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调查研究思想的理论意蕴与当代价值
2023-02-25李学林
李学林,罗 晨
(西南石油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 成都 610500)
调查研究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光辉历程中形成的优良传统和重要工作方法。邓小平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程中都非常注重调查研究,他擅于将调查研究与实际工作有效结合,多次运用调查研究成果作出成功决策,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了改革开放的创举,实现了历史的伟大转折。面临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再一次站在新的历史转折点,两个历史时期具有内在贯通性。在党的二十大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弘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促进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带头深入调查研究,扑下身子干实事、谋实招、求实效。”[1]68探析邓小平调查研究思想中的深刻理论意蕴,对于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一、邓小平调查研究思想的历史渊源
邓小平调查研究思想是邓小平理论产生的重要基石。邓小平在人生历程中,坚持以调查研究作为认识世界、认识国情的重要方法。邓小平调查研究思想根源于马克思、恩格斯的调查研究观,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土壤,继承了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和建设时期的宝贵经验,在长期实践过程中得以不断丰富和发展。
(一)马克思、恩格斯的调查研究思想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调查研究的理论与实践,为马克思主义调查研究理论和科学社会主义调查研究实践奠定了基础。“一个不了解社会现状的人,更不会了解力求推翻这个社会的运动和这个革命运动在文献上的表现。”[2]52这里,马克思、恩格斯强调了调查研究对于革命实践活动和理论创造的重要性。他们在从事无产阶级革命过程中,始终坚持以调查研究的实践方法实现主客观的统一,通过实践中社会调查研究的方式将客观实际与主观认识联系起来,在实践中进一步实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统一。邓小平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吸收了马克思、恩格斯在无产阶级革命中形成的调查研究观,他指出:“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毛泽东同志将其概括为‘实事求是’四个大字。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这就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3]278
马克思、恩格斯深入社会群众,关心工人阶级的基本利益,并以此展开调查研究。马克思毕业后担任《莱茵报》主编,在此工作期间马克思就注重通过社会调查的方式关注社会状况和问题,并以收集的材料编写了著名的《关于林木盗窃法的辩论》与《摩塞尔记者的辩护》,对当时普鲁士社会制度的问题展开了深刻剖析,为受压迫和剥削的贫苦群众发声和辩护。恩格斯非常注重深入工人群众,将工人群众看作自己的亲兄弟和革命活动的坚实伙伴。在一封《致大不列颠工人阶级》的信中,他十分期盼能前往工人家中交流,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和面临的苦难,想亲自看看他们同社会压迫者和统治者进行斗争,并为此感到十分骄傲[4]273。他亲自调查了纺织厂、针织厂、铁器厂等,了解工人们的生活状况、收入水平、工作条件、身体健康、家庭情况等,以此编写的《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一书,是对资产阶级的残酷剥削的有力批判。
马克思、恩格斯重视对当代与前人的调查成果进行考证和运用。马克思、恩格斯在调查研究中,广泛收集资产阶级政府和经济、社会学家的调查资料,坚持从客观事实本身出发,不拘泥于现有的调查成果,对他人的调查材料进行批判继承和创造性运用。马克思的经典著作《资本论》充分吸收了英国调查委员会与各工厂视察员所收集整理的浩如烟海的调查报告和经济资料;科学社会主义的经典著作《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则充分运用了摩尔根几十年实地调查研究成果。恩格斯指出:“在关于希腊和罗马历史的章节中,我没有局限于摩尔根的例证,而是补充了我所掌握的材料。”[5]16在“经济方面的论证,对摩尔根的目的来说已经很充分了,对我的目的来说就完全不够,所以我把它全部重新改写了”[5]17。马克思还十分重视调查资料中的数字价值,他指出:“这些数字事实上对英国总的发展历史提供了比充满漂亮废话和政治胡说的几部巨著都更珍贵的材料。”[6]549马克思、恩格斯充分利用这些调查统计资料,许多文章如《人口、犯罪率和赤贫现象》《铁路统计资料》《不列颠工厂工业的状况》《面包的制作》《欧洲战争》等便是在此基础上写成的。
(二)中国共产党一脉相承的优良作风
邓小平秉持了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开展调查研究工作的优良作风,将调查研究视为认识国情的重要途径。他强调:“我们的同志到哪个省去了解情况,我看不要随便发表意见,首先要认真调查研究,学习下面的实际经验。”[7]7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道路早期探索时,将调查研究作为认识工人和农民生产及生活状况的工具。李大钊是我国工人运动的先驱,早在五四运动前,他曾对唐山煤矿工人状况进行了调查研究,没有工人组织团体领导是导致运动失败的症结才得以发现。五四运动时期,李大钊率先发出了“到民间去”的号召,他呼吁人们深入社会、走近民间,关注现实问题和社会状况,才有了后来早期共产主义者与大批进步学生对工人阶级力量的重视,推动着工人运动的崛起。同时,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人口数量巨大的农民、农村问题展开了调查,深刻揭露了中国农民的悲惨生活状况,以及他们其中所蕴含的巨大革命力量,为后来探索出正确的革命道路——“农村包围城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中国共产党在取得民族革命胜利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全面执政初期,始终坚持以大型调查研究的方式解决人民生活、社会生产等方面的问题。面临土地政策如何调整的困境时,中国共产党组织调查团前往陕北和晋西北地区开展实地调查,通过深入群众交流、组织会议讨论等方式收集了关于土地政策执行情况、公粮负担等多方面丰富的资料,形成的《神府县农村调查》《米脂县杨家沟调查》等报告,为促进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在完善民族工作方面,中国共产党以适当方式了解民族关系、民族文化方面的情况,制定符合民族特色符合实际的政策,不断改善民族关系,为推进民族区域制度提供了有力保障。在了解社会发展实情方面,中国共产党于1961 年确立本年为实事求是年,重新号召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各级党组织走进基层开展调查,摸清了社会存在的真实问题,保证了国家和社会的顺利发展。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实践理念
邓小平发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求真、求实的思想特征,重视知识的实际应用效果。他强调:“黄猫、黑猫,只要捉住老鼠就是好猫。”[8]32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包含着知与行的辩证统一,是调查研究与人类实践活动共同演进的过程。春秋战国时期孔子便对知与行展开了探究,强调要“敏于行而慎于言”[9]6。儒家学派注重“学以致用”,东汉时期班固所著《汉书》中首次提出了“实事求是”这一成语,唐朝颜师古对此做注:务得事实,每求真是也。宋朝陈亮、叶适提出了实事实功,强调务实、著实。清朝时期,颜元强调习行教学,主张见理于事,因行得知。孙中山提出了知难行易的观点,强调行先知后、由行致知。知是人们的认知,包括知识和认识,行则是人们的实践活动。调查研究是实践的体现方式,人们在实践活动中开展调查研究的过程就是追寻知与行统一的过程,不断发现问题,不断找寻解决阻碍人类发展难题的方法,进而以认识来指导实践活动。知与行的辩证统一是由行动到认知,再由认知到行动这样多次的循环往复实现的,如此行动、认知、再行动、再认识以致无穷,每一次的往复都是往更高阶段的发展。社会调研也是这样,从调研到认知,又从认知到调研,每次迭代,都是逐步质变的过程,最终落脚于解决发现的问题。
邓小平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经世致用”①“经世致用”一词由明清之际思想家王夫之、黄宗羲、顾炎武等提出。他们认为,学习、征引古人的文章和行事,应以治事、救世为急务,反对当时的伪理学家不切实际的空虚之学。的思想,着眼于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经世”指研究事物、时事和世界,“致用”指为人们所用,达到正确、正面的效果,它强调融入社会,关注社会事实,从社会现况的调查认识社会现象,解决社会问题,用自身所学实现国泰民安的理想。经世致用者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注重将学习知识与实事求是结合起来,研究和学习的范围非常广大,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他们具有伟大的理想和抱负,一生为国为民而奋斗,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常以社会调查研究的方式进行实践。“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3]143邓小平坚持辩证的批判继承精神,强调实事求是,将创新和继承紧密结合起来,带领中国人民开辟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经世致用者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其实就是研究事物矛盾的新表现。调查研究的要旨则是发现新矛盾、揭露新矛盾、解决新矛盾。社会历史是不断发展向前的,事物发展变化是螺旋式上升和波浪式前行,坚持经世致用的思想就是坚持动态、辩证的眼光,是正确把握客观规律、形成正确认识的必然要求。
二、邓小平调查研究思想的理论意蕴
邓小平立足中国现实,面向中华民族未来,规划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宏伟蓝图。他在实际工作中形成的调查研究思想蕴含了始终坚持问题导向与典型调查、重视数字工具与科学概括、干部引领与群众公论的理论价值,具有严谨的内在逻辑。
(一)在实践策略上,始终坚持问题导向与典型调查
邓小平调查研究思想凝聚问题意识,注重以典型调查的方式解决现实难题。立足问题与典型调查是相互联系的环节,二者互为彼此的前提,制约着彼此的发展。坚持问题导向一直是马克思主义者的重要特色和鲜明特质[10]。马克思、恩格斯围绕“资本主义向何处去、人类社会向何处去”的时代问题揭露出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列宁结合俄国国情和世界帝国主义发展状况的矛盾分析,组织并取得了十月革命的伟大胜利;毛泽东立足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国情,成功走出农村包围城市这一条与俄国革命“相反的道路”[11]542;邓小平始终紧密贴合中国国情,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对于开展调查研究,邓小平强调,要“真正仔细地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3]279。邓小平坚持问题导向,善于聚焦并发现我国社会存在的问题,他通过对我国经济、民族、法律、教育、科学等社会各方面的调查研究,对当时社会主要矛盾作出正确判断,即很低的生产力发展水平远远不能满足人民和国家的需要;他多次带头出访考察日本、新加坡、美国等国家,调查研究发达国家的发展状况和经验,结合我国国情寻觅发展方向。正是一次次立足问题和开展典型研究,才有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顺利召开和改革开放政策的成功出台,才有将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的重要论断,开辟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
邓小平调查研究思想体现了普遍与特殊的辩证关系,从普遍中聚焦典型,勇于试验,化典型为普遍。开展典型调查是由点及面、由表及里的过程,是在对有代表性的典型个体展开系统、周详、全面的研究之后,找寻出其外部和内在的联系,进而找出总体规律用于指导实践,符合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由个别到一般,再由一般到个别的规律。深入研究具体典型,是邓小平调查研究中一贯采用的基本方法,他强调:“要善于运用典型调查的方法,研究群众的情况、经验和意见。”[8]223推广典型经验是发现问题、研究问题的更高发展阶段和必然结果,也是检验调查研究成果的有效手段。邓小平善于将试验中的经验推广开来,以我国经济特区的开发为例,在最开始发展深圳特区时邓小平指出,“深圳经济特区是个试验”[7]130,“深圳的发展和经验证明,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7]239。邓小平根据深圳经济特区试点的经验,提出要更快、更好地发展经济特区,要考虑在现有经济特区以外,增加大连、青岛等一些海港城市,将深圳的成功经验推广到其他城市。这些城市虽然不能称为特区,但可以采取一些特区的政策。邓小平认为,海南岛的资源和地理优势充分,也要发展,海南岛的经济要是能很快地搞上去,这就是一个巨大的成功。中国的对外开放正是按照邓小平的指示,通过各种途径实现的,比如建立经济特区、开放沿海14 个城市、海南岛的经济特区建设,再到如今海南自由贸易港的成立。这些典型经验的推广,不仅提高了沿海开放程度,也有力带动了内陆发展,加快了现代化建设的进程。
(二)在路径选择上,始终坚持重视数字工具与科学概括
透过现象抓住事物本质是邓小平开展调查研究一以贯之的思想,邓小平重视数字工具在制定政策中的关键作用。现象与本质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数字是事物和问题特征表象的重要体现,正确利用数字工具是抓住问题本质的重要环节。邓小平强调:“数字中有政策,决定数字就是决定政策。”[8]193邓小平认为,数字当中蕴含了丰富的讯息,看待数字的方式方法关乎政策制定的正确与否,关乎国家和人民的前途命运。邓小平历来反对凭空地、轻率地作出决定,重视数字在政策制定时的关键作用。邓小平主政西南时期,面对征收公粮问题,他指出:“西南一九四九年度四十亿斤的公粮数字是不算轻的,但据我们调查,加上国民党已征部分,仍未超过农民粮食总收获量的百分之二十,比之国民党时代各种苛杂的总和,还是要轻得多。”[12]126数字中体现了作风问题,如何运用、看待和掌握数字,决定着调研者的工作作风是否端正,方法是否正确,立场是否坚定。在社会调查过程中,会接触到一些与实际情况不相符合的数据,从某种意义上说,实事求是的作风常常表现在对数据的准确把握上。邓小平在调查中经常是自己算账,从算账中探出工作中的虚实。1958 年,邓小平在四川省隆昌县郊新生高级社调查研究时发现了一些虚假现象,他指出:“有的千斤县,实际亩产只有七百斤,请谭震林研究一下,防止虚假的统计。”[13]1416数字中体现了政治性问题,邓小平强调不要以数字论数字,而是要从长远的角度和政治的角度出发看待问题,要从具体的数字来看全局,算大账,用事实来说话。在解决怕走资本主义道路,特别是特区的性质问题时,邓小平指出:“特区姓‘社’不姓‘资’。从深圳的情况看,公有制是主体,外商投资只占四分之一,就是外资部分,我们还可以从税收、劳务等方面得到益处嘛!多搞点‘三资’企业,不要怕。”[7]372-373就此厘清了经济发展工作中的关键问题,统一了全国对于经济问题的思想认识。
邓小平调查研究思想体现了事物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注重将调查与研究紧密结合,对事物本质进行精确把握和科学概括。邓小平强调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要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他指出:“世界在变化,我们的思想和行动也要随之而变。”[7]274调查研究是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具体体现,呈现出波浪式前行的总体规律,它可以分为既相互联系又有质的差异的两个阶段,即调查阶段和研究阶段。调查是开展整个工作的基础环节,研究则是工作的深化环节。没有研究的调查是肤浅的、粗糙的,没有调查的研究则是苍白的、盲目的。在实践中,常常容易出现调查研究过程中收集了丰富的材料,却没有对此展开研究,成了为了调查而调查,就难以制定出科学、正确的方针政策。要想做好研究工作,其中的重要环节就是要对收集的材料进行科学概括,准确把握本质。邓小平常常对深入调查研究的成果进行科学概括,作出正确决策指导实践。1975年,邓小平将军队中存在的问题概括为“肿、散、骄、奢、惰”[3]75,为军队改革的重点指明了方向;1984 年,邓小平在视察经济特区的发展景象后,他将特区的性质和作用概括为,特区是技术、管理、知识、政策的窗口[7]51-52,为我国特区快速发展指明了道路;1989年,对于如何应对国际局势和发展社会主义,邓小平概括出“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付”[7]321的方针,坚定了全党把握方向的信心。
(三)在保障机制上,始终坚持干部引领与群众公论
邓小平注重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强调领导干部是调查研究和工作开展的重要保证。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和创造者,邓小平十分注重人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的主体作用,他指出:“中国的事情能不能办好,社会主义和改革开放能不能坚持,经济能不能快一点发展起来,国家能不能长治久安,从一定意义上说,关键在人。”[7]380领导干部是联系群众与党的桥梁,邓小平将领导干部视为调查研究和政策落实的关键主体,“能不能深入下去,工作能不能落实,关键在于领导干部是不是以身作则,深入部队,调查研究,从实际出发,分析问题,解决问题”[3]124。调查研究是一个上下贯通的过程,一方面,领导干部要调查、收集群众的观点和意见,发现政策落实中存在的难点和问题,及时向党组织汇报和反馈;另一方面,调查研究的过程也是面对面向群众解读党组织文件、解答疑问、宣扬党中央思想的重要环节,是保障各项工作落实的重要环节。领导干部的素质是影响上下贯通效果的重要因素,领导干部亲自动手,主动走进基层、走进群众,对社会难题多展开实地调查,与人民沟通了解多方面信息,与群众打交道,是细致扎实地做好调查研究的必要环节。同时,调查研究还是领导干部开展工作的生命线。邓小平指出,领导机关和干部要注重调查研究,要与群众多接触,从那里了解到实际情况,并作出正确的决议和指示[8]221。领导干部是否以身作则,发扬好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避免走马观花、浮于表面式的调查研究,决定了其能否密切联系群众,静下心来发现真问题、解决真问题。
邓小平坚持群众公论,正确处理调查研究过程中不同意见和观点。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传统和作风,自我们党从革命战争年代的特殊历史时期形成以来便长期坚持[14]。党的宗旨决定了密切联系群众的必要性,邓小平在《关于修改党的章程的报告》中指出:“党的全部任务就是全心全意地为人民群众服务。”[8]217调查研究归根到底是围绕人民群众展开的,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要同人民一起商量着办事,决心要坚定,步骤要稳妥”[7]268。邓小平善于吸收群众经验,始终相信人民群众掌握了丰富的经验和智慧,他指出:“人民群众的觉悟性、积极性、创造性愈是发展,工人阶级的事业就愈是发展。”[8]217“一个党和它的党员,只有认真地总结群众的经验,集中群众的智慧,才能指出正确的方向,领导群众前进。”[8]219小岗村的18位农民促使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产生,充分体现了人民群众的巨大创造力。历史经验多次证明,只要调动基层和群众的积极性,难题就能迎刃而解。调查研究过程中,要正确辨析调查研究中得到的不同观点,邓小平强调:“让群众来监督批评,只有好处,没有坏处。”[8]160要坚持群众路线,关注社会与广大人民的生活状况,亲自视察和走进人民,通过时时总结调查过程中的各种经验,发现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及时改正。1983 年,邓小平途经上海时走访了上海曲阳新村的菜市场,对人民需要商品的供应情况和价格进行了调查。
三、邓小平调查研究思想的当代价值
如果把改革开放比作一首春日的赞歌,那么调查研究就是贯穿其中的主旋律。邓小平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出发,以调查研究开辟出发展新道路,开启了从农村到城市、从沿海到内地的成功探索,实现了新中国发展历程上的一次伟大转折。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再一次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全党继承和发展邓小平调查研究思想的理论意蕴,对于促进调查研究创新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推动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具有重要价值。
(一)促进调查研究创新发展
邓小平调查研究思想为调查研究的集中化开展提供行动指南。邓小平十分重视党的集体领导和民主集中制度,他指出:“由党的集体而不由个人决定重大的问题,已经形成一个传统。”[8]229对于党和国家的重要问题探讨,重要政策的制定,邓小平是以集中调查为基础的,改革开放的创举、高考制度的恢复、“一国两制”的构想等,都是在集中调查结果的科学指导下作出的伟大决策。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我们党继续发扬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良传统。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多次开展了针对贫困问题的调查研究工作,提出“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分类指导、精准扶贫”方针,为我国精准扶贫工作开展提供了政策导向。党的十九大召开前,全党开展长达数月的集中调查研究,作出新时代、新矛盾、新思想、新方略、新任务、新征程的六个“新”重要判断,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指明方向。新冠疫情期间,党中央也坚持集中调查的方式,不断积累经验,主动迎接挑战,保障了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后,党中央颁布《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案》,梳理12 个方面的重大问题,为全党开展调查研究明确了工作重点,旨在集中全党全国人民的智慧和力量解决深化改革中的一个个难题。
邓小平调查研究思想为推进当代调查研究制度化、常态化建设提供了思想引领。邓小平将调查研究看作实事求是的精髓体现,将调查研究作为永远的、根本的工作方法,认为合理的制度是经济事业和各项工作有效前行的基本保证,他指出:“制度问题不解决,思想作风问题也解决不了。”[3]328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先后出台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建设学习型党组织、深入开展群众路线实践活动、大兴调查研究等相关文件,建立起调查研究的重要决策调研论证制度、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的调研工作制度及领导干部的联系点制度,为全党如何做好调查研究提出了标准,为全党大兴调查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保障。“在坚持和加强调查研究方面,我们党相继制定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制度,要在实践中不断健全完善。”[15]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不断完善和坚持党的调查研究制度,保障调查研究经常化、高效化和质量化。调查研究制度成为开展调查研究的重要程序,提升了调查研究结果的有效性,制度体系的不断完善对调查研究科学化发展起到了推动和监督作用,保障调查研究的常态化进行。
(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行稳致远
调查研究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实现共同富裕的强大推动力。邓小平心怀国家和人民群众,坚持从现实问题出发开展调查研究,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取得了多方面的伟大成绩。邓小平指出:“一个公有制占主体,一个共同富裕,这是我们所必须坚持的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16]1033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保证,要以调查研究发现经济制度保障、政治保障等方面存在的薄弱之处。高质量发展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前提,邓小平将生产力发展放在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的突出位置;调查研究是构建新发展格局、树立发展新优势的风向标,要以调查研究促进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共同富裕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协调发展,“光政治独立不够,还要经济独立、文化独立”[17]11。调查研究可以及时发现社会生产生活的实际状况,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有力支持。随着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共同富裕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目标,习近平强调调查研究在推动共同富裕事业发展的重要作用,他指出调查研究要紧紧围绕“推进共同富裕、增进民生福祉中的重大问题,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收入分配差距的主要情况和重点问题”[18]。
调查研究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应对世界大变局的有力支撑。在邓小平看来,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有其自身的特征、规律和内涵,是不同于西方其他发达国家发展模式的,走好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要对中国国情和世界现代化进程规律进行深入考察,他指出:“我们讲四个现代化,开始的时候提出的是一个雄心壮志,但我们一摸索,才感到还只能是中国式的现代化。”[19]187调查研究是科学全面认识中国国情和世界情况的必要基础,为打破西方一元论现代化实现路径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与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发展内在贯通。中国式现代化需以调查研究为媒介,在自身历史融入世界历史的文明演进历史规律中探索出发展道路;调查研究是中国式现代化与世界现代化融合的方法路径,为其他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指导。同时,中国式现代化各个领域的发展要通过调查研究形成相互确证,以现实成果为依据观照自身与世界的关系,不断打破各民族和国家地域性现代化的限制,将中国式现代化认识提升到新的历史高度,从而加深对其规律的认识。
(三)推动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以调查研究推动制度治党、依规治党。不断完善党的制度建设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光辉历程实践中取得的伟大经验,邓小平注重制度建设在工作开展中的根本性、长期性和稳定性作用[20]。对于党的建设,邓小平坚持从实际出发,深入研究总结了过去的经验教训,强调制度对于党建的至关重要性,要“解决现行制度的改革和新制度的建立问题”[3]336。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党的制度建设推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强调要“坚持制度治党、依规治党”[1]。调查研究关乎制度治党、依规治党的成效,邓小平指出:“没有深入群众的调查研究,任何好的主意不会自动实现。”[3]110“党的基层组织是党联系广大群众的基本纽带,经常检查和改进基层组织的工作,是党的领导机关的重要政治任务。”[8]253要以调查研究聚焦人民群众与基层党组织的难题和痛点问题,定期跟踪调查探究政策落地实施的执行情况,不断收集群众和各级党组织的宝贵意见进行完善。新时代我国面临复杂多变的发展和安全环境,要“使调查研究工作同中心工作和决策需要紧密结合起来”[18],以制度优势推动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以调查研究提高党领导人民群众和领导干部工作能力。邓小平将调查研究视为全党开展工作的生命线,他强调,领导机关和干部要注重调查研究,要与群众多接触,从那里了解到实际情况,并做出正确的决议和指示[8]221。新的历史条件下,要继续发扬邓小平重视领导干部调查研究能力建设的思想,将其放在党执政实践的重要地位,将调查研究能力纳入领导干部整体素质和能力的一个组成部分。首先,领导干部需要通过调查研究的过程增强与群众沟通的联系能力,通过与群众平等交流、良性互动的方式,将自身与群众、群众与群众之间联系起来,这项能力的高低决定着领导干部能否掌握到基本实情。“要拜人民为师、向人民学习。”[21]520联系群众的过程不应是高高在上的,而是与群众平等交流,从广大群众中汲取智慧,才能了解到真实、有效的信息。其次,数字化时代背景下,网络平台为领导干部和群众联系提供了新的方式,领导干部要借用互联网拓展调查渠道,通过网络了解民意,用网络方式将党的先进思想和调查结果呈现出来,“要求深、求实、求细、求准、求效”[22]1,多方位增强自身与群众的联系能力,不断巩固党领导人民群众的核心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