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模一样 细腻精巧

2023-02-26于心瑶

东方收藏 2023年12期
关键词:定窑

摘要:印花是指使用刻有花纹的模子在未干的瓷坯上印出纹饰,为瓷器烧制中重要的装饰技法。在定窑和井陉窑中均出土有印花模子,且保存完好、纹饰精美,从中能够窥见宋金时期印花工艺的高度发展。文章介绍几件河北博物院收藏的印花盘模与碗模,以飨读者。

关键词:定窑;井陉窑;盘模;碗模;印花装饰技法

印花是瓷器烧制中重要的装饰技法,在瓷坯将干未干之时,用刻有花纹的模子在上面印出纹饰;或将瓷坯扣在印花盘模、碗模上,用陶拍轻轻拍打,待纹饰被压印上后再进行脱模。罩釉烧成之后,乳白的胎体之上、透明的釉层之下,深浅不一、精美细致的纹饰一一映现出来,微微带有光影、色彩的变化,极具美感。一个模子一个纹样,用此方法可确保瓷坯花纹精美、器型规整,同时还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在定窑和井陉窑中均出土有印花盘模、碗模,且保存完好、纹饰精美,从中可以窥见宋金时期印花工艺的高度发展。

一、定窑

定窑的窑址主要分布在今河北省曲阳县涧磁村与东、西燕川村一带,“北宋时属定州所辖,按惯例窑以州名,故名定窑”。定窑始烧于唐,兴盛于宋,在其鼎盛时期,定窑与钧窑、汝窑、哥窑、官窑齐名,并称为宋代五大名窑。定窑的瓷釉品种丰富,除白釉外,兼烧黑釉、酱釉、绿釉,以白釉制品最为成熟,“上述所谓五大名窑中,定窑是其中唯一主要烧造白釉瓷器的窑场,足见其在宋代白瓷艺术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1]。

“定窑从唐代开始烧瓷,但真正确立自己的装饰风格是在北宋后期。定窑典型装饰风格……主要体现在刻花、印花白瓷上。”[2]印花是定窑瓷器烧制过程中一种重要的装饰技法,起初是为了塑形。定窑烧造海棠杯、花口盘等异形器皿时,需要借助模子塑形,一些底模会刻有简单的纹饰。“到了北宋后期,定窑将印花工艺进行了重大改革,使成型、装饰两道工序合二为一,操作简单,产品规格统一,配合先进的覆烧法,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此时的印花工艺多用在盘、碗等圆器上,构图严谨,图案丰富,画面富丽堂皇,极富装饰性,是定窑巅峰时期装饰艺术的典型代表。”[2]

河北博物院展示有一件北宋时期的白釉“尚食局”款印花龙纹盘(残片),出土于曲阳县涧磁村定窑遗址。通过残存的部分可知,这件龙纹盘高4厘米,侈口,鼓腹,平底。盘中心印有龙纹,内壁印有花卉纹。胎体细致洁白,釉色白中泛黄。盘底圈足内刻有行书“尚食局”三字款识,据史料记载,宋代宫廷设有六尚局,分别为尚食、尚药、尚酝、尚衣、尚辇、尚舍,分管宫中膳食、医疗、酒醴、衣冠、舆辇、宫舍等事务,“尚食掌膳羞之事”[3],由此可知,这件龙纹盘应是定窑为宫廷定烧的贡瓷。

这件白釉“尚食局”款印花龙纹盘(残片)构图严谨、纹饰精细、胎质细腻、釉色莹润,压印的龙纹微微带着光影、色彩的变化,极具动感。虽已残损,从中依然可以反映出宋代定窑印花工艺的高超水平。北京故宫博物院和上海博物馆均收藏有定窑白釉印花云龙纹盘,神龙矫健神勇,云气舒卷缭绕,线条秀丽精致,尊贵之余兼具清雅,是不可多得的精品。

还有一件北宋白釉印花缠枝莲纹大盘,也是定窑印花艺术的代表作,高5.6、口径30.1厘米。胎质坚实细腻,釉色白中泛黄,敞口,斜弧腹,圈足。盘内满印缠枝莲纹和折枝莲纹,纹饰间以回纹相隔,构图严谨,满而不乱。这件印花缠枝莲纹盘器型较大,制作难度较高,在拉坯、印花、脱模和修坯的过程中极易出现变形、印花不全等问题,烧制时也容易因受热不均而碎裂。而这件大盘保存完好、器型规整、印花清晰,实属难得,它的口沿镶铜,遮住芒口,积釉处有“泪痕”,是覆烧留下的痕迹。

覆烧是一种瓷器烧造方法,也称反烧,就是将碗盘一类的坯件反扣在窑具上进行支烧。定窑用环形的组合支圈作为窑具,将瓷坯间隔开来。装窑时要将瓷坯倒过来,让其口部朝下反扣在支圈边缘,然后进行组合,按照一层支圈一层瓷坯的次序向上叠放。由于釉料具有流动性,烧制过程中自然向下流淌,会在一些部位形成积釉、聚釉的现象。定窑使用覆烧法,烧制时器物的底部在上、口部在下,故而釉料由器物底部向口沿处流淌。这种釉料流动的痕迹通常呈現条状,仿佛眼泪的痕迹,故称“泪痕”。再者,覆烧时器物的口沿需要朝下反扣在支圈上,为了避免相互粘连,需要将口沿处的釉料削去。烧成之后,器物的口部没有釉料,露出原本的胎体,就是所谓的“芒口”。工匠会在口沿处以金银等材质镶边,这不仅掩盖了“芒口”的毛涩之感,还增添了工艺之美。

自北宋后期至金代,定窑制品普遍使用覆烧法,这是一种高效率的装烧方法,可以充分利用窑炉内的空间,在燃料数量、烧窑时间和窑炉空间相对固定的情况下,大幅度提高产量,最大限度地满足市场需要。“组合支圈覆烧法是定窑最早发明并广泛使用的,之后迅速传播开来。我们不仅在邻近的邢窑遗址、磁州窑遗址、井陉窑遗址中发现了这种窑具,远在江西景德镇甚至于广西、四川的一些窑场中也有发现。可以说定窑覆烧法对当时大江南北的诸多窑场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2]

精美的印花器物离不开精心刻制的印花模子,技艺精湛的制瓷工匠在模子上刻满繁密的纹饰,制作时将瓷坯扣在印花模子上,慢慢压实或用陶拍轻轻拍打,待模具上的花纹被压印在瓷坯上再进行脱模。之后对瓷坯的外壁和底足进行挖削修理,并阴干上釉、入窑覆烧,一件印花器物就完成了。精心雕刻的印花模子不仅使瓷坯花纹精美、器型规整,还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可以说,定窑出土的印花模子制作精细、线条流畅、意境悠远。

如宋代“鸳鸯荷花图”印花盘模(图1),高4.4、口径20厘米,曲阳县北镇村出土,现展于河北博物院“名窑名瓷”展厅。敞口,浅腹,底部微凸,盘模内刻有荷塘鸳鸯图案。盘底中心刻有硕大的荷叶,荷叶下有一对鸳鸯在前后相随、嬉戏玩耍,前者回首与后者深情对视。盘壁另有几只鸳鸯,两两相对。画面布局采用“过墙”的艺术手法,盘壁和盘心之间不设分区,鸳鸯荷花布满全器,形成完整而又活泼的画面。荷塘鸳鸯是深受人们喜爱的装饰题材,鸳鸯象征出双入对、恩爱一生,荷花的寓意就更多了——在文人墨客的笔下,荷花出淤泥而不染;在佛教中,荷花是纯净和断灭的象征;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荷”的谐音为“和”,寓意和和美美。这件盘模线条流畅、刀工精湛,鸳鸯荷花的图案设计使其既生动活泼,又美好吉祥。

曲阳县北镇村窖藏出土有几件金代印花模子,纹饰精美,且刻有纪年文字,为断代提供了确凿的依据。如金代“泰和丙寅”款四季花卉印花碗模,高7.3、口径18.6厘米,曲阳县北镇村窖藏出土,现展于河北博物院“名窑名瓷”展厅。敛口,深腹,平底,胎色较白,胎质坚致。盘底中心刻有石榴花枝;外壁平均分为六部分,分别刻有牡丹、荷花、菊花、月季等六组花卉,纹样繁复,满而不乱。内壁刻“泰和丙寅岁辛丑月二十四日画,张记”字样,为年月日及制瓷者的信息。中国古代采用传统的天干地支纪年法,60年一轮回,丙寅岁为虎年,而泰和是金章宗的年号,结合起来可知“泰和丙寅岁”指的是1206年,即金章宗泰和六年。

金代“甲辰”款龙纹印花盘模,高4.4、口径15厘米,曲阳县北镇村窖藏出土,现展于河北博物院“名窑名瓷”展厅。浅腹,底较平。盘底中心刻有一条游龙,周围是舒展的云气纹和盛开的石榴花。神龙张牙舞爪,遨游于缥缈云海和灿烂的石榴花之间。盘模腹壁刻有一周卷草纹,近口部刻一周回纹。其胎质坚致,白中泛黄,线条流畅,纹饰生动。内壁右侧刻有“甲辰正月望日造”字样,即年月日。根据天干地支纪年法,甲辰年是龙年;结合上文提到的金代“泰和丙寅”款四季花卉印花碗模,可知代表的是1184年,指金大定二十四年,望日通常指的是十五或十六日。所以这件印花盘模上所刻时间,应该代表的是金大定二十四年的正月十五。

二、井陉窑

井陉窑是考古工作者近年来的新发现,窑址主要分布在今河北省井陉县的中北部和井陉矿区。井陉窑也是以烧造白瓷为主,兼烧酱釉、黄釉、黑褐釉、绿釉等。装饰技法有划花、刻花、印花、点彩、戳印等,多用民间喜闻乐见的花卉、动物等纹饰作为装饰题材。“通过天长、河东坡窑址的发掘,故不难理解,在白瓷方面,隋代即与邢窑相仿,唐代亦可类银类雪,宋代亦能覆烧,金代亦印花大盛与定窑互争短长。”[4]

井陉窑遗址出土有多件精美完整的印花模子,反映出当年的瓷器生产状况,并展现出井陉窑刻模工艺的高超水平。模子上所刻的纪年文字,也为一些印花瓷器的断代提供了确凿的依据。

如金代大定二十九年“鸳鸯戏水图”印花盘模(图2),高5.2、口径19.2厘米,井陉县河东坡村出土,现展于河北博物院“名窑名瓷”展厅。胎体坚实细腻,胎色白中泛黄。盘模为直口,浅腹,圜底,底部略平。与前文介绍的宋代定窑“鸳鸯荷花图”印花盘模类似,这件盘模的主体纹饰依然是深受人们喜爱的荷花鸳鸯。莲叶亭亭,花苞饱满,一对鸳鸯前后相随,于莲池中游水嬉戏,前者曲颈回首与后面的伴侣对视。盘模内壁刻六组并蒂莲及茨菇等水草,近口沿处刻一周卷草纹。盘模内壁右起用行草书体刻划文字——“大定二十九年五月囗日赵”,“赵”字下面画押,为年月日及制瓷者的信息。大定是金世宗的年号,大定二十九年即1189年。

金代凤穿花纹印花盘模,高6、口径21.4厘米,井陉县河东坡村出土,现展于河北博物院“名窑名瓷”展厅。胎体坚实细腻,胎色白中泛黄。盘模侈口,浅腹,圜底。盘模中心刻有一只大雁,展开双翅飞向莲叶荷花;内壁等距刻有三只凤凰,均展翅飛翔,在缠枝花朵中穿梭,两只回首顾盼,一只相随其后。

金代“龟鹤竹石图”印花盘模(图3),高5.7、口径24.2厘米,井陉县河东坡村出土,现展于河北博物院“名窑名瓷”展厅。胎体坚致,胎色泛黄。盘模为侈口,浅腹,圜底。盘模中心刻“龟鹤竹石图”,山石透瘦,翠竹修长,一龟一鹤漫步于庭院之中。鹤曲颈回首,龟昂首看向鹤,两者前后呼应、生动传神。龟鹤在古代有长寿的寓意,古人常用来贺寿。龟鹤延年、翠竹常青、山石不老,这件盘模上的“龟鹤竹石图”寓意吉祥长寿。盘模腹部刻有六条竖线,将腹壁等分为六部分,分别刻有牡丹、莲花、菊花等花卉,近口沿处刻有一周回纹。

金代荔枝纹盘模,高3.6、口径15.8厘米,井陉县河东坡村出土,现展于河北博物院“名窑名瓷”展厅。胎体细腻,白中泛黄。侈口,折腰,平底。盘模底部用一周回纹将画面分为内外两部分,内区刻有一对折枝荔枝,外区刻两重莲瓣纹。盘模腹部依然是两重莲瓣纹,近口沿处刻一周回纹。

金代四季花卉纹碗模,井陉县河东坡村出土,现展于河北博物院“名窑名瓷”展厅。胎体坚致,胎色白中微微泛黄。碗模底部刻有一枝并蒂莲,花苞将开未开。腹部刻有四季花卉,花朵繁盛,枝蔓相连,画面布局严谨,构图满而不乱,近口沿处刻一周回纹。

金代“庭院游禽图”印花盘模(图4),高3.8、口径14.3厘米,井陉窑遗址出土,现展于河北博物院“名窑名瓷”展厅。胎体坚致,胎色泛黄。盘模为侈口,浅腹,平底微鼓。其中心有菱花形开光,开光内以栏杆为界分为两部分,上半部分的山石芭蕉为远景,下半部分的莲池水禽为近景。池塘内波光粼粼、荷莲繁盛,一对水禽前后相随、自在惬意。开光外刻有四组花叶纹,盘模腹部刻有一周菊瓣纹。

自隋唐开始,河北就成为中国重要的瓷器产地。河北的四大名窑各具特色:邢窑烧造年代最早,在隋唐时期达到鼎盛,其重胎釉,细白瓷胎质细腻、釉色莹润,“类银类雪”,享誉天下,与越窑青瓷平分秋色,形成“南青北白”的瓷业格局;磁州窑扎根民间,风格简约豪放,是我国北方最大的民窑体系,其“白釉黑彩”独具特色,为后世青花的烧制和彩瓷的发展奠定基础;定窑与井陉窑也以白瓷为主,综合运用划花、刻花、印花等多种装饰技法,在乳白胎釉的基础上形成多重变化,尤其是印花工艺,将塑形、装饰合二为一,提高了生产效率,也保证了瓷业产品的规格统一。这些定窑与井陉窑的印花盘模、碗模由工匠们刻划出精美的纹饰,寄托着古人的吉祥愿望,也见证了宋金时期印花艺术的高度成就。

参考文献:

[1]李纪贤.宋瓷之美[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21:81.

[2]河北博物院.中国古代名窑名瓷系列(北)[M].石家庄:河北美术出版社,2018:31-34.

[3][宋]孟元老撰;邓之诚注.东京梦华录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2:42.

[4]河北博物院.中国古代名窑名瓷系列(北)[M].石家庄:河北美术出版社,2018:87.

作者简介:

于心瑶(1989—),女,汉族,河北邢台人。大学本科,文博馆员,研究方向:文物利用与社会教育宣传。

猜你喜欢

定窑
定窑剔花技艺浅析
简淡疏阔 意韵悠远
千年定窑 古老技艺重焕新生
宋代定窑白瓷鉴定诀窍
唐代定窑“装饰纹”探秘
定窑
定窑与土定
故宫博物院获捐当代定窑作品
近年来定窑研究的进展和新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