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环境下师范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能力提升路径探究

2023-02-27

关键词:师范生中华微信

李 莉

(西安文理学院 文学院,西安 710065)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教育的根本问题在于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1]《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指出,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需要着力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2]要想把立德树人落到实处,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本源和基础,而其主阵地则是学校教育。各级各类学校要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心理特征及认知特点,确定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点内容,根据教育教学实际有计划有安排地逐步推进,引导学生在体会和感受中不断增强文化自信,推动文化传承,促进文化创新。教师是学校教育的主力军,加强对教师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培训,有助于提升教师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实际能力,以确保教师能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结合具体教学内容,有机融入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元素,体现学科育人价值。作为教师队伍的后备军,师范生只有具备较强的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实际能力,才能在入职教师岗位后,有能力承担起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和使命。当下的师范生是在信息时代成长起来的数字原住民,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通过微信、微博、QQ、网络论坛等新媒体表现形式发表观点、展开交流已经成为他们的一种生活常态。如何充分发挥新媒体作用,促进师范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能力的有效提升,是值得每位教师教育者深入思考和实践探究的时代课题。

一、巧妙运用新媒体,提升师范生自身的优秀传统文化素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进程中积淀下来的,它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3]其内涵丰富,囊括了中华民族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传统美德以及中华人文精神;其形式多样,不仅有系统的思想观念文化,还有丰富的传统文艺、传统技艺、传统风俗等;其开放包容,在漫长的历史变革中不断扬弃,吐故纳新,发展传承。师范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与传播的重要主体,提升师范生自身优秀传统文化素养,既是师范生个体精神发展和人格完善的内在需要,也是其作为职前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然要求。师范生要在不久的将来承担起结合学科教学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责任,就需要自身具备较为深厚的优秀传统文化素养,能够成为学生成长的榜样。不少师范生在职前成长阶段,更关注学科专业知识的学习,对优秀传统文化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的深入度不够,巧妙运用新媒体有助于激发师范生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促进师范生优秀传统文化素养的有效提升。

(一)借助新媒体激发师范生习得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

“未见意趣,必不乐学”。兴趣是促使学习者主动学习、不断探究的第一原动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内蕴丰厚、形式多样,在师范生的职前培养阶段,即便是学校开设了一定的传统文化教育类课程,举办了相关的传统文化类活动,也不可能涵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各个方面,也很难确保所有学生都能参与到活动中去。新媒体的多样性、灵活性和交互性给高校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借助新媒体技术,可以有效弥补师范生培养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类课程有限、传统文化类活动覆盖面不广、师范生参与度不高等问题,充分调动师范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效激发其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兴趣。在传统文化教育类课程教学中,教师可借助新媒体革新教学方式,提升互动性,增强趣味性。教师可以创建微信班级群、QQ班级群或者班级讨论吧,在课前发布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的预习要点,前置学习任务,还可以让学生通过新媒体平台分享自己的预习成果。在课中,教师在介绍或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相关知识内容时,除了语言讲授和板书展示外,可以适当引入一些新媒体平台的相关内容作为课程资源,如在介绍传统建筑文化时,可播放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古建科普系列短视频《川地建筑的“大木作”》;在介绍传统饮食文化时,可以引入李子柒、滇西小哥镜头下的佳肴美食;在展示民俗文化时,选择微信公众号或者短视频中对各地除夕、元宵节、端午节等传统节日中的民俗风情介绍,等等。在课后,教师可以布置在新媒体平台展示的相关传统文化类作业,如录制自己配乐朗诵的古诗词,制作Vlog展示自己感受到的校园里的传统文化等,同学们还可以通过留言或者跟帖的方式进行点评交流。学校在举办传统文化类活动时,可以采用线下与云端相结合的方式,扩大活动参与度。如举办古典诗词朗诵会、传统艺术展演会等,由于活动时间的限制,参与展示的人数有限,可以通过新媒体平台展示更多同学的参演节目,采用网络投票等方式推选线下展示节目,还可以通过在观看新媒体平台播放的参演节目时发送弹幕或在观看后撰写并发布短评等形式,让没有参加表演展示的同学也参与到活动中去,在互动交流中更深入地了解和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逐渐提升文化自信。

(二)依托新媒体开拓师范生习得优秀传统文化的渠道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于2022年8月31日发布的第5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指出,截至2022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10.51亿,手机网民规模10.47亿,其中使用手机上网比例达99.6%。[4]通过手机终端获取信息、交流沟通已成为师范生的一种基本生活方式,可以说新媒体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他们的生活和学习。充分发挥新媒体在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上的媒介优势,能够增强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力度,拓宽师范生获取优秀传统文化的渠道。[5]在师范生职前成长阶段,由于所学专业不同,师范生通过学校开设的课程所学习到的传统文化知识的内容和数量也各有不同,如汉语言文学专业会开设古代汉语、古代文学等课程,历史学专业会开设中国古代史、中国历史文选等课程,较为系统地学习与专业相关的传统文化知识,而物理学、数学、化学等专业,主要是通过诸如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等通识类必修或选修课的学习对传统文化进行初步掌握。但由于课时量有限,教学内容丰富度不够,所以师范生通过课程学习所获取的优秀传统文化知识是非常有限的。新媒体是采用网络技术、数字技术、移动通讯技术进行信息传递和接受的信息交流平台,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新媒体从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网络媒体发展到以手机为代表的移动新媒体阶段,手机已经由简单的个人通讯工具发展为向用户提供信息和服务的媒体终端,可以“随时在线,随时互联”[6]。依托新媒体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移动传播,既拓展延伸了优秀传统文化的媒介化生存路径,又开拓了师范生习得优秀传统文化的渠道。学校可以创建校园传统文化数字图书馆、在学校官网开设传统文化专栏,创建弘扬传统文化的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视频号等,定期推送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文章、视频作品等,还可以给师范生推荐有一定影响力的优秀传统文化类新媒体账号。教师可结合学科专业,为师范生推荐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网站、公众号、App等,师范生能够通过浏览观看这些内容从而多角度多方位地了解优秀传统文化的多元性,体会和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魅力。师范生还可通过微信朋友圈、QQ空间、微博、博客等新媒体,分享自己感受和体会到的优秀传统文化,在日常沟通交流中深化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和感悟。

(三)善用新媒体检视师范生习得优秀传统文化的成效

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键是要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其重点工作是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国民教育各阶段,分学段循序渐进推进,使之贯穿教育各个领域,使之走进课堂、走进教材、走进实践、走进生活。[7]从学校层面看,需要建立健全完善的课程体系,围绕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人文精神的内容开设相关课程。还要注重营造校园文化氛围,在校外搭建内涵丰富的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践基地,结合实际有计划地定期举办优秀传统文化主题教育。同时注意加强保障,建立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长效机制。教师应在教学中落实课程思政理念,结合课程内容精心设计,将优秀传统文化与学科知识巧妙关联、融合贯通,实现学科育人目标。那么,如何检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成效,传统的纸笔考核主要侧重考核学生对传统文化知识的掌握情况,而在师范生培养阶段,考核重点应侧重师范生能否具备自主学习和主动探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能力,能否具备传承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是否具备一定的创新意识。师范生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否达到了这一目标,仅仅关注纸笔考核成绩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要关注师范生在优秀传统文化学习过程中的自我参与、理解消化、接受认同、传播弘扬的程度,合理使用新媒体能够促使这一目标有效达成。[8]教师可利用新媒体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过程性考核,结合具体教学内容要求学生通过新媒体平台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如在古典诗词学习中让学生进行配乐朗诵,把视频或音频文件发送到班级微信群、班级QQ群等平台,通过生生互评的方式推选出优秀作品,再通过对优秀作品的跟帖点评进一步赏析,这样的考核不仅能使每位学生参与其中,还可以让学生在对比分析、讨论评价中更深入地理解诗词的意境和内蕴。教师还可以结合传统节日、当地民俗等安排学生用小组合作的方式拍摄制作短视频,让学生在观察、捕捉的基础上进行思考,围绕一个主题选材组材,以图文声像全方位地展示优秀传统文化,并通过新媒体平台进行传播和弘扬。有效利用新媒体搭建的网络空间,能够对师范生领会体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更全面的动态检视。

二、灵活运用新媒体,提升师范生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能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主旨是传承与创新中华民族的文化与思想,发掘并培育中华民族的意识与精神、塑造与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与文化品格。而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的教育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师范生是教师队伍的后备力量,对其而言,不仅要厚植个体自身的传统文化素养,实现“育己”目标,还要提升其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实际能力,使其在入职以后能更好地“育人”。师范生要有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意识,并能在未来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时,运用灵活多样的教育教学方法将立德树人、学科育人落到实处。在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新媒体在教育领域的运用成为一种趋势,师范生应学会恰当运用新媒体技术来提升自己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能力,让教育技术成为专业成长的助力。

(一)提升师范生教学设计能力,借助新媒体广泛搜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元素

教学设计联结着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是教师在分析学习者的特点、教学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条件以及教学系统组成特点的基础上,统筹全局,精心构造,确定具体教学方案的过程。[9]教学设计能力是教师专业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师范生必须具备的专业素质。在教学设计中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有机融入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是实现学科育人任务的基础。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不能流于简单说教,需要水乳交融般地融合在学生知识习得和能力提升目标达成过程中,这就首先需要深入发掘教学内容中的优秀传统文化元素,精心设计教学方案,合理安排教学过程,恰当选择教学方法,为教学实施做好准备。由于师范生处于职业生涯的虚拟关注期,没有进入真实的教育教学一线,如何能够帮助师范生更好地掌握学情,以便在教学设计中能结合学生实际有机融入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活动,除了研读课程标准中的总目标、阶段性目标,理解不同学段学生已有学习需要达到的学习目标外,师范生还可以借助新媒体,针对所选具体教学内容,在问卷星上制作问卷,通过新媒体如微信、QQ等联系该学段的一线教师,委托任课教师发放给学生,这样就可以跨时空获取更为真实的学情资料。在吃透教材、了解学情的基础上,自主研读分析,结合具体教学内容发掘其中所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师范生可借助新媒体广泛搜集相关的传统文化资源,如查阅教育教学研究类期刊的微信公众号,阅读其中推送的相关教学设计与教学研究类论文,看看文中对学科育人的设计与分析,可以在视频网站按照主题词搜索的形式查看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视频材料,如在语文课设计古诗词教学时搜索该诗词的吟诵视频、朗读视频等,遴选优质视频作为教学素材;在历史课设计制度与国家、思想与文化等教学内容时,可以搜索遴选相关介绍类、解说类短视频;在数学课教学设计中结合教学内容链接相关中国数学典籍简介、古代数学思想介绍等视频材料。新媒体技术为师范生开辟了更便捷获取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学素材的渠道,为其在教学设计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丰富多样的教学资源。

(二)提升师范生教学实施能力,运用新媒体有效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实践

教学实施是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创设教学情境、调节教学进程、协调师生关系、达成预定教学目标所进行的系列活动。教学实施能力是师范生基本教学能力的核心,师范生要具备在课堂教学中运用知识和能力恰当开展教学活动,发现并解决课堂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有效进行教学组织与管理,完成预定的教学目标的能力。[10]真实的课堂是鲜活而富有变化的,教学是预设与生成的有机结合,如何使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自然彰显,使学生在多样化学习活动中润物无声地传承优秀文化,提高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课堂实施的有效性,是师范生职前培养中应该着力提升的专业能力之一。师范生可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合理使用新媒体技术,结合教学内容把优秀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其中,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在多媒体背景图片的选用、在字体的选择、在背景音乐的选择上等,遴选富含优秀传统文化元素的素材,使学生在学习学科知识时看得悦目、听得赏心。在教学推进过程中,可结合教学内容选择图文并茂、声像结合的传统文化视频音频资料,通过多媒体进行展示,还可以通过微信、QQ即时视频连线的方式,把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人通过云端邀请进课堂,与学生进行对话交流。在教学总结拓展阶段,可布置相关课下任务,把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延伸到课后作业中,并要求同学们依托新媒体进行展示交流等;还可以给同学们推荐优秀传统文化类节目,让学生在课外借助新媒体、利用碎片化时间通过手机端更方便快捷地浏览和学习传统文化,如推荐《中国诗词大会》《见字如面》《国家宝藏》《国宝档案》《航拍中国》《舌尖上的中国》等文化类节目,让同学们在这些融知识性与趣味性为一体的节目观看中感受和体悟优秀传统文化;推荐传统文化类微信订阅号、微博账号或者短视频平台中的优秀内容,让学生通过阅读观看了解传统文化知识,通过同步发弹幕或跟帖评论、转发传播等方式,深入参与优秀传统文化的交流讨论。

(三)提升师范生教学反思能力,依托新媒体回望审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效果

教学反思能力是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行为展开的一种理性思考,是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把自身及其实践活动本体作为认知对象,进行积极、主动的观察、描述、分析、评价、调节、反馈、创新、实践的能力。[11]引导师范生养成教学反思习惯,提升其实际教学反思能力,有利于促进师范生作为职前教师的专业成长。新媒体环境给师范生教学反思带来了新的契机,有利于师范生及时便捷地回望审视其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实际效果,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改进和提升。通过微信、微博、QQ等新媒体形式,师范生可利用碎片化时间随时随地开展教学反思活动。师范生可以把自己教学设计中融入的优秀传统文化元素相关内容拍照截图留存,可以把教学模拟试讲中结合学科教学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视频片段录制留存,可以把自己的教学反思进行电子文档留存或者语音录制留存,还可以按照专题做成Vlog,这些资料既可作为自己的反思资料,也可以通过微信朋友圈、微信公众号、QQ空间、相关论坛等展示出来,听取大家的反馈意见。新媒体平台提供的点赞、评论、互动等形式,拓展了教学反思的渠道,使同伴或同行之间的教学研讨交流跨越了时间地域限制。在新媒体环境下,围绕学科育人开展的教学反思研讨活动就可以不局限于师范生自身,可以邀请一线学科老师、学科教学论教师、优秀传统文化研究者一起针对不同反思主题定期开展活动,构建促进师范生专业成长的教学反思共同体,在反思中积累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效方法,拓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效途径。师范生主动省思,使用新媒体及时记录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效果的活动,是按照时间线发展进行的即时动态记录。在一段时间后,师范生还可通过对这些教学反思的整理,看到自己学科育人能力的动态发展轨迹。而这种即时动态的教学反思与交互式的同伴交流,又能提升师范生教学反思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反思融入师范生的日常生活,有利于激发师范生在生活学习中更多地关注自己身边所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元素,使教学反思唤醒师范生关注当下生活、提升文化素养、积累教学素材的意识,形成一种良性互促,使“实践—反思—再实践”真正螺旋上升,切实提升师范生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效果。

作为一种互动式数字化复合式媒体,新媒体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媒介化生存格局得到了拓展和延伸,促进了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承和发展。新媒体与传统文化的融合,顺应了时代发展的要求,是传统文化的自我改造与变革。新媒体运用于教育领域,成为现代教学媒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技术赋能使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形式更加多元化、内容更加个性化。在师范生职前培养阶段,既要注重提升师范生个体自身的传统文化素养,又要重视提升其实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实际能力,新媒体为这双重目标的有效实现提供了良好的技术助力。有效运用新媒体,有利于激发师范生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拓展多元学习渠道,及时跟进反馈学习效果,从而不断厚植师范生自身优秀传统文化素养;合理使用新媒体,可以为师范生在教学设计、教学实施和教学反思三个环节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提供技术支持,在师范生职前成长阶段有效提升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能力,实现育己与育人的融合统一,育德与育才的有机结合。

猜你喜欢

师范生中华微信
构建“两翼三维四能”师范生培养模式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微信
师范生MPCK发展的策略
浅析师范生PCK知识的构建
微信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