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回顾与展望:藏族文化的研究趋势

2023-12-13薛雯吴宇麟

上海商业 2023年11期
关键词:藏传佛教图腾藏族

薛雯 吴宇麟

作者单位:上海理工大学

在1989年,美国亚洲学会颁发了约瑟夫·利文森奖——20世纪最佳中国图书荣誉奖,获奖的图书是[美]梅·戈尔斯坦(Melvyn Goldstein)于1989年所作的《西藏现代史(1913—1951):喇嘛王国的覆灭》。这是关于我国藏族研究的书籍,书的资料翔实,引证丰富,使用了大量原西藏地方政府的官员回忆录及原始档案,以及英印政府、英国及美国政府的大量外交政治档案。此书在出版后被誉为是集西方藏学研究之大成、藏学研究的代表作。

通过资料收集了解到国外期刊关于藏族的研究大多在物理科学、地质学、生物学等方面,与文化研究相关的较少,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有J. Takakusu的《艺术:十六智者与愚者的故事,藏语和汉语》(1901),Yong、Amos的《现代中国的藏传佛教》(2010)和Jesse P. Gates,Sami Honkasalo,Yunfan Lai的《从及物性到不及物性、无语态到原藏语:来自Stau、Geshiza、Khroskyabs的新证据》(2022)等。以上文献最大特点是能立足实践,站在客观的角度去分析藏族文化,以文献分析法为主,追溯文化的原型,探究藏族文化内涵及各文化间的联系,如宗教与节日的关联等。

而在国内,以“藏族文化”为关键词在知网上搜索,从纵向分布看2013—2022十年间共发文713篇(如图1所示),研究热度此起彼伏,2020年研究热度达到最高为108篇。表中可看出2017—2020三年间稳步增长,究其原因是此时期正处于“十三五”时期,是西藏与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也是文化建设发展的重要时期。文化政策体系不断完善、文化遗产得到更加有效的保护等都是国家层面大力引导的结果。而自2020年后热度开始下降,2022年仅45篇。截至目前,2023年已发表38篇相关论文,根据趋势预计今年的热度相较去年会有所增长,预计发文53篇。

图1 2013ü20022十年间藏族文化发文量(篇)

十年间研究主题主要分布在藏族文化、万玛才旦、藏传佛教等方面(如图2所示),其中对于民族文化、传统文化、藏文化等的研究是在同一领域下的垂直深耕,具体可分为语言、图腾、宗教、民族故事等方面。

图2 “藏族文化”主题分布

从我国学术界所出版的专著看,有关藏族文化研究的专著种类多且分散,如上海文艺出版社的《藏族民间故事选》(1980)对符合标准的故事进行了编选装订成册进行发行;李安宅的《藏族宗教史之实地研究》(2005)是国内外公认通过实地考察和社会调研而撰写的有关藏族宗教史的第一部杰作;马丽华的《风化成典:西藏故事十五讲》(2010)以时间为线索,分为15个故事,全方位介绍并还原西藏。以上,皆为目前国内对于藏族各类文化研究较为有代表性的著作。

从藏族文化本身发展源头开始探索,传说(即民间故事)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而后的神灵崇拜和宗教对其他藏族文化的影响也不容忽视,这些占据主导地位的文化我们可以称之为是文化模因中的强势基因。以此为顺序展开介绍国内的研究现状:

第一,从藏族故事的相关研究看,目前主要分为“民间故事”、“民俗文化”等主题。如刘秋芝的《藏族机智人物故事类型及其民俗文化解读》(2012)对机智人物本身及名字含义进行解读并分析不同的故事类型的意义;林继富、周灵颖的《西藏民间故事研究70年:理论建构与意义阐释》(2019)从生活实际出发研究西藏民间故事,为民间故事发展与文化资源转换方面提供了理论支撑;王丹的《非遗语境下藏族动物故事传承保护研究》(2020)以非遗视角研究藏族动物故事的传承与保护,提出应保护动物多样性,人与动物和谐相处。

第二,对藏族图腾的研究较为稀少,从1983年到今仅有21篇,其中主要围绕“图腾崇拜”、“图腾文化”进行描写。夏敏《狗与猴:图腾仪式和文学中的接近类型——从瑶族与藏族图腾文化说开》(1994)认为某类动物作为图腾并不取决于图腾本身,而是取决其本身所具有的物质的、精神的功能。余永红在《陇南白马藏族“十二相”的文化渊源》(2011)中认为“十二相”的文化渊源与其图腾崇拜和祖先崇拜有关。由于学界对于“犬作为藏族图腾”存疑,谢正荣在《从藏族谚语解读犬非藏族图腾》(2019)通过对藏族谚语中犬形象的分析,为犬并非藏族图腾提供了一个新观点。

第三,由于藏族宗教与藏族历史发展相互交织,所以学术界对它的研究是较为深入且具体的,多从“宗教信仰”、“藏传佛教”、“宗教文化”等角度对其进行应用研究。钟玉英的《论藏族社会中的藏传佛教仪式及其社会功能》(2006)认为藏传佛教对个体和社会具有心理调节和社会整合功能,也需与当今社会进行调适,确保藏区现代化沿着健康的方向发展;由于藏传佛教的概念较为模糊,刘勇在《“藏传佛教“概念分析》(2006)中提出对概念的辨析应同时指向历史构成、理论、及民俗宗教等层面,以减少学术研究过程中的无谓争论;索南才让的《藏族宗教文化的神圣性与象征性特点》(2013)以佛教文化与本教文化的双向影响来分析宗教文化的特点。

第四,对藏族聚居地的研究多停留在行政学、经济学以及建筑学领域,研究藏族的人口分布较少,有郭志仪、毛慧晓的《中国五大藏区人口变动与迁移》(2009)对藏史上的人口分布情况做简要介绍,得出各藏区内部人口流动日益频繁,但人口向藏区外的迁移数量较少且迁出目的主要为就学和进修等。

第五,对节日的研究已经具有较为深入的成果。张新安的《西藏节日初探》(1986)在对喇嘛教和图腾认同的简要介绍与分析的基础上,分类并总结藏族节日的特点。林继富的《西藏节日源流》(2003)以母体、原始信仰、逐步形成到最后成熟的时间顺序,讲述了西藏节日的发展。张丽影《西藏林芝藏族节日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综述》(2020)总结林芝藏族传统节日保护研究方面的长处与不足,以期为林芝节日文化乃至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通过对藏文化体系中强势文化的统计分析,可看出拥有强势基因的硬文化对软文化的影响极为明显。如魏新春的《藏族服饰文化的宗教意蕴》(2001)中认为:“藏族服饰文化既是藏族丰富物质成果的表现,也灌注了藏族宗教的深刻精髓”;陈荣泽在《藏语方言的分布格局及其形成的历史地理人文背景》(2016)中说“藏语方言的形成是藏语在社会、历史和自然环境等多种要素共同作用下逐渐演化的结果”。

基于以上可知目前国内对于藏族文化的研究存在片面与分散的问题,藏族文化庞大而复杂,前人的研究往往只涉及其中某个方面或特定领域,如对宗教的研究篇幅多且全面,但对图腾的研究较为缺少,并且对各文化之间的相关性研究缺乏关注;其次也多偏向于使用定性分析和文献研究,对于定量分析和数据统计应用较少,亟需创新研究方法以适应不同层面、不同领域的研究需求;最后,目前所有的研究中极少对藏族文化做一个大统合,从文化模因的角度进行深层剖析的更少。

鉴于现有研究存在的问题,接下来应进行更全面和系统的研究,整合不同领域研究成果,探索藏族文化的多样性;进行原始资料收集和实地调查,获取更准确丰富的信息,深入了解其文化本质。同时关注社会背景和历史演变,对历史文献、社会变迁和政治因素进行深入调查,与藏族文化相互关联起来。或可将其置于文化模因的视域之下,对其文化发展脉络,与他民族之间的历史渊源进行深入挖掘,以期完成一张完整的,全面的,宏观的藏族文化模因地图。最后,为确保研究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加强方法论的应用,采用科学严谨的研究设计、合理选择样本、有效收集和分析数据,推动藏族文化走向更深入全面的研究,保护好藏族文化原有的文化模因系统。

由此,持续推动藏族文化的研究利于藏族人民重新审视、理解和确立自己的文化认同,维护自己的文化身份;有助于避免文化刻板印象和歧视,促进和谐与平等的社会环境。同时,持续的探索可以挖出那些曾经被忽视的文化智慧,填补历史上的空白,加深对藏族文化的理解,促进学术界对这一领域的研究和探索。

猜你喜欢

藏传佛教图腾藏族
再论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的三个维度①
正确认识和把握藏传佛教中国化的几个问题
占豫虹
The Light Inside
《这条比较傻》等
再来一瓶
关注食品安全
藏族对茶叶情有独钟
藏族度量衡起源探讨
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藏传佛教寺庙管理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