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绍兴陶堰段运河遗产资源保护利用策略初探

2023-02-26张慧

东方收藏 2023年12期
关键词:保护利用绍兴

摘要:大运河深刻影响了其沿线历史上早期城市的形成和城市格局的营建,结合人类水工智慧,形成发展起水上集镇陶堰,是运河传统城镇的典型,因此其遗产资源保护利用策略的探索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文章根据陶堰段运河遗产资源特色和资源整合可行性分析,提出以保护为基础,挖掘价值、阐释内涵为手段,贴近人民群众的现代生活需求为途径的策略建议,旨在实现运河资源融合提升,促进运河文化活态传承,从文化教育、旅游观光、休闲娱乐等方面不断激发遗产价值新的活力,使古老大运河焕发时代新风貌。

关键词:运河遗产;保护利用;绍兴;浙东运河

陶堰段运河位于大运河浙东运河最早开凿的山阴故水道上,山阴故水道(今绍兴东郭门至上虞联星村)始凿于春秋时期,是大运河浙东运河历史最悠久的河段,也是浙东运河形成与发展的基础。陶堰段运河西起绍兴市越城区陶堰街道茅洋村,东至陶堰街道泾口村,全长约7.7公里。“汉永和间,(会稽)太守马臻始筑湖防水灌田,防首尾二江,袤百三十里,为堰二十有五,名陶者二。湖水西南穴城入,树堤遮之,曰‘西陶家堰。东去城四十里,居茅洋、瓜山闸之间,曰‘东陶家堰”,陶堰因此得名。

一、陶堰段运河遗产资源特色

陶堰段运河得益于自然天成与人工巧作,保留了类型众多的运河遗产资源(因非物质文化遗产散布范围较广,此处不列入讨论),是大运河浙东运河保存自然郊野风貌最完整的区段之一,具有较好的运河景观老街、传统民居建筑,以及相关的自然、人文资源(表1)。

这些遗产资源既包括大运河遗产和文物本体,还有与之紧密依附、联系的在地文化载体。可见陶堰段运河资源之丰富、类型之全面,并且具有突出特色:

(一)水文化特色

陶堰段运河和南侧百家湖、洋湖泊等湖泊总水域面积约673.63公顷,属于历史上古鉴湖的东片区,丰沛的水资源环境为陶堰当地提供了优渥的农业、渔业等生产养殖条件,使陶堰自古成为鱼米之乡,也造就了东鉴湖多样的湿地生态系统。东西走向的大运河与数条南北向河流交织成繁密水网,间缀水田,形成独特的“荷叶地形”,是钱塘江以南平原水网地区一种典型的湿地景观,囊括河流、湖泊、坑塘、沟渠等四种湿地类型,适宜动植物资源的栖息与保护。

(二)田园文化特色

自鉴湖形成之后,鉴湖水与其周边的山、石、树、堤、桥、田地等构成的田园风景,吸引了历代文人学士沿运河南下,到此游览居住。东汉蔡邕,东晋王羲之,南朝谢灵运,唐代李白、杜甫、贺知章,宋代秦观、陆游、朱熹等,都留下了歌咏鉴湖风光的诗篇,构成了江南田园水乡独特的文化景观,也塑造了一条流传千年的大运河诗路。如今东鉴湖一带仍保留有大片北宋以后围垦造田的圩田,人们继续在此耕种生产,既是农耕生产、生活、生态三者的高度结合,也是一处具有可延续性的农业文化遗产。

(三)名士文化特色

陶堰素来以耕读传家,其中陶氏族人在明清时期就产生了43位进士、112位举人,在陶堰段运河畔竖立的明代秋官里进士牌坊主枋和辅枋上共铭刻了陶怿、陶性、陶璐、陶谐、陶谘、陶诰6人。近代以来,陶堰也诞生了陶成章、邵力子等对 新民主主义革命做出杰出贡献的政治家、革命家,他们继承先人拼搏进取的精神,在不同时代浪潮中留下了自己的身影。

二、陶堰段运河遗产资源整合的可行性分析

陶堰段运河及其沿线遗产资源呈带状均匀分布(见图),并与西侧皋埠、东侧绍兴上虞水陆相连,具有水上、陆上贯通串联的极佳条件。不同遗产资源以其特性之间的联系,形成了几个主题明确的集聚区。

(一)古纤道景观区

陶堰段古纤道从古正平桥处东向贯通至纤道桥茅洋桥,为便于纤夫拉纤,茅洋桥两侧未设桥栏,桥北侧还建有路亭,便于来往行人休憩。陶堰段纤道为单面临水式,自西向东整体保存较好,有条石叠砌和仓板竖砌两种做法,少量纖道路面被后期水泥覆盖。此处运河河道宽阔,属于大运河官道,是陶堰至绍兴府城的交通要道,两侧以农田、村庄为主,保留了较好的郊野景观。

(二)老街风情区

浔阳至瓜山的陶堰老街一带保留部分居住和传统商业功能,南北两岸有多处名人遗迹、故居和其他传统建筑群。尤其是邵力子故居以东以单排布局为主的传统建筑,年代多为清代至民国时期,少量保留院落式格局,具有水乡集镇的传统生活景观。

(三)湿地风光区

以大运河及白塔洋、百家湖、洋湖泊三大湖水域为核心的湿地区域水域宽广、风光秀丽,有湿地面积527.23公顷,具备天然的生态、生物和旅游资源条件。通过绍兴鉴湖国家湿地公园规划,将辟为不同功能区,实施生态保育、展示宣教、观光利用和管理服务。

(四)白塔河口区

以白塔寺为核心的河—寺—山景观空间是一处历史悠久、人文积淀深厚的运河景观节点。白塔山和白塔寺因山上原建有七层白塔而得名,唐代散文家独孤及留有诗作:“贺监湖东越岺湾,地形平处有禅关。塔高影落门前水,茶熟飘香院后山。幽谷鸟鸣青松老,上方僧伴白云闲。有人若问广陵散,叔夜曾经到此间”。白塔山原位于运河北岸,因后期道路、工厂等建设已不复原貌,但仍保留了北高南低的地势和部分山体,南眺运河的景观视廊通达。

(五)泾口集散区

泾口村位于陶堰最东端,大运河至此处河道收窄,有泾口大桥南北向横跨运河,桥北侧关帝庙与东面茶亭相接,形成了桥、庙、亭结合的古建筑群。茶亭以东的泾口村段古纤道历史上为上虞段古纤道的往西延伸段,现保存较好的纤道长约160米,几处古迹在此重现了从前东西往来、南北互通的交通节点。

三、陶堰段运河遗产资源保护利用策略

(一)有效保护遗产资源本体

陶堰段运河是大运河浙东运河(绍兴越城区段)历史渊源最早、山水人文结合最盛、资源禀赋最优的区域,这些宝贵资源的价值传递首先来自“物”本身的记录,真实完整地保护遗产资源本体是合理利用、活态传承的重要基础。近年来,越城区和陶堰当地针对遗产资源本体保护修缮做了一系列工作,组织绍兴古桥群(泾口大桥)结构安全监测,邵力子故居、陶成章故居及陶堰老街一带传统建筑维修,拆除整治不协调的后期建筑,制定百福亭、白塔寺、浔阳村章家民居等古建筑修缮计划,开展东鉴湖水域综合整治和湖岸生态环境修复,对整体改善遗产资源保存状况有了明显提升,但还存在古纤道等线性遗产资源自然病害多、低保护级别古建筑保管条件差、老街等资源集聚区功能布局杂乱等问题,建议进一步采取相关保护措施(表2)。

(二)挖掘阐释遗产资源价值

讲好大运河上的陶堰故事,关键要了解陶堰段运河的历史定位和文化特性,让鲜活的物、生活的人展现“何以为陶堰”。当前,对陶堰段运河沿线文化遗产资源的研究解读主要集中在大运河浙东运河历史文化价值研究、鉴湖文化和水利技术研究、绍兴石桥文化和营造技艺研究等几个方面,诞生了多项高水平的学术论著和可观可感的文化陈列、建造成果,但极少有关于大运河、古鉴湖水系发展对古陶堰形成变迁的影响和陶堰地区特色文化传统等专题性研究。其他还有关于科举学、教育史及陶氏家族、陶成章等名人研究,但影响面小、关注度不高,对突出陶堰在运河传统集镇中的特色定位和对运河文化传承创新的作用显现不够。对此,一方面要充分运用现有大运河、古鉴湖研究成果,重点对陶堰历史发展脉络进行梳理,挖掘整理陶堰古今绵延的水文化精髓,系统性考证陶堰地区水环境的形成与变迁,保存记录一批古水利水工设施遗存、遗址和传统水乡生活作业场景。另一方面,提升地方文史研究水平和氛围,扩大陶堰人文魅力的影响面和受众面,开展“江南人才重镇”陶堰地方科举史研究,梳理科举名人谱、名士足迹图、陶氏等名门家风故事,开展乡贤寻根、祭祖、访古等活动,形成古今陶堰人文荟萃的共识。

(三)让运河遗产走入现代生活

多数运河遗产因社会需求的变化已逐渐转变主要功能,由实用更多转向观赏、纪念和体验,要找到遗产可观、可感、可享受的最佳角度,让遗产自然地走入更多民众的生活场景,成为城镇发展的“协奏曲”。整体来说,大运河浙东运河(绍兴越城区段)已具备较好的展示体系,现已形成以绍兴黄酒小镇、浙东运河文化园、迎恩门风情水街、书圣故里、八字桥历史文化街区和东湖风景区等几个成熟节点,与绍兴环城河、城内运河几个重要线段组成空间展示结构,但在皋埠—陶堰区域还显空白,有较大的可提升空间。以陶堰段运河水系和古纤道为主轴,串联陶堰老街、东鉴湖圩田,东侧可延伸至白塔寺。陶堰老街以百福亭、秋官里进士牌坊、名人故居等文化遗迹为主要节点,集中展示陶堰历史人文景观,打造科举、名士、民俗等主题展示场馆,配套非遗、传统美食、水乡生活和农耕体验,形成陶堰休闲游集散中心,发挥陶堰老街至浔阳、南湖、邵家溇等相关旅游路线的辐射效应。东鉴湖区域以绍兴鉴湖国家湿地公园和展陈宣教、观光旅游等配套为基础,重点展示传统农业文化遗产圩田,与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绍兴会稽山古香榧群、世界灌溉工程遗产诸暨赵家镇古井桔槔灌溉工程串联形成极具特色的农业世界遗产群落。白塔寺区域以白塔寺为核心,在保护研究、修缮整治基础上,整体打造白塔寺公园,恢复山、塔、院与运河之间的空间关系,对白塔寺历史、古诗词、《广陵散》名曲、古琴艺术及嵇康、独孤及等历史人物进行演绎,利用周边保留的闲置农居、厂房开发多层次的禅修、学艺、手作等休闲体验空间。

参考文献:

[1]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绍兴县志资料第一辑[M].民国二十六年铅印本影印.

[2]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大运河(绍兴段)遗产保护规划(2009-2030年)

[3]屠一帆.线性文化遗产构成及其旅游价值评价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6.

[4]赵艳,卞广萌.大运河沿线乡村文化景观资源的系统整合[J].城市建筑,2021,18(30):149-152.

作者簡介:

张慧(1988—),女,汉族,山东商河人。硕士研究生,文博副研究馆员,研究方向:文化遗产、文物保护。

猜你喜欢

保护利用绍兴
绍兴
在绍兴,与你不期而遇
绍兴大闯关
人文绍兴
走向绍兴的古代诗人
我眼中的绍兴性格
广东省古村落现状与保护利用模式研究
三杨庄遗址保护现状及发展前景
关于博物馆产业发展路径的探索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与推进保定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