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质量校企共同评价机制探索

2023-02-26陈幼敏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23年1期
关键词:课程目标应用型校企

陈幼敏

(福州理工学院,福建 福州 350506)

近年来,新建地方本科高校通过校企共同开展专业群建设、人才培养方案改革、应用型课程体系建设、“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产学研合作平台开发等,较好地解决了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问题。但如何准确地评价教学质量,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持续上升,仍未找到科学有效的评价方法。因此,《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提出“构建以高等学校内部质量保障为基础,教育行政部门为引导,学术组织、行业部门和社会机构共同参与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1]本文结合笔者所在高校在校企共同评价教学质量方面的一些做法,对校企共同评价机制进行一定的探索。

一、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质量评价手段不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

根据现行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各院校不外乎采取教学检查、听评课、学生评教、教师评学等方式来对教学过程进行监控管理,以课程成绩及格率、学生结业率、就业率等作为教学质量评价依据。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核心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却缺乏科学、系统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来支撑,无法可靠地评判人才培养是否达到既定目标。

(二)教学质量评价标准跟不上多样化的教学组织模式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上的应用,MOOC、SPOC、翻转课堂等各种教学组织模式冲击着传统课堂,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教学、基于成果导向教育的学习组织方式等也使课堂教学变得丰富多彩。在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化的背景下,原有单一的教学质量评价无法适应多变的课堂,对不同类型课程的考核评价,常常采用统一的标准,而在具体执行中又很容易因为评价者的主观判断而导致结果失真。

(三)教学质量评价结果不能服务于教学质量的持续改进

从现有的教学日常监控管理及质量评价现状来看,通过教学听评课、教学检查、教学分析、评教评学等方式,虽能直观了解学校整体的教学运行情况,但对于结果的反向监督反馈、持续改进并不到位,监督及评价结果往往浮于表面,很难落实改进,对于教学质量的持续改进收效甚微。

(四)实践教学环节的监控不够到位

实践教学作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该环节的教学实施质量、实施效果的评价也非常重要,能直接检验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但现有的教学质量监控中往往重视课堂教学,忽略对实践教学环节的监控,对于教学实验实践、毕业实习等环节尚未形成科学、有效的评价标准,难以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需要。

二、教学质量校企共同评价的内容

要做好教学质量校企共同评价工作,就应该构建全方位监控、循环闭合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让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做到人才培养目标对接行业需求、人才培养标准对接岗位要求、课程内容对接工作标准、教学过程对接生产(管理过程)。[2]因此,教学质量校企共同评价工作需包含以下三个方面:

(一)教学前评价——教学方案评价

宏观层面的教学方案包括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教学大纲、课程标准、实验实训实施方案等。要确保教学质量就应该先对教学方案进行评价,评价标准包括:

1.人才培养目标是否对接行业、产业需求?

2.人才培养标准是否符合行(企)业岗位需求标准?

3.课程体系是否有强化基于岗位工作过程的分析,形成应用型课程群?

4.课程教学大纲/课程标准是否基于国家职业资格标准、行业标准、技术规范[3],是否将素质培养特别是职业素养纳入教学目标之中,确保课程标准对接符合现代岗位(群)要求的职业标准?

通过对教学前评价,科学设计各项教学方案,从源头开始进行教学质量把控,才能有力地保证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教学中评价——教学过程性管理和评价

教学过程性管理和评价作为教学质量形成的过程,是教学质量共同评价的关键环节。[4]教学中评价重点评价教学过程及教学管理两大部分。

1.教学过程评价:对照教学方案对教学执行过程进行系统性考察、分析和评定。包括教学内容是否完整执行;教学行为是否规范;教学方法是否科学;教学手段是否创新等。

2.教学管理评价: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各环节的实施主要依赖于教学管理,有效的教学管理才能确保监控各环节的落实。教学管理的组织机构、管理制度、监控手段、持续改进等方面都应纳入评价范围。

(三)教学后评价——教学成效评价

教学成效是所有教学活动的最终走向,通过教学成效的评价才能直观了解学生所具有的知识和技能是否达到培养的目的。对于教学成效评价,微观层面上主要针对具体某门课程或某个重要的教学环节,重点分析学生经过学习后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宏观层面上以毕业生的就业率、就业质量、薪酬水平、企业满意度等作为评价指标来分析学生的培养质量,从培养质量去剖析教学质量,反向反馈用于教学质量的持续改进。

三、教学质量校企双回圈评价机制构建

校企共同评价是一项系统工程,想要全面、科学地进行教学质量共同评价,需要做好顶层设计,系统构建评价机制。

(一)建立校企共同评价组织,做好方案设计

校级层面成立校企合作指导委员会,由行企业专家、校领导、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组成,宏观上指导各专业与企业共同设计培养目标、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共同开展课程建设、共同实施培养过程、共同建设实践基地、共同评价培养效果。[5]院级层面成立教学质量校企共评委员会,聘请企业资深专家和技术骨干作为企业教学督导,具体参与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三环节的教学质量评价。评价实施过程中,从评价组织、评价内容、评价标准、评价方法、评价结果运用等多方面制定具体可行的教学质量校企共同评价方案,保证教学质量校企共同评价成为一项常规性、可持续性的工作。

(二)建立教学质量双回圈评价机制,确保持续改进

1.教学前评价

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学校办学特色及定位共同研讨决定人才培养目标,对接行业、产业需求,形成地域性、应用型、有特色的目标定位。

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定位,通过对接行(企)业岗位需求标准明确人才培养所需达成的基本能力和核心技能,明确人才培养规格。在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上,严格按照“行业产业需求分析→就业领域及典型岗位梳理→知识能力结构→课程模块设计→课程内容确定”的路径反向构建应用型课程体系(见图1)。

图1 教学质量校企双回圈评价机制

在具体课程的教学大纲、课程标准、实施方案的制定上,强化以生为本,以学生职业能力、素质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为目标,引入国家职业资格标准、行业标准、技术规范,确定课程教学目标,以课程标准对接符合现代岗位(群)要求的职业标准。

对于以上各个环节教学方案设计的科学合理性,需要依托校企合作委员会,校企共同确定人才培养目标,论证人才培养方案,严格把控从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规格→专业课程体系→具体课程目标的全体系构建过程。并通过抽检的方式对教学大纲、课程标准、实施方案等进行把关。

2.教学过程评价

(1)结合教学改革引导多元化考核评价。根据课程教学后学生应具备的基本/核心能力确定有效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如结合MOOC、SPOC、翻转课堂等各种教学组织模式转变,开展问题导向式学习(PBL)、探究式学习(IBL)、角色扮演、案例研讨等方式,利用网络教学平台设置课程讨论区、调查问卷等互动答疑环节,实现作业分组发布、自定义组卷方式,实时跟踪学生在线学习情况,分析学生学习行为,及时调整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见图2)。通过对课程作业、在线小测、分组研讨、课堂互动、活跃度、学习笔记等方面的测评,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综合评价,加强教学过程性考核,以多元化考核引导学生多元能力发展。

图2 以多元化考核引导学生多元化发展

(2)加强教学质量监控结果的运用。以教学过程与教学效果为重点监督内容,构建以学生为中心、校院二级运行、前中后三段覆盖、质量目标与决策指导系统等四个子系统保障的多层次、闭环性、持续改进的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通过全员参与和全流程监控方式,实现全要素管理。落实常态化检查与专项检查机制,重点分析主要教学环节的管理和执行质量。及时处理教学违规示范行为,加强教学质量监控结果的反向监督作用,重点跟踪督察重点问题和重点个体的整改。

(3)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校企共评。充分发挥企业教学督导作用,在培养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关键环节,制定校企共评方案,实施校企共评。如,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课程设计环节,将实践课程教学转变为企业项目现场教学方式,企业技术骨干根据真实项目完成结果对学生实践课程学习进行考核;通过指导学生考取岗位技能证书来代替课程成绩,实现就业即上岗;实行“双导师”制,校企双方分别选派教师、技术骨干担任实习指导、毕业设计指导“双导师”,学生实习、毕业设计结果校企双方各占一定比例,共同评价学生实践成效。

3.教学后评价

(1)多维度检验学生核心能力达成情况

构建“课程目标实现矩阵”,制作专业基本/核心能力与单门课程的课程目标、教学策略、考核方法对应表。以《回归分析》课程某一章节为例,制作对应表如表1 所示:

表1 课程目标实现矩阵

课程结束后通过两个维度填写课程目标反馈表,检验课程目标是否达成。教师维度重点分析课程目标、教学策略、考核方法是否对应并达成教学目标。学生维度重点收集学生对本门课程学习的反馈意见。通过两个维度的自我检视,分析学生核心能力达成情况并作为课程教学大纲/课程标准修订的参考。

(2)以“核心能力达成雷达图”检验学生培养成效

各学院制作“核心能力达成雷达图”,具体衡量学生核心能力达成情况,检验学生毕业时的培养成效。同时,加强校企联系,建立毕业生跟踪联系制度,充分利用企业联盟,通过定期深入企事业单位走访调研、组织毕业生问卷调查等多种途径,及时收集重点合作企业领导、企业兼职教师、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专家等对学校人才培养特别是教学质量的评价意见。综合校内外的意见定期持续修正核心能力、课程体系,实现人才培养质量的持续提升。

四、结语

通过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三个环节建立系统化、持续改进的校企双回圈评价体系,校内回圈基于“六共同”的校企协同育人机制,通过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培养目标达成度评价系统分析评价结果,以便调整改进下阶段教学活动;校外回圈通过毕业生跟踪调查、用人单位走访调研等方式,发现典型问题,校企组织专题研讨,提出解决方案后再反向用于人才培养工作的调整改进。在双回圈评价体系中,利用多元评价机制,评价学生是否具备基本能力与核心能力,依据课程目标、人才培养目标进行持续改善,通过双回圈管理机制的落实,从而确保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猜你喜欢

课程目标应用型校企
《计算方法》课程的“面向产出”评价改革实践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基于混合式教学模式下课程目标达成度分析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历史课程目标及其分类的探索
基于应用型的成本会计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