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与发展同向同行的首都教育

2023-02-25

学习与研究 2023年12期
关键词:办学育人建设

李 奕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在北京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北京教育系统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持续深化教育领域改革,努力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近年来,北京教育系统人才培养能力和服务首都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明显提升,为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持、智力支持和创新支持。

坚定不移扛起立德树人使命责任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①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22年版,第34页。这为新时代人才培养和教育强国建设指明了方向。

北京市教育系统始终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和使命,坚持党的全面领导,遵循教育发展规律,不断探索具有中国特色、首都特点的教育发展之路。

近年来,北京市成立了市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召开全市教育大会,制定“4+N”政策体系,进一步完善了首都教育改革发展的顶层设计。实施“一十百千”工程,开展“四个一”活动,大力构建大中小幼一体化德育体系。在全学段开展“我和我的祖国”“使命在肩、奋斗有我”等主题教育活动。创新探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扎实推进全国“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区建设,工作取得积极成效。出台系列文件,加强和改进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积极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育人体系。全面加强家庭、学校、社会协同育人,建设120 个家校社共育咨询室,打造中小幼一体化“全程超前伴随式”家长培训课程体系及资源平台。

北京市教育系统牢牢把握首都教育的政治性,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让广大师生在服务重大活动中厚植爱国情怀、增强品德修养,永远听党话、跟党走,矢志奉献国家和人民。

近几年来,首都9.6万余名师生高质量完成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 周年群众游行、国庆联欢和志愿服务等活动任务,得到了中央领导多次充分肯定和教育部通令嘉奖。3 万余名师生直接参与了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庆祝活动,4000余名师生组成合唱团和献词团,发出“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时代最强音。在北京冬奥会筹办举办过程中,首都高校2.33 万名师生深度参与,1.4万名赛会志愿者全心服务。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占全体演员9 成的学生演员助力冰雪盛会惊艳世界。

持续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创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从教育大国到教育强国是一个系统性跃升和质变,必须以改革创新为动力。要坚持系统观念,统筹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坚决破除一切制约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思想观念束缚和体制机制弊端,全面提高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①《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加快建设教育强国 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支撑》,《人民日报》2023年5月30日,第1版。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也是建设教育强国的内在要求。北京市教委紧扣“七有”要求和市民“五性”需求,在促进教育公平方面持续发力。坚持办好托育民生实事,协同建设托幼一体化服务体系,目前,全市已提供近万个托位,学前教育入园率、普惠率均达到93%,普及、普惠程度大幅提升,入园难问题基本解决,入园贵问题有效缓解。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不断扩充优质教育资源,持续规范入学办法,在机会公平和资源优质上同时发力,义务教育阶段就近入学率连续5年保持在99%以上,群众获得感、满意度不断提升,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上好学校。着力建设中小学通学公共交通体系,在西城、海淀、朝阳、丰台4 区18 所学校开展试点,下线100 台试点运营通学公交车,对周边103 条公交线路进行优化调整,形成了36 条通学定制公交线路,日均运送乘客3300 余人次,并将根据实际需求合理扩大运营范围。

坚持“治乱减负防风险”和“改革转型促提升”并重,率先在全国开展“双减”行动,全面提高育人质量。创制20 余个配套文件,在全国率先开展“营转非”“备改审”工作。学科类培训机构压减超8 成,无证机构动态清零,持续规范非学科类培训。校内提质增效稳步实施,课后服务参与率达96%以上。深入推进小范围、按需求、强效益的干部教师交流轮岗,形成常态化机制,目前,全市有4.2 万名干部教师参与了交流轮岗。中央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在全国推广北京“双减”经验。

以关键领域改革带动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等综合改革,是教育系统和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使命。北京市教委通过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增强教育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特别是在“双减”背景下,准确把握中高考改革趋势,深入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从命题取向、考试科目组合、录取规则设计等方面带动“教、考、招”三方联动,全面开展素质教育。

初中教育阶段,以中考中招为切入口,撬动构建育人新载体,鼓励引导学生就近完成9—12 年的基础教育。做好中考改革“大减法、小加法”,减少考试科目,减少考试频次,减少机械性、重复性、低水平的考试内容和形式;优化考试方式和成绩呈现形式,在考出学生基础知识、兴趣和思维品质上做加法,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健全学业水平测试、综合素质评价在招生录取中的多样应用,促进多元评价方式与多元招生录取方式有机结合。

高中教育阶段,持续优化校额到校、市级统筹、集团内直升、“1+3”实验、登记入学等多种招生培养渠道,推动招生培养的贯通衔接。依托联盟式、集团化办学模式,建立多元化的育人载体和录取途径,鼓励在集团、学区等育人新载体内部连续培养和横向交流。出台深化高考综合改革实施方案,制定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实施办法、综合素质评价实施办法等14 个配套文件,完善师资配备、教学条件、实验条件等支持保障措施,实现高考综合改革平稳落地。

大学教育阶段,深入推进市属高校分类发展“会诊制”实践,精准诊断、靶向施治,分类考核、集约支持,激发内生新动能,开辟发展新赛道,塑造发展新优势。目前已对首都师范大学、首都经贸大学、北京服装学院等9所高校开展“会诊”,建立了9 个覆盖不同领域的新兴交叉学科平台。持续推进“放管服”改革,民办教育分类管理、教育督导体制机制改革成效显著,进一步激发各级各类学校的办学活力。

始终坚持首都教育服务首都高质量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服务高质量发展作为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任务。当今时代,人才是第一资源,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第一动力,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具有内在一致性和相互支撑性,要把三者有机结合起来、一体统筹推进,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倍增效应。①习近平:《扎实推动教育强国建设》,《求是》2023年第18期,第7页。

教育质量实现新提升。鼓励高校、科研院所、艺术院团共同参与中小学办学,统筹365 对义务教育学校开展“手拉手”行动,不断深化集团化办学、学区制改革,全市集团办学覆盖率达到75%,学区制管理已覆盖90%的中小学,联合办学、组团发展成为教育领域新常态,有效扩大了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结果显示,北京学生的学习成绩、学习习惯、学习自信心以及教师的教育教学效果持续保持前列,学生参加国际学生评估项目测试取得优异成绩。支持34 所高校顺利完成首轮“双一流”建设目标任务,91 个学科成功入选新一轮国家“双一流”建设名单,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成为全国仅有的两所被赋予学科自主权的高校。在京高校A+类学科数量占全国的44%。重点建设100 个一流专业,实施高水平人才交叉培养计划,每年近万名学生受益。推进职业教育“高质量、有特色、国际化”发展,高端技术技能人才贯通培养项目、中高职衔接项目进一步拓宽了职业人才培养通道。7 所高职院校入选国家高职教育“双高计划”。

服务首都发展作出新贡献。围绕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北京市教委制定实施了《北京高校科研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4 年)》。统筹布局99个高精尖学科,建设首批22个高精尖创新中心和19个北京实验室,引进海外人才690人,汇聚院士124 位,产出了一批具有重大带动作用和重要影响的科技创新成果,培养打造了若干具有国内、国际影响力的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高水平创新团队。

稳步推进未来区块链技术与隐私计算、集成电路新一轮高精尖创新中心建设,在北京大学筹建核糖核酸北京研究中心,产学研用一体推动“卡脖子”关键技术攻关。立项建设13 个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中心。出台《北京研究生教育质量提升行动计划(2022—2024 年)》,实施关键领域急需紧缺高层次人才培养专项。制定《关于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以职业教育“双高”“特高”校为重点,加快推进城教融合、产教融合。全市职业教育每年提供社会培训约100 万人次。全民受教育程度不断提升,全市新增劳动力受教育达到15.8 年,为建设高精尖经济结构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

数字化转型迈上新台阶。北京市教委积极落实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以国家智慧教育平台试点建设为抓手,加快推进基础教育数字化转型,赋能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建成教育公共管理、公共服务、公共资源三大信息化平台及大数据平台,推进数字化转型。制定中小学信息化和高校智慧教室建设标准,推动学校网络带宽千兆入校、百兆入班、无线网络全覆盖,5G、IPv6 率先在市属高校完成部署,加快北京教育云建设。大力推动北京市教育信息化融合创新“双百”示范行动,发布《北京市中小学智慧校园建设规范(试行)》《北京市高等学校智慧校园建设规范(试行)》。大力推进教育管理与服务数字化,上线“京学通”。探索人工智能在赋能教师发展、提升质量、学生个性化发展和多维评价方面的重点应用,协同推进8 个国家智慧教育平台试点区、4 所“互联网+基础教育”市级标杆校、200 所区级“双师课堂”实验校建设。实施中学教师在线辅导,1.5 万名骨干教师为35 万名初中学生开展在线答疑。打造“空中课堂”“双师课堂”“融合课堂”,助力“互联网+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

教育开放协同形成新局面。北京市教委牢牢把握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机遇,科学谋划教育规划,在更大范围、更深领域加强教育协同,形成更加紧密的新发展格局。认真落实“疏整促”要求,各高校疏解任务有序推进,沙河、良乡高教园已入驻13 所高校,入住学生9.3 万人。全力支持雄安新区教育发展,4 所援助学校办学水平明显提升,3所“交钥匙”学校已于2023年9月正式开学。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向廊坊北三县布局,北京实验学校、潞河中学三河校区办学成效逐步显现。深入推进京津冀高校联盟和职教集团(联盟)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开展中高职学校跨省市“3+2”联合培养试点,部分河北中职学校毕业生可直接到北京高职院校就读。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不断深化,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水平显著提高。以援藏、援疆等为重点,深化教育扶贫协作和支援合作,为决胜脱贫攻坚作出了应有贡献。持续开展高水平中外合作办学,全市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达到145 个。加快推进国际学校建设,新布局24 所学校,其中17 所已投入使用。办好服贸会教育专题展,打造高水平教育对外交流平台。

教育改革发展的成绩来之不易,根源在于北京市教育系统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力推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在京华大地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形成生动实践。新时代新征程,北京市教育系统正向着更高水平、更具影响力的教育现代化迈进,不断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奋力谱写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猜你喜欢

办学育人建设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落实和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
中外合作办学大有学问可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