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金元时期“春水”玉艺术风格研究

2023-02-26胡苗

东方收藏 2023年12期
关键词:春水文化内涵类型

摘要:“春水”玉是我国辽金元时期深受契丹、女真等北方少数民族喜爱的一类经典玉器,其以“春捺钵”狩猎场景为创作题材,造型精致独特、文化内涵丰富,对后世玉器制作影响深远。文章以金元时期“春水”玉为研究对象,分析其产生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渊源,按照功能和图式进行分类,并从游牧民族的狩猎尚武民族精神物化、文化融合符号以及佛教文化元素的汇入三个角度深入探讨金元时期“春水”玉的风格特征。

关键词:金元时期;春水玉;类型;文化内涵

引言

中华民族自古就有“尚玉”的传统,古代中原地区在玉器制作上经历了漫长而独特的发展历程,并深刻影响了周边少数民族对玉的认知与欣赏。“春水”玉就是一类以辽代独特的“春捺钵”狩猎场景为主题雕刻的精美玉器,反映了北方游牧民族的狩猎风俗和文化面貌。深入研究金元时期“春水”玉,将进一步增进我们对女真族和蒙古族的社会生活、文化风俗以及民族审美的了解。众多专家学者已对“春水”玉的类型、纹饰、用途、制作工艺、产地、起源、发展和文化内涵等进行了深入的探究,也有学者深入探索“春水”玉在纺织品等领域的应用及其在当下的传承应用。

一、“春水”玉概述

“春水”源自辽代“春捺钵”制度,“捺钵”指的是契丹人根据水草情况四季游牧狩猎的行为,“春捺钵”便是契丹或女真贵族在春季“放鹰鹘捕鹅”的狩猎活动。从广义上来说,“春水”玉是指以北方游牧民族的“春捺钵”活动为主题的玉器,通常包括带有天鹅(大雁)或海东青等图案的玉器;狭义上的“春水”玉则专指“具有海东青猎捕鹅(雁)造型的玉器”。进入金代后,“捺钵”活动仍备受贵族青睐,朝廷还设置专门征集和驯养海东青的管理机构,称为“鹰坊”。据《金史》记载:“鹰坊,提点官品为正五品,使官品从五品,副使官品从六品,負责养殖海东青等猎鸟娱乐活动。”可见女真人对“捺钵”活动是十分重视的。元代也继续利用海东青狩猎,据《马可·波罗游记》载:“元朝皇帝出猎时,整整一万名‘鹰师随行,携带五百只凶猛而珍贵的海东青。”无锡元代钱裕墓和成都市利民巷元代窖藏均出土有鹘擭天鹅玉带饰,由此可见金元时期“春水”题材已广泛运用于玉器雕刻中。

二、 金元时期“春水”玉的类型

“春水”玉在金代已发展成熟,现存的“春水”玉文物种类众多、造型讲究、工艺精湛、纹饰精美。

(一)从功能上分类

根据金元时期“春水”玉的功能,可分为带饰、佩饰和帽顶等类型。

带饰是贵族身份的一种象征,主要功能是装饰革带或丝绢带,包括玉带扣、玉绦环、绦钩及带钩等。吉林金代完颜希尹墓中出土两件对称的“海东青啄天鹅”玉绦环,形状呈圆形,采用镂空雕刻技法。图案主题是海东青捕猎天鹅的形象,海东青的利爪紧紧抓住天鹅头部,翅膀张开,尖喙圆眼,天鹅的颈部被拉长,展开双翅,奋力挣脱。作为金代早期的“春水”玉,此绦环玉质朴实,不像后期玉器那样光滑圆润,从而散发出一种古朴之美。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有一件金代青玉鹘啄鹅带饰(图1),长 8.3、宽 7.6 厘米,是一件极具狩猎民族特色的玉器,其主题为“海东青啄天鹅”。只见海东青体形瘦小凶猛,而天鹅体形庞大、脖颈高扬,微微张开嘴巴,似乎在哀鸣,双翅像是要展开,使劲挣脱以逃跑。

在元代,“春水”玉带饰的制作工艺更加精湛成熟。如无锡元代钱裕墓出土的海东青擭鹅玉带饰(图2),长8.3、厚2.2、宽6.7厘米,为青玉材质,呈椭圆形绦环。这件玉带饰采用镂雕和高浮雕的工艺,整体造型用水草和莲花打底,天鹅隐藏于花草之间,海东青站立于荷叶之上,翅膀微微颤动,似乎正在寻找天鹅的踪迹。这件“春水”玉的画面非常生动,立体繁复的雕刻技法展现了它的美感与艺术价值。

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的元代白玉鹘啄鹅绦环(图3),雕刻主题也是海东青搜寻天鹅,天鹅在水草芦苇之间挣扎逃窜的场景。整件玉绦环造型精美流畅,仿佛将人们带入紧张的狩猎场景中。

玉帽顶主要是用来装饰古代官员帽子顶部的一种玉器,最早出现在金代,到元代则成为一种常见的玉器造型。例如,吉林省扶余市风华乡班德古城中出土的金代莲鹭纹帽顶,采用白色玉材雕刻而成,透雕出鹭鸶、荷叶、荷花等图案。顶部是一朵盛开的荷花,两只鹭鸶站在荷花下,仿佛在乘凉。这件玉器整体造型繁复、雕刻精美细致,呈现出了一种自然和谐之美。

中国国家博物馆也藏有一件元代青玉鹘啄鹅帽顶,与班德古城中的金代莲鹭纹帽顶类似,高3.7厘米,玉质呈青白色,雕刻出了立体的鹘攫天鹅图样。这一玉器的背景图案为荷叶和芦苇 ,尽管这是一副静态的画面,却能预示下一刻的场景,展现出极富动感的氛围。

(二)按主题图案纹饰分类

“春水”图案主题设计十分明确,按照图案内容的不同可分为三类:

第一类为以海东青猎杀天鹅为主体的简约造型,其在金代“春水”玉的形制中比较普遍。安徽省文物总店收藏的传世金代海东青啄鹅玉条(图4),呈椭圆条环形状,中间镂刻“春水”主题图案,生动表现出海东青猎杀天鹅的瞬间场景。只见海东青将双翅收拢,体形娇小,双爪紧紧地抓住天鹅的头部,用尖喙啄击天鹅头顶。天鹅则痛苦哀嚎,拼命挣扎逃脱。

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有一件金代海东青啄鹅玉饰件(图5),只雕刻海东青啄食天鹅头部的造型。天鹅头部上扬、嘴巴微张、双翅内收,仿佛在痛苦哀嚎;体形娇小的海东青则用锋利的喙将鹅脑啄开。整件玉器的图案渗透着血腥的氛围。

元代“春水”玉中也有类似主题的玉雕,如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收藏的海东青啄鹅玉带(图6),四周环绕着大联珠纹,而中部镂刻海东青捕捉天鹅的画面,造型简洁,没有其他背景图案。

第二类以“海东青擭天鹅”为核心,背景辅以荷花、荷叶、水草、芦苇和水波纹等自然景色,构图繁缛灵动、雕刻技法高超。这类“春水”玉是最具风采和神韵的一类,主要出现在元代。如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的元代白玉鹘啄天鹅带环(图7),高8.5厘米,展现了海东青俯冲直下啄食鹅脑的场景。画面中天鹅穿梭于芦苇之间,海东青和天鹅呈垂直角度,四周雕饰联珠纹。

第三类构图则省略了“春水”玉中的核心物象——海东青捕杀天鹅场景,而是变为“天鹅穿莲”,此类作品主要流行于元明之际。如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收藏的元代鹅穿荷莲玉条环(图8),其核心物象便是“天鹅穿莲”,采用镂空雕刻技法表现层次繁多的水草、荷花、荷叶等景观,表现了一只惊恐逃窜于水草之间的天鹅。

从上述文物的分类,我们可以看出金元时期“春水”玉的演变轨迹。在金代早期,“春水”玉的造型主要是“海东青擭天鹅”图样,极少出现背景物象。元代保留了“海东青捕(啄)天鹅”的核心物象,同时增加自然环境景观。元代后期采用“泛化物象”模式,仅保留“天鹅穿莲”图像。明清时期的核心物象仍是“天鹅穿莲”图案,造型和纹饰更为讲究,“春捺钵”文化痕迹逐渐消退。

三、金元时期“春水”玉的艺术风格

金元时期女真族与蒙古族统治中原,但是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受到汉文化的洗礼。“春水”玉是北方游牧民族“春捺钵”活动的反映,但其中也蕴含了中原汉民族和佛教的文化底蕴。

(一)游牧民族狩猎尚武民族精神物化的重要体现

辽金元属少数民族政权,其原先地处边陲,经济、文化整体比较落后,但能够最终战胜宋朝,英勇无畏的民族精神必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虽然金元等草原民族在实现国家统一之后,采用儒家文化治国,但对于本民族的游牧、狩猎和骑射等文化依然情有独钟,游牧民族元素依然在当时的日常生活中广泛应用。从“春水”玉的图案中,我们可以看到天鹅、海东青、芦苇、水草、游鱼等北方草原常见的动植物,反映的是契丹、女真和蒙古等少数民族的真实生活场景与民族性格。玉带饰、玉佩饰和玉帽顶上的图案主题,呈现的大多是海东青捕杀天鹅的场景,这一场景也构成了“春水”玉文化内涵的核心部分。匠人通过刻画常见的“海东青鹘捕鹅雁”场景,传递出强烈而激昂的民族情感,表达他们渴望以微弱之力战胜强大并问鼎中原的雄心壮志。可以说,“春水”玉承载着游牧民族独特的文化观念和审美追求,是民族精神艺术化的重要表现。

(二)民族文化融合的象征

就“春水”玉的起源和发展来说,其是契丹等游牧民族独具特色的“捺钵”习俗的延伸,凸显了草原民族文化的独特色彩。

然而,在辽金元少数民族与中原汉族频繁交往的过程中,受中原汉文化的深刻影响,并在民族间的交流碰撞中,他们逐渐接纳汉族用玉、爱玉的传统,学习汉族悠久的制玉技术,还汲取了汉族的玉文化。从雕刻角度来看,“春水”玉的雕刻内容通常是游牧民族在狩猎中比较常见的动植物,比如天鹅、大雁、海东青、芦苇、莲叶等元素。然而这些“春水”元素在雕刻过程中融入汉族的用玉传统和制作工艺,从而形成一种具有民族特色的玉文化。“春水”玉雕刻的独特之处就在于其对汉族玉文化和北方游牧民族文化的有机结合和创造性发展,这种文化的形成不仅体现了对自然界及其生物的描绘和赋予,更表达了对汉族和游牧民族历史交融的精神追求。

在秉持民族文化特色的前提下,女真族和蒙古族还从汉族的实践中吸纳了一些玉器形制和佩戴方式。从出土的金元时期“春水”玉可以看出,其基本延续了唐宋王朝中原地区玉饰的形制和佩戴方式。另外,玉佩饰在金代还成为当时贵族的身份标志,从《金史·舆服志》中所记载的“吐鹘,玉为上,金次之,犀象骨角又次之。銙鞓,小者间置于前,大者施于后,左右有变双铊尾,纳方束中,其刻琢多如春水秋山之饰”,可以看出在金代玉制品被视为人们观念中最高等级的象征,同时也在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这种对玉器的尊崇,在当时的少数民族中得到了广泛认同。

(三)佛教文化元素的融入

佛教在西汉末年传入中原,后经过不断的变革和适应,逐渐融入中国传统的儒家和道家文化血脈之中,成为中国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宋辽金元时期,佛教融入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信徒如潮。金元时期“春水”玉亦融汇佛教文化元素,图案之中刻画莲花,使整件玉器拥有灵动美丽的韵味,恍若动人的诗篇。

总之,金元时期“春水”玉蕴含着北方少数民族的审美风格及浓郁的北国风情。在图案设计上,从早期的血腥残忍的“鹘捕天鹅”,到平静祥和的“天鹅穿莲”,其背后体现了契丹和女真民族“以小博大”、勇猛果敢的民族性格和精神信念,以及对本民族文化风尚的积极发扬。进入元代后,在中原汉族审美理念的影响下,少数民族匠人在设计和制作玉饰品时,经常会将汉族审美与草原民族的独特文化相结合,因而雕琢出的“春水”玉立体灵动,具有浓厚的时代特征和民族特色,极富艺术感染力和震撼力,这也展现了民族文化相互交流融合的艺术魅力。

参考文献:

[1]脱脱.金史(卷五十六,百官二)[M].北京:中华书局,1975:1256.

[2]马可波罗口述;鲁思梯谦笔录.马可波罗游记[M].福州:福建科学出版社,1982:106.

[3]古方.中国出土玉器全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136.

[4]张润平.中国国家博物馆藏辽金元春水、秋山玉器初探[J].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2012(10):64-82.

[5]于东宝.辽金元玉器研究[M].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7.

[6]庞志国.1979-1980年间完颜希尹家族墓地的调查与发掘[J].东北史地,2010(04):62-66.

[7]钱宗奎.江苏无锡市元墓中出土一批文物[J].文物,1964(12):52-60+78.

作者简介:

胡苗(1986—),女,山东人。博士研究生,任职于河北工程大学文法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文物与博物馆学。

猜你喜欢

春水文化内涵类型
写来春水画为仙
一泓春水战疫情
春水
我国高职院校实训基地主要类型及其存在价值初论
C语言教学探讨
人名中不应该使用生僻字
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及其现实意义
英汉动物词汇文化内涵的对比分析
利用野花组合营造花海景观的技术研究
浅谈法语习语的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