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植最美冬奥城的生态底色
2023-02-25于波
于 波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北京市延庆区始终坚持生态立区,生态蓝图一绘30 年。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延庆区持续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全面落实党中央、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立足生态涵养区功能定位,把守护好绿水青山作为头等大事,坚定践行“两山”理念,深入推进生态文明领域改革创新,获得了包括首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两山”实践创新基地等在内的国家生态环境部门开展的众多生态文明创建荣誉,交出了生态环境优、发展动力足、典型模式多、群众满意度高的生态文明建设成绩单,最美冬奥城的生态底色更加亮丽。
坚持制度引领,下好体制改革先手棋
延庆区将制度建设作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纲举目张构建系统完备的生态文明建设体系,形成了组织领导、生态保护、生态产业、生态惠民、公众参与及宣传教育5类370项的制度框架,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制度创新、模式探索等方面真抓实干成效显著,成为2022 年度全市唯一获国务院激励通报行政区。
构建抓统筹抓落实的组织领导体系。组建由区委主要领导任主任、区政府主要领导任副主任的区委生态文明委,建立“一办五组双主任”工作机制及“年初建账、月度收账、季度查账、年底对账”的运行机制,统筹推进、督促落实各项工作任务。区人大着力完善监督长效机制,定期审议生态文明规划、法规执行落实情况,每年听取环境状况和环保目标完成情况汇报,以强有力监督助力工作落地见效。区政协持续发挥专门协商机构作用,突出围绕生态环境保护、绿色产业发展等重点任务献计献策,凝聚起全区共建生态文明的合力。
建立定蓝图定任务的建设规划体系。严格落实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制定实施分区规划,完善“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机制,①“三线一单”:三线是指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一单是指生态环境准入清单。自我加压将生态控制区面积占比从上位规划要求的91%提高到93.1%,用“线”管住空间布局、用“单”规范发展路径。自2013 年起滚动编制实施两轮生态文明建设规划,制定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任务及措施的清单,以战略定力、系统思维、扎实举措全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一张蓝图绘到底、久久为功见真章。
健全严规矩严约束的监督考核体系。把生态环境指标作为考核领导干部工作的“一号指标”,持续完善生态文明建设考核机制。自2016 年起,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占绩效考核的比例超过20%,将生态文明建设考核结果作为班子评优选先、干部任免奖惩的重要依据,让生态文明建设考核由软约束变成硬杠杠。常态化严格落实《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工作规定》和北京市《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实施细则》,制定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实施细则、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问题整改实施方案等文件,建立起覆盖全区的环保督察机制,形成源头严防、过程严管、损害赔偿、责任追究的全链条生态环境监管体系。
完善管长远管根本的法治保障体系。建立健全生态环境保护执法司法衔接机制,深化环境资源审判体制改革,成立全市首家环境保护审判庭,依法审理107 起涉环境资源案件,有效破解“企业污染、群众受害、政府买单”的难题。强化生态环境监督执法,在全市率先实现综合行政执法队实体化运行,突出全时执法、精准执法、科技执法,形成查处一起、震慑一批、教育一片的高压态势,为延庆生态文明建设保驾护航。
坚持保护优先,打好生态治理组合拳
延庆区始终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深化系统治理、依法治理、依规治理、科技治理、全民治理、协同治理,着力加强“四长联动”,生态环境状况指数(EI)连续4 年保持优等级,公众生态环境满意度连续5 年全市第一,成为全市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区。
大气防治强化“三位一体”。聚焦蓝天保卫战这个污染防治攻坚战的重中之重,着力构建“执法+技防+联动”三位一体的防治体系。做深做实“一微克”行动,以15个乡镇生态环境管理中心、3个街道城市管理办公室为依托,推动大气执法权力下放、力量下沉、质效提升;建成由1 个空气自动监测综合站、26 个空气质量自动监测标准站、66 个空气质量细颗粒物和总悬浮颗粒物高密度监测站、443 个智慧环保空气质量监测小微站构成的覆盖全区的空气质量监测网络,实现环境质量状况、污染排放实时感知;与张家口怀来县、赤城县建立大气污染区域防治协作机制,加强移动污染源管控、多污染物协同控制和区域污染协同治理,PM2.5年均浓度由2013 年的68 微克/立方米下降到2022 年的26 微克/立方米,重污染天数归零,负氧离子浓度接近3000 个/立方厘米,远高于世卫组织界定的清新空气标准,在全市率先获得“中国天然氧吧”称号,“冬奥蓝”“延庆蓝”成为地区的鲜明标识。
水土治理强化“五水共治”。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创新污水、洪水、涝水、供水、节水“五水共治”模式,建立密云水库、官厅水库上游流域联防联治联建机制。因2021 年度河长制工作出色,延庆区成为全市唯一获国务院激励通报行政区,获评“国家水生态文明城市”。城乡一体抓好污水治理,全区污水处理率由2013 年的73.5%升至2022 年的94.2%,7 个国考、市考地表水断面稳定达到或优于考核要求。综合“渗、滞、蓄、净、用、排”建设海绵城市,平原区地下水位回升超3.67 米,城镇防洪达标率86%。在全市率先建立“从源头到水龙头”的智慧化农村供水体系,基本实现以地表水源为主、地下水源调峰的“双水源”城区供水模式,供水保障安全系数位居全市前列。持续完善“取供用排”全过程节水治理体系,珍惜水、节约水、爱护水的良好风尚加快形成。
环境建设强化“城景交融”。坚持拆违先行,推进大面积绿化、高品质美化,建立全域违建管控和拆后利用政策体系,强力拆违347.9 万平方米,获评北京市基本无违建区,实现留白增绿47 公顷,“拆”出了绿色空间。成功创建、持续建设国家森林城市,先后建成10 万余亩的四大生态景观走廊,累计完成近20 万亩的百万亩造林绿化工程,创建13 个首都园林小城镇和森林城镇、119 个首都绿色村庄,与海淀结对建设100 个延海花园,“一核、一环、三带、五廊、十园、多点”的城市森林格局日渐明朗。在全市率先成立区级自然保护地管理处、率先制定实施区级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北京延庆野鸭湖市级湿地自然保护区成为全市唯一成功入选《国际重要湿地名录》的单位,区内陆生野生脊椎动物和植物种类数分别占全市的76%和60%,绿意浓、万物生的和谐场景常驻延庆。结合全国文明城区常态化创建,完善环境建设管理考核评价体系,一体化推进背街小巷整治提升、城乡环境整治、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等工作,首都城市环境建设管理综合考核连续7 年在全市生态涵养区排名第一。坚持园艺化理念,高标准实施道路、居住区绿化和公园广场景观提升工程,全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45.78平方米,目前人均绿地面积居全市之首,是全市的2.8 倍、全国的3.1 倍,城区公园绿地500 米服务半径覆盖率率先达到100%,形成了“城在园中、园绕城区、一步一景、移步换景、城景交融”的妫川亮丽美景。
坚持转型发展,把好“两山”转化主渠道
延庆区坚持同步推进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着力用好长城、世园、冬奥三张金名片,不断擦亮美丽延庆·冰雪夏都金招牌,持续拓宽绿水青山、冰天雪地向金山银山转化的路径。
推动生态经济化。立足生态资源优势,加快发展绿色产业,推进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高度统一。着眼摸清生态家底做好GEP 核算应用工作,在全市率先建立生态产品总值(GEP)核算体系,2022年全区GEP达到441亿元。出台GEP 核算考核奖励办法,初步建立起GEP 与各乡镇生态保护补偿资金联动挂钩机制,并将GEP 纳入政府绩效考核体系、写入生态文明建设规划,形成更加清晰、精准的GEP 提升导向,“北京市延庆区探索GEP 核算与结果应用”作为典型案例被纳入国家发展改革委编写的辅导读本。发挥生态优势,做强全域旅游产业,制定实施全域旅游发展三年行动计划。依托京张体育文化旅游带建设,联合河北张家口、内蒙古乌兰察布等地搭建政府、专家、企业三个层级沟通协作机制,成立文旅联盟和专家智库,连续举办3 届京张体育文化旅游带建设论坛,打造“延庆东南山·九沟十八湾”“网红路边网红村”等特色农旅融合品牌,创新推出最美冬奥城冰雪体验之旅等经典路线,推动延庆奥林匹克园区景区化运营和北京世园公园常态化办园,获评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2023 年元旦、春节等假期乡村旅游接待量实现全市五连冠。围绕挖掘生态潜力做优都市型现代农业,推进林果花草蜂药种业创新孵化基地建设,建立全市首个区域农产品公用品牌“妫水农耕”,推进特色农产品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培育工作。延庆国光苹果获农业部颁发的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证书,归原有机奶开创全国有机液态奶先河。2022年延庆成功创建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
推动经济绿色化。坚持一手抓疏解整治、一手抓发展提质,推进产业体系与区域功能定位协调统一。强化严控增量和疏解存量相结合,依据区域环境容量和生态承载力,明确生态空间控制线,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环境准入制度,建立全过程环境监管模式,对存在环境保护违法行为且污染较严重企业的新、改、扩建项目暂缓环评审批。深化疏解整治促提升行动,对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项目零容忍。2017 年以来,全区共计疏解一般制造业49家,“散乱污”企业实现动态清零。强化科技创新与绿色环保相融合,完善重点企业培育机制,出台高精尖产业扶持政策,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制定实施中关村延庆园改革发展提升方案和三年行动方案,以“长城脚下的创新家园”为核心,打造形成“一核四区”空间布局,无人机、体育科技、新能源与节能环保、园艺科技四个特色产业加快发展,累计集聚企业1200 余家。延庆区先后获评“国家体育产业示范基地”、全国首批“民用无人驾驶航空试验区”。
坚持利民惠民,走好共建共享幸福路
延庆区始终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动员全社会做“两山”理念的积极传播者和模范践行者,努力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让群众在高质量发展中享受高品质生活。
用生态文化引领绿色生活。坚持从娃娃抓起,把生态文明教育融入成长育人全过程,大力弘扬生态文化,引导全民践行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深层次打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展示窗口,高标准建设北京世园公园、野鸭湖国际重要湿地等生态文明基地,持续举办生态文明实践展、生态文明论坛等主题活动,在央视17 个频道播出公益广告《延庆,看见美丽中国》,以寓教于游的方式讲好美丽中国、绿色北京、最美冬奥城的生态故事。实行提升公民生态文明意识行动计划五年实施方案,深入开展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等创建行动,政府绿色采购率100%,全区绿色出行比例80%,公交行业进入氢能源时代,15 个乡镇全部建成市级生态乡镇,13 个乡镇获得“全国生态乡镇”称号,美丽延庆全民共建、美好生活全民共享正在变为生动现实。
用优良生态盘活资源资产。以良好生态本底为依托,探索精品民宿发展模式,盘活闲置农宅发展精品民宿,成立全市首个民宿联盟,开展民宿规范化建设,创建北方地区首个政府主导的民宿学院,制定实施促进民宿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率先出台民宿专项奖励政策,推动民宿产业创新发展和“延庆人家”民宿品牌化建设,以“田园风光”“森林康养”等为主题的精品民宿实现全域布局。截至目前,全区共有精品民宿小院717 个,获评北京市五星级民宿9家、四星级26家,等级民宿数量位居全市第一,成为首批全国民宿产业发展示范区。以深化生态资源价值实现为目标,探索“两山”银行试点建设,全面梳理乡村闲置资源资产清单,统一纳入“两山”银行,建立“村集体+合作社+企业+村民”发展模式,明确与之合作的金融机构,由市场主体科学谋划、整体建设、一体运营,实现生态资源向资产、资本的高水平转化。同时将村集体、村民、企业等多方力量凝结成利益共同体,重构利益收益分配机制,强化股份联结、劳务联结,发展生态研学、农事体验、观光采摘、特色餐饮等配套产业,带动一二三产深度融合,在有效壮大村集体经济的同时,让村民分享产业增值收益、共享绿色发展成果。
用生态资源促进生态就业。把促进就业增收放在生态惠民的突出位置持续推进,让人民群众切实享受到绿色福利。实施城镇居民增收方案和促进农民持续增收若干措施,围绕冰雪体育、现代园艺等绿色产业,培育“海陀农民滑雪队”和返乡青年、退役军人、女性及残疾人四个创新创业基地等特色就业增收载体。10 年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78%,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73%。大力开发绿色生态就业岗位,累计聘用保洁员、护林员、管水员等1.1 万余人,广大延庆乡亲实现家门口就业。把新型集体林场作为促进就业增收的重要手段,制定实施新型集体林场建设实施方案,15 个乡镇全部建立新型集体林场,使本地近3000 名农村劳动力享受“五险一金”待遇,“多增绿”和“多增收”实现了共进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