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共同富裕导向下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何以冲破藩篱?※

2023-02-26汪倩倩

现代经济探讨 2023年12期
关键词:新型农村共同富裕集体经济

汪倩倩

内容提要: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任务,也是新阶段推进农村农民共同富裕的重要路径。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逻辑进路主要表现在新思路、新机制、新模式上,通过多种有效的实现形式,实现农业农村的高质量发展。在现实图景中,新型农村集体经济面临着行政权力的“偏离”与“越位”、治理制度的“虚置”与“空转”、区域分化的“不平衡”与“不充分”以及专业人才的“留不住”与“引不进”问题,应从促进政府职能转移,提高政府公共服务供给水平;实施政经分离,构建市场化的现代治理体系;激发动力,增强集体经济的造血能力以及通过外引内培,构筑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人才引擎等方面整体谋划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新路径。

一、文献综述

为更好适应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党和政府提出了共同富裕的奋斗目标。实现共同富裕关键在农村。习近平(2021)指出:“促进共同富裕,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农村集体经济是实现农村农民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径,它能够将农民有效组织起来,完善联农扶农机制,盘活农村闲散资源,拓宽农民增产增收来源,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此外,坚持发展农村集体经济也是中国共产党开展农村工作的一项长期性战略任务。新中国成立后,在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的形塑下,农村集体经济先后经历了从“农业生产合作社”到“人民公社”再到“家庭联产责任承包制”的历史变迁。当前我国已经进入了从小康社会到共同富裕的新发展阶段,农村集体经济面临着土地细碎化、产权不清晰以及管理体制落后、集体经济作用发挥不充分等问题,需要以一种全新的思路去谋划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的奋斗目标。中共二十大报告提出,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赋予农民更加充分的财产权益”“探索资源发包、物业出租、居间服务、资产参股等多样化途径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提上了日程,学界对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也展开了深入探讨。归纳起来,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聚焦于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探索建立起产权清晰、权责明确、利益共享、保护严格、流转规范的集体产权制度。孔祥智、赵昶(2020)主张从组织成员身份认定、股权设置、利益结构、资源配置调整等方面释放农村集体产权改革效能。芦千文(2022)基于中国乡村振兴调查数据的实证研究论证了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中共中央十二大的体制改革。王永平和周丕东(2018)通过对六盘水市农村“三变”改革实践的调研,认为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最关键的是将集体资产量化及股权化。李建平和李际鹏(2018)认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认定是产权制度改革的关键,提出以“劳动者”作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认定标准的观点。胡凌啸等(2023)指出农村集体经济产权改革接下来要从“权能完整”“流转顺畅”“保护严格”方面构建起农村集体经济有效运营的体制机制与发展环境。

二是聚焦于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实现形式,探索开展合作经营、投资入股、承包经营、资产租赁等多种经营形式,吸纳更多社会资本和市场主体参与到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实现集体资产的保值增值。张恒辉等(2022)指出农村集体经济可划分为“自主经营”“合作经营”“参股经营”“租赁经营”四种模式,按照单村独资、多村合作、整镇抱团、跨镇联合等方式建立集体经济发展有限公司。杜园园(2019)以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农村股份合作经济为案例,提出社会经济作为农村集体经济新的实现形式之一。王海英和夏英(2022)将集体经营方式划分为统一经营、联合经营、企业化合作三类,并对三种类型的利弊进行了分析,指出要应因地制宜地选择最有效的经营模式来提高集体资产的利用效率,实现集体资产增值。高超、崔文超(2023)指出,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要遵循从封闭到开放的思路,通过城乡联动式改革促进农村集体资产权利分置和权能完善。

三是聚焦于农村集体经济治理体系构建,主张通过治理体系的改革与设计促进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贺雪峰(2019)提出通过农村“三权分置”的制度体系设计,推进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张林(2020)基于对地处大城市郊区的P村调研,提出政府通过基层治理的强化和治理项目的投放实现农村集体经济的治理。王镜淳和穆朠(2023)运用系统韧性理论,构建了“资源-主体-效能”分析框架,提出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由脆弱性治理转向韧性建构。尹呐等(2023)提出从强化农民治理主体地位、分离基层组织职能、重构组织治理机制以及优化基层政府职责等方面构建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治理体系。

综上所述,既有研究对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展开了深入研究,取得了诸多研究成果,但仍然存在着一定的研究空间。既有研究主要聚焦微观层面,较多运用个案研究方法,聚焦于产权制度、治理效能、组织激励等方面对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展开具象化的探索,缺乏深入分析的宏观视野和问题导向。基于此认识,本文尝试在共同富裕目标导向下,对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本质特征、机遇挑战以及突破路径进行整体性地阐述与探索。

二、 共同富裕导向下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逻辑进路

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是相对于传统农村集体经济而言的。传统农村集体经济是指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农村的生产资料和土地资源全部集中在集体手中,实行统一核算、统一分配,因与现实生产力发展水平相违背,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村集体经济的实现方式开始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转变,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虽确立了“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但在实践层面中偏离了“统分结合”的轨道,双层经营中重“分”轻 “统”,导致农民小规模分散经营与大市场的矛盾日益凸显。在此背景下,新型农村集体经济被提出。在共同富裕导向下,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既不是要走计划经济时期“一大二公”的老路,也不是要否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度的优越性,更不是要走西方私有化的道路,而是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基础上,形成产权关系明晰、经营方式多样、治理机制科学和收益分配合理的一种集体经济新形态。本部分将从新思路、新机制、新模式三个逻辑维度,探讨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进路。

1. 新思路:以市场化运行构建乡村经济共同体

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以一种全新的市场化运行思路,建立起产权清晰、成员明确、运行规范、经营多元的集体经济组织。其主要的特点是:一是产权关系清晰化。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在将所投入的生产要素统筹量化,并根据组织成员贡献度进行确权分割,最终作为效益分红的依据,实现从以往“形式共有”向现代市场经济“权利享有”的转变。二是成员资格明确化。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中成员的认定,突破以往的传统观念、历史习惯等主观因素,确立以是否履行对集体组织义务为界定内涵的认定标准。三运行管理规范化。在基层党组织的全面领导之下,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建立了法人治理结构,组织体系、决策机制更加科学规范,厘清了与村两委之间的职责与边界,打破传统的“政经不分”格局;四是经营模式多元化。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经营方式更加灵活多样。支持各类社会资本投入,并形成多元监督格局,有效防止各类运营管理风险的出现,确保集体资产减值问题的出现。通过市场化运作,将组织成员打造成为经济共同体,进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化大生产。

2. 新机制:以联农带农构建乡村利益共同体

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最为根本的机制就是真正意义实现联农带农机制,在实践中形成新的合作机制。一是产业整体推动机制。产业整体推动机制的形成是依靠所在村居的要素禀赋,发展比较优势产业,形成具有竞争能力的行业,进而为地方扩宽就业渠道,促进地区农村居民增收,带动地区经济发展。二是服务拉动机制。在农村人口空心化、非农就业人口递增背景下,农村耕地连片托管或者成立土地股份合作社已是必然,而新型集体经济解决了土地投入与收益分红衔接的问题。三是资产投资机制。集体资产的增值保值一直是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可回避的问题。新型集体经济所涉的资产租赁解决了集体资产以往在投资过程中“重获取、轻管理”的问题,有效解决了多年来国家在对农村进行大规模投资时,形成的资产空转和闲置等问题。盘活巨大的农村存量资产,是我国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必然选择以及潜在优势。四是资源统筹机制。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多元社会资本的投入,而社会资本的引入必然需要村居资源的集中统筹以减少交易成本。新型集体经济组织的统筹链接机制解决了资产方和投资方之间信息不对称与交易谈判不对等的问题,有效维护了两者的合理权益。由此可见,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承担了“产权代理”的角色,在联农扶农的基础上引入社会投入,整合以往的碎片化经营个体,进而形成利益共同体。

3. 新模式:以股份合作构建乡村发展共同体

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新模式主要体现在股份合作制的引入以及管理架构的设置。现阶段,全国各地农村根据自身经济发展实际,组建了土地股份合作社、集体股份合作公司等多种新型集体经济发展模式。土地股份合作社主要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在土地建设指标增减挂钩后,原有村落建设用地减少,土地性质主要以耕地、农用地为主,因此选择土地股份合作社是必由路径。土地股份合作社实现了土地“三权”的有机连结,提升了农业生产效率,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保证了土地资源的充分利用与效益最大化。集体股份合作公司主要是源自于经济发展程度较高的农村地区。这种模式的生产要素入股不仅仅是土地资源,更包含了厂房、资金、技术等多种生产要素,通过这些生产要素的串联,形成多种组合、多样形式的新型集体经济组织,有效实现村居要素禀赋的比较优势,实现要素产出最大化。此外,由于农村集体产权改革的进一步推进,长三角地区已出现了土地股份合作社与股份合作公司相结合的中间模式,即社区股份合作社模式。这种模式将村居所有资产进行量化,切割分配到村民,然后统筹于集体经济组织作为主要控股方,进而与社会资本共同组建有限责任公司,实现市场化运作,保持新型集体经济运作的高效和合理。上述新型集体经济的新模式本质是以股份化合作,连结乡村社会各方主体,形成乡村发展的共同体。

三、 共同富裕导向下新型农村集体经济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在共同富裕导向下,新型农村集体经济被赋予了重大的政治与时代使命,当前,从中央到地方对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重视程度和支持力度都在不断加大。各地也掀起了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改革与发展的浪潮。但在现实图景中,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仍然面临着行政权力的“偏离”与“越位”、治理制度的“虚置”与“空转”、区域分化的“不平衡”与“不充分”以及专业人才的“留不住”与“引不进”等问题。

1. 行政权力:“偏离”与“越位”

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是以实现好、发展好、维护好农民根本利益为出发点,通过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福祉,实现农村农民共同富裕。我国现行的基层行政体制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压力型”体制,上级部门将指标与任务进行层层分解,传导给下级部门并将完成情况作为考核下级政府的重要指标。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后,国家通过“项目制”与“财政转移支付”的方式对乡村大量输入资源。在“压力型”体制下,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作为基层政府的主要考核指标,基层政府为了完成考核任务,一般会将优惠政策、资金项目投入到经济基础较好、实力较强的村镇,以此在短期内打造出政绩工程,并未充分考虑到村镇的实际情况以及农民的实际需求,由此加剧了村镇之间经济发展的不均衡与农民间贫富差距的扩大。此外,为了在短期内实现集体经济收益的快速增长,基层政府会变相将财政资源转化为集体经济收益,通过集体资产入股、租赁等方式完成上级考核指标,而集体经济自身造血能力并未得到提高,更加依赖政府部门的资金和项目帮扶。尽管产权改革以后,农村集体经济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实现“政企分开”与“政经分离”,但是从生产经营到收益分配方式并没有充分的自主权,反而基层政府拥有绝对的话语权,“越位”现象较为明显。

2. 治理制度:“虚置”与“空转”

产权制度改革重塑了农村集体经济的组织形态,建立起了现代企业制度,成立了理事会、监事会和股东大会,进一步促进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为农村集体经济提供更为丰富的资源和市场机会,推动了农村农民共同富裕。但是调研发现,改制后的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仍然面临着治理的难题,现代企业制度并没有真正落实,改制后集体经济的管理运行方式并未发生实质性变化,理事会和监事会负责人是由村主要干部兼任 (胡凌啸等,2023)。理事长一般是由村支书兼任,没有聘请职业经理人以及专业运营团队,人员的交叉任职带来了组织功能界限的不清晰。兼任的村干部平时既要忙于村两委工作,又要负责村集体经济的运营管理,更因为缺乏市场化管理的经验与能力,难以抵御市场风险,直接影响农村集体经济的市场化运行。与此同时,产权改革虽赋予了农民一定数量的股份,农民成为股东,但是集体资产股权只能内部流动,不能在市场上自由流转,股权无法产生增值效能,作为集体资产股东的农民,囿于自身知识水平与能力的限制,参与组织治理能力较弱,缺乏对集体资产运营的知情权与参与权,也难以监督集体资产的运行与管理,自身合法权益无法得到保障。

3. 区域分化:“不平衡”与“不充分”

目前,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面临着区域性发展不协调、不均衡的问题,特别是东西部差距较为显著。中西部地区的集体经济基础较为薄弱,自身“造血”能力差,无法实现产业多元业态,呈现出小、散、弱的特征。据统计,2020年底已完成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的53万个村庄中,东、中、西地区集体资产占比分别为64.7%、17.7%和17.6%(肖红波和陈萌萌,2021)。具体主要表现在四方面:一是资源禀赋差异。东部地区经济发达,农业资源、人力资源、金融资源等都比较充足,利于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壮大和发展,而中西部地区则存在要素短缺问题。二是基础设施差异。东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较好,而中西部地区则存在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的问题,例如交通运输、电力、水利等方面的设施建设不足,制约了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三是市场需求差异。东部地区的市场需求更加多元化、高端化,而中西部地区则相对单一,市场需求较低,导致了东部地区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相对于中西部地区更加迅速。四是政策支持差异。政府对东部地区政策支持力度更大,政策措施更为完善,而中西部地区政策支持相对较少,政策实施也相对滞后。

4. 专业人才:“留不住”与“引不进”

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关键靠人才,但农村专业人才出现“留不住”与“引不进”的现象。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快速推进,一方面大量农民涌向城市,特别是农村年轻优秀人才持续外流,另一方面,农村人才引进较为困难,加上人才培育机制不健全,导致农村地区人才数量不足、素质偏低、老龄化严重,人才缺失,成为制约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的重要因素。主要表现为:一是缺乏管理人才。新型农村集体经济需要一批懂市场、会管理、善经营的人才来组织和管理集体经济组织。然而,长期以来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缺乏专业化管理人才,导致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运行效率低下,难以适应市场变化。二是缺乏技术人才。新型农村集体经济需要依靠科技进步来提高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由于农村地区教育水平不高,又缺乏技术人才和专业技能培训,造成了农村集体经济的技术落后。三是缺乏市场营销人才。新型农村集体经济需要有一定的市场营销能力的专业人才,以便将农村地区生产的优质产品推向市场,扩大销售渠道和范围,提高收入和利润。由于农村地区的市场营销环境相对较弱,缺乏专业化的市场营销人才,导致了农村集体经济的市场竞争力不足,难以打开市场空间,增加市场份额。

四、 共同富裕导向下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突破路径

针对目前新型农村集体经济面临的诸多困难与挑战,需要从促进政府职能转移,提高政府公共服务供给水平;实施政经分离,构建市场化的现代治理体系;激发动力,提高集体经济的造血能力以及通过外引内培的方式,构筑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人才引擎几方面共同推进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健康可持续性发展。

1. 职能转移:提高政府公共服务供给水平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积极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建立政府权力清单,转变基层政府之前大包大揽、越俎代庖的治理方式,突出政府对农村集体经济的引导与服务功能,推动资金、人才、 土地等发展要素的合理配置,为农村集体经济的健康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条件。具体而言,一是提供条件保障。实施共富型财政政策,精准扶持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降低融资门槛,鼓励金融机构扩大有效担保物范围,积极推动林权、土地、农房、农机等产权抵押贷款业务,科学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统筹安排好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所需用地指标,有效盘活农村闲置土地、房屋、资金等资源。二是加强政策引导。实现共同富裕需要通过补偿和矫正制度性因素导致的不平等,促进全体人民都能均等地参与和共享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成果(王世泰和谈育明,2023)。通过政策引导吸引更多的资金和技术投入到中西部地区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进一步提升基础设施配套的水平,为中西部地区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提供更好的基础保障。三是完善考核评价机制。构建由政府、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社会资本方以及农民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考核机制,不单纯以集体经济的数量与收入的增加作为考核指标,探索将集体经济市场化发展水平纳入到考核指标中。四是建立信息沟通渠道。公开政府信息平台,与社会各方建立畅通的沟通渠道,积极回应各方诉求,加强调查研究,尊重人民群众首创精神,不搞“一言堂”“一刀切”,鼓励不同地方积极探索,突出特色优势,形成差异化、多元化的发展格局。

2. 政经分离:构建市场化的现代治理体系

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是一种面向市场化运作的集体经济组织新形态,其经营方式、实现形式更加灵活多样,需建立起适应市场化要求的农村集体经济治理新模式。一是尊重农民治理主体地位。农民是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建设者、管理者和受益者,要建立健全农民权力保障机制,对于涉及到农民切身利益的如投资、经营、收益、分配等重大事项必须充分听取农民意见,尊重农民意愿,如有必要应召开股东代表大会,集体商讨、民主决策,赋予农民充分的参与权、话语权与决策权。完善收益分配制度,集体经济的收入要广泛用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社会公共服务投入,使农民成为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的受益者。二是厘清基层组织职能。乡村基层组织包括党组织、基层自治组织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三种类型,三者的职能有所不同。具体表现为:村党组织是党在农村的治理单位,处于领导核心地位,负责方向指引与统筹协调;基层自治组织是群众自治组织,主要承担着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的职能;集体经济组织作为经济组织,承担着农村集体经济的管理与经营职能。针对职能划分要进一步明确村党组织、村委会和集体经济组织各自的职责,理顺它们之间的关系,改变交叉任职情况,使农村基层组织回归其社会属性,集体经济组织回归其经济属性,保证它的独立性与经营自主权。三是优化内部治理结构。完善理事会、监事会和股东大会制度及各项内部治理制度,形成科学、规范的治理运行机制。选聘职业经理人或专业化运营团队,提升集体经济战略决策、经营管理、市场营销能力。规范收益分配机制,建立完善科学的考核评价机制,将责、权、利与绩、奖、惩有机结合,防止 “不作为”“乱作为”现象的发生,保护成员合法权益。

3. 激发动力:增强集体经济的造血能力

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除了依赖于外部力量支持外,更要强化自身造血能力,增强市场竞争能力。主要是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实现三产融合发展。继续探索实行多种土地流转模式,支持土地托管、流转和入股,增加农民的土地收益,推动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集约利用,促进农村集体资产保值增值,农民可以通过土地流转和合作社等方式积极参与农业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实现从生产到销售的全过程参与,形成“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的模式。二是推进农业产业升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可以通过智能化技术手段,如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建立智能农业系统,实现农田的精准管理和农作物的智能化种植,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三是促进农村电商发展。通过网络平台、智能设备等方式,实现线上农产品销售,扩大销售渠道,降低销售成本,提高产品附加值。同时通过数字技术实现智能化物流配送,提高物流配送效率,促进农产品的流通,为农产品销售提供更可靠更高效的保障。

4. 外引内培:构筑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人才引擎

人才是推进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因素。针对农村人才匮乏,要采取积极措施,加大人才引进与培养力度,实施人才战略,构建紧缺人才“绿色通道”,确保人才既要“引得进”,又要“留得住”。一是制定人才引进政策。优化农村创业就业环境,建立健全人才激励和保障机制, 为入乡人才提供良好的工作与生活条件保障,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同时在税收、金融贷款、科技成果评价、职称审定等方面提供优惠政策,为他们提供较大的晋升渠道和发展空间。二是要选好带头人。带头人是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 “领头雁”“领头羊”,带头人的能力素质直接影响到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成效,通过内培外引的方式,从懂经营、善管理的“第一书记”或驻村干部、西部计划志愿者、大学生村官等群体中选拔人才,或从本村的致富能手、现任村干部、外出务工经商人员、复转军人等群体中选拔带头人,吸引各类优秀人才扎根乡村、服务乡村、干事创业,发挥引领作用,提高农村集体经济的核心竞争力。三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加强对农村地区的教育和培训,提高农村居民的素质和技能水平。构建多元化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体系,建立一支有文化、懂经营、会技术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实现农民从“身份”向“职业”的转变,农民不再是身份,而是一种职业,以市场主体的身份参与市场竞争,追求经济报酬最大化。四是要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制定人才培养规划,与高校、农技站和企业等单位合作, 采取短期培训、职业教育、学历教育等多种培养方式,强化对村干部、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营销人员的培训,提升农村人才的综合素质以及引领人民群众致富能力。

五、 结束语

农村集体经济作为我国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农村农民共同富裕的重要载体。农村集体经济迄今已有近80年的历史,经历了从“农业生产合作社”到“人民公社”再到“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复杂变迁,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虽然确立了“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但在实践层面重“分”轻 “统”,导致农村集体经济呈现出小、散、弱的特点,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在乡村振兴战略推动下,新型农村集体经济被提上了日程,一方面通过产权制度改革,形成产权明晰、边界清晰、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农民可通过土地、资金、劳动、技术、知识等多种形式入股,参与分配并获得收益;另一方面,更多的资金、技术与人才汇聚到了农村,通过延伸产业链、价值链与供应链,推动了集体经济的转型和升级,为实现农村农民共同富裕提供了根本保障。

机遇与挑战并存。新型农村集体经济面临着诸多挑战,产权制度改革后,我国农村集体经济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在形式上实现“政企分开”与“政经分离”。但是现实中出现行政权力的“偏离”与“越位”、治理制度的“虚置”与“空转”、区域分化的“不平衡”与“不充分”以及专业人才的“留不住”与“引不进”等问题影响制约着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促进职能转移,提高政府公共服务供给水平;构建现代化的治理体系,激发集体经济自身造血能力以及人才资源的导入为突破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困境提供了解决思路。

“治国之道,富民为始。”以共同富裕为导向的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通过激活农村各类生产要素活力,促进农民增产增收,推动农业农村的现代化水平,进一步巩固脱贫攻坚战的成果。与此同时,集体经济收入能够提高农村医疗、卫生、教育、文化等公共服务供给,满足广大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诚然,实现农村农民共同富裕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一项长期性过程,需要付出几代人的艰苦努力。但我们始终坚信,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迈向更高水平的发展阶段,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必然更加壮大,农村农民共同富裕的目标也必将实现。

猜你喜欢

新型农村共同富裕集体经济
共同富裕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金湖:美丽生金,让共同富裕看得见摸得着
村集体经济是如何“无中生有”的?——杨陵区农村集体经济的成长之道
壮大集体经济的武夷山市实践
新时代如何增加村集体经济组织收入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社会绩效探析
我国新型农村合作金融组织发展研究
奔跑吧,村集体经济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