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
2023-02-25张福军
张福军
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是新形势新条件下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大举措,也是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对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作出系统谋划和战略部署。党的二十大报告对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作出了详尽阐释,指出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优化区域开放布局、实施自由贸易试验区提升战略、加快建设贸易强国和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等战略路径。加快形成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格局,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对外开放,对我国更加有效地融入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更大范围地搭建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的有效载体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①《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二卷),人民出版社2023年版,第143页。更大范围地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就是指我国不仅要把向发达国家开放与向发展中国家开放更好结合起来,而且要通过搭建国际合作平台、优化区域开放布局、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等重要举措,搭建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的有效载体。这样不仅可以使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更好联通,最大化地发挥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作用,而且通过吸引和配置全球资源要素,可以进一步提升我国的国际竞争力。
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拓展国际循环新空间。作为中国为全球提供的重要合作平台,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为促进全球共同发展繁荣、改善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了中国方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体学习时指出:“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积极参与国际经贸规则谈判,推动形成开放、多元、稳定的世界经济秩序,为实现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联动循环创造条件。”一是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和国际通行规则,在各方共建过程中引入彼此普遍认可的规则标准,通过构建国际合作新机制,引导合作向国际化和本土化双向发力。二是积极稳妥地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开展绿色、健康、数字和创新等新领域合作,进一步完善陆、海、天、网“四位一体”互联互通布局,提升我国在全球范围内进行资源要素运营配置的能力。三是为当地经济发展作出实实在在的贡献,让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成果更好惠及当地民生,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
优化区域开放布局,打造国际循环新枢纽。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优化区域开放布局,巩固东部沿海地区开放先导地位,提高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开放水平。加快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在新形势下,我国坚持把沿海开放与内陆沿边开放更好结合起来,通过优化区域开放布局,强化区域间开放联动,构建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一方面,持续拓展东部沿海地区开放规模与范围,巩固东部沿海地区的开放先导地位;推动沿海地区全面参与全球经济合作和竞争,进一步提高沿海地区对外开放的质量;加强与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等开展技术和产品的竞争合作,实现产业技术革新与区域的创新发展,塑造我国经济发展新优势。另一方面,提高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开放水平,中西部地区逐步从开放末梢走向开放前沿,努力提高新亚欧大陆桥和中欧班列等通道的通行效率,推动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增强对全球产业的吸引聚集能力;东北地区充分发挥粮食基地和能源基地的作用,推动东北亚地区数字经济产业协作,拓宽我国开放型经济发展的空间。通过东部、中西部各自的职能定位,造就一批服务高水平国际循环的区域发展枢纽,充分发挥国际循环对国内循环良性运行的促进作用。这对于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形成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有重要意义。
加快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构建国际循环新网络。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是新时代党中央推进改革开放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具有里程碑意义。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加快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坚持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基本形成覆盖东西南北中的改革开放创新格局;推出了一大批首创性实践,建成了一批世界领先的产业集群;一系列高水平制度创新成果被复制推广到全国,逐渐把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成为新时代改革开放的新高地。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实施自由贸易试验区提升战略,扩大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一是要通过发挥自由贸易试验区先行先试作用,主动对接国际高标准规则,在世界各国之间推行更高水平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的开放。这样有利于我们充分运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以更加主动的姿态融入高水平国际循环体系中,形成对全球优质资源要素的强大吸引力,进而提高资源要素配置的质量和水平。二是作为改革开放综合试验平台,自贸试验区的改革探索在形式上可不拘一格,从服务新发展格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角度出发,立足自身功能定位,持续推进首创性、集成化和差别化探索;积极服务打造特色鲜明的产业,延伸和拓展产业链相关环节,不断提升产业发展质量,增强参与国际高水平竞争的能力。
更宽领域地维护多元稳定的国际经济格局和经贸关系
更宽领域地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是指我国在继续坚持扩大制造业开放的同时还要扩大服务业开放,是指我国从注重引进来转向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其中,一个非常关键的领域就是拓展多元稳定的国际经贸关系,这将为世界提供更多更好的中国制造和中国创造。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提升贸易投资合作质量和水平”“推动货物贸易优化升级,创新服务贸易发展机制,发展数字贸易,加快建设贸易强国”。这不仅明确了我国建设贸易强国的目标与路径,也为新时代新征程上推动我国对外贸易高质量发展提供了行动指南。
优化贸易结构,助推国际服务贸易跨越式发展。优化贸易结构是指推动贸易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的发展过程。从国际来看,当前优化贸易结构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通过大力发展服务贸易促进贸易结构转型升级。作为国际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国际经贸合作的重要领域,服务贸易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成为吸引全球要素资源进入国内大循环的重要途径,助推国内循环和国际循环相互促进。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对外贸易高质量发展取得历史性进展,正在由以货物贸易为主向以服务贸易为主加速转型;服务贸易规模持续扩大,服务贸易结构稳步优化;以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为特征的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占比显著提升,已成为我国发展对外贸易的新引擎和深化对外开放的新动力。习近平主席在向2022 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致贺信时指出:“中国坚持以高水平开放促进高质量发展,不断放宽服务领域市场准入,提高跨境服务贸易开放水平,拓展对外开放平台功能,努力构建高标准服务业开放制度体系。”要深化服务贸易领域改革和开放,构建高标准服务业开放制度体系,打造高水平服务贸易改革开放平台,建设国家服务贸易创新发展示范区,推进文化、数字服务和中医药服务等领域特色服务出口基地建设,并依托全面深化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推动服务贸易高水平开放,把我国打造成全球服务贸易高质量发展的大舞台,助推我国服务贸易实现跨越式发展。
加快数字化转型,推动国际数字贸易发展与合作。数字贸易是国际贸易创新发展的引领者,也是世界各国争夺国际贸易竞争优势的制高点和贸易规则制定主导权的主战场。发展数字贸易,对于加快我国贸易强国建设、不断提升我国国际循环的数字化水平具有重要意义。首先,要加强对国际贸易的数字化和智能化管理,主动参与制定全球数字贸易规则,推进国际数字贸易发展与合作,为全球数字贸易繁荣发展和规则治理作出更多中国贡献。其次,要提升数字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拓展数字贸易发展的深度和广度,大力构建发展贸易活动重要载体的数字化平台,使整个经济活动进一步趋于智能化和服务化,为产业链供应链各个环节及时获取信息并开展协同合作提供重要支持。最后,要推动数字与产业深度融合,拓展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的领域和空间,提供更多在国际上有竞争力的高质量数字产品和数字服务,提升数字产业国际化水平。
构建高效跨境物流体系,推动内外贸一体化。跨境物流是国际贸易顺利实现的重要条件和必备环节。习近平主席在第四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中指出:“中国将推进内外贸一体化,加快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发展‘丝路电商’,构建现代物流体系,提升跨境物流能力。”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关键在于促进经济循环畅通无阻,推动各种生产要素在生产、分配、流通和消费各环节之间有机衔接,促使经济循环实现良性发展。而跨境物流对贸易商品物资进行物理性移动,克服了生产和消费之间的时间和空间距离,有利于我国进一步促进内贸和外贸、进口和出口协调发展,打通国内循环与国际循环在流通领域的断点、堵点,确保内外贸一体化。进入新发展阶段,我国积极推进跨境基础设施建设与互联互通,不断加强连通内外的交通网络建设,大力发展智能化多式联运;加快构建高效便捷的跨境物流贸易体系,鼓励电商、快递、物流龙头企业在国外建设境外仓储物流配送中心,确保货物以最快、最安全的方式运输,从而进一步突破“原材料进不来、货物出不去、海外人员来不了”的困境,显著提升我国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效率水平。
更深层次地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和标准等制度型开放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制度型开放是以规制、规则、标准开放为主的开放,具有系统性、稳定性和全面性的特征,是一种更深层次的开放。从本质来看,制度型开放是高质量国际循环的重要标志。推动流动型开放向制度型开放转变,打通制度、规则等方面的各种壁垒,有利于我国更好地对标国际规则和更深入地参与全球治理,为推进更深层次改革与更高水平开放提供制度保障。
对接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协同运行。党的二十大报告和2022 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都指出,要“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依托国内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打通国内市场各个环节的循环梗阻。在畅通国内循环的基础上,以更高层次、更高水平、更高质量的对外开放参与国际市场,这是提升国际循环质量与水平的重要基础和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而打破国内国际循环之间各种有形和无形壁垒,则需要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通过构建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逐步完善与国际投资和国际贸易通行规则和规制等相衔接的经贸制度体系,增强国内与国际在规则、规制、标准等方面的统一性和兼容性,引导资源要素向关键领域和优势区域集聚。这样可以为资本、数据、人才、货物、技术等各类生产要素跨境良性循环提供制度保障,进而促进国内循环与国际循环安全有序协同运行。
合理缩减外资准入负面清单,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一是营造高标准的市场化、法治化和国际化营商环境。加强制度标准体系与国际接轨,高标准落实好外资企业国民待遇,推动合理缩减外资准入负面清单,进一步完善各级外资企业投诉跨部门协调机制;出台为各类外资企业平等依法参与招投标、政府采购、标准制定方面的政策,加强对知识产权与外商投资合法权益的措施保护,给各类外资企业提供公平的市场竞争机会。二是依托重大经贸展会和各类投资促进机制,合理缩减外资准入负面清单;鼓励不同地区通过走出去和引进来相结合开展招商引资活动,在更高层次上、更大范围内深度参与全球产业分工和合作;推动创新链、供应链、产业链和价值链的融合发展,不断提升我国产业链的现代化和国际化水平,夯实国际循环的实体支撑。
积极提升我国在国际循环中规则、价格、标准制定的话语权。制度型开放是包含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的全方位开放,也是深度参与国际经济治理体系和经贸规则重构的多元式开放。从本质上来说,提高国际大循环中的话语权就是主导国际规则的制定、修改和完善,使话语权所反映的诉求通过一系列制度性安排,成为国际通行规则。提高我国在国际循环中的话语权,首要任务就是要争取和提高我国在国际规则、价格、标准制定中的话语权,以积极的姿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我国发展面临新的战略机遇。为了更好地应对国际不确定因素带来的风险挑战,我国通过主动深化改革开放,实施一系列系统性制度创新。构建与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相衔接、相协调的国内规则和制度体系,并主动参与新一轮国际经贸规则的制定、修改和完善,从而提升我国在国际大循环中的话语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