婷,田贵平.“高等教育强国”特征:基于高等教育中心转移的国际经验分析[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9(7):22-28,42.

[2]章丽萍,孔寒冰,陈子辰.工程硕士学位教育的国际进展[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2):21-28.

[3]章丽萍,朱凌,李晨,等.高层次工程人才联合培养的两个国际案例[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3(2):53-59.

[4]高迎爽.从集中到卓越:法国高等教育集群组织研究[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2,33(1):59-65.

[5][14][15][16]Institut Polytechnique de Paris. IPPARIS rapport annuel 2020 final[R]. Paris: Institut Polytechnique de Paris, 2021.

[6]王玉珏.马克龙政府教育改革最新进展[J].世界教育信息,2017,30(22):29-30.

[7]Ministère de lEnseignement supérieur, de la Recherche et de lInnovation. Discours: Conseil national de lEnseignement supérieur, de la Recherche et de lInnovation[EB/OL]. (2022-06-14) [2022-10-03]. https://www.enseignementsup-recherche.gouv.fr/fr/discours-conseil-national-de-l-enseignement-superieur-et-de-la-recherche-85868.

[8]王小棟,苑大勇.跨越学科认知边界:超学科的理念表征与现实适用[J].比较教育学报,2022(2):131-146.

[9]Choose Paris Region. Paris-Saclay: le plus grand centre de R&D dEurope[EB/OL]. (2022-04-29) [2022-10-03]. https://www.chooseparisregion.org/fr/actualites/paris-saclay-le-plus-grand-centre-de-rd-deurope.

[10]?魪tablissement public daménagement Paris-Saclay. EPA-Paris-Saclay brochure investir-innover[R]. Paris:?魪tablissement public daménagement, 2021.

[11][13]Institut Polytechnique de Paris. Innovation et entrepreneuriat[EB/OL].(2022-05-04)[2022-10-03]. http://www.ip-paris.fr.

[12]Ministère de lEnseignement supérieur, de la Recherche et de lInnovation. Les 24 lauréats de la deuxième vague de lappel à projet “Ecoles universitaire de recherche” du PIA 3 sont désormais connus[EB/OL]. (2019-08-30) [2022-10-03]. https://www.enseignementsup-recherche.gouv.fr/fr/les-24-laureats-de-la-deuxieme-vague-de-l-appel-projet-ecoles-universitaire-de-recherche-du-pia-3-47142.

[17]Institut Polytechnique de Paris. IPPARIS rapport annuel 2021 final[R]. Paris : Institut Polytechnique de Paris, 2022.

[18]杨冬.从科学范式到工程范式:高质量新工科人才培养的逻辑向度与行动路径[J].大学教育科学,2022(1):19-27.

[19]武学超.模式3知识生产的理论阐释——内涵、情境、特质与大学向度[J].科学学研究,2014,32(9):1297-1305.

An integrated interdisciplinary and 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 Model

for Engineering Talents Cultivation

—A Study of IP Paris

LI Yiran   YOU Zheng

(Graduate School of Education, Beijing Foreign Studies University,Beijing 100089, China)

Abstract: In the context of the knowledge economy and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the French government, aiming to enhance the knowledge productivity and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of higher education in France, has chosen to break down the barriers between universities, schools and research institutions through the formation of university alliances. This strategy is designed to promote resource sharing and complementary advantages among these entities, thereby accelera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world-class universities. By analyzing the interdisciplinary and 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 integrated graduate education model implemented by IP Paris, the article, against the backdrop of elite higher engineering education and the ‘University Alliance in France, offers the following insights for the graduate engineering education in China: graduate engineering education needs to actively pursue interdisciplinary joint train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clusters are an effective path for the integration of 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 training in graduate engineering talents.

Keywords: Engineering education;Interdisciplinary training;Integration of 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Talents cultivation;IP Paris

編辑 王亭亭   校对 朱婷婷

作者简介:李逸然,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北京 100089);尤铮,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教育学院讲师(北京 100089)

基金项目: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规划项目青年课题“新发展格局下北京高等职业教育‘走出去的品牌建设研究”(编号:22JYC017)

猜你喜欢

工程教育人才培养
“卓越计划”背景下工程导论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CDIO模式下JaVa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基于CDIO理念的计算机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
法国高等工程教育的早期发展
基于工程思维的Java程序设计课程教学研究
金属材料类工程教育人才培养初探
速录专业 “三个一” 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