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新性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

2023-02-27何星亮

思想战线 2023年5期
关键词:现代文明中华民族理论

何星亮

引 言

创新性是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2023年6月2日,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创新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决定了中华民族不惧新挑战、勇于接受新事物的无畏品格。”(1)习近平:《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 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人民日报》2023年6月3日。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十分重视创新问题,在公开讲话和报道中,创新是出现频率最高的词,至2023年6月,共出现数千次,并把创新视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中最为关键的要素。2013年10月21日,习近平在欧美同学会成立一百周年庆祝大会上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2)《习近平在欧美同学会成立10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3年10月22日。2015年10月29日,习近平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指出:“我们必须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把人才作为支撑发展的第一资源,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3)习近平:《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节选),《求是》2016年第1期。在中共中央十八届五中全会上,明确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而其中“创新”一词排在了第一位。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创新”一词出现52次,习近平指出:“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创新是第一动力……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激发创新活力……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4)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年。可见创新在习近平心目中具有头等重要的意义。

在新时代,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与历史上的中华文明的形成发展一样,必须通过创新才能实现。习近平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强调“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创新的竞争”,应该“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5)《习近平总书记谈创新》,《人民日报》2016年3月3日。

如何进行创新?主要应该从哪几个方面着手创新?自党的十八以来,习近平多次强调“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例如,习近平在十八届二中全会上指出:“把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有机衔接起来,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6)《十八届二中全会举行 中央政治局主持会议 习近平作重要讲话》,《人民日报》2013年3月1日。在2013年8月下旬举行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上强调:“必须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始终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各个环节”。(7)《习近平主持中央政治局会议 决定召开十八届三中全会》,《人民日报》2013年8月28日。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指出:“我们必须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把人才作为支撑发展的第一资源,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8)习近平:《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节选),《求是》2016年第1期。在2016年知识分子、劳动模范、青年代表座谈会上指出:“面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我们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广大知识分子要增强创新意识,敢于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敢于抢占国内国际创新制高点。要把握创新特点,遵循创新规律,既奇思妙想、‘无中生有’,努力追求原始创新,又兼收并蓄、博采众长,善于进行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9)习近平:《在知识分子、劳动模范、青年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6年4月30日。在十九届一中全会上,习近平指出:“在新时代的征程上,全党同志一定要适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进程,牢牢把握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目标,统筹推进各领域各方面改革,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坚决破除一切不合时宜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提供强大动力。”(10)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届一中全会上的讲话》,《求是》2018年第1期。可见,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中具有关键性的作用。本文从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四个方面阐释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一、理论创新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

理论创新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之一。“坚持理论创新”是2021年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中提出的十大坚持之一。一般认为,理论创新是对原有理论体系的新突破,对原有理论和方法的新修正新发展。有的学者认为,理论创新分为五种,即原发性理论创新、阐释性理论创新、修正性理论创新、发掘性理论创新和方法性理论创新。(11)严清华,尹恒:《试论经济理论创新》,《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4期。另有一些学者认为,“理论创新总体而言具有三种方式:在总结新的实践经验基础上提出前人完全没有提出过的新思想、新观点;把前人的观点综合起来并在原有基础上提出新的具有创新价值的观点;把前人观点结合新的实践赋予其新的内涵并用不同语言做出新的概括”。(12)韩振峰:《理论创新的科学内涵与根本要求》,《光明日报》2022年4月15日。

理论创新是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新的先导、核心与灵魂,理论创新不仅要具有勇于创新的思想意识,还必须要有科学的思想方法。马克思指出:“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取决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13)[德]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2页。恩格斯认为:“原则只有在符合自然界和历史的情况下才是正确的。”(1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38页。只有坚持在继承中求创新,在比较中求创新,在综合中求创新,在实践中求创新,才能使理论创新既有坚实的基础,又能与时俱进。

观念、思想等理论形态是人的行为活动的先导,行为是观念、思想的外化形式。恩格斯指出:“推动人去从事活动的一切,都要通过人的头脑,甚至吃喝也是由于通过头脑感觉到的饥渴引起的,并且是由于同样通过头脑感觉到的饱足而停止。”(15)[德]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年,第324页。科学、正确的理论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不科学、错误的理论则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马克思认为,科学的“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16)《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1页。列宁认为,“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17)《列宁全集》第5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182页。毛泽东认为,“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思想。而代表先进阶级的正确思想,一旦被群众掌握,就会变成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并指出:“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由物质到精神,由精神到物质,即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这样多次的反复,才能够完成。”(18)《毛泽东著作选读》乙种本,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年,第383~384页。“因为我们承认总的历史发展中是物质的东西决定精神的东西,是社会的存在决定社会的意识;但是同时又承认而且必须承认精神的东西的反作用,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这不是违反唯物论,正是避免了机械唯物论,坚持了辩证唯物论。”(19)《毛泽东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326页。

理论的生命力在于创新。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与理论创新密不可分。毛泽东思想是改革开放前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这一重大理论创新成果是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和完成救国大业的思想保障,也是取得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胜利、完成兴国大业的思想保障,是中国人“站起来”的思想基础。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是改革开放以来至2012年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和推进富国大业的思想保障,是中国人“站起来”到“富起来”的思想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形成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思想保障,是中国人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思想基础。

纵观改革开放40多年,成功的关键因素是在观念转换、思想解放基础上的理论创新。1978年5月开始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大讨论,冲破了“两个凡是”的严重束缚,推动了全国性的思想解放运动。思想解放推动理论创新,推动了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转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果断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做出把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全党的工作重点由阶级斗争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开始了中国“富起来”的新时代。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出一系列深化和完善改革的新思想、新理论、新理念。在发展方式上由主要重视经济建设转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在发展理念上由主要重视GDP转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在治国理政基本目标上由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转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所有这些,都为我国由“富起来”进入“强起来”的新时代提供了思想和理论基础。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我国一定能够实现从“富起来”走向“强起来”的新时代。

如何推动理论创新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笔者认为,既要从历时性角度考察,也要从共时性的角度考察,必须从历史与现实、国内与国际两个维度进行探讨。

一是总结五千年中华文明发展的历史经验,进行理论归纳和创新。古代中国人创造了世界一流的物质文明、制度文明和精神文明,并对世界各种文明发生了重大影响。古代中华文明与世界其他古文明差异较大,具有明显的特征。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必须在古代中华文明的基础上创新发展,必须推动古代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应该加强古代中华文明形成发展规律的研究,并进行理论归纳,借鉴历史上成功的经验,推动中华文明从古典向现代转型,创造与西方文明不同的“人类文明新形态”。

二是总结改革开放以来的成功经验和存在问题,进行理论归纳和创新。实践性是理论创新的重要原则,理论创新源于实践又回到实践。改革开放40多年来,是理论创新并付诸实践的过程。解放思想的力量、实事求是的精神,推动中国由农业为主的传统社会向以工业为主的现代社会转型,从封闭僵化的社会向开放活跃的社会过渡。习近平指出:“中国人民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实现解放思想和改革开放相互激荡、观念创新和实践探索相互促进,充分显示了思想引领的强大力量。”(20)习近平:《开放共创繁荣 创新引领未来——在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人民日报》2018年4月11日。不过,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也走过曲折的路,随之伴生不少不利于中华文明持续、健康发展的问题。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物质文明、制度文明和精神文明,是建设中华文明的现实基础。科学的理论是满足时代需要的产物,并在应对时代新课题、发展新挑战中不断完善和修改。认真总结归纳改革开放以来的成功经验,深入研究其存在问题,并上升为理论形态,为在新征程中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实践经验。

三是总结近代以来世界各国现代化的经验,并上升到理论形态。开放性是理论创新的重要原则,理论创新不能局限于本国的历史与实践,也应借鉴国外的经验与教训。现代化指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社会传统经济向现代经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传统政治向现代政治、传统文明向现代文明等各个方面的转变。理论创新既需要吸收国内的优秀成果,也需要吸收国外的优秀成果。现代化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从世界各国现代化进程来看,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当前国内国际形势错综复杂,民族复兴进入关键期,国家安全工作进入敏感期。深入研究国外的经验和教训,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借鉴。

时代是理论创新之母,实践是理论创新之源。理论必须充分反映时代精神、体现时代要求、回答时代问题、展示时代精华,才能使“理论之树常青”。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必须继续进行理论创新。当代中国正在经历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矛盾风险挑战之多、治国理政考验之大都前所未有。勇于结合新的实践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善于用新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必须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理论创新,注重理论创新的严谨性和科学性,广泛吸取前人和同时代人的理论成果,吸收各门具体科学的理论成就,提升理论的科学价值和应用价值,推动理论创新体系化、学理化,使之成为研究事物本质、揭示发展规律、富有学理内涵、指导实践工作的科学理论体系,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提供理论基础。

二、制度创新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

古代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与制度创新密不可分。古代的制度文明远远领先于世界各国,并影响西方各国现代制度文明的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制度创新仍然是关键一环。

当代的制度是人类社会活动的规范体系,是全体社会成员共同遵守的规章或准则。制度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分类,从范围大小来看,制度可以分为三类:一是宏观的制度,即国家性质的制度,如资本主义制度、社会主义制度;二是中观的制度,即国家内部不同领域的制度,行政制度、法律制度、经济制度、教育制度、人事组织制度、分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婚姻制度等;三是微观的制度,即具体的工作、生产等办事程序,如考勤制度、审批制度等。我国的宏观制度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我国的根本制度,是符合中国历史、国情和民族性的制度。我们所说的制度创新,主要是指中观和微观的制度创新。

从层次结构的角度来分类,制度可分为三个层次。一是深层结构,即观念原则,为制度的理论基础,即抽象的学说、理论和思想等。二是中层结构,即规范体系,为制度的基本内容,包括成文的和不成文的规范。三是表层结构,即实施机制,包括实施主体(如执法组织和人员)和惩处的物质设施(如监狱等)和象征性设备。

每一种制度均有其功能。从内涵来看,制度具有的功能主要有三类:一是行为导向功能。制度通过提供一整套行为规范,使社会成员明确合规和不合规的行为,使人人遵守规范,不敢越雷池一步。二是社会控制功能。惩处违反规章制度的社会成员,以维护社会秩序。三是整合功能。使社会成员的行为趋向一致,强化共同性和凝聚力。从性质来看,制度的功能可分为两类:一是外显功能,它与制度的目的直接相关,是可观察的功能;二是内隐功能,是在实现外显功能过程中形成的非预想的结果,是不可观察的功能。如法律制度的外显功能是维护社会秩序,内隐功能是形成制度化的自律意识和提升文明水平。

制度创新的核心内容,是社会政治、经济和管理等制度的革新。制度创新包括行政制度、法律制度、经济制度、教育制度、人才选拔制度、分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企业管理制度等制度的创新。制度创新的方式主要是创新规范制度、创新管理制度、创新激励制度和创新考评制度等。制度创新的目的是保障社会均衡有序运行、充分调动人们的积极性、促进生产活动形成最大效能、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平衡发展。

党的历代领导人始终高度重视制度建设。毛泽东指出:“人是生活在制度之中,同样是那些人,实行这种制度,人们就不积极,实行另外一种制度,人们就积极起来了。”他强调:“人是服制度不服人的。”(2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年谱(1949—1976)》第2卷,北京:中共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第537页。邓小平强调:“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22)中华人民共和国人事部:《邓小平人才人事理论学习纲要》,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72页。江泽民指出:“保证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制度建设是最根本的。”(23)江泽民:《论党的建设》,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第561页。胡锦涛指出:“必须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健全民主集中制,不断推进党的建设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24)《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学习读本》,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年,第27页。习近平强调:“今天,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就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为人民幸福安康、为社会和谐稳定、为国家长治久安提供一整套更完备、更稳定、更管用的制度体系。”(25)《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北京:人民出版社,学习出版社,2014年,第61页。

一部中国改革史,也是一部制度变迁史。改革开放创造了全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邓小平指出:“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26)《邓小平思想年谱(1975—1997)》,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第323页。改革不是细枝末节的修剪,而是对原有制度、体制的根本性变革,改革主要是改制度。根本性变革必然要求以制度创新作为最高形式,改革的过程归根结底是制度创新的过程。他还认为:“恐怕再有30年的时间,我们才会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27)新华社中央新闻采访中心:《执政中国》,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183页。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多次强调“制度创新”,始终注重顶层设计和配套衔接,使一系列制度体系愈加成熟定型。习近平强调:“要把党内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解决好,要有效化解党面临的重大挑战和危险,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完善规范、健全制度,扎紧制度的笼子。”(28)《为推进自我革命提供制度保障》,《中国纪检监察报》2022年7月6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设定的改革目标:“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29)《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在京举行 习近平作重要讲话》,《人民日报》2013年11月13日。制度改革不是单个领域体制的调整和修补,而是各方面体制与制度的创新;不是某个领域体制改革的单向推进,而是各领域、各层次的系统推进;不是止步于改革体制机制,而是要着眼于制度聚合与集成,形成总体性的制度成果和制度文明。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必须进一步推动制度创新。一是改革和创新治理体系。2013年11月,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命题,是继“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四个现代化”之后的“第五个现代化”。“国家治理体系是在党领导下管理国家的制度体系,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各领域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安排,也就是一整套紧密相连、相互协调的国家制度……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有机整体,相辅相成,有了好的国家治理体系才能提高治理能力,提高国家治理能力才能充分发挥国家治理体系的效能。”(30)习近平:《切实把思想统一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上来》,《人民日报》2014年1月1日。

二是创新有利于经济健康运行和发展的制度。当前我国经济的基本面是向好的,但也存在不少制约因素,如众所周知的国际因素,国际需求大大弱于供给。国内需求也一样,供过于求。部分地区的政府和企业偿债压力大。经济管理方面也存在不少问题。所有这些经济问题,都必须通过创新制度来解决,只有这样才能为经济健康运行和发展提供保障。

三是创新有利于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制度。社会稳定是经济健康发展的保障,也是民族复兴的基础。目前影响我国社会稳定的因素仍有不少,既有国内的因素,也有国外的因素。凡是不利于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制度,都应改革和创新。

四是改革和创新人才培养和管理的制度。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培养了大批人才,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但也存在不少问题,尤其是人才培养和管理问题。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真心爱才、悉心育才、倾心引才、精心用才,求贤若渴,不拘一格,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人民事业中来。”(3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年。应借鉴古代和国外先进经验,一是创新人才教育和培养机制,使各方面的人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二是改革人才选拔和管理机制,禁止任人唯亲、拉帮结派行为,消除压制人才、打击人才、埋没人才现象,惩处以权谋私、占有他人科研成果的行为。

加快制度创新,消除阻碍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健康发展的各种机制和制度,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保障。

三、科技创新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

古代中华文明之所以成为世界四大古文明之一,与科技创新密不可分。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也离不开科技创新。

习近平指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增强科技创新活力,集中力量推进科技创新,真正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落到实处。”并强调:“谁牵住了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谁走好了科技创新这步先手棋,谁就能占领先机、赢得优势。”(32)《习近平总书记谈创新》,《人民日报》2016年3月3日。

习近平在二十大报告中谈到存在问题时指出:“推进高质量发展还有许多卡点瓶颈,科技创新能力还不强。”在谈到今后五年的工作时强调:“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统筹推进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加强科技基础能力建设,强化科技战略咨询,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培育创新文化,弘扬科学家精神,涵养优良学风,营造创新氛围。扩大国际科技交流合作,加强国际化科研环境建设,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33)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年。

科技创新是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总称。一般认为,科技创新可以被分成三种类型: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

作为科学技术领域的知识创新的核心是发现,即通过科学研究发现新原理、新规律或新元素等,其直接结果是新的理论学说或概念范畴的产生。知识创新为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新理论和新方法,为人类文明进步和社会发展提供不竭动力。知识创新是技术创新的基础,是新技术和新发明的源泉,是促进科技进步和经济增长的革命性力量。

技术创新的核心是发明,是根据新原理、新规律、新理论而进行的应用研究基础上发明的新技术,其直接结果是推动新技术的应用和新产业、新产品的形成。新技术的发明,可以带来全新的产品。而新产品构想,需要新的技术发明才能实现。科学是技术之源,技术是产业之源,技术创新建立在科学原理的发现基础之上,而产业创新主要建立在技术创新基础之上。

一般认为,管理创新是“运用现有的资源和现代科学技术,研究并利用新的生产经营过程,对传统管理模式及相应的管理方式和方法进行改造和革新。本质是通过内部管理结构的调整、改变与重新组合使其发生整体功能的转变。主要包括经营思路的创新、组织机构的创新、管理方式方法的创新、管理模式的创新、管理制度的创新”。(34)《辞海》,2010年版,“管理创新”条。

管理创新既包括宏观管理层面上的创新,也包括微观管理层面上的创新,其核心内容是科技引领的管理变革,充分调动人们的创造性和积极性,促使各种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管理创新可以从不同角度分类。从内容上分,可以分为三类:一是管理思想理论上的创新,二是管理制度上的创新,三是管理技术方法上的创新。三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从企业管理的角度分类,可以分为七类:一是研发管理创新,二是生产管理创新,三是市场营销和销售管理创新,四是采购和供应链管理创新,五是人力资源管理创新,六是财务管理创新,七是信息管理创新。

在科技创新中,人的因素第一。科技创新能力的形成有赖于三方面的条件:一是一种良好的文化环境,二是一个较强的基础条件,三是一种有效的制度支持。

科技创新能力与科学的思维方式密切相关。科技创新讲求缜密性和前瞻性,必须掌握科学的创新思维模式,找准研究的方向,寻求解决难题之道。科技创新的思维方式,主要有类比式、联想式、跨越式三类。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必须进一步推动科技创新。一是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必须“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健全新型举国体制,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优化配置创新资源,优化国家科研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技领军企业定位和布局,形成国家实验室体系,统筹推进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35)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年。

二是改革基础研究体制机制。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强基础研究,突出原创,鼓励自由探索。”(36)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年。当代“世界已经进入大科学时代,基础研究组织化程度越来越高,制度保障和政策引导对基础研究产出的影响越来越大。必须优化细化改革方案,发挥好制度、政策的价值驱动和战略牵引作用”。(37)习近平:《加强基础研究 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人民日报》2023年8月1日。基础研究是原始创新或自主创新的基础,一个国家如果科技没有雄厚的基础研究力量,就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也不可能成为世界强国。

三是改革有利于创新的科研环境。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深化科技评价改革,加大多元化科技投入,加强知识产权法治保障,形成支持全面创新的基础制度。培育创新文化,弘扬科学家精神,涵养优良学风,营造创新氛围。”(38)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年。科研环境和氛围是影响科研创新的重要条件。科研人员只有在良好的氛围下才能心情舒畅地潜心研究,才能有所发现或发明。在新征程中,应采取措施,消除有官位就有一切的不良现象,惩处科研工作中的各种不正之风,打造风清气正的科研氛围和环境。

科技创新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关键,必须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努力培养造就更多大师、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39)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年。

四、文化创新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

文化创新是文明发展的重要力量。“中华民族有着5000多年的文明史,近代以前中国一直是世界强国之一。”(40)《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5年10月15日。中华文明成为世界古文明之一,离不开文化创新。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同样也离不开文化创新。

文化复兴是民族复兴的基础。复兴中华民族,首先必须复兴中华文化。“没有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没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民族精神力量的不断增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41)《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5年10月15日。

复兴中华文化,必须进行文化创新。一般认为,文化创新是“在对传统文化进行批判、继承的基础上,吸收世界上各种文化的精华,创造出一种更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新型文化或文化产品。”(42)《辞海》,2010年版,“文化创新”条。“历史和现实都证明,中华民族有着强大的文化创造力。每到重大历史关头,文化都能感国运之变化、立时代之潮头、发时代之先声,为亿万人民、为伟大祖国鼓与呼。中华文化既坚守本根又不断与时俱进,使中华民族保持了坚定的民族自信和强大的修复能力,培育了共同的情感和价值、共同的理想和精神。”(43)《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5年10月15日。在新时代,必须继承古代中国人的创新精神,“用创新增添文明发展动力、激活文明进步的源头活水,不断创造出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明成果”。(44)习近平:《深化文明交流互鉴 共建五洲命运共同体》,《人民日报》2019年5月16日。

文化创新首先必须具有文化自信意识。文化自信是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在“三个自信”基础上的创造性发展,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理念,是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中国化的创新性成果,是指导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理念。(45)何星亮:《“文化自信”理念的形成及其意义》,《民族研究》2021年第2期。文化自信是复兴中华文明的关键,也是进行文化创新活动的基础。“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46)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人民日报》2017年10月28日。只有坚定文化自信,才有可能进行文化创新活动。

文化创新必须以历史文化传统为基础。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不可能建立在空中楼阁上,必须在传统文明的基础上创造性地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不是在传统文明基础上形成的现代文明不会具有自己的特色和生命力。大量历史事实证明,传统文明是现代文明建设的基础和保障。“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47)《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人民日报》2014年2月26日。“背弃了传统的现代化是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化,而背向现代化的传统则是自取灭亡的传统”。(48)罗荣渠:《现代化新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第376页。传统性与现代性是现代化过程中生生不断的“连续体”,“传统—现代—传统—现代”,不断循环往复,世世代代生生不息。传统文明不会消亡,现代文明的发展也不会终止。习近平强调:“中华文明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要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让中华文明同各国人民创造的多彩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精神指引。要围绕我国和世界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着力提出能够体现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的理念、主张、方案。”(49)《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6年5月19日。

历史上大多数国家成功的现代化建设主要是双向运动过程,即传统文明与现代文明相反相成:一是能够克服传统文明对现代文明的排斥,二是能够使传统文明转换成现代文明。“继承”与“创新”并不是对立关系,而是相反相成的互依关系。继承不反对创新,创新有利于更好地继承。纵观历史,没有传统作为依托,任何创新都难成功。因此,传统文明是文化创新的基础,同时也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成功的保障。

加快文化创新步伐,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一是加快观念形态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继承和弘扬优秀民族精神、核心价值、核心理念和伦理道德等。改革开放以来,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远远落后于物质文明的建设,导致部分干部人生观、世界观扭曲,价值失范、理念缺失、道德堕落、作风败坏、生活腐化。习近平在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其中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他强调必须“从思想上固本培元,提高党性觉悟,增强拒腐防变能力,涵养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深化整治权力集中、资金密集、资源富集领域的腐败……惩治新型腐败和隐性腐败”。(50)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年。

二是加快艺术形态的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满足人民精神生活需求。各类艺术如语言艺术、造型艺术、表演艺术和综合艺术等,具有满足人民精神生活需求功能。艺术形态的文化具有多种功能,主要有两种:一是娱乐的功能,艺术可以使人赏心悦目、心情愉快、消除疲劳和烦恼等;二是教育的功能,能够使人弘扬真善美,鞭挞假恶丑,提高人的精神境界。

三是加快知识形态的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以适应中国式现代化建设。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人类的自然知识、社会知识、科学知识、医疗卫生知识、生态知识等也不断丰富。目前我国公民的知识水平有待提高,应采取各种措施,丰富人们的各方面的知识,提高人们的知识水平。

文化创新必须坚定文化自信,借鉴历史经验,继承优秀传统,弘扬祖先智慧,光大中华精神,提高公民素质,提升文明水平,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奠定基础。

结 语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必须继承和弘扬先辈的创新精神。推动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新,在传统文明的基础上创新,推动优秀传统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创新必须注重科学性和实践性。无论是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新的成果,应该具有科学性和实践性。科学性是指概念、原理、定义和论证等内容是否准确、清晰,论证的事实、数据等是否可靠。科学研究就是要研究事实,研究客观实际存在的现象。任何一种创新都必须以科学思想为指导,以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为目标,以客观事实为依据,才能保证其科学性。实践性是科学研究的基本特性之一。实践是人们有目的地探索和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人只有通过不断地实践,才能认识自然界中的物质、能量和信息,才能认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的关系,并逐步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理性认识进一步升华,并经过归纳和综合,便形成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新活动,把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改变成自己理想的世界。所以,用实践去认识问题,然后解决问题。通过实践去更好地认识世界,了解世界。各种科学的创新活动,只有通过实践才能一步一步发现真理。

实践性和科学性是创新的基本原则。只有坚持在继承中求创新,在比较中求创新,在综合中求创新,在实践中求创新,才能使创新活动既有坚实的基础,又能与时俱进。

创新精神是中华文明延续不断、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精神动力,变法图强、创新求变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传统文明是创新的基础,同时也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成功的保障。新时代必须用创新增添文明发展动力、激活文明进步的源头活水,不断创造出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明成果,我们一定能够书写中华文明新的辉煌篇章。

猜你喜欢

现代文明中华民族理论
坚持理论创新
神秘的混沌理论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摩擦力催生现代文明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From Xia People to Han People and to Chinese Nation— A Study of the Trajectory of the Cohesion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thnic Groups
《犬之岛》:形式主义的美学突围与现代文明的存在之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