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提升策略研究
2023-02-26颜金鹏刘钊
颜金鹏 刘钊
一、引言
河南作为一个人口和资源大省,孕育了五千年的中华文明,自古以来就是战略要地,自跨入新世纪以来,更是紧跟时代步伐,响应国家号召,深入贯彻改革开放发展战略,同时也是中部地区“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一环,为国家经济建设,带动沿海和内陆经济交往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河南自贸区作为中原地区对外贸易的名片,在国家经济建设链条上占据着重要一环,同时也是“陆上丝绸之路”沿线上的中枢之一,承担着吸收国外优质资本,聚拢高端人才的重任,更是河南省今后在经济创新和发展上的强大基础。
二、“一带一路”与河南自贸区
“一带一路”包括两个部分,分别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和“丝绸之路经济带”,是由国家主席习近平在2013年提出来的国家级顶层合作倡议,该倡议旨在借助我国和别国的双边机制,搭建能够进行有效交易的平台,充分发挥各自的长处,各取所需,进而推动经济发展。具体到河南省,主要是指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简称“河南自贸区”,包括郑州、开封和洛阳这三个地区。
我国建立自贸区的目的重在加强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战略合作关系,在经济合作的基础上打造政治和文化共同体,巩固我国在国际社会上的国际地位,是国家的重要发展战略之一。目前我国共建立了十一个自由贸易园区,尽管还只是试验区,但是也充分体现了国家先行先试和制度创新的魄力,极大地推动了国家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财富的积累。
三、加快河南自贸区建设的重要意义
河南自贸区的建立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之一,同时也是“一带一路”上不可或缺的一环,担负着中原地区经济转型,推动经济朝着外向型、高附加值方向前进的重要动力,同时也面向全国,为其他地区起着示范作用。
1.河南自贸区建立的必要性
河南地处中原,交通发达,人口众多,幅员辽阔,同时在丝绸之路上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因而在国家将“一带一路”作为国家战略发展时,河南就理所当然地成为了战略的重心之一了。在响应国家“走出去”和“引进来”口号的同时,河南自贸区还承担着振兴中原的重要历史任务,河南作为中原地区的核心省份,自古以来就是经济、政治和文化中心,但是在近代因为种种原因,省内的经济发展远远落后于沿海省份。自从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秉承着“先开放一部分城市”和“先富带动后富”的政策方针,沿海城市由于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和政策扶持,先一步将经济发展了起来,而内陆省份却因为没有这样的先天条件而与之逐渐拉开了差距。
2.推动省内经济升级和转型
河南之所以在改革开放之后与沿海省份的差距越拉越大,其中非常重要一点就是省内经济结构过于单一,因为最先进行改革开放的往往是沿海地区,因而内地就少有国外先进企业的投资,我们省内产业普遍呈现出低附加值、结构单一等特点。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竞争力就远远不如沿海地区,同时因为改革初期沿海地区普遍作为发达国家的代工厂,生产出来的产品要被运回它们国内,这个时候沿海地区与外国交通便利的条件就显露出来了。此外,因为城市发展的原因,年轻人也更愿意前往较为发达的城市,河南省内的人才不断流失,更使河南省的经济发展雪上加霜。
自贸区的建立重点在于引进国外先进的资金和技术,将省内工业产品输出国外,因为在自贸区有了大量资金和技术的流动,就会吸引资本和人才,有了这些才能够真正地将省内产业彻底升级、转型,实现经济良性化的发展。只要河南省利用自身的优势,找准自身的定位,就会将河南省的发展触角散步到“一带一路”沿线,在某种意义上就相当于改革开放初期的沿海省份,利用自身的优势地理位置,助力经济发展。
3.带动周边区域发展
示范效应在经济发展策略的制定中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点,因为河南省地域广袤,人口众多,因而不可能一开始便将整个省份作为自贸区开放,只能先设置自贸试验区,以点带面,利用试验区的辐射效应带动周边区域的发展,进而带动整个省份的发展。同时,因为自贸区有着较为优越的投资环境和位置优势,在市场经济的竞争中往往会占据有利地位,因而围绕自贸区就会有着服务于中心的边缘产业和服务,这在一定程度上不仅促进了周边区域的发展,还能够使得产业结构完整,经济发展良性化。
四、河南自贸区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河南自贸区的建立有着重要的作用与意义,但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1.建设领域分布不均
枢纽建设和物流发展成效显著。2020年12月8日,占地255.41公顷的郑州新郑国际机场三期扩建工程北货运区及飞行区配套工程用地顺利通过国务院审批,项目总投资48.79亿。机场年货运规模首次突破60万吨,年客运规模达到2000万人次,预计全年货运规模步入全国六强,客运规模提升至全国第11位。基本建成连接机场的快速铁路网和高速公路网,现代综合交通枢纽地位得到初步确立。以郑州—卢森堡“空中丝绸之路”为核心,持续优化航线航班,基本形成覆盖全球主要经济体的货运航线网络。不断引进培育航空物流项目,ZARA等一批知名物流企业也落户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使物流节点城市辐射带动作用明显增强。
2.综合竞争优势不强
为应对外部经济环境的变化和国内经济的“新常态”。中央政府实施了“一带一路”倡议和自由贸易试验区战略。中西部地区的开放程度将大大提升,为争夺产业转移、新兴产业以及基础设施投资和政策红利,省级政府间出现新一轮竞争。河南自贸区未来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与两大战略息息相关。一些省份和区域如黑龙江等出台了“一带一路”倡议的专门规划,进一步明确了本地区的功能地位。随着临空经济的不断发展,各级政府开始逐渐认识到临空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好处,开始着重发展临空经济。并且各级地方政府也将临空经济作为区域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更是制定出各种优惠政策来促进临空经济的发展。近些年来,北京首都临空经济区、天津滨海航空城等临空经济区都获得了长足的发展,这对河南自贸区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无论从经济实力还是城市战略地位来说,河南必须要有自己的发展模式、自己的特色才能与之抗衡。
3.专业人才培养不够
根据第三次经济普查的具体行业数字,航空物流业、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是实验区发展的三大主导产业,在“十三五”时期航空港实验区产业集群培育提质增速,高质量现代产业体系加速成形。以智能终端为代表的世界级电子信息产业集群稳步扩容,战略新兴产业培育不断推进。这意味着,相关产业的人才需求很大。对于河南自贸区建设仍然存在领域分布不均、综合竞争优势不强的问题,郑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的《郑州市“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方案》中提出郑州航空港综合实验区以国际化的国家中心城市副城为总体定位,按照“突破中部、启动北部、做实南部、谋划西部”总体目标,合理布局产城融合功能分区,推进航空港实验区各大功能板块建设,完善城市现代化基础设施,提高航空都市承载力,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打造现代智慧航空新城。围绕“北城、中流、南工”整体布局,明确北部空港新城、中部空铁新城与南部双鹤湖科技城三大产城融合功能分区,优化城市空间功能,实现片区协同发展。
五、河南自贸区创新发展对策
河南自贸区的建立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不断完善创新发展的策略,在不断明确自身定位的时候,还要善于利用自身的优势因素,引进资金和高新技术产业,吸引高端人才到省内发展,逐步改变省内产业机构过于单一、附加值较低的现状,真正实现河南自贸区的高质量发展。
1.准确定位,明确自身优势
河南省处于我国核心腹地,横贯南北,是我国“一带一路”倡议道路上的重要支点,同时省内还有着联系全国的公路、铁路网络,交通便利;同时,河南省人口直逼一亿,经过几十年的义务教育,有着大量较高素质的劳动力;此外,因为河南身处中原地区地势平坦,平原较多,便于工厂和园区建设。河南自贸区建设的时候应该充分考虑到这三点,充分发挥河南省的区位优势,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人力资源作为全球经济竞争的筹码。因此,河南省在打造自贸试验区的时候应该自己定位,大力发展交通,将物流的优势发挥到极致,同时也应该制定相应的政策,吸引本省或是其他省份的人才回流,共同支援河南省的经济建设。
2.创新制度,转变政府职能
既然政府要打造创新型自贸区,就应该从里到外都要进行创新和改革,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自贸区的生产效率和示范效应。首先,政府应该改变原有的管理方式,因为在自贸区会有大量的国外资本,因而在管理上肯定不能按照以前的办法,这个时候可以借鉴国外比较成熟的管理经验和管理模式,构建起现代化的自贸区行政管理体系。其次,还要保障管理的规范性和市场交易的公平原则,这些是吸引海内外资本来河南投资的最基本的保证。
3.深化改革,推动金融创新
在自贸区内,有着大量的资金流动,因而传统的资金管理制度就难以适应现代化的贸易发展,只有切实推动金融领域的开放创新,借鉴国内外优秀的金融制度体系,构建起适应河南自贸区的制度体系。首先是推动网络金融创新,随着互联网的发展,金融行业也因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电子货币的产生更是大大方便了资金的流动,因而搭建起属于河南省的融资平台对于自贸区的建立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其次是围绕人民建立自由贸易账户体系,探索出适合金融服务跨境电商和各种高端制造业等产业进行交易的新体系。
4.强化人才支撑,打造双创高地
经济学认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着基础性作用,决定着资源的配置方向。“双创”基地建设要取之于市场,用之于市场。河南省是人力资源大省,处在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节点上,其“双创”基地建设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聚焦本省的优势资源,始终坚持市场导向,一切以市场需求为指引,而不以政府形象和政绩为要。基于此,要充分整合优势资源,注重释放市场活力,努力实现“双创”基地建设与市场化运作同频共振。
六、结语
总之,河南自贸区的建设,将围绕服务高质量发展,推动开放领域从制造业向服务业、高端产业拓展,开放载体由自贸试验区向自由贸易港提升,放宽市场准入,优化投资环境,为建立高水准的国际化贸易平台,为中原崛起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