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低生育意愿背景下福州构建生育友好型社会研究

2023-02-26欧阳龙

中国管理信息化 2023年19期

欧阳龙

[摘 要]當前福州陷入少子老龄化的双重困境,构建生育友好型社会刻不容缓。本文旨在探讨低生育意愿背景下,如何破除经济负担重、育儿焦虑大、照护托育难、影响事业发展、年龄健康问题等生育焦虑,从家庭的生命周期视角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为构建生育友好型社会,优化积极生育支持政策体系及配套措施提供对策参考。

[关键词]低生育意愿;生育友好型社会;生育政策

doi:10.3969/j.issn.1673-0194.2023.19.052

[中图分类号]C924.2;C91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23)19-0175-04

0     引 言

2013年以来,福州市人口出生率从17.92‰降至2022年的7.38‰,60周岁及以上户籍人口占比从16%上升至2022年的20.33%,陷入新生儿增长放缓、老龄化进程加快的双重困境,人口结构逐渐失衡。构建生育友好型社会有助于提振居民生育意愿,实现适度生育,助力福州早日迈入千万人口大城行列,保持人力资源禀赋优势,夯实现代化国际城市人口支撑。当下构建生育友好型社会,优化积极生育支持政策体系及配套措施,缩小生育赤字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1     福州构建生育友好型社会的现状

2021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决定》,福州市认真贯彻文件指示精神,出台多项积极生育支持政策及配套措施,着力构建生育友好型社会。

(1)以突出生育三孩保障机制为主线,着力完善积极生育支持政策配套措施。落实生育休假制度,积极推动用人单位全面落实产假政策,同时加大宣传力度,鼓励用人单位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将夫妻双方育儿假政策落到实处,确保年轻父母有更多时间和精力投入婴幼儿抚育。提高生育保险待遇标准,市人社局、市财政局出台《关于进一步做好我市生育保险工作的补充通知》,调整生育津贴补助标准,落实参保职工生育保险即时刷卡结算。支持多孩家庭购房需求,提高多子女家庭租房提取额度与住房公积金购房贷款额度。支持生育母亲职业发展,市妇联积极布建“顶梁柱母亲驿站”,助力因生育中断就业的女性就业创业,并联合市人社局通过“好年华 聚福州”引才平台,

举办女性就业创业专场招聘会。关注大龄青年婚恋,市妇联、团市委等积极组织开展交友活动,缓解青年婚恋焦虑,促成青年组建家庭。

(2)以健全规范体系为抓手,着力提高托育服务保障能力。推进托育储备项目培育及普惠托育试点,普惠性托育机构实现县(市)区全覆盖。市卫健委规范托育机构的备案管理,截至目前,全市共有92家托育机构在国家卫生健康委托育机构备案信息系统完成备案。积极开展普惠托育服务专项行动,市政府办公厅出台《社会力量发展普惠托育服务专项行动政府政策清单》,明确托育机构用电、用水、用气、用热按居民生活类价格执行;托育机构申请办理电、水、气、热等业务,实行限时办结制度。市发展改革委牵头编制《“十四五”时期福州市托育服务体系建设规划》和《福州市“一老一小”整体解决方案》,支持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工业园区建设托育服务设施,鼓励有条件的幼儿园招收2~3岁幼儿,鼓励新建、扩建幼儿园开设托育班,发挥公办托育机构、社会专业组织作用,优化托育服务质量,增加婴幼儿照护托位数量,到2025年全市每千人口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不少于4.5个。市人社局推进场地、减免租金等政策实施,对符合条件开展托幼服务人员,予以租用场地补贴。

(3)以创建国家儿童友好城市为契机,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增加幼儿园、义务教育阶段学位,推动基础教育一体化建设发展,目前全市学前普惠学额覆盖率提升至58.91%,共有省、市、县三级示范性幼儿园487所,就读幼儿达15.09万人,示范性幼儿园就读幼儿比例达53.94%。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均衡供给,基础教育阶段共成立75个教育集团,覆盖339个学校(校区),省级义务教育管理标准化学校701所,公办学额覆盖率提升至94.5%,公办普通高中达标率达93.51%,达标普通高中在校生比例达90.47%。进一步完善儿童社会保障体系,在全省率先将残疾儿童康复训练救助补助对象从0至6岁扩大到0至17岁,对符合条件的儿童给予免费或救助补贴,推进残疾儿童基本康复服务均等化,截至目前,全市共建成13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开展残疾儿童康复服务备案机构达到55个。提升医疗服务水平,推动妇幼保健机构标准化建设和规范化管理,增加妇产、儿科优质医疗资源供给,普及孕前优生健康免费检查、新生儿遗传代谢性疾病免费筛查,重大出生缺陷发生率降至8.28/万,儿童健康指标达到全国领先水平。

2     低生育意愿的成因分析

据课题组对福州市200余个育龄家庭的问卷调查与深度访谈的结果显示,49%的受访者不愿生育多孩或不愿生育,经济负担重(80.6%)、育儿焦虑大(60.2%)、婴幼儿照护托育难(45.9%)、影响工作与事业发展(25.5%)、年龄健康问题(13.3%)等是造成低生育意愿的主要成因。

(1)抚育成本高,经济负担重。2022年福州房价收入比达18.7,位居全国第8位,居民购房压力较大,伴随社会经济发展,抚育子女成本逐步提升,2022年福建家庭0至17岁孩子养育成本平均为569 737元,同期福州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46 418元,抚养一名孩子的平均费用就需要耗费一位居民12年的可支配收入。且受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冲击,育龄家庭就业、收入面临更大的风险和不确定性,经济负担重,抚育成本高,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生育意愿。

(2)个人精力有限,育儿焦虑大。伴随社会观念变化,养儿防老、传宗接代、多子多福等传统生育观念逐渐淡化,新生代家庭不再将育儿视作义务,而将其作为一种情感寄托、心理需求,育儿更加关注子女质量,需要父母倾注大量的时间精力。但优质教育资源有限,教育内卷、升学竞争、高昂的教育成本令不少家庭产生育儿焦虑,由家长下班时间与孩子放学时间不一致带来的托管问题,也成为双职工家庭的一大难题。同时女性承担了过多的家庭育儿责任,丧偶式育儿现象凸显,新生代女性更加注重自我感受、投资与成长,当育儿焦虑影响其生活品质时,自然会抑制其生育意愿。

(3)婴幼儿照护托育难。双职工家庭成为主流,不少家庭老年人承担照护抚育孙辈的重担,但伴随初婚平均年龄及一孩平均生育年龄不断延后,以及新生代老年人社会规范和价值观的转变,祖辈隔代照护孙辈传统模式逐渐难以为继。当前婴幼儿尤其是3周岁以下照护托育服务奇缺,以福州市为例,要实现千人托位数4.5个的目标值,到2025年要提供大约4万个托位,但据不完全统计,现有托位仅8503个,0至3岁婴幼儿入托率较低,且公办托幼机构少,民办托幼机构多,托幼机构,尤其是优质托幼服务机构的匮乏,带来了入托难问题,托育服务品质、价格与家长实际需求、经济承受能力难以匹配,专业的婴幼儿照护师资与临时托育服务也较为缺乏,婴幼儿照护托育难极大影响家庭生育决策。

(4)影响工作和事业发展。当前女性劳动参与率与受教育程度较高,但生育友好的劳动力市场却尚未形成,不利于女性在工作的同时兼顾生育、照料子女和家庭事务,随着三孩政策的放开与延迟退休政策的可能实施,生育会给女性带来更大的抚育压力,增加女性就业的机会成本,对女性的入职、升迁、职业发展产生更大的负面影响。产假、夫妻育儿假等虽一定程度上会提振生育意愿,但如果不能建立合理的成本分担机制,由用人单位承担主要成本,不仅会造成生育休假难以落地,甚至会造成企业隐性的就业歧视,对女性职业发展造成负面影响,降低女性生育意愿。

(5)年龄及健康问题。福州育龄妇女正以每年1%至2%的幅度下降,且近年来福州结婚登记数量大幅下降[1],结婚对数10年间下降超52%,初婚平均年龄已达30.46岁。晚婚晚育带来的不孕不育、高龄产妇及胎儿健康风险也是降低生育意愿的重要因素。

3     构建生育友好型社会的对策建议

(1)加大现金补贴与住房支持,减轻经济负担。探索建立生育补贴制度,借鉴浙江杭州、山东济南、湖南长沙、辽宁沈阳、四川攀枝花、甘肃临泽等地做法,根据抚育3周岁以内婴幼儿数量、家庭收入水平,按月或一次性给予阶梯式、差异化的现金补贴,切实降低育龄家庭经济负担。对未纳入生育保险的产妇,建议给予一定的生育补偿,助力家庭纾困减压。多子女家庭势必有更高的住房需求,建议根据多子女家庭未成年子女数量给予一定的住房补贴、房贷利息补贴、房价打折或适当降低首付、返还按揭利息,同时增加面向多子女家庭户型设计、租赁选配的公租房、共有产权房等保障性住房供应。

(2)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增强生育底气。鼓励和支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加快实现从要素驱动转化为创新驱动,让更多育龄家庭通过勤劳创新致富,提高中等收入家庭人口比重。巩固发挥服务业吸纳就业“蓄水池”功能,稳定育龄家庭就业岗位与收入预期。用好创新发展第一动力,加快推动传统产业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将岗位中耗时、琐碎的工作交给人工智能处理,辅助从业人员更高效、省时地完成本职工作,推进工作时间合理化,减少超时加班,让青年有时间交友婚恋、生儿育女。培育壮大高附加值、技术密集型战略性新兴产业,为育龄家庭创造更多的高薪岗位,提高收入水平。

(3)完善育儿责任共担机制,纾解育儿焦虑。加大性别平等宣传力度,肯定育儿等无偿家庭劳动价值,鼓励父亲共担子女育儿责任和其他家庭事务,更多地陪伴照料子女,避免丧偶式育儿[2]。充分发挥祖父母辈的作用,使他们在育儿过程中能有效替代一部分父母照料陪伴时间,促进家庭工作平衡。多渠道丰富高品质育儿嫂、保姆、家政月嫂等生活性服务业供给,加强政府监管,规范目前质量不一的家政服务市场,提高公众对家政服务的信任度,提高儿童照料的安全性,使育龄家庭享受到质优价廉的家政育儿照料服务,减轻家庭育儿压力。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支持社会组织介入新生儿出生缺陷防治、婴幼儿早期发展、流动儿童社会支持、未成年人家庭教育指导及驻校托管照料服务,切实降低育儿成本及风险。在商圈、公共场所合理布建规范化的母婴设施,并将之数字化,通过微信小程序、网络地图等方式实时发布定位及使用信息,为母婴出行、哺乳喂养提供方便。降低教育成本与升学压力,以集团化办学为突破口,均衡布局优质教育资源,合理扩容普高学位,提升普高录取率;严格校外培训、托管机构监管,整顿校外辅导乱象,减少教育内卷;整合各类网络教育信息资源,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推行“多孩共校”,推迟小学放学时间,实行弹性接送、校内延时,解决多子女及双职工家庭接送难题;减免或补贴报销经济困难家庭幼儿托育、学前教育费用。

(4)发展普惠性托育服务,缓解照护压力。鼓励支持有条件的用人单位以及密集就业的工业园区、政府集中办公区、中央商务区等建设母婴、托育设施,面向职工及周边居民提供人性化、低收费的托育服务。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普惠托育机构,满足居民多元化照护托育需求,改善儿童成长环境、提高父母对子女发展的预期。鼓励公办、民办幼儿园往下延伸,重视儿童早期发展服务,开设托班,按托位或收托婴幼儿数量给予相应扶持奖励政策,多渠道扩充普惠性托位,解决0至3周岁婴幼儿的入托需求。积极探索开办街道社区、家庭式托育点,利用现有场地资源,为居民提供就近可及的照护服务。重点扶持家庭式托育行业发展,增加托位供给,借鉴山东、上海、宁波、深圳等地经验,成立行业互助组织,制定行业标准,健全监管机制,规范备案登记,选树推广典型经验,组织专业化的托育培训和职业资格认证,对通过专业培训认证的家庭托育从业人员给予一定的补贴、贷款、减税等支持。引导推进职业院校开办婴幼儿照护服务等相关专业,扩大专业人才供给。

(5)保障女性平等就业权益,打破就业壁垒。建立女职工产假、哺乳时间及男方照顾假、夫妻育儿假,合理成本分担机制,根据职工未成年子女数量及已婚已育女性雇佣比例,给予用人单位税费减免、女职工返岗培训补贴等,补偿用人单位因支持生育而产生的雇佣成本,减少企业隐性歧视女性就业的现象。探索家庭友好型企业创建,提倡灵活办公,鼓励有条件的用人单位设立允许女职工弹性工作的“媽妈岗”,

或实行混合办公模式,允许3周岁以内婴幼儿的母亲一段时间内远程办公、居家办公,支持女性兼顾工作和育儿,缓解职业女性育儿焦虑[3]。减少婴幼儿父母加班时间,员工食堂设置孕妇专用取餐通道和用餐区域,办公区域增设母婴室,营造生育友好的工作环境。支持家庭主妇、生育返岗女性灵活就业、创业,给予相应的税费减免、免费的培训提升、合理的贷款利率补贴等。探索开通孕产妇、哺乳期妈妈劳动争议仲裁、法律援助、公益诉讼等绿色通道,及时曝光惩戒对生育不友好的用人单位。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做好生育中断女性的返岗培训及就业创业指导工作,免费提供各种专业技能提升等就业服务。

(6)提高优生优育服务水平,倡导适龄婚育。探索将辅助生殖技术纳入医保报销范围,逐步提升孕前、产前、产后检查以及治疗康复费用报销比例与标准。依托医院、社区落实孕产妇及其家属生产生育心理健康咨询辅导,宣传普及产前产后抑郁防治、产后修复、科学育儿等方面的知识,促进夫妻之间沟通交流及家庭和谐。要正视青年婚恋焦虑,广泛开展青年交友活动与婚恋生育心理辅导、公开讲座,引导青年培树正确包容的婚恋观、新时代家庭观,倡导适龄婚育、适度养育[4]。治理遏制天价彩礼等婚嫁陋习,提倡婚事简办,提高婚恋幸福感。舆论传媒要多宣扬正能量的婚育观念,重塑家庭价值观,避免负能量的幸存者偏差,遏制个人主义、独身主义、丁克文化、性别对立扩散,激发青年对美好婚恋生活、组建家庭、生儿育女的向往。

主要参考文献

[1]张艳.生育遇冷扶持政策需紧跟:福州市民生育意愿调

查分析[J].中国统计,2019(1):20-22.

[2]聂建亮,董子越.“三孩”政策:积极影响、多重障碍与因应策

略[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0(6):77-84.

[3]于淼,胡鞍钢.构建以人民为中心的家庭友好型社会:积极应对老龄化和超低生育率挑战[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會科学版),2022,43(5):81-91.

[4]高博燕.中国女性生活状况报告[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3.

[收稿日期]2023-05-06

[基金项目]福州市社会科学院2022年院立项重点课题“低生育意愿背景下福州构建生育友好型社会研究”(FZSK202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