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养老视野下城市社区体育资源配置研究
2023-02-26李晓克
李晓克
(平顶山学院体育学院 河南 平顶山 467000)
引言
据我国国家卫健委发布数据显示,截至2021 年12 月,我国60 岁以上老年人口数量达到2.67 亿,在总人口数量中占比达到18.9%;65 岁以上老年人口数量超过2 亿,在总人口数量中占比达到14.2%。依据国际通行划分标准,倘若65 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达到7%以上,则意味着已进入老龄化阶段;而在这一占比达到14%时,则意味着已进入深度老龄化阶段。据相关数据预测,在2035 年左右,我国60 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突破4 亿,在总人口数量中占比超过30%,届时我国将迈入重度老龄化阶段。随着我国老年人数量的不断增多,养老问题受到社会各界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如今,我国较为常见的养老模式包括家庭养老、机构养老以及社区养老三种。社区养老凭借其可保障老年人身心健康,可降低养老成本等优势,成为我国近年来大力提倡的一种养老模式。体育活动作为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强化社区体育观念,推进对社区体育资源的优化配置,使老年人身心健康、体闲娱乐等需求得到有效满足,是社区养老视野下相关人员所需思考解决的一项重大课题。
1、养老模式相关概述
随着老年人口不断增多,人口老龄化问题愈发凸显,当今社会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养老压力。养老模式,主要是指老年人养老保障的方式,过去较为常见的养老模式为家庭养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衍生出了机构养老、社区养老等新型养老模式。其中,老年人选择的养老模式尤以家庭养老居多,选择机构养老的则相对偏少,而社区养老模式则是近年来得到不断推广的一种新型养老模式。
首先,对于家庭养老而言,其主要是指“在家养老”与“子女养老”的结合。作为一种传统养老模式,家庭养老是在中国传统思想观念影响下发展形成的。在中国,家庭养老往往被界定成由子女供养老人,并且主要是指源于儿子对老人的赡养。通过中国宪法可了解到,父母有抚养教育子女的义务,成年子女有赡养扶助父母的义务。这无疑是法律视角下对中国反哺模式的认定。根本上而言,养老即为通过谁来提供养老资源,这同时是辨别养老方式的一项核心标准。基于此,还可将家庭养老界定成一种由家庭成员提供养老资源的养老模式。家庭养老有其利好,也有面临的实质问题,利在于通过家庭养老,不仅可满足老年人精神需求,降低社会成本,还有助于在社会上形成一种养老尊老的良好风气;面临的问题则体现于子女数量减少,家庭承担的养老压力不断加大;传统养老观念不断受到各种不良价值观念冲击等方面。但无论如何,家庭养老仍然是当前我国推行的一种最主要的养老模式;
其次,对于机构养老而言,这种养老模式的选择性相对偏多,具体包括养老机构、养老院、老年公寓等各种养老服务机构可供老年人选择。这些养老机构拥有专业的服务人员,完善的服务设施,可为老年人提供“全天候”、“随叫随到”式的服务。除去可满足老年人的日常饮食、住宿等需求,还可提供体闲娱乐、医疗等配套服务。子女将父母送往养老机构,仅需缴纳相应的养老金,即可一定程度上解决老人的养老问题;
最后,对于社区养老而言,这一养老模式主要指的是以老人所居住社区为载体,老人仍居住于家中,社区中配置有各式各样的服务设施,老年人日常生活中可参与社区各项活动,以此满足老年人的养老需求。作为我国近年来大力提倡的一种新型养老模式,社区养老不仅很好地传承了我国养老尊老的传统美德,顾及到老年人的身体与心理,还在政府、社区、工作和家庭之间建立起一种平衡,减少了一定的养老成本。老年人可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前往社区公共空间自由活动,亦或为子女分担相应的家务,或协助照料小孩等。
2、城市社区体育资源的功能
2.1、提升老年人身心健康水平
为社区老年人提供体育资源,旨在依托运动健身提升老年人的身心健康水平。首先,伴随年龄的不断增长,老年人身体机能、免疫力、抵抗力会逐渐衰退,继而会引发一系列慢性病,对老年人身体健康构成极大威胁。相关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每年约有260 万人死于心脑血管疾病。社区体育资源可满足老年人强身健体的需求,降低各种慢性疾病的发生概率,大幅提升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其次,迎来退休生活后,面对生活方式、社会角色的转变,很大一部分老年人会因此陷入迷茫,不知道如何面对未来的闲暇时光,从而产生各种不良情绪,影响其身心健康。而社区体育资源凭借其娱乐功能,能够帮助老年人更好地安排闲暇时光,减少老年人的负面情绪,助推老年人体育锻炼与日常生活的充分结合,使老年人精神世界得到极大丰富。
2.2、集中指导、管理,减轻社会照料压力
当今时代,养老已然转变成一项严峻的社会问题,加强对城市社区体育资源的建设配置,可为解决养老问题贡献一份力。基于社区体育资源,社区老年人可聚集在一起开展体育锻炼,如此一来,不仅能够便于社区人员及时了解老年人面临的相关问题,并为其提供针对服务,还能够便于老年人之间进行交流互动,进而让传统社会照料的对象由老年群体取代以往的老年个体,由精神支持取代以往的生活照料,减轻社会照料压力的同时,切实提升老年人生活幸福感。
3、城市社区体育资源配置面临的主要困境
3.1、体育资源供需失衡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全民健身战略的不断推进,社会整体健身氛围愈发浓厚,公众提出了越来越强烈的健身需求。然而,当前社区体育场地、体育设施、体育组织、体育指导员等都配置不足,使得社区养老视野下,老年人可使用的体育资源,获取到的体育服务都十分有限。
首先,社区体育场地、体育设施不足。相比我国于《“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的人均2.3m2体育场地使用面积要求,当前大多数城市社区仍很难达到这一要求。之所以造成这一局面,一是因为一些社区仍秉持社区体育管理者集中决策的理念,对体育场地予以规划建设,而没有对社区居民实际需求、社区住户密度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二是因为近年来一些城市常住人口数量不断增多,大量的空地被用以商业开发,使得鲜有更多土地用以建设体育场地。另外,当前一些社区所配置的体育设施也趋于单一化,使得老年人在体育锻炼时可选择的体育设施较为有限。社区在配置体育设施时,并没有很好地了解社区居民实际需求,而更多是推行以供定需的决策方式,进而使得社区老年人的体育锻炼需求难以得到充分满足;其次,社区体育组织不足。当前,我国城市社区体育组织主要可分为行政主导型的社区体育组织和自由松散型的社区体育组织两种。我国相关规定指出,各城镇社区应同时设置以上两种社区体育组织,并提倡在前者的引导下,助推后者的发展。但实际情况是,现阶段大多数城市社区都鲜有设置行政主导型社区体育组织,自由松散型社区体育组织也表现出发展不规范的问题;最后,体育指导员不足。体育指导员在社区体育活动中提供锻炼指导、传输体育技能、开展组织管理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当前大多数城市社区都面临体育指导员缺失的问题,由此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区老年人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
3.2、社区资源配置信息阻塞
现阶段,我国大部分城市社区的体育资源配置都面临信息传播受阻的问题,由此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体育资源的有效利用率。尤其是对于老年人群体而言,在他们来到社区体育场地,发现所有体育场地、体育设施都已被占用,则其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必然会遭到极大削弱。近年来,在日常生活中时有各种公益性体育组织会面向城市社区开展各式各样的体育活动,但这些活动并没有将老年人群体考虑在内,进而使老年人群体产生落差感,加之各类体育赛事信息也未能在老年人群体中得到有效传播,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老年人对体育活动的关注度。
3.3、老年人体育活动方式单一
老年人通常偏向于以群体性方式参与体育锻炼,个人的体育活动偏少,由此让老年人参与体育锻炼常常会受到场地因素限制。同时正是受这一特性影响,要求老年人开展体育活动往往要协调好不同个体的想法。比如,在开展广场舞活动过程中,作为当前老年人日常生活中十分流行的一种体育活动方式,广场舞可很好地满足老年人人际交往、强身健体等需求,但这一活动方式不仅会受到场地因素、天气因素等因素限制,还需要协调好不同老年人之间的时间安排。老年人体育活动方式单一,对城市社区体育资源配置带来了一定挑战。
4、社区养老视野下城市社区体育资源配置优化建议
4.1、树立新型社区体育资源共享理念
随着社会大众生活水平的逐步提升,鉴于物质需求上的满足,各类社会群体提出了越来越多样化的健身需求,这其中也包括老年人群体。然而当前城市社区体育资源较为有限,使得老年人健身需求难以得到有效满足。鉴于此,基于社区养老视野,秉持新型社区体育资源共享理念,发挥相关职能部门主导作用,社区加强协同配合,依托线上线下融合模式实现对各式各样体育资源的优化整合,进而提升各种闲置体育资源的利用率,满足社区老年人健身需求。
首先,相关职能部门应积极发挥自身主导作用,对城市社区体育资源共享管理进行统筹规划。基于此,在社区养老视野下,相关职能部门不仅要建立完善与城市社区体育资源共享相关的法规政策,还应当对体育资源共享中各相关主体的权责予以明确划分,以此助推城市社区体育资源共享体系的有序发展;
其次,社区加强协同配合。城市社区应积极向社区老年人宣传推广社区体育资源共享平台,提升老年人对体育资源共享平台的认知度,继而可切实利用体育资源共享平台参与各种健身活动。同时,城市社区对老年人在借助体育资源共享平台参与健身活动中产生的一系列信息予以记录,并将这些信息反馈给提供体育资源共享的供应机构,使其可及时掌握老年人在健身活动中的需求转变,继而做到对体育资源的实时优化调整;
再次,建立科学完备的管理制度。为保障城市社区体育资源配置的科学性、规范性,应建立科学完备的管理制度,一方面建立配套完善的社区相关体育管理条例,除去社区既有的体育管理制度等进行完善,还要建立配套完善的社区体育资源共享相关管理制度;另一方面还应当基于社区养老的有效认识,推进体育场地、体育设施建设配置改革创新,出台配套完善的体育法律法规,明确当前体育资源共享面临的冲突关系,进而保障社区养老视野下城市社区体育资源共享可得到严格落实。
4.2、推进社区体育资源配置的信息化建设
以社区养老为契机,在相关职能部门引导下,推进城市社区体育资源配置信息化建设,保障体育资源配置信息畅通。
首先,打造线上老年人社区体育资源供需系统。社区养老视野下,当前我国城市社区资源配置面临的一项主要问题,即为体育资源供需失衡,究其原因主要在于老年人难以借助有效渠道获取迫切需求的体育资源。鉴于此,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引入先进信息技术,打造线上老年人社区体育资源供需系统,以此实现相关信息的共联共享。在线上体育资源供需系统应用实践中,一方面应当对供需信息进行及时发布,依托线上公开手段,全方位呈现当前社区体育资源投入现状及需求比重;另一方面应当推进对相关需求信息的实时采集,通过为社区老年人提供一个信息反馈平台,让每位老年人均可通过这一平台表达自身的诉求,以及可提出如何对城市社区资源进行优化配置的相关建议;
其次,开发社区老年人社区体育资源APP。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3 年6 月,中国网民规模达到10.79 亿人,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到10.76 亿。在此背景下,有必要借助手机载体开发社区老年人社区体育资源APP。一方面,社区通过APP 发布体育场地、体育设施等相关信息;另一方面,社区老年人可通过APP查询相关信息,选择合适的体育场地、体育设施开展健身活动,以及可基于自身个性化需求安排预约服务。通过开发社区老年人社区体育资源APP,可帮助老年人在足不出户的情况下预约体育服务,为老年人参与健身活动创造极大便利。
4.3、推进社区体育资源的全面共享
社区养老视野下,为解决当前城市社区体育设施资源供需失衡问题,使老年人日常健身需求得到有效满足,应当基于新型社区体育资源共享理念,推进社区体育资源的全面共享。
首先,推进体育场地、体育设施等的全面共享。随着如今各城市社区体育资源建设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社区为社区居民提供免费或付费的体育场地设施,社区老年人基于自身不同需求,有的偏向于选择免费的场地设施,有的则会选择付费的场地设施。比如,一些老年人在健身时对体育场地、体育设施要求不高,则可使用免费的社区体育场地及设施;而一些老年人对场地设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加之社区条件优越,所以可依托社区体育资源共享平台为这些老年人提供相应的付费场地设施的收费情况、所处位置等信息,为老年人开展体育锻炼创造极大便利;
其次,推进专业人才全面共享。依托资源共享平台,积极引进从事体育领域的专业人才,借助线上平台开展体育运动教学,为社区体育资源配置提供可靠人才保障。与此同时,以志愿者形式,积极引入地方院校大学生、体育教师等专业人员参与到社区体育资源配置中,以此一方面为社区体育资源配置提供专业支持,另一方面为老年人开展体育锻炼提供专业指导;
最后,推进体育文化全面共享。依托社区体育资源共享平台采集社区老年人浏览、检索的相关体育信息,向社区老年人推送他们偏好的体育信息、体育知识,调动老年人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除此之外,社区体育资源共享平台还可将拥有共同体育运动兴趣的老年人予以分类,使拥有共同体育运动兴趣的老年人可共同参与体育运动、观看体育赛事等,营造良好的体育运动氛围的同时,助推社区体育文化发展。
4.4、推进资源个性化配置
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老年人参与体育锻炼的需求不断趋向于多样化,在此背景下,城市社区应当对老年人性别、年龄、生活水平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充分把握老年人的实际需求,进而对社区体育资源的个性化配置。
首先,基于性别视角,不同性别的老年人,在生存需求、社会关系需求等方面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所以应当面向不同性别老年人所提出的不同需求,推进对社区体育资源的个性化配置。比如,一些男性老年人对一些竞争性的体育项目相对偏好,因此可为其组织开展诸如乒乓球、羽毛球等体育活动;针对女性老年人在自我实现需求方面,为其提供具备一定交际功能的广场舞活动、模特表演活动等体育资源,进而使老年人自身价值可得到有效实现;
其次,基于年龄视角,对于不同年龄层的老年人,为其提供不同个性化体育资源。比如,针对年龄超过70 岁的老年人,可依据他们的生存需求,为其相提供对简单、易于开展的体育资源,并适时向他们宣传一些运动健康小常识;而针对年龄在70 岁以内的老年人,可为他们组建健身俱乐部,并提供可实现多样化功能的体育资源;
最后,基于生活水平视角,结合老年人生活水平实际情况,着重对拥有固定收入的老年人所提出的体育资源需求进行研究分析,比如,针对有固定收入的老年人的提议,可基于社区现有资源,打造收费场馆,亦或建设收费健身俱乐部等。
5、结束语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速,老年人养老问题愈发凸显。为使社区养老模式的价值作用得到充分发挥,社区相关人员应充分把握现代社会发展要求,推进社区体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建立科学完备的养老体育资源供给体系,调动各方主体积极参与,使社区老年人多样化需求得到有效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