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关羽形象与关羽崇拜的演变

2023-02-26丁年晨

文学艺术周刊 2023年22期
关键词:关帝庙关羽崇拜

丁年晨

最早记载关羽人物的作品为陈寿创作的 《三国志》,在作品中,虽然作者将关羽和黄 忠、马超、赵云、张飞等人物放在同等重要的 位置,但是关羽的人物形象却并没有超出其他 人太多。宋、元、明、清等朝代的统治者为了 获得政治上的声望,开始利用关羽的评价问题 做文章,在社会上给予关羽正面评价,并且 兴建关羽庙,由此在民间形成了崇拜关羽的风 气。宋元时期,关羽的形象出现了重大转变, 后来《三国演义》又对关羽的形象进行了重点 叙述,所以关羽的人物形象与民间崇拜的关系 变得更加复杂。

一、关羽崇拜与关羽形象的演变

(一)隋唐时期

隋代以及唐代统治者并没有重视关羽的人 物价值,因此当时关羽的社会知名度并不高, 三国人物中知名度最高的则是诸葛亮,这是因 为文人墨客认为诸葛亮神机妙算,是刘备的帝 王师,而其他同时期的人物很少被史书提及。

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民间认为鬼怪神力 的形象特征是关羽所具备的独特魅力。《北梦琐言》中有相关记载,唐咸通乱离,坊巷有传 言关三郎带领鬼兵潜入城内,百姓人人惶恐。 而后段成式的《酉阳杂俎·续集》中也将关将 军的神话传说表达得淋漓尽致,关将军派遣士 兵砍伐树木,使用洪水载木料。可见当时的信 息记载的都是鬼怪神力的故事,在民间人们对 于关羽的信仰并不多。

(二)宋元时期

进入宋代,当时社会处于动荡之中,北 方游牧民族不断骚扰中原王朝,统治阶级为 了提高统治力开始转变对关羽的称谓。绍圣 三年(1096),宋哲宗追封关羽“显烈王”称 号。宋徽宗信仰道教,也将关羽的地位提升到 新的高度。崇宁元年(1102),关羽被追封为 “忠惠公”。之后,到了大观二年(1108)关 羽又获得“武安王”的封号。随后,宣和五年 (1123),关羽被敕封为“义勇武安王”。南 宋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淳熙十四年(1187)追 封关羽“英济王”称号。可见统治阶级不断提 升关羽的位置,并且在全国各地弘扬关羽的精 神,全国各地开始大量兴建关羽祠庙。元代统 治阶级同样沿用了宋代的理念不断封赏关羽,元文宗天历元年(1328),关羽得到了“显灵 义勇武安英济王”的称号。

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中开始流传与关羽 相关的神话鬼怪传说,北宋年间流传出了“关 羽战蚩尤”的故事。南宋政权退居南方之后, 整个社会上弥漫着消极的情绪,而关羽所代表 的忠勇仁义精神成为统治阶级所期待的精神象 征,关羽所具备的精神品质能够引起社会上对 金人统治的反抗情绪,正因为具备了这种特 质,催生了社会上崇拜关羽的行为。南宋知识 分子从多个视角解读了关羽英勇忠义的形象, 南涛《绍兴重修庙记》称赞关羽忠义勇烈、骁 勇善战,放弃了曹操给予的财富和官位,始终 追随刘备,保留了侠肝义胆的忠义气节。

元代胡琦所编撰的《关王事迹》中提到关 羽曾大战蚩尤,并称古代忠烈之人去世后可成 神。因此,在民间“忠而勇”是人们对关羽形 象的评价,关羽被认为是为民除害的榜样,得 到了人们的推崇。

从以上内容我们能够看出,崇拜关羽和 关羽形象的变化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宋元 时期的统治阶级推崇关羽,民间也开始重视关 羽,文学家开始称赞关羽的品格。民间艺术家 随之创作出了与关羽相关的艺术作品。随着关 羽形象的逐渐定格,关羽作为历史人物终于形 成了完整的人物形象特质,并经过民间艺术的 呈现,其形象变得更加灵活生动。

二、关羽崇拜与关羽形象的诠释

文学作品对于人物形象的传播起到了重 要的推动作用, 《三国演义》出现之后引发 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很多读者纷纷抄写传 阅共同欣赏这部佳作。这部作品的问世给当 时关羽崇拜热潮提供了重要推動力,黄人《小 说小话》认为, 《三国演义》出现后社会群众 广泛推崇,称赞关羽的人格品行,小说作品

成为推动这一现象的重要力量。从此以后,文 学作品当中关羽的形象深入人心,从而掩盖了 历史上关羽的真实面貌。明万历年间(1573— 1620),宁德知县高愈谦亲自筹备创立了武庙, 并且记载了众人推崇关羽忠义的片段。清代王 侃《江州笔谈》认为, 《三国演义》作品中对 于关羽形象的宣传让妇孺都能够了解关羽的忠 义品质,文人学者按照故事中的形象评价关羽, 甚至忘了陈寿创作的历史作品。

明清时期大量的文学作品呈现的是关羽的 文学形象,此时关羽的崇拜与文学形象密不可 分。

(一)明清时期的关羽崇拜

到了明清时期,统治阶级为了强化统治, 追封关羽众多称号,由此掀起了崇拜、神化关 羽的现象。

明代初年就已经有崇拜关羽的行为,寿亭 关羽庙正是于洪武二十七年(1394)在鸡鸣山 建立的,至今保存完整。王圻《续文献通考》 对这件事情进行了记载,认为天下初定有赖关 羽荫佑,于是在鸡鸣山建庙崇祀。这体现出了 统治阶级的政治手段,通过推崇关羽人物形象 推行统治政策。后继的明代皇帝持续加封关羽, 永乐十九年(1421)朱棣选择将都城从南京迁 至北京,并且在北京建立起关帝庙,政府官员 参与祭拜。成化十三年(1477),早期修建的 关帝庙出现破损,于是明宪宗下令再次修建。 万历十八年(1590),明神宗加封关羽“协天 护国忠义大帝”称号,允许关羽佩戴帝王冠, 其地位从侯升级为帝。万历四十二年(1614), 统治阶级先后追封关羽“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 震天尊关圣帝君”称号,这让关羽声名愈发显 赫。

清代,关羽仍然受到了统治者的青睐。 清军刚入关时, “关王显圣”的传说便在百姓 之间流传。到了顺治九年(1652),关羽获得“忠义神武关圣大帝”的称号。乾隆三十三年  (1768),增加封号“灵佑”,同时黄琉璃瓦  被用于建造关帝庙。清代中晚期出现了统治危  机,因此统治阶级开始利用关羽的形象并对  其进行封赏。嘉庆十九年(1814)关羽被授予  “神勇”称号,道光八年(1828)被赐予“威  显”称号,咸丰三年(1853)关羽获得“保  民”称号,咸丰七年(1857)被授予“绥靖” 称号。经过连续的追封,关羽的称谓变成了  “忠义神武灵佑神勇威显保民精诚绥靖翊赞宣  德关圣大帝”。

明代中晚期,民间流传下来的与关羽相关 的传说数量有所增加,老百姓认为关羽是祈福 之神,因此纷纷朝拜。万历二年(1574)流传 下来的历史资料《迎神赛社礼节传簿四十曲宫 调》就记载了山西农村迎神赛社的细节,可见 关羽信仰在民间流传非常广泛。城市里祭神及 赛神的行为比比皆是,刘侗的《帝京景物略》 中便明确记载了与关羽有关的祭祀活动。

清代,普通群众对于关羽的崇拜多是因为 现实需求,包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所以夸大 了关羽的职能,认为其拥有管辖命运、祛病消 灾的功能,不同行业的群众纷纷崇拜关羽,并 将其当作是守护神。人们将关羽的忠勇精神运 用到现实生活中,比如民间帮派将忠义精神当 作核心,民间称其为“万能神”。

三、关羽崇拜所反映的民族共同意识

(一)藏汉文化交融的关羽信仰

明清两代,关帝庙开始在藏族聚居区兴 建,特别是到了清代,藏传佛教将关羽视为护 法神灵,而后藏族聚居区纷纷修建了关帝庙, “关帝显灵”的传说广为流传。到了 20 世纪 60 年代,藏族聚居区的人民依然对关羽怀有崇 敬之心,保留着十多个关帝庙。截至 2023 年, 藏族聚居区仍存在关帝庙,逢年过节人们依然会有祭祀活动。

关帝庙在藏族聚居区又叫作“加拉公寺” 或者“格萨尔拉康”,尽管名称上略有差异,  但其确实是藏汉民族文化交融的象征,也可以  表达出对关羽崇拜的认可。藏族聚居区人民的  神灵崇拜、神像造型、建筑布局、祭祀礼仪及  信徒信仰等方面皆有属于自己的特色。在藏族  聚居区的关帝庙中,除供奉关羽外,还常供奉  藏族民众所信奉的其他神祇,还会将关羽、格  萨尔神像一起放在正殿里。

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县关帝财神庙 的关羽像, 一只手托着胡须, 另一只手拿着《春 秋》,庄严慈悲,与汉族人民兴建的关帝庙中 的神像并无二致。而在正殿旁边, 则布满了“财 箭”,代表着吉祥如意,这是藏族人民祈福求 福的标志。在关羽像的右边是一幅阿尼念钦神、 十世班禅大师的巨幅画像,左边是二郎神。在 西藏自治区山南市乃东区泽当镇的关帝庙中, 关羽与度母、持金刚等被供奉在一起。泽当镇 关帝庙以抬梁、硬山顶为顶,整体布局与中原 地区关帝庙有异曲同工之妙,其墙体结构及附 属房屋皆保留了藏区特有的风格。

夏河县关帝庙的金色匾额上用藏语和汉语 清晰地镌刻着“关帝庙”几个大字;西藏自治 区拉萨市磨盘山关帝庙大殿有刻印着“寿”字 的瓦当;泽当镇关帝庙原存有铜钟、木鼓及汉 文对联,上面镌刻着汉字。这一切都反映出藏 汉民族在文化上的交融。

在清政府统治阶层的推动下,藏族聚居区 的关羽信仰呈现出鲜明的藏汉融合特征,关羽 的形象在藏传佛教仪式文书和神话传说中得以 体现,并逐渐与藏族文化融合,作为藏传佛教 中的守护神而存在。

(二)满族、蒙古族、锡伯族等民族的关羽信 仰

清代统治者在进入中原以前,就对关羽顶礼膜拜。崇德八年(1643),清代统治者在盛 京(今沈阳)下令修建了关帝庙,皇太极亲题 “义高千古”牌匾,还做出了每一年都要供奉 一支蜡烛的规定。入关后,为了取得统治中原 的正统名分,清政府对关羽崇拜进行了大力 提倡。顺治元年(1644),号令“定祭关帝之 礼”,在宛平县(今北京丰台附近)重修关 庙,关羽成为享受国家祭祀的正神。雍正曾 说, “孔子是圣人,关公是神仙”,彰显了关 羽在清代统治者心中的崇高地位。

关羽信仰在清代发展到了一个高峰。乾隆 于 1747 年颁布《满洲祭神祭天典礼》,对关羽 祭祀礼仪做出了系统的规范,其中包含祭祀的 等级,清人有明确记载: “南极岭表,北极塞 垣,凡妇女儿童,无有不震其威灵者,香火之 盛,将与天地同不朽。”可见,上到统治者, 下到黎民百姓皆对关羽崇拜有加。

清代姚元之的《竹叶亭杂记》中有这样 的记载:伏魔(即关羽,明代封关羽为伏魔 大帝)呵护我朝,灵异极多,国初称为“关玛 法”。这其实是将关羽列入了满族古代神仙 系统。根据满族学者富育光先生的考证,满族 已有一部记叙“关玛法”传奇的长篇叙事传说 《关玛法乌勒本》。在当时,此文用满语讲唱 要花十几天的时间,很受满族人民的喜爱。这 部作品信息量很大,叙述了“关玛法”在东海 出生,偷了耶鲁里魔鬼的神马,和超哈占爷决 斗。

清代时,关羽的信仰经由藏传佛教流传 至蒙古族聚居区,人们在当地修建了大量关帝 庙。在蒙古族曾居住过的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 (以下简称新疆) ,关帝庙也很常见。曾驻守 在乌鲁木齐附近的镶红旗和镶蓝旗的清代蒙古 将士,都会在关帝庙烧香拜佛,非常虔诚。

清代时,锡伯族认可了关羽。直至今日, 新疆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的村落中还存有一座 關帝庙,里面供奉着关羽和其他武士的塑像, 墙上还画着“桃园结义”“三顾茅庐”“单刀 赴会”“过五关斩六将”等故事。

锡伯族流传着“关帝显圣”的故事,其中 就有著名的浑巴什河战役。传说在五百名锡伯 族将士与近万名张格尔叛匪激战的紧要关头, 突见狂风四起,关羽从天而降,与将士一起冲 锋杀敌,扭转了战局,成为清代平定张格尔叛 乱的转折点。嘉庆十九年(1814),锡伯族官 兵曾铸钟一口置于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的靖远 寺内,钟扣上铸有关羽头像,钟身刻有“忠义 神武仁勇”铭文,以示边防将士对国家的忠诚 和对关羽的敬仰。

关羽信仰和崇拜,促进了满族、汉族、藏 族、蒙古族和锡伯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增强了 他们的民族共同体意识。关羽信仰和关帝庙是 中华民族相互交流、融合的典范,也是中国多 元文化认同的重要历史佐证。

四、结语

作为古代知名的历史人物,人们对关羽的 崇拜上升到了宗教信仰和民族精神的层面,在 社会各阶层力量的影响下,关羽崇拜成为中国 特殊的文化现象,其中体现了中国社会价值观 理念以及伦理道德。深入分析关羽崇拜和关羽 人物形象演变之间的关系,有助于我们更加客 观地看待关羽的形象变迁,更好地了解民族文 化精髓及其发展特征。

猜你喜欢

关帝庙关羽崇拜
“关羽”去世
福建东山关帝庙
华容道
我崇拜的那条“龙”
闲话关羽护嫂
浅析拉萨关帝庙修建的历史背景
西夏天崇拜研究
我最崇拜的人
崇拜
运城解州关帝庙牌坊掠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