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北京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水平监测评价研究

2023-02-27沈向东郝菁任剑锋王露晓连煜阳

中国国情国力 2023年12期
关键词:现代化农业指标

沈向东 郝菁 任剑锋 王露晓 连煜阳

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家现代化,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是实现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跨越的基础和支撑[1]。为紧紧抓住开启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新征程的重点环节,北京市2022年5月发布《北京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行动方案》,提出到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为量化分析北京市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水平,明确目标任务,研判发展进度,弥补短板弱项,精准助力北京蹄疾步稳迈向首善标准、首都特色的农业农村现代化,本文构建了农业农村现代化统计评价指标体系,并对北京市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水平开展统计监测评价。

一、农业农村现代化统计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提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任务,要将先进技术、现代装备、管理理念等引入农业,将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覆盖,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改善乡村面貌、提升农民生活品质,促进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课题组把新发展阶段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内涵特征概括为“六化”:农业产业体系现代化、农业生产体系现代化、农业经营体系现代化、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现代化、农村居民思想观念和生活质量现代化、农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2]。

本文遵循前瞻性、科学性与合理性、系统性与代表性、可操作性原则[3],立足北京市“大城市带动大京郊、大京郊服务大城市”战略定位,采用层次分析法和专家打分法构建了一套农业农村现代化统计评价指标体系[4][5],包括高质高效、产业融合、科技引领、绿色低碳、生活便利、环境宜居、富裕富足、文明善治8个准则层和36个具体指标。参考《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中远景谋划,将2035年定为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节点,2050年定为全面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节点[6],据此确定2035年和2050年各指标的目标值。

二、北京市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情况监测评价

(一)总体情况: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态势向好

利用构建的农业农村现代化统计评价指标体系,对2020—2022年北京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水平进行监测评价①,监测结果显示,2020—2022年,北京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态势总体向好,总指数从82.2提高至85.2。8个分项指标中,科技引领、生活便利、环境宜居、富裕富足、文明善治5项指标发展指数均呈逐年上升态势,高质高效、产业融合、绿色低碳3项指标发展指数则呈先升后降的态势(见表1)。

表1 2020—2022年北京市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指数

(二)分项指标:全方位反映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进程

2020—2022年,北京市立足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和“大城市小农业”“大京郊小城区”的市情农情,扎实推进“米袋子”“菜篮子”稳产保供工作,强化科技赋能产业发展,多措并举促进农村居民增收,不断提升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分项指标中,平均分排名前三的指标分别是科技引领、绿色低碳、高质高效;总分增长最明显的指标是富裕富足(见图1)。

图1 2020—2022年北京市农业农村现代化分项指标发展情况

1.高质高效先升后降。高质高效指数从11.4升至11.9,又降至11.1。7项具体指标中,粮肉菜综合自给率、农业生产经营规模化水平2项指标的指数逐年增长,农林水事务支出占比、农业劳动生产率2项指标的指数较为平稳,养殖业产值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比重、高标准农田占比、农业土地产出率3项指标的指数出现下降。

近年来,北京市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和“菜篮子”责任制,抓好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积极落实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充分发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作用,提升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水平,扎实推进都市型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2022年,全市粮食、蔬菜和生猪自给率稳步提升,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为11.5万亩,产量45.4万吨,分别比2020年增长56.9%和48.6%;蔬菜及食用菌播种面积为79.7万亩,产量198.9万吨,分别比2020年增长39.3%和44.2%;年末生猪存栏量36.8万头,比2020年增长14.3%,累计出栏量32.2万头,比2020年增长83.3%。生猪、牛、家禽养殖规模化率分别达到99.3%、88.5%和91.2%,比2020年提升1.4%、12.4%和5.1%,粮食、蔬菜、瓜果、果园种植规模化率分别达到11.4%、23.4%、10.2%和12.3%,比2020年提升3.1%、8.2%、1.1%和0.3%。同时,值得关注的是,与2020年相比,2022年牧业、渔业产值分别下降2.9亿元、0.2亿元,养殖业产值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比重下降1.5%;随着复耕复垦地块增加,耕地面积随之大幅增加,第一产业产值、高标准农田面积增速相对较缓,导致农业土地产出率下降2.3万元/公顷、高标准农田占比下降9.3%。

2.产业融合平稳发展。产业融合指数从8.7升至8.9,又降至8.6。4项具体指标中,农业观光园与乡村旅游总收入1项指标的指数先上升后小幅下降,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之比、农村非农产业就业人员占比2项指标的指数较为平稳,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与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之比1项指标的指数有所下降。

近年来,北京市不断拓展农业多功能,延伸农业产业链,推行休闲农业“十百千万”畅游行动计划,加强乡村特色产业和农产品加工业健康发展,依托设施农业、会展农业、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农事节庆等多重载体,逐步盘活农村资源,推动农产品形成品牌效应,提升休闲农业发展水平,加快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步伐,推进农业与文化、教育、科技、生态、康养的深度融合。2020年,全市农业观光园与乡村旅游收入合计为25.0亿元,2021—2022年乡村旅游呈现逐步恢复态势,农业观光园与乡村旅游收入恢复至32.1亿元,增长28.6%。但是,主要受传统畜牧业萎缩影响,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呈现持续下降态势。

3.科技引领贡献突出。科技引领指数从12.9升至13.3,在8大类准则层指标中指数最高。3项具体指标中,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1项指标的指数由3.3升至3.7,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和农作物良种覆盖率2项指标的指数较为平稳。

北京充分发挥科技中心优势,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先后出台关于种业人才发展、强化创新驱动科技支撑、现代种业发展等相关政策文件,加快建设“中国·平谷农业中关村”,推进“北京科技小院”拓面提质,全力打造“种业之都”,现代化、标准化、信息化农业生产技术快速发展,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稳步提升。2022年,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75%,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8%,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由2020年的69.1%提升至76.1%。

4.绿色低碳持续巩固。绿色低碳指数从11.7升至12.3,又降至12.0。4项具体指标中,主要农作物化肥利用率、主要农作物农药利用率、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率3项指标的指数小幅上升,都市型现代农业生态服务价值1项指标的指数先上升后下降。

北京持续抓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清洁农业生产环境,积极践行“两山”理念,加大城乡生态环境建设力度,开展生态走廊、水源保护林、景观农业、节水示范基地建设等乡村绿化美化项目,有力促进京郊生态环境日益改善,增强农业生态功能。2022年,主要农作物化肥利用率、主要农作物农药利用率、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率分别达41.3%、45.4%、96.6%,比2020年分别提升1.0%、0.3%和2.5%。2020年,都市型现代农业生态服务价值年值为3476.0亿元,2021年,在粮食与蔬菜生产快速增长、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收入逐步恢复的带动下,都市型现代农业生态服务价值年值增长至3923.3亿元,2022年,疫情影响文化旅游服务价值有所下降,该值同比下降5.6%。

5.生活便利逐年改善。生活便利指数从10.9升至11.2。6项具体指标中,村(社区)服务站覆盖率1项指标的指数逐年上升,进村主要道路硬化路比例、农村自来水普及率、农村燃气普及率、农村互联网普及率、快递服务覆盖率5项指标的指数较为平稳。

完善的基础设施是乡村各项发展的前提条件。北京市加强乡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村民生活便利度得到持续巩固和提升。2022年,进村主要道路硬化路比例、农村自来水普及率、农村互联网普及率、快递服务覆盖率均达到98%以上;村(社区)服务站覆盖率从2020年的71.2%提升到2021年的86.2%;农村燃气普及率近3年稳定在30%左右,未明显提升。

6.环境宜居稳步推进。环境宜居指数从10.5升至11.1。3项具体指标中,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1项指标的指数逐年上升,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率、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2项指标的指数较为平稳。

近年来,北京市深入推进“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积极培育乡村全面振兴样板村,深入落实“清脏、治乱、增绿、控污”要求,持续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垃圾治理、污水治理。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率、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分别从2020年的55.4%、98.5%和95.6%提升到2022年的66.4%、98.7%和96.2%。

7.富裕富足显著提升。富裕富足指数从8.3升至9.6。6项具体指标中,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农村居民每万人拥有文化站数3项指标的指数逐年上升,农村居民教育文化娱乐支出占比、农村居民家庭汽车普及率、农村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人数3项指标的指数较为平稳。

近年来,北京市高度重视农村居民增收工作,制定多项惠农政策,盘活闲置资源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稳步拓岗促进农村劳动力就业,强化民生保障惠及农村居民,推动农村居民收入较快增长,拉动农村居民消费水平有所提升。2022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4754元,比2020年增长15.4%,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为2.42:1,较2020年下降0.1;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下降1.1个百分点。农村卫生服务、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逐步健全,农民生活品质有效提高,2022年,农村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人数、农村居民每万人拥有文化站数分别为0.7人、6.4个。但是,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2020—2022年,农村居民对教育文化娱乐等发展享受型消费减弱,尚未恢复至2019年的水平。

8.文明善治卓有成效。文明善治指数从7.9升至8.4。3项具体指标中,合法村庄规划占比、县级以上文明村占比2项指标的指数逐年上升,村规民约占比1项指标的指数较为平稳。

北京市持续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健全和创新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开展村规民约示范提升行动,加快培育文明乡风,提高乡村善治水平。村规民约占比、合法村庄规划占比分别从2020年的99.4%、80.4%提高到2022年的99.6%、87.2%。受限于各村区位和资源禀赋差异,2022年,县级以上文明村占比为24.8%,比2020年提高了4.1个百分点。

三、北京市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进程中存在的短板和弱项

(一)产业融合发展不够充分

一是乡村产业中二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监测结果显示,养殖业产值、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及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在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中的占比均较低,农业产业链较短,农产品附加值低,从而导致农业劳动生产率、农业土地产出率较低,制约了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二是现有产业体系应对风险能力不足,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配套设施建设不足,第一产业向后端延伸不够,第二产业向两端拓展不足,第三产业向高端开发滞后,尤其面对疫情的冲击,乡村旅游规模有所缩减,2022年全市农业观光园与乡村旅游收入仍未恢复至疫情前水平;三是农业支持力度不大,农林水事务支出占比低,且呈现逐年下降趋势。

(二)乡村建设存在薄弱环节

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仍然薄弱,农村规划建设与美丽宜居的目标要求还有差距。一是乡村基础设施建设还不够完善,农村燃气普及率偏低,智慧农业、农村电商、农业数字化的现代农业配套服务设施设备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二是公共文化机构利用率不高,不少农村建立了公共文化机构,但多数条件简陋、利用率低,缺乏长效运营机制;三是乡村治理能力和水平偏低,农村党员老龄化现象严重,缺乏乡村治理人才,乡村治理效能不高。

(三)农民生活水平仍有提升空间

一是北京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依然存在,2022年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42∶1,排在全国第22位,收入差距绝对值由2020年的45476元扩大到49269元;二是农民经营性收入占比较低,2021年,农民经营净收入占比仅为5.6%,比天津、上海分别低16.4、0.6个百分点;三是农民消费结构有待优化升级,2022年,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高于城镇6.2个百分点,农村居民教育文化娱乐、医疗保健支出占比分别比城镇居民低1.7、1.4个百分点。

四、对策建议

(一)增投入、优结构,全面增强农业产业韧性

一是注重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积极开展农技推广、土地托管、代耕代种、烘干收储等农业生产性服务,进一步强化市场信息、农资供应、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农机作业及维修、农产品营销等服务效果,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相衔接,全面提升农业科技应用率、农业土地产出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二是持续优化农业政策和制度供给。优先保障农业基础设施的资金投入,加大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不断夯实农业生产能力。三是加速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充分发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引领作用,做强精深加工和副产品的综合利用加工,实现农产品多元化开发、多层次利用、多环节增值。四是因地制宜培育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利用首都科技资源,大力发展智能温室、植物工厂、设施农业综合体,延伸农业产业链、价值链,形成高精尖的都市型现代农业、绿色有机农业;盘活农村闲置农宅,持续优化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注重特色挖掘和差异化发展,发掘地方风味、民族特色、传统工艺等资源。

(二)增品牌、优环境,持续提升乡村建设水平

一是建设具有北京韵味的美丽乡村。学习“千万工程”经验,推进“百村示范、千村振兴”工程,挖掘都市型现代农业、生态沟域、人文传承、红色经典等优势,培育“门头沟小院”“运河村落”“京韵满乡”等特色品牌,打造美丽乡村示范村。二是加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促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档升级,保证实现水源净化、道路硬化、夜晚亮化、能源清洁化、人居环境美化;提升农村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养老、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满足农村居民对高品质生活的期待。三是提升首都乡村治理水平。完善有制度、有标准、有队伍、有经费、有监督的农村人居环境长效管护机制;运用科技化、数据化、智慧化手段推动乡村治理转型,发挥科技支撑作用,提高首都乡村治理效率。

(三)增收入、优消费,努力提高农民生活质量

一是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利用首都大城市对劳动力的需求,通过订单、定向、定岗培训等形式,推动农村劳动力在城市就业;开发农村社会管理服务岗位,创造农村劳动力本地就业机会;引导农民积极参与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等多种经营,多渠道增加收入;支持集体经济发展,带动农民增收。二是促进农民消费结构升级。完善现代农村市场体系,支持消费新业态、新模式向农村市场拓展,满足农民消费升级的需要;鼓励农民树立现代消费观,激发释放发展型、享受型消费潜力。

猜你喜欢

现代化农业指标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一类带临界指标的非自治Kirchhoff型方程非平凡解的存在性
边疆治理现代化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最新引用指标
莫让指标改变初衷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现代化诠释
Double图的Kirchhoff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