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知识转型和评价转向的高校体育类人才评价体系重构研究

2023-02-27

关键词:体育类教学活动体系

丁 凯

(西安文理学院 体育学院,西安 710065)

区别于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时代,21世纪是以信息生成和传播、以对多样化资源整合利用为主的智能经济时代,也是以信息的快速更迭为主要标志的大数据时代。一个人所具备的理论知识的丰富程度、智力发展程度、自主学习能力高低,决定了其在知识经济时代的生存能力和发展潜能。高校是我国现行教育体制下培养高素质人才、专业型人才的末端环节,更是筛选高素质人才、高端技术型人才的关键一环,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知识经济、大数据时代的来临促使社会对高校体育类人才的综合素养、专业技能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如何科学、合理、高效地利用现有体育教育资源,不断结合社会发展实际设计和实施体育教学活动,是高校培养体育类人才的重中之重。随着现代教育改革的有序推进,以优化教学评价方式为载体,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导向,关注“教学评价”的教学理念逐步普及,也为重构高校体育类人才评价体系制造了契机、注入了动力。[1]

一、高校构建和实施体育类人才评价体系的意义

专项人才评价体系的构建,既需要有明确的评价要素、评价方式和指标权重,又需要涵盖对教学质量、学业质量、实际学情等教学活动中的相关要素的标准化和体系化统筹。因此,在人才评价体系设计之初,需要吸收和采纳多方建议,将有利于推动专项人才评价管理的因子囊括其中,保障专项人才评价工作和专项人才筛选工作的有序开展。基此构建完善且系统的体育类人才评价体系,一方面能从源头上整合高校培养优质体育类人才所需的各种资源要素,为提高高校体育教学活动的效能和价值提供方向指引;另一方面通过实施体育类人才评价体系,及时了解当前所培养的体育类人才的知识素质、思想素质、能力素质和身心素质等实际状况,从而在第一时间发现问题、探寻原因,有的放矢地对体育教学活动的内容、流程和方式等进行调节和优化,精准衡量人才品质,为高校体育类人才的高质量管理和培养提供依据。

高校体育类人才评价体系完善与否和实施程度,一方面体现出为培养体育类人才体育教学活动的开展情况与学生的实际情况及发展目标要求的匹配程度,另一方面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体育类人才的就业选择和发展空间。[2]而高校体育类人才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实施,能寻根究底地发现已培养出的体育类人才在专项能力、综合素养等方面存在的不足和短板,也能使学生从更具象化的评价指标中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对自身所欠缺的能力和品质进行强化或补足,为体育类人才个体和整体的发展注入活力。

构建高校体育类人才评价体系的主要路径是以多样化评价方式和多元化评价为主体,从整体上把握体育类人才的培养目标、方向、标准和达成度。因此,高校体育类人才评价体系的实施,能从整体上衡量体育类教学活动的水平和质量,助力教师以评价结果为导向,着力关注和重视体育教学过程,及时对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实施环节进行反思和优化,从中找到制约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关键要素,为改善和优化体育教学活动提供助力。

二、高校体育类人才评价体系构建现状

高校体育类人才作为各类学校体育教师和社会体育指导员的主要培养者,在体育事业发展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虽然现有体育相关专业的高校都在持续进行专业内部教研优化和教学升级,但其关注点多在推动科技发展、制造业发展的政治、财经、机械等专业的人才培养、评价和管理上。就实际而言,高校体育类人才评价体系的构建和实施仍处于边缘化状态。高校体育类人才相关学术研究既缺乏相关的理论研究成果,又没有适合专业特征的执行细则。同时,部分高校虽然设计并实施了高校体育类人才培养评价体系,但多数因形式化问题严重而未达到既定目标。此外,少部分高校虽有较为完善的人才评价体系,但却由于评价方式的形式化、随机化、单一化等原因,评价更侧重于衡量教师的岗位职责履行情况、教学内容设计情况和技能性教学目标达成情况,而真正落实“以生为本”理念,关注学生个体发展实际的并不多。加之相对缺乏专业化评价体系平台,现行体育类人才评价体系很难发挥对体育类人才培养质量监控和持续优化高校体育教育的实质性作用。

高校体育类人才评价体系的建立,不能生硬地将不同的评价要素进行串联,而要借鉴被社会广泛认可的国内外专业化人才的培养标准,分析我国现行教育体制,并结合高校体育类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方式,通过对建构主义理论、自我发展理论中所强调的“学生”与“学习活动”的内在关联、“认知”与“思维”的逻辑关系的研究,获得遵循学生发展规律的理论体系架构,继而对其进行要素填充与融合,使之立体、饱满。[3]由于各高校发展的侧重点不同,对体育人才培养的重视程度、教师实施评价的步骤和流程等因素都存在显著差异。比如,目前部分高校体育类人才评价体系多以教师个体评价为主,评价程序简单、评价要素单一、评价标准浮动性较大。还有部分高校以学生某项专业能力的测评分数为评价标准给予评价结果;有的教师以学生专业考核成绩为参考,给予学生学业质量评价等。规范评价管理机制的缺失,使评价程序随意化成为司空见惯的现象,无形中为人才培养规模化发展埋下了隐患。

此外,高校体育人才的评价保障不足,也是制约高校构建和实施体育类人才评价的瓶颈之一。有限的基础设施、统计方法、落后的考评方式,致使学生难以正常发挥,又易挫伤学生投身体育事业的积极性;测评专家的非专业化、能力单一化,也会使评价过程中出现更多负面且隐性的不利影响因素,这些不利影响很可能悄无声息地掩盖学生在技术学习、知识掌握和师范技能中存在的问题,从而阻碍体育人才评价要素的多元化、系统化构建。

三、基于知识转型和评价转向重构人才评价体系策略

知识转型,是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重要标准;评价转型,是现代教育革新的必然要求。唯有以知识转型和评价转向为导向,以提高高校体育类人才培养标准为目标,通过对构成评价体系的要素进行排序整合,持续强化评价体系实施运作的全过程监管,才能使高校体育类人才评价体系发挥作用。[4]

(一)以培养能力为本位,在明确评价目标中完善评价体系

学术界对人才的定义为:在某方面有超过常人的能力、思维、素养或创意,并能将其运用于社会实践领域,使之产生有助于推动社会进步、人类发展和经济前进的专项能力较突出的人。由此可知,评价“人才”最重要的标准是“能力本位”。高校体育类人才评价体系构建的主要目的是为培养高质量人才提供依据,为优化高校体育教学和推动高校长远发展架设桥梁。因此,重构高校体育类人才评价体系的基础,即是以培养学生能力为本位,使评价体系能够助力学生综合能力发展和评价目标达成。

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需要围绕构成学生能力发展水平的整体要素展开。如我国当前对高校体育类人才的能力发展有四个层面的要求,即思想素质、身心素质、知识素质和技能素质。在实施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即可围绕上述四项素养目标设计和实施教学活动,一方面明确学生能力培养的内容,另一方面理清影响学生能力提升的相关要素,使学生在“专”的基础上达到“博”的状态,从而为人才评价体系的重构提供依据。以“知识素养”评价目标的明确为例,可先将“知识素质”进行具象化拆解,分为“多能一专的技术及知识”“体育教育学科知识”“体育人文知识”“体育实践知识”“公共基础知识”等更细化的内容,再据此制定“评价学生多能一专的技术及知识”评价目标、“体育教育学科知识”评价目标、“公共基础知识”评价目标等。以此为基础,教师依托具体的评价目标,有的放矢地补充相应的评价内容、评价标准、评价流程、评价方式、评价主体等有助于构成完善的评价体系的诸多要素,人才评价体系框架便得以在不断完善中成型。

(二)以广泛教研为基础,在明晰评价要素中确定指标权重

解决少数突出问题但整体上缺乏理论支撑的评价体系,虽然能在短时间内提升体育教学质量,但对体育教学的长期发展、高校体育类人才评价体系的科学化、系统化建构却难以持续发力。因此,在构建体育类人才评价体系前,即要做到精准把握时代发展趋势、真正摸透人类发展的内在规律、准确了解学生个体成长需求,以助力新鲜出炉的评价体系能在实践检验中更新迭代、优化升级。教师既需要广泛且深入地参与有关“人才评价体系”的理论依据学习,又需结合现有理论研究成果和高校体育教学实际,对现行体育评价机制在运行中发现的问题等进行探讨和梳理,从而使评价体系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以避免“眉毛胡子一把抓”而导致高校体育教学乱象和人才评价形式化问题的出现。[5]

广泛的教学研究可以充分发挥高校多学科、高职称、高学历教师的人力优势,为设计和构建符合人类发展规律和认知能力的人才评价体系夯实理论基础。如学习全面发展理论,明确马克思主义所强调的“全面发展”对人类进步的重要作用,明确我国对学生全面发展的能力、素养的根本要求,使评价体系能成为推动学生综合素养提升和持续成长的媒介;学习发展性评价理论,理解因学生个体的性格差异、学习能力差异等因素导致的发展目标的实现速度有快有慢,继而在设计评价体系时,将对学生的差异化发展评价融入其中;以学习多元智能理论为基础,明确多元智能才能客观公正地评价感知水平参差不齐的学生的发展水平,为高校体育类人才评价体系重构过程中的指标建设进行透彻分析并提供依据。

(三)以规范管理为抓手,在监管评价程序中提高评价效力

高校体育类人才评价的主要对象为教师,学生的行为、态度和成绩是人才评价需要关注的重点内容。而教师与学生虽在课堂上有一定的交流时间和接触行为,但并不意味着教师对学生的能力、素养等都全然了解。同时,以阶段性学业质量测评结果为人才评价的最终评价结果的评价方式存在忽视体育人才的潜能发挥和埋没体育人才的可能性,因而要重构体育类人才的评价体系,应以规范管理为抓手,不断明确并监管实施既定的评价程序,从而避免随意评价导致的评价效力不足现象的发生。[6]

根据高校体育教学活动的发展方向和实施内容,定期开展有关革新人才评价方法的专题会议,并对推动评价体系改革的要素进行再次梳理。校园体育学术研究的氛围变化、学风变化、体育教学内容的变化、体育测评中学生成绩的变化、学生对体育技能的学习态度的变化等,是及时了解并有助于评价体系优化升级的多种要素,从细微处发现可进行深入挖掘的“关键点”与“创新点”,从而将其纳入人才评价的实施流程中,为评价流程的规范化提供细节指导。在评价体系的实施环节,融入大数据时代特有的科学技术手段,如电子化评价管理平台、多元化智能互动平台等,教师需在常态化教学活动中对学生进行课堂表现评价、学习活动过程评价,并及时输入系统内,为人才评价教师或专家了解学生的常态化表现、平均能力等提供参考。

(四)以加强保障为桥梁,在实施多元评价中彰显评价价值

在知识转型和评价转向的社会背景下,重构高校体育类人才评价体系,既需要有完善的制度作支撑,又需要强有力的人力、物力资源作保障,使建构的评价体系环环相扣、层层落实,继而彰显价值。[7]

完善评价体系实施必须具备的体育考核场地、器材等基础设施保障;完善规范评价体系实施流程所必须的智慧平台设施建设和网络通讯设施建设;提升考核评价实施者的专业考核和评价能力,可引进校外人才评价体系建构和实施专家及专业化的体育人才等,使评价结果能更具专业性和公正性,为更多有潜力的学生创造展示自我、发展自我的机会;加强对体育教师的教学质量考核和评价,在建立完整的考核、评价流程的基础上,定期、定时、定量对教师的教学活动进行评比、评价等,以助其在体育教学实践中积累更多的评价经验,弥补人才评价体系的不足;制定学生专项能力发展评价手册,不定期地通过教师评价、学生互评、自我评价等方式对学生的能力发展速度、状况进行测验和评价,使学生在多元化评价中重新认知自我,强优补弱,以推动评价体系有效实施并彰显价值的人力、物力等资源得以形成合力。

综上所述,在知识转型和评价转向的客观背景下,重构高校体育类人才评价体系,既能在创造宽松的学习和评价氛围的过程中帮助更多有体育特长的高校大学生获得积极的学习体验,保持他们从事体育事业的热情和激情,切实提高高校体育类人才培养质量,又能为丰富高校体育教学内容、提升教学品质、拓展空间提供保障。但教育是长期的工程,唯有高校教师不断在体育教学实践中积累经验、创新探索,才能以全新视野、创新思维推动重构下的高校人才评价体系向综合化、效能化和精准化发展,真正以评价助学生发展,以评价助教师积智,以评价促高校转型。

猜你喜欢

体育类教学活动体系
2022年在晋招生高校体育类专业录取统计表
浅析体育类短视频的传播策略——以抖音为例
住培教学活动指南专题
2021年在晋招生高校体育类专业录取统计表
2020年在晋招生高校体育类专业录取统计表
小学数学实践教学活动初探
构建体系,举一反三
如何构建低耗高效的高中数学教学活动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活动设计探讨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