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视域下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内涵分析
2023-02-26郑泽沁
郑泽沁
[摘 要]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教育的发展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必要条件。本文从五个维度分析了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特征,利用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剖析了“双元制”职业教育内涵,并为我国的职业教育建设提供启示。
[关键词]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职业教育;双元制
doi:10.3969/j.issn.1673-0194.2023.19.056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23)19-0188-06
0 引 言
随着经济结构不断调整和产业快速转型升级,职业教育作为对接产业最密切、服务经济最直接的教育类型,为新时代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以及支撑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做出了较大的贡献,累计为各行各业培养输送6 100万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型人才,在现代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等领域,一线新增从业人员70%以上来自职业院校毕业生。但是,我国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供给侧与产业需求侧的不匹配现象依旧突出,结构性失业问题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隐患。
2022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将职业教育定性为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教育类型,从立法角度奠定了职业教育的地位。同时,2021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2022年10月7日印发了《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这些意见都指出了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才能推动新时代高技能人才队伍的建设,从根本上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和科技创新能力,缓解就业结构性矛盾。无论是高技能人才培养力度,技能导向的使用制度,技能人才职业技能等级制度和多元化评价机制,还是高技能人才表彰激励机制等,国家和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意见。传统的职业教育模式正在发生着重要转变,社会多元办学的格局慢慢形成,围绕着深度产教融合的理念,“1+X”证书制度、“学风银行”、“鲁班工坊”、“产学研”结合、“现代学徒制”、
“双师型”教师等举措逐渐重构职业院校和企业之间的组织联系,实现教育和产业从松散联结到实体嵌入的转变[1]。
在深化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这一重要命题中[2],德国“双元制”从产教融合的深度、广度和力度都给出了出色的“答案”。“双元制”职教模式对德国劳动者的高素质、产品高质量以及德国公民经济在国际上的持久竞争力都起着重要的作用[3],为职业教育树起校企合作的典范、工学结合的样板。但是,对于德国“双元制”的研究,更多的学者认为“双元制”主要是从形式上将职业院校和企业进行捆绑,改变办学主体、授课人员、学习场所等,实现理论和实践学习、教育与就业之间的平衡。本文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视角,重新审视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内涵,并对中国的职业教育现实情况提出建议和措施。
1 “双元制”职业教育的特征
德国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被公认为是一个成功的模式,源于“双元制”带来的高质量的职业资格,让教育和工作完美衔接。良好的职业教育能够确保未来的技术劳动者具备高水平的专业能力、职业素养和社会能力,从而为创新和竞争性经济奠定了重要基础。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和培训的五个维度的特征,促进了职业教育的持续发展并有效地解决了产业、经济与教育之间不平衡的矛盾。
1.1 国家、产业、企业和学校的协同合作
国家、产业、企业和学校的紧密协同合作,是确保职业教育和培训得以进行的基本条件。这些条件包括立法、金融资助、课程和职业认证。
(1)立法。法律法规体系的最上层是德国宪法,该法中有关教育的规定是全德国教育事业最重要的法律依据。基于1969年的《联邦职业教育法》和1981年的《职业教育促进法》,德国2005年4月颁布了职业教育的基本大法《联邦职业教育法》,规定了培训企业和受培训者的关系及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培训机构与人员的资格、职业教育的组织管理和职业教育的研究等等。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培养方案”由《框架教学计划》和《职业教育条例》两部分组成,前者是学校教学部分的依据,后者是企业“教学”部分的依据。学生要进入“双元制”职业教育系统的学习,就必须与符合一定资质要求的教育企业签订意向明确的培训合同,而且合同必须以书面的形式确定下来。
(2)金融资助。2019年德国为“双元制”职业教育公共支出4.15亿欧元,其中3.2亿欧元投入于大约1 500所职业学校(“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学校部分),0.713亿欧元被投入于指导、监测和支持措施。企业每年对每位培训生的投资约20 855欧元 ,其中61%为人事费用,2020年提供了587 200个公司培训岗位,企业净成本为8.4亿欧元。因此,“双元制”给社会系统带来的负担很小。
(3)课程和职业认证。在德国,国家组织建立了合理的对话机制,政府、行业、企业、职业院校和社会就针对职业的发展等问题达成了协议。雇主企业和行业工会合作,为公司内的培训内容制定最低标准,这些标准与职业教育和培训的学校部分的课程相协调,由各联邦州负责。这使得国家能够将职业技能限制在确保质量的标准上。
一方面,各方利益通过协商形式纳入职业教育和培训系统中,决策得到广泛接受。企业和工会承担了职业培训的成本,他们在帮助构建内容和标准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故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必然被考虑在内。另一方面,培训期间出现的生产性分工,使公司内部的培训成本大幅度降低。
1.2 统一国家职业技能标准
企业之间的职业标准和统一的考试标准保证了资格证书的质量。资格证书需要具有可比性。这为工人提供了高度的流动性,使公司能够进行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标准提升了教育和劳动力市场的透明度,促进了资格的进一步发展,并允许教育途径之间的交叉连接。政府、行業、企业、职业院校以及社会之间的既定谈判机制保证了社会对标准的广泛接受度。各方共同致力于制定初步的培训概况,培训条例确保所有公司、地区和学校的职业教育和培训都具有相同的高质量。贸易和工业部门监督培训条例的遵守情况,并与雇员和学校的代表一起参加考试。在欧洲范围内,德国确保其标准与欧洲资格框架之间的连接。
1.3 工作过程中的学习
德国职业教育和培训的目的是培养全面的就业能力或者说自主工作的能力。在实际工作环境中的学习和学校的学习相结合,是培养实现这一目标所需的专业、方法和社会能力的最佳途径。工作过程中的主动学习被认为是最高效的职业教育和培训形式。被培训者在同事和其他熟练工人的支持下,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学习他们的职业,而不是从事与工作生活相去甚远的单纯的理论练习。这使他们能够逐步学习如何承担要求越来越高、性质越来越复杂的任务的责任。单纯以学校为基础的职业培训的内在危险是,在培训内容和工作生活的实际要求之间可能会出现鸿沟。主要优势在于这种学习环境可以培养知识和技能,提升社会和个人能力,同时参与工作生活可以激励学员,提高学习效果,减少辍学人数,支持了年轻人的社会融合。
1.4 合格的职业教育和培训人员
“双元制”的学员所接受的培训和教学是核心质量组成部分。一个综合的职业教育和培训概念要求教师和培训人员在同一个人身上结合教育家和熟练工人的素质。经验表明,职业教育和培训需要采用结合“学习”和“教学”的整体方法。事实上,在积累和学习经验的过程中,学员会在智力上、情感上和实践上做出反应和行动。因此,公司内的培训师、学校的教学人员和管理人员应该拥有全面的理论和实践知识,并能够传授这些知识。重要的是,他们有一套丰富的教学和教学工具,能够对真实的职业和工作世界提供深刻的洞察力,并不断接受高级培训。这是刺激学习过程和促进个人学习策略发展的唯一途径,并使德国出现了一种职业教育学的形式,专门研究在工作过程中的学习并为工作服务。显然,通过将“熟练工人”和“教育
家”的素质融合在一个人身上,教学人员和培训师能够帮助学员克服复杂的职业情况,并加强学员的自主意识和自我责任感。职业教育学整合了技术、商业、社会和教育学科,它为教学的专业方面提供了准备,同时也促进了对培训的实际要素的系统准备。在专业和教学方面都合格的职业教育和培训人员确保了职业能力的不断调整和教学过程的高质量。
1.5 制度化的研究和咨询
教育和劳动力市场研究使职业教育和培训不断适应技术、经济和社会发展。职业信息和建议为选择初始和继续培训措施以及向就业系统过渡提供支持,教育和劳动力市场研究为职业教育培训和劳动力市场政策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推动力。劳动力市场研究观察和分析劳动力市场在职业、贸易和工业部门以及地区方面的发展,并制定短期和长期预测。它调查了劳动力市场和社会政策工具的影响,并分析了其他国家在这一领域的经验。
职教研究的任务是发起、帮助形成和评估职业教育和培训领域的创新。其活动包括在早期阶段认识到贸易和工业的技能要求,为职业教育和培训的质量保证做出贡献,澄清与成本和效益有关的教育经济学问题,调查教育过程并对新的学习概念进行研究。职教研究为教育规划决策提供了基础,并参与了这些决策的准备工作。研究成果被用来为国家、贸易和工业以及社会合作伙伴之间的对话提供信息。所有这些都使职业教育和培训的研究对职业教育和培训的进一步发展产生了建设性的影响。
2 “双元制”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共产主义社会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马克思认为,作为类存在物,人的本质是自由自觉的活动,即实践活动,最集中的表现是劳动;作为社会存在物,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作为完整的个体的人,认识自然因素、社会因素和精神因素的统一体,人的本质就是人的个性[4]。
2.1 “双元制”推动人的劳动和能力的发展
人的发展首先表现为人的劳动和能力的发展,生产力是人的最重要的实践活动及其能力本身。在人的实践活动中,最重要的是劳动过程,它制约和决定着人的其他的现实活动,正是在改造自然的物质生产活动的基础上,才产生和分化了人们的社会活动、政治活动、思想活动,等等。人的劳动的全面发展在马克思那里主要是指人的劳动力即体力和智力的全面发展、全面发挥、全面使用,强调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相结合。“双元制”职业教育制度,本质上是一种工读交替的学习培训制度[5]。它将学生在企业中的学习实际操作和在职业学校中的学习理论知识交叉结合进行。在学校,三分之二时间用于基于工作过程的专业知识的学习,三分之一用于对普通文化知识的学习,在企业则是基于工作过程的行动导向的职业实践的学习。这种体力和脑力劳动结合的方式实现了学员的专业素养、文化内涵以及职业技能的全方位发展。
与学术教育一样,“双元制”提供有吸引力的晋升和职业发展前景,并为人们获得高技能和管理职位以及企业自主权铺平道路。根据德国职业问题研究所(IAB)提供的就业数据发现毕业生和职业资格持有者比没有职业资格的人更少失业。2019年,全国无职业资格人员失业率为17.0%(2018年:17.4%),学历人员失业率为2.0%(2018年:2.0%);持有职业资格证书的人的失业率为3.3%(2018年:3.4%)。
联邦职业教育和培训学院(BIBB)进行的分析也表明,提高职业技能的培训是非常值得的。2018年BIBB对员工的调查发现,拥有较高职业技能水平的员工比没有接受技能升级培训的员工更经常从事管理职业(0.65∶0.38)。与那些在公司接受过培训但没有接受进一步培训以提升技能的人相比,他们更多地担任管理角色,平均月收入为3 900欧元,平均多900欧元左右。当被问及培训的好处时,超过三分之二的调查者认为,更高的职业技能和职业资格能够确保他们获得更高的收入和更好的职位。
2.2 “双元制”促进人的社会关系的丰富
社会关系是劳动实践活动的展开,社会关系实际上决定着一个人能发展到什么程度,“个人的全面性不是想象的或设想的全面性,而是他的现实关系和观念关系的全面性”,马克思引导人由观念走向现实,脱离实践的教育就是让个人没有丰富的社会关系,范围上局限于血缘关系和校园关系,内容上呈现简单、贫乏的特征。“双元制”让人们摆脱了社会群体中单一成员的身份,“学生”即“学徒”的双重身份突破了传统校园中個体、地域、分工的局限性,形成了各方面、各领域、各个层次的社会联系。学生在接受职业教育的过程中会认识很多同企业的学员,培养学员之间的人际交往和合作能力,通过在企业的教育,学员对企业的工作任务、工作环境比较熟悉,毕业后能很快投入工作,较好地融入社会,社会关系由贫乏变得丰富,由封闭变得开放,由片面变得全面,并且得以协调和谐发展。
从2015年12月开始,德国提供学徒培训的公司数量开始稳定下来,根据BIBB基于就业统计数据进行的分析,在2019年报告年度,有42.58万家企业参与了年轻人的职业培训,其中提供职业培训的中型企业(50~249名员工)数量达到61 967家,占这类企业的65.8%,提供职业培训的大型企业(249名员工以上)数量有13 907家,占同类企业比高达81.9%;注册的培训岗位也从2009年的48.38万个逐年上升至2019年的57.2万个,其中企业提供的职业培训岗位为55.6万个;2019年新签订的培训合同数量为525 081,其中企业培训合同达到510 714(占比97.3%),非企业培训合同数量为14 367(占比2.7%);2019年,383 292名学员通过了最后的培训考试,获得了正式的职业资格证书,完成了培训,培训学员的转职率为77%,高于前一年(2018年:71%)。“双元制”促使大量的企业积极吸纳学生进入培训岗位成为学徒,在学校和企业间构建起良好的交流机制,让学生更早地接触社会,有效地缩短了学生从学校到企业的过渡期。
2.3 “双元制”满足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和个性的自由发展
人的个性的发展表现为个人主体性水平的全面提高,以及个人独特性的增加和丰富。这也就是说人的自觉能动性、创造性和自主性得到全面发展,个性的模式化、同步化、标准化被消除,个性的单调化、定型化被打破,每个人都追求并保持着独特的个性。“双元
制”中的受教育者,在经过职业适配度的测评后,不仅对“被社会忽略的人群”(那些学习能力较差的弱者)提供更多接受职业教育的机会,而且还要对那些实践动手能力强的年轻人(技能的“天才”“精英”),通过实施“职业英才计划”以及优秀毕业生嘉奖等项目,
出台多种激励措施并培养其成为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2013年7月31日最新颁布的德国“国家承认的职业教育专业”为331个,覆盖大约2.5万个社会职业。为了实现“双元制”与其他各类职业教育的相互认可,
法律在进一步巩固“双元制”职业教育地位的同时,也对其他类型的职业教育赋予了更高的社会地位,并通过“双元制”实现与其他类型职业教育的联系,使“双元制”更具开放性的同时促进其他类型职业教育的发展。同时在学员参加“双元制”职业教育期间,还可以获得高校报考资格。德国正在考虑为工匠师傅和高等专科学校毕业生设立在職硕士课程,在内容上明显区别于传统的学术性硕士课程,为工匠师傅和技师提供的在职硕士课程有着能够发展职业能力的巨大好处[6]。德国《职业教育法》明确了职业资格的进修层级,分别是第一层级“经考试认定的职业行家”,第二层级“专业学士”,第三层级“专业硕士”。人们在基于传授完全职业资格的职业教育所获得的职业行动能力基础上,补充新的技能、知识和能力,并获得相应的进修文凭。“双元制”通过广泛的职业教育专业的覆盖,不同类型教育之间的合理切换,层级类型的职业资格进修通道,充分实现了个人素质的全面提高和个性的自由发展。
3 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启示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为我国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提供了许多有益借鉴和重要参考。但是“双元制”在中国不能照搬全抄,也会出现一些“水土不服”的现象。“双元制”是德国职业教育的符号表示[7],“‘双元制中国化”的过程中并不能简单地“形似”,要做到
“神似”并发展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双元制”职业教育。同时,不管是何种模式,在学习和借鉴过程中,我们需要充分考虑人的要素,包括人的需要的全面发展,人的能力的全面发展,以及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
(1)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是与社会全面发展相统一的发展。从科技进步与人才培养互动的历史来看,我们不难发现,职业教育总是积极适应科技发展的需要,不断进行社会所需要的人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发展生产力提供人力资源。进入21世纪,生产自动化开始向网络信息化发展[8]。可以看出第四次工业革命绝非简单的科技进步,而是整个生产方式、产业生态和商业模式的变革,劳动力市场提出了复合型、创新型、智能型和生态型人才规格需求,产生了一系列企业“用工荒”和劳动者“就业难”的现象。产业发展和人才培养之间的不平衡,直逼职业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职业院校在追求人才培养质量的同时,紧追产业和科技发展,缩短职业教育对于行业的滞后效应。同时职业教育在专业和课程的设置过程中必须紧跟社会发展,形成不断迭代发展的机制,为未来职业人的专业能力和学习能力提供广阔的进取空间和生长点,进而培养新兴产业的专业技术人才。
(2)人的全面发展是与自由发展相统一的发展。“双元制”将职业资格的进修层级分为“经考试认定的职业行家”“专业学士”和“专业硕士”三个层级,为职业人才提供了多角度、多方位和多层级的职业培训和教育。中国新一轮科技革命,改变了传统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当今已经处于信息技术大发展时代,伴随的是人工智能、物联网、智能制造等领域的发展,交叉学科成为了热点。职业院校毕业生未来势必面对的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即把握“博”与“专”的关系问题。随着科技发展,“一专多能”逐渐成为对专业技术人才的基本要求,“又博又专”会成为高技能人才队伍的唯一途径。“博”是要求职业学生具备扎实的科学文化知识,能够全程掌控和协调产品研发、设计、制造、营销、服务的所有关键环节,实现全流程的生态创新,不断拓展和延长产业链;而“专”是要求毕业生在某个领域或者专业上不断深耕,有深厚的理解和认识度,形成较深的技术厚度。
(3)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具体的实践过程。“双元制”最显著的特点是“多元主体参与,多方主体协作,多维经费来源,职业技能证书的多向融通”,充分发挥了企业在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实现了学生到学徒,毕业生到职工的零距离转变,也将职业素养、技能从融入教学转变成了与教学融合。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要途径,但并非唯一途径。课堂教学主要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间接经验,即他人的认识成果,在学校教育中主要表现为教科书中的知识。而直接经验,即学生亲身获得的认识,直接经验对于学生的学习、成长、发展非常有效。企业的职业培训有利于学生获得直接经验,实现技能的养成和劳动素养的提升。各方主体要发挥积极作用,职业院校要走进产业更要引进产业,“产教融合”企业要将“教”真正当成生产来抓,才能让校企合作不仅仅停留于纸面。
主要参考文献
[1]郝天聪,石伟平.从松散联结到实体嵌入: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困境及其突破[J].教育研究,2019,40(7):102-110.
[2]杨善江.产教融合:产业深度转型下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J].教育与职业,2014(33):8-10.
[3]雷正光.德国双元制模式的三个层面及其可借鉴的若干经验[J].外国教育资料,2000(1):78-80.
[4]吴向东.论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J].马克思主义研究,
2005(1):29-37.
[5]姜大源.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再解读[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33):5-14.
[6]菲利克斯·劳耐尔.双元制职业教育:德国经济竞争力的提升动力[J].职业技术教育,2011,32(12):68-71.
[7]聂伟.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中国化的省思[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13):55-58.
[8]蒋晓明,易希平,张晓琳.后现代社会的职业教育走向:实现人的自由发展与完全解放的全人教育[J].大学教育科学,
2021(5):119-127.
[收稿日期]2023-03-19
[基金项目]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专题项目“‘政校行企互动下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路径研究”(2022SJSZ0684); 江苏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职业院校发展型资助育人模式理论与实践研究”(X-c/2021/12);常州市社科联第十七届社科课题“产教融合背景下职业教育与产业协同发展研究”(CZSKL-2021C3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