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做好“土特产”文章,绘就乡村振兴好“丰”景
——关于海安农业产业发展的调查与思考

2023-02-26桑韵欣

山西农经 2023年21期
关键词:土特产海安农产品

□桑韵欣

(中共海安市委党校,江苏 南通 226600)

乡村要振兴,发展特色产业是重要支撑。“土特产”看似普通,却是大文章。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1]。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做好“土特产”文章作出部署,为进一步借助特色产业发展推动乡村振兴提供根本遵循[2]。海安要抓住和利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乘势而上,盘活“土特产”,打造乡村振兴“新引擎”。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把产业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积极延伸和拓宽农业产业链,培育发展农村新产业、新业态,不断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近年来,海安依托“一根丝、一条鱼、一只蛋、一滴油、一粒米”产业优势,不断夯实“苏中新鱼米之乡”产业基础。认真贯彻落实好党的二十大等相关会议精神,聚焦好“五个一”产业提升工程,做足、做活、做精“土”“特”“产”3 篇文章,让支柱产业在广袤农村漾起无穷活力。

1 抽丝剥茧:海安农业产业的发展现状探析

1.1 海安农业产业发展的做法及成效

1.1.1 资源优势明显,产业发展有基础

海安是农业大市,近年来,海安农业产业发展态势良好。“一粒米”产销模式更专业。推行“龙头企业+创建区+区域大米品牌+农户”产销协议模式,打造优质稻米集中加工区。“一滴油”扩张种植已见成效。创建油菜绿色高质高效千亩示范片,稳定扩张油料作物种植面积。“一只蛋”数量质量双保证。着力发展工厂化、设施化、现代化禽蛋养殖,提高单位面积产出效益和蛋品质量。“一条鱼”产业升级促发展。水产品形成了集科研、遗传育种、苗种培育、饲料营养、养殖生产、鱼类加工、市场销售、生物工程、渔业旅游于一体的完整产业链。“一根丝”规模经营亮点足。大力推行的“建场、组社、联农”蚕业农场发展模式,成为全国蚕桑适度规模化经营的典范。

1.1.2 服务力度加大,政策扶持有保障

海安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绿色优质农产品发展,每年在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若干政策意见中,均将绿色优质农产品工作发展作为政策补助项目,对“三品一标”认证、绿色优质农产品基地认定在上级补助的基础上再给予县级补助,以此拉动农产品生产主体认证的积极性。2022 年,海安已完成拨付省级和市级绿色优质农产品基地和“两品一标”认证补助资金。各区、镇也出台了一些奖励政策,例如曲塘制定《曲塘镇绿色优质水稻基地建设技术方案》,将基地建设纳入年初预算,确保资金充足;白甸新认证1 个以上绿色农产品,申报粮食面积约33.33 hm2、园艺植物面积约6.67 hm2,当地在上级奖补的基础上,按认证顺序对前三名认证主体奖励5 000 元,调动申报主体积极性。

1.1.3 平台经营升级,销售渠道有支撑

海安市农业农村局在线上建立农产品直供社区平台,线下推广建立社区智能化无人值守生鲜驿站,帮助农场主挑起市民的“菜篮筐”,实现鲜活农产品区域内循环。2022 年,海安建设10 个村邮驿站,打通农产品进城冷链中转和工业品到村双向渠道,为对口扶贫的陕西略阳搭建了“寻味略阳”平台。“寻味海安”覆盖城区范围内各大小区并入选首批江苏“产销对接公益助农”十佳平台。通过优化“寻味海安”平台进一步解决了农产品的上行问题,拓宽了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助力农村电商数字经济高速发展[3]。

1.2 海安农业产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1.2.1 电商人才缺口较大

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农村电商企业在经历初期的高速增长后,后继乏力,主要存在以下两方面问题。

一是电商参与度比较低。由于种粮主体老龄化,从事农业生产的人不能熟练使用手机等数码产品,导致其电商参与度不高,缺乏能承接电商等新业态的复合型人才。

二是经营不够专业化,高效农业、设施园艺、休闲观光、农产品质量监管等专业人才均较为匮乏,农业生产效率较低,急需专业化人才。

1.2.2 产品附加值较低

海安优质农产品建设工作虽然取得一定成绩,但存在一些难点和不足。

一是畜禽、水产养殖和深加工绿色食品认证依然短缺,绿色食品专业化市场体系尚未建立完善。

二是良田使用率低等因素造成海安农产品种植效益低下,面积不断缩减。

三是农业农村基础设施依然薄弱,大部分农产品停留在初级生产阶段,规模较小、不成体系,尚未形成从生产到加工、包装、储运再到销售和服务的完整产业链条。

1.2.3 品牌建设不够完善

从海安目前状况来看,天晟牧园、中洋鱼天下等农业品牌知名度持续叫响,但全国知名品牌不多。如“海安大米”品牌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知名度不够高。

一是销售门路较窄。目前官方销售平台“寻味海安”仅在海安及南通销售,并未走出南通,走向全国,致使难以打响品牌。

二是产品品质不高。农产品形成品质标准的不多,且同质化严重,导致农产品在市场上竞争力不强,无法跨入第一梯队。例如海安蔬菜产业品种多,但是单个品种规模小、缺乏品牌化。

2 见贤思齐:海安农业产业发展的优化策略

每一个“土特产”都蕴含着乡村振兴的希望。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关键是要找准路子、突出特色。立足海安实际,在“土”“特”“产”3 个字上下足工夫,把好资源转化为好品质、好品牌,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助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

2.1 以“土”为财,精准施策,开启土特产的升级模式

2.1.1 立足资源禀赋,找准发展方向

找准特色产业是产业振兴的关键。以“一村一品”“一镇一特”为抓手,制订农业产业强镇培育计划。

一是全力发展蔬菜产业。重点发展蔬菜工厂化种植基地,例如雅周应深耕绿色蔬菜资源,加强重点冷链物流企业与苏南及上海等地的对接合作,发展产销直供、连锁配送。

二是大力发展现代渔业。突出中洋河豚、刀鱼等长江珍稀鱼类养殖和里下河地区的生态养殖。例如滨海新区、白甸积极将生态观光和现代渔业融为一体,推进水产品加工企业技术改造升级,统筹协调推进现代渔业和特色产业的发展。

2.1.2 加强科技创新,注重品质升级

农业“强”离不开科技“芯”。近年来,海安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加强科技创新,促进农业产业发展。

一是加强与农科院等国内知名农业院校合作。利用科研成果,支持企业与其进行商业化育种和联合攻关,实现新品种和新技术研发、技术成果适用性转化、实用技术适应性推广。

二是充分利用“互联网+农业”思维构建标准化、智能化种植体系。将远程数据采集、智能温控等“工业化”理念和技术引入农业生产全过程,实现农产品的全程溯源、标准化管理,既减轻了农民劳动强度,也提高了农业种植质量和效率。

2.1.3 争取政策倾斜,扩大支持范围

政策指引是乡村产业发展的“金钥匙”。海安市农业农村局可以进一步强化规划引导和产业指导,及时发布“土特产”目录,抓实、抓牢乡情和市场调查。后期可以建立土特产监测调查制度,进一步摸清底数,动态掌握海安乡村产业发展成效。除此之外,完善金融服务体系。与金融监管局、海安农商行等地方银行加强战略协作,签订相关协议,出台相关政策性金融支持乡村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指导意见,推动更多特色产业纳入农业保险支持范围。

2.2 以“特”而立,因地制宜,提升土特产的展销能力

2.2.1 传承地域文化特色,守护特色资源

文化特色让乡村产业发展“柳暗花明”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放大文化优势。可以将农产品培育同传统民间文化、农耕文化、地域文化等结合起来,合理配置资源,举办特色农产品文化节等宣传活动。例如,南莫可以弘扬青墩文化、大公以“梨花节”为契机、曲塘聚焦羊肉美食文化,纵深推进“土特产+文创”“土特产+教育”等产业融合。

二是扩大文化效应。各区、镇、街道围绕当地特色,组织开展各类农业产业主题招商活动,大力发展产业带、风光带、旅游带叠加,让更多游客愿意来、留下来、还再来,以产业振兴力促乡村全面振兴。

2.2.2 创响特色产品品牌,形成竞争优势

品牌是土特产最大的竞争力,有了品牌,农产品才能做到优质优价。立足当地资源,创响“土字号”乡村特色品牌。

一是重点围绕“五大产业”,大力推进专业化、市场化、品牌化的展示、体验、销售一体化平台的建设。例如建设实体海安农产品展示馆等,让更多游客直观了解海安农业文化特色。

二是深入挖掘历史文化符号和人文价值,利用文化IP 让海安特色农业品牌“活”起来,形成农业品牌溢价,推动名优特产品进入中高端市场。例如海安的米酒、脆饼、麻虾酱历史悠久,可以在包装上多做思考和创新,让外地人更加深入地了解海安文化风情[4]。

2.2.3 构建良好物流体系,畅通城乡渠道

聚焦国内,扩大“寻味海安”平台影响力。可以构建长效鼓励机制,对各区、镇、街道“寻味海安”电商平台交易额名列前茅的领头人给予奖励。加大绿色优质农产品的销售力度,带动周边城市如上海、苏州、无锡等加入,构建“快递物流+农业+电商”农村物流大格局,进一步将海安农产品推向全国各地。可以在条件成熟的农村地区探索开通菜农公交专线,并建立沿线村民微信群,为当地菜农进城提供便利的定点定时服务。聚焦国外市场,充分发挥海安中欧班列优势,深化与各大交易中心和上下游广大加工、物流、贸易企业的精诚合作,拓宽农产品原料供应渠道,加大力度壮大农产品体量,提高农业份额,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2.3 以“产”聚人,合作共建,保护土特产的创造价值

2.3.1 延伸产业链条,健全管理体系

土特产是吸引外地游客的一张金字招牌,是一道流动的风景线。

一是各区、镇、街道可以根据当地特色优势,扩大产业发展规模,推进优质农产品生产、预制菜精深加工,实现全产业链升级。例如中洋集团形成的十八大预制菜系列,持续推进预制菜产业发展,这是一种很好的借鉴模式。

二是将标准化融入并渗透到农产品生产全过程、全环节。鼓励龙头企业、产业带头人通过“合作社+农户”“公司+合作社”等方式引导资源要素向园区集聚,走高效集聚、集群发展的新路子,推动优势产业发展壮大。

三是利用线上展销、直播,搭建、拓宽农产品销售的上行通道,提升农产品影响力,实现“农民不出村口,产品就运走”,助力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5]。

2.3.2 发展专业人才,提供智力支持

人才是发展的动力引擎。海安可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培育专业人才,为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一是保护、发掘、培养更多“土专家”“田秀才”。选派优秀人才到乡村振兴发展较好的乡村参观、考察,借鉴宝贵经验。

二是海安市委组织部、市农业农村局、团市委和市农业青年创业者协会协办开设的“乡村振兴与富民增收”主题培训班成效明显。可以继续利用党校的线上资源以及党员先锋等平台提高开课频次,为基层量身定制学习套餐,也可以根据区、镇、街道需要建设一批“田间课堂”“农民夜校”,着力提升农民的职业技能水平,让基层发展后继有人。

三是引进产业发展、经济建设类人才,让种养殖技术能够直接送到田间地头,让其在服务乡村振兴的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增本领,为农业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智力与科技支撑。

四是把发展乡土人才业绩纳入乡村干部考核指标中,督促乡镇干部和村干部做好“土特产”文章的直接“执笔人”,切实负起责任,推动乡村振兴发展。

2.3.3 加大监管力度,确保信息对称

一是把牢“源头关”。市场监管局等部门要健全农产品监测监管和评价体系,加强农产品质量全过程管控,推动农业生产供应链、精深加工链、品牌价值链“三链同构”,加大对农产品生产企业监管频次和培训指导力度,推动生产经营者提升食品安全意识和管理水平,守住安全底线,确保农产品以质取胜。

二是严把“质量关”。进一步整顿和规范辖区重要土特产市场秩序,及时建立产销预警机制,引导电商主体规范合法经营,及时通过海安发布、海安播报、海安市农业农村局等官方平台发布产销消息,推动实现以销定产模式,避免一哄而上、价格下滑、农民受损现象发生,从而激发企业活力。

3 结束语

乡村产业发展,“土特产”文章大有可为。海安除了要依托农业农村特色资源发挥好资源优势,还要在传承和保护中挖掘产品的多元价值,把乡村资源优势、生态优势、文化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产业优势,让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真正实现产业兴、农民富,全面助推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

猜你喜欢

土特产海安农产品
农产品网店遭“打假”敲诈 价值19.9元农产品竟被敲诈千元
重庆彭水县:土特产线上“赶场”
给土特产穿“花衣” 打开销路闯出富路
Child Vaccines and Autism
打通农产品出村“最先一公里”
“月球快递”已签收,“土特产”研究拉开序幕
福建省海安橡胶有限公司
各地农产品滞销卖难信息(二)
一种土特产,养活一个县 阿里擦亮地域品牌帮农民脱贫致富
海安:联手开展“双随机”执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