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初期书目推荐工作研究
2023-02-25葛文娴
葛文娴
(嘉兴市图书馆 浙江嘉兴 314050)
1 引言
书目推荐是图书馆开展阅读推广的重要方式之一。从国内研究来看,图书馆界专家学者对于书目推荐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从公共图书馆[1-2]、高校图书馆[3]等服务主体的角度出发,对不同服务主体开展书目推荐工作的不同特点、类型等进行研究,大多以具体的案例分析为研究着眼点。二是从不同读者群体需求的角度出发研究书目推荐,研究发现书目推荐的面向群体主要是儿童与青少年。徐蒙对近十年来青少年书目推荐的发展概况和特征进行了总结,发现青少年是图书馆进行书目推荐的主要服务群体之一,面向青少年推荐的书目涉及范围广、内容差异大、其中有很大比例是新书[4]。三是从新技术环境入手,主要研究书目推荐服务与新技术结合的发展方式。在数字时代,书目推荐的类型与形式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图书馆除了开展传统书目推荐外,还应在新的技术环境下采取积极措施来为读者提供个性化书目推荐服务,提高书目推荐的宣传度[5]。数据挖掘技术的出现,能够帮助图书馆员智能地推荐和预测读者要获取的信息,实现书目推荐形式的更好革新[6]。关于书目推荐的研究,本研究认为不能只关注当前的发展变化,还应该从书目推荐的发展历史过程中总结经验,获得启发。新中国成立初期是我国图书馆事业发展史中的重要阶段,笔者在查考资料的过程中,发现新中国成立初期公共图书馆在进行书目推荐工作方面颇具特色,因此对新中国成立初期即1949年至1956年期间[7]公共图书馆如何开展书目推荐工作进行初步探讨。
此项研究需要收集新中国成立初期公共图书馆开展书目推荐工作的史料和文献。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文献收集:(1)期刊论文。通过查阅南京图书馆编《图书馆学论文索引(1949.10—1980.12)》,查找有关书目推荐的文章。此外对新中国成立初期三种主要的图书馆刊物——文化部社会文化事业管理局出版的《文物参考资料》、浙江图书馆编印的《浙江图书馆通讯》(先后更名为《浙江省立图书馆通讯》《图书馆通讯》《浙江图书馆馆刊》)、北京图书馆编印的《图书馆工作》进行逐一查阅。这些刊物发表的文章基本代表了当时图书馆工作的前沿情况,能够比较全面地揭示当时图书馆开展书目推荐工作的基本情况。(2)著作。通过查阅李钟履1958年编制的《图书馆学参考资料——图书馆学书籍联合目录》,尽可能收集有关著作进行查阅;同时对《图书馆推广工作的开展》等可能包括书目推荐内容的著作进行研读。(3)政策文本。对新中国成立初期图书馆相关政策文件进行收集。(4)馆史资料。图书馆的馆史资料中同样存在大量信息,因此笔者尽可能查阅了山东省图书馆、浙江省立图书馆(今浙江图书馆)、北京图书馆(今中国国家图书馆)、东北图书馆(今辽宁省图书馆)的馆史资料,这些图书馆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工作开展较好,保存的资料较多。通过上述途径的查找,笔者共找到与书目推荐有关的文献153篇,其中与苏联图书馆书目推荐工作相关的文章34篇,图书馆编制的推荐书目48篇,其他涉及书目推荐工作经验类文章71篇。
2 新中国成立初期书目推荐工作的发展脉络
新中国成立后,书目推荐作为图书馆阅读辅导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列入新中国成立后图书馆工作计划中,如浙江省立图书馆1950年1—4月的工作计划中专门添设阅读辅导股,积极推进对读者的阅读辅导,其中包括“编纂新书提要,图书评介等供读者参考;编制各类深入书籍介绍卡等,逐渐诱导读者提高水平与深入研究”[8]等要点。
从目前查考到的文献来看,新中国成立初期具备书目推荐性质的一些文章会刊发在《人民日报》等一些报纸的“图书评论”等栏目,这些栏目的创建也对全国图书馆工作者提出建议,认为“应采用各种方式,鼓励读者阅读报纸期刊和各种时事刊物”[9]。还有一些图书馆创办的刊物,比如浙江省立图书馆的《浙江图书馆通讯》、广西省立图书馆的《广西图书馆简讯》等,会经常发表书目推荐的相关文章,作为图书馆的一项重要工作来开展。
1950年至1951年,是书目推荐工作的缓慢起步阶段。全国的公共图书馆经历战乱的影响后陆续恢复正常工作,书目推荐工作也逐渐开展起来。但书目推荐无论从内容还是形式上来说,都不是很规范和成熟,并且数量不多。当时只有少数条件比较好的公共图书馆,如北京图书馆、东北图书馆、浙江省立图书馆等,配合群众性图书宣传的活动,初步开展了推荐性书目的编制工作[10]。其中有大部分是结合着纪念性的展览会、报告会、讲演会而编制的,或者是为配合当前国家政治时事或重大节日的宣传而编制的。例如,1950年7月浙江省立图书馆为配合“儿童中心陈列”进行的报道,其中介绍了有关儿童教育的三十四种图书[11]。还有12月浙江省立图书馆研究部编纂的《响应“抗美援朝”的扩大宣传》[9]的稿件,从各报的书评中将重要的有关抗美的图书评介选集起来,并附一种较详细的书目,在刊物上发表,以此配合当前的时事,有重点有系统地评介图书,供读者们和各级图书馆作为选读选购的参考。北京图书馆自1951年以来,也编制了不少相关的推荐书目,如“马克思诞生一百三十五周年纪念展览”“孟德斯鸠逝世二百周年”“安徒生诞生一百五十周年”等[12]。虽然最初的书目推荐大部分根据当时的政治事件而编制,但是这些推荐书目对教育读者都起到了很大作用。
自1951年开始,一直到1954年,是书目推荐工作逐渐发展起来并普及到全国图书馆实践中去的阶段。该阶段的发展受到苏联图书馆的很大影响。随着中苏友好关系的发展,国内学者积极学习苏联图书馆的工作经验,部分学者开始翻译发表苏联学术成果。就期刊发表情况看,最早的译文是发表于1950年的《我们是怎样对读者服务的》,文中首次提及了“引导读者做阅读计划”以及“在招待券的文中印进推荐图书的目录”[13]。本文查考到的34篇有关苏联图书馆书目推荐工作的文章都或多或少地提及了“推荐书目”或“阅读计划”,文中多次提及“利用图书介绍目录和阅读计划对读者进行阅读辅导,帮助读者觅得有趣的主题和选择最好的书”[14-16]。其中有7篇文章专门介绍书目推荐的重要性、编制与使用方式,例如1952年连续发表的三篇文章都是有关书目推荐的,分别是《书目提要本质的研究》《关于编制介绍性书目提要的工作经验》《论省立图书馆的书目提要手册》。书目提要是书目推荐的一种重要表达形式,“编制介绍性的提要,是书目工作中一种复杂形式,它需要具备各种专门知识和花费许多创作劳动力”[17]。国内图书馆开始逐渐认识到“单凭放在馆内的卡片目录,还不能满足广大读者群众的需要。除编印图书总目,还需积极的准备,创设条件外,尽可能多编制一些各种专题的参考目录,和短小精悍、适合工农群众使用的目录”[18]。
在明确书目推荐的重要性后,更多的图书馆工作者开始关注推荐书目的编制和使用问题,相关文章也被翻译过来。如1954年谢健亚翻译的《一个区图书馆参考书目提要工作》,介绍了马里苏维埃社会主义自治共和国谢尔努尔区图书馆运用了各种参考书目提要,编制了推荐目录,向读者和机关报道新书,印发节录(摘录)和进行书报述评[19]。陶振纲详细介绍了苏联列宁图书馆编制的《帮助读者》小册子,主要涉及阅读计划和推荐书目的编制过程[20]。苏联图书馆书目推荐工作的相关经验,有效帮助了当时国内公共图书馆书目推荐工作的开展。
国内在学习苏联图书馆经验的同时,也在工作中不断实践。自1953年起,随着国家建设事业的发展,图书馆工作逐步深入,书目推荐工作也趋于活跃。虽然不能统计出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国共有多少个公共图书馆开展了书目推荐工作,但是1955年李枫和张琪玉在《我们对于公共图书馆某些工作的意见》中提到,“书目工作是比较开展的一项工作。各公共图书馆今年来编了很多新书通报、专题书目、书目手册、读书计划和资料索引等等的书目参考资料,在配合运动、配合生产、配合科学研究工作上起了一定的作用”[21]。可见,新中国成立初期公共图书馆开展书目推荐工作还是十分普及的。而且据不完全统计,自1951年至1955年10月,各图书馆已经出版的目录参考资料有262种,其中推荐性目录有70种[12]。1956年7月中央文化部召开了全国图书馆工作会议,明确提出“省以上公共图书馆和专业图书馆应迅速加强书目参考工作,要更对更快地编制书目和索引,对现有书目工作加以检查和总结;没有建立书目工作的图书馆应迅速建立起来”[10]。自会议以后,各省、市、自治区图书馆的书目参考工作都有了广泛开展,编制了大量专题书目。
书目推荐工作在全国图书馆普及实践后,人们逐渐重视书目推荐工作的意义和经验总结,并进行理论探讨。1953年陈光汉发表《把编制书目提要工作重视起来》,其中着重提到书目推荐之于图书馆的作用,“图书馆就是利用书目提要帮助读者在他所需要了解或研究的问题上独立选择参考书籍”[22]。1953年杜定友从书目特点的角度将推荐书目分为四大类,即帮助各种各级图书馆补充图书的标准书目;有内容提要、指示阅读方法的介绍书目;反映某一论题所有图书、供专门学者参考用的专题书目;介绍某一科目、必须一次阅读,作为系统自修学习使用的读书计划[23]。而王重民则从读者角度对推荐书目进行划分,他认为一般读者应该使用书目通报,即带提要评介的推荐书目,形式多样,可以是一张八开或三十二开的纸页,也可以小到像一张卡片;对于各生产机关的工作先进经验者和要求获得专门知识、有志自学的在职青年干部这样的个别读者应该使用读书计划[24]。除了对推荐书目的种类进行划分,1956年朱天俊专门针对推荐书目的编制和使用进行了系统总结,其中涉及书目推荐的作用、编制方法以及如何利用[25],可见书目推荐工作已经由实践逐步向理论探讨发展。
3 新中国成立初期书目推荐的作用和特点
通过查考到的文献资料,笔者梳理了48份推荐书目,选自当时颇具代表性的期刊,由浙江省立图书馆、东北图书馆、北京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山东省图书馆等编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代表新中国成立初期公共图书馆书目推荐工作的情况。根据推荐内容的详略又大致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只包括书名、介绍(介绍仅限于对图书内容的简介,不等于提要性质的评介)、作者和出版社的简单书目推荐,又称为图书介绍或书目介绍;另一种是带提要的评介类书目推荐,又称为书目评介、图书述评。一些书目通报的文章也会将这两者进行结合,前半部分是简单的书目列举,后半部分是带提要的书目推荐,如1950年浙江省立图书馆编印的《抗美援朝参考书目及书评》。
3.1 新中国成立初期书目推荐的作用
为探究新中国成立初期书目推荐所发挥的作用,笔者分析了书目推荐工作的经验总结类文章以及书目推荐的内容类文章,研究发现新中国成立初期书目推荐的作用和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
3.1.1 书目推荐是为配合国家政治运动、为党的中心工作服务
书目推荐编制的内容以及编制时机充分表明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公共图书馆的书目推荐工作首先是为配合国家政治运动,为党的中心工作服务的。通过对48篇书目推荐内容类文章的研读发现,明确表明其政治用途的有17份,占全部文章的35.4%。书目推荐正如在联共(布)中央委员会《关于文学批评和书目》的决议中指出的,有“提高广大群众政治和文化教育水平的巨大意义”。书目推荐是宣传政治的、科学的和艺术的图书的最重要的形式。它的任务和性质是由为共产主义建设的任务和共产主义教育劳动者的任务所确定的[26]。苏联目录学家甫·奥里谢夫说:书目推荐“是为共产主义思想而斗争的群众性的武器”,它十分确切地道破了书目推荐的本质,即它的战斗性和党性。
紧密配合党的当前中心工作,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是编制推荐书目最重要的任务。这主要体现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书目推荐的编制工作很大部分上配合着国家重大政治时事的发生以及重要节日的宣传等。如抗美援朝时期,全国各个公共图书馆几乎都编制了《抗美援朝参考书籍》;上海图书馆为配合农业合作化时编制了《农业生产管理工作》《农村党团组织工作》等推荐目录;在配合肃反运动时编制了《红色保险箱》故事会推荐目录等[12]。
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也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公共图书馆的根本任务。各公共图书馆在这方面也编制了相当数量的推荐书目,并取得了一定成绩。如浙江省立图书馆在点评“书刊介绍”栏目时就提到“其特点就是政治性很强,能敏锐地结合时事政策教育,为读者服务”。在具体工作实践中,浙江省立图书馆为了适应全国贯彻婚姻法的需要,特选出了一部分有关婚姻问题方面的读物的目录,为各级妇联干部和广大读者提供参考,其中包括婚姻法学习文件、争取婚姻自由的斗争故事、婚姻法通俗读物[27]。
3.1.2 书目推荐是图书馆员向读者推荐好书、指导阅读的重要武器
通过对48份书目推荐内容类文章的研读发现,有25篇文章没有说明明确用途,但是多带有“图书介绍”“图书推荐”或“仅供读者选择、阅读”等文字,这样的书目推荐仅作为宣传书籍、推荐阅读的一种形式。书目推荐在宣传优良图书、指导读者、推广生产先进经验、配合科学研究工作上都起着巨大作用。而推荐性与批评性的书目在指导阅读与宣传书籍上具有重要意义[28]。新中国成立初期,一部分民众刚刚摆脱文盲的帽子,但是其文化水平还没有达到能熟练阅读书籍的地步,而推荐书目的编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指导民众读什么样的书,能够激发他们的读书兴趣,通过推荐适合大众实际需要的书籍,培养大众的阅读习惯,因而逐渐减少某些读者盲目阅读或单纯看热闹的现象[29]。
3.2 新中国成立初期书目推荐的特点
不管是简单书目推荐还是评介类书目推荐的文章内容,一般都分为三部分,首先是前言或序言部分,主要说明书目推荐面向的人群和推荐用途,推荐书籍的分类、题材等,其次是推荐的书目或书目内容提要、述评等,最后进行总结。通过对48篇推荐书目及相关的书目推荐经验总结类文章内容的分析,可以从推荐书目内容及书目推荐工作方式两个角度分析其特点。
3.2.1 推荐书目内容角度
(1)推荐书目的选题具有鲜明的政治性
推荐书目选题的政治性与推荐书目所发挥的政治作用是密切相关的。新中国成立初期图书馆工作人员为满足读者需求编制推荐书目,以现实生活中的重大事件和工农业生产、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关键为工作出发点,其选题是深入生产、深入实践的,富有鲜明的政治性。在我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有不少书目的主题都是围绕政治运动,宣传党的政策和配合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学习的。例如,在1953年,当全国学习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时,各地各图书馆就编印了有关这个问题的书目达29种之多[10]。
(2)推荐书目面向的读者对象不明确
书目推荐的对象是否明确,决定了推荐目录的使用程度。一种推荐书目不可能适合于各个类型的读者。笔者通过对48份书目推荐内容文章的统计发现,有明确说明读者对象的仅有10篇,其余38篇只提到了“仅供读者参考”。没有明确的读者对象作为编制目录的参考,有可能导致目录中的书籍质量参差不齐,这样的目录推荐意义就不大,读者无法从目录中获得所需要的内容。一些公共图书馆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如广西省第一图书馆就提到“我们应在好书介绍用纸及好书推荐推荐目录卡上,注明读者对象,如本书适于具有某种文化程度或从事某种工作人员阅读参考”[30]。
(3)编制的文艺类书籍目录较多
通过分析48篇推荐书目的文章内容发现,几乎全部都是文艺类书籍目录,仅有1956年的2篇文章涉及了农业技术,以及生产经验和相关技术,即《农业技术书籍》和《介绍先进生产经验书目》。据不完全统计,1951年至1955年10月上海图书馆的40种书目,其中19种是文艺性的;天津市人民图书馆所编的17种书目,有10种是文艺性的;南京图书馆所编的48种书目,其中18种是文艺性的[12]。公共图书馆编制文艺类书籍目录较多,有一部分原因是新中国成立初期读者的科学文化水平不高,在编制过程中要顾及读者需求,只能推荐读者受欢迎的通俗的文艺类书籍;另一方面,图书馆编制推荐书目一般以自身馆藏为限,一些图书馆无法获得科学技术等其他类书籍,不能提供读者借阅,只好放弃推荐其他门类书目。
3.2.2 书目推荐工作方式角度
(1)书目推荐工作方式多样化、后期规范化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书目推荐工作是在吸收苏联图书馆经验并与中国图书馆实践相结合后逐渐规范起来的。最初的推荐书目也不是编印成册的小册子,而是经历了黑板报、壁报、推荐书目卡等多形式后逐渐统一的。向广大人民群众宣传书籍是图书馆的传统业务,最初国内图书馆一般采用黑板报、壁报的形式介绍。广西省立桂林图书馆1951年7月起,每周在小黑板上用简短文字扼要介绍读物两种[31],到1953年,有了较正式的格式,印制了一种好书介绍纸,上面列有书名、译著者、书码及内容简介等栏。每月介绍好书两次,每次数量增加到十册左右[30]。除此之外,一些公共图书馆向读者介绍书籍还通过广播、图书宣传画等方式辅助进行,可见当时书目推荐工作方式的多样化以及后期规范化的发展历程。
(2)缺乏书目合作协调机制
书目推荐工作发展时期正经历国内图书馆分类目录革新阶段,旧有图书馆馆藏目录无法适应新的分类目录,全国各图书馆开始编制新的图书馆分类目录,书目的编制工作在全国范围的公共图书馆内进行,由于沟通的延迟性,不可避免地造成重复书目的出现。推荐书目作为图书馆目录体系中的一部分,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影响,关于同一主题、同一事件的推荐目录在全国范围内大量重复出现。在1955年编制《培养共产主义道德品质》推荐书目和读书计划的,就有上海市图书馆、山东省图书馆、济南市图书馆、南京市图书馆、甘肃省图书馆等,各馆所根据的资料绝大部分是相同的,有的书在每个目录内都能找到[12]。尽管这个问题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一直存在,但是有关书目协调机制的想法已经被提出。1954年王重民已经认识到这个问题,并提出“以东北区而论,有条件的如东北图书馆,就可以把编印推荐书目的责任担任起来,供给东北区的其他图书馆使用,其他图书馆也可以出些题目,请求东北图书馆编制”[24]。在1956年第一次全国图书馆工作会议上,文化部社会文化事业管理局发布的报告中谈到设置书目协调机制的问题,这个机制的建立可以加强各图书馆书目工作的联系,克服平行现象和人力物力的浪费,加强书目工作的效果。虽然提出了书目协调机制,但是笔者尚未找到证据证实该机制发挥的有效作用。
4 书目推荐的特殊形式——读书计划
笔者在查找书目推荐相关文章时发现,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公共图书馆不仅编制了传统认知中的推荐书目,还学习借鉴苏联图书馆经验,编制了读书计划。读书计划是指导个别读者时使用的一种推荐书目,主要目的是具体、有计划地帮助读者研究一些问题,并养成系统的读书习惯。读书计划的编制主要学习自列宁图书馆在1950年编制的《帮助读者》自学书目小册子。
相对于推荐书目的普及,国内编制读书计划的公共图书馆相对较少。据查考到的资料,最先进行读书计划编制的是山东省图书馆。1953年冬季,山东省图书馆重点试行了辅导读者制定读书计划的工作,并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使图书馆工作“从被动的出纳工作改变为主动地引导读者走向有目的的系统的阅读,它不但充分发挥了图书的作用,而且也扩大了图书的实际周转率,更为预约借书制奠定了基础”[32]。其后东北图书馆、广西省第一图书馆(现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图书馆)、上海图书馆等也开展了相关工作,但是由于编制过程的复杂性,制订个别读者的读书计划,还不是一般图书馆目前都有条件来展开的[21]。
4.1 读书计划的特点
读书计划是向苏联学习的成果,尽管国内编制读书计划的公共图书馆不多,但是1953年山东省图书馆进行的试点工作非常成功并总结了详细的工作经验,成为国内其他图书馆纷纷效仿的典型。笔者以山东省图书馆的读书计划为典型,辅之苏联编制读书计划的相关案例,以此总结读书计划的特点。
4.1.1 注重与个别读者的深入沟通,体现个性化服务
这是读书计划同普通书目推荐区别最大的地方,普通书目推荐面向的是一般的、普遍的读者,其阅读需求更加大众化,而阅读计划是针对个别人有计划、有系统的阅读,与读者的沟通至关重要。新中国成立初期,山东省图书馆的工作人员编制读书计划的首要环节就是“熟悉读者”,主要利用读者登录卡,读者会议的发言记录,结合着借书室在出纳工作中了解的情况,选择重点,进行访问,确定辅导对象[32]。读者登录卡主要是读者借阅书籍的记录凭证,它能帮助图书馆员迅速地确定读者的阅读倾向,往往可以指出读者所定的阅读计划[33]。除此之外,有学者认为仅依靠读者登录卡了解读者的需要是不够的,要多方面研究读者,与读者进行沟通,比如经常与读者直接往来并谈话沟通,了解读者的劳动和生活的具体条件,甚至和地方的党、团、工会、企业与机关进行经常的联系,深入系统地来分析读者的需要[21],为之提供有针对性的读书计划。
4.1.2 读书计划的制订体现图书馆员对读者阅读辅导的全面性
在书目推荐工作中,帮助读者制订读书计划,是图书馆辅导阅读的一个有效的方式。制定读书计划的主体不是图书馆员,而是读者,图书馆员的职责是阅读辅导。辅导内容包括“阅读的中心内容、选用的书籍、阅读方法(包括阅读次序)和阅读的时间”[32],在引导读者制订读书计划并实施计划的过程中,充分体现了图书馆员对读者的全方位阅读辅导。以元成染厂工人高山同志制定读书计划为例[32],首先山东省图书馆馆员帮助他从生产、工作、学习、生活各方面阅读要求中,结合当时当地的中心工作,选择他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明确了他的阅读需求,即“从理论与事实两方面去了解苏联伟大十月革命的意义及其对我国的影响和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及其对我国的友谊协助”;其次,山东省图书馆馆员在帮助他选择书籍的过程中,不仅告知他选择的方法和如何使用选择图书的工具,还通过图书馆编辑的《庆祝伟大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三十六周年参考图书目录》和其他书目确定了所读书目;最后,图书馆员根据他的阅读目的和阅读能力,将有关图书适当地排成一定的次序,根据他实际阅读速度科学地、合理地分配时间,当他感觉阅读精力不够时,适当地帮助他修改原计划,以使他得到系统的收获。在他完成读书计划后,综合收获,可以向全厂职工宣传有关十月革命与中苏友好的图书。
4.2 读书计划的功能认知
读书计划能够提升阅读辅导质量,主要因为读书计划编排制定的系统合理性。每种读书计划以“引语”概括说明选题的目的与性质,所列书目下的说明旨在标出选列理由及书内有关选题的重点章节页数,用以吸引读者注意。读书计划涉及各个学科,包含各种专题,既有帮助读者进行学术入门的读书计划,也有配合当前政治运动、时事形势的读书计划。每种计划编入几本在选题范围内适宜精读的基本读物,按内容深浅、先后排列。同时结合新书出版情况与读者的实际需要,不断增补原有计划并编订新的选题。
读书计划还可以培养读者系统阅读,能够使读者充分利用图书馆进行自修。读者选定读书计划后,按照所列书目,由浅入深地循序研读,这样就能初步克服过去阅读中漫无目的、漫无选择的缺点。捷尼西叶夫曾经指出:“在各种书目参考资料帮助下,特别是在读书计划帮助下,图书馆员引导读者来系统地研究最重要的知识部门和各种现实问题。虽然,这不是一桩简单的事情,而是一个复杂的教育过程,需要图书馆员有对待读者的巧妙办法,培养读者对于重大科学问题、对于优秀文艺作品的兴趣的工作。”[20]有计划的阅读,在提高读者政治思想水平上起着极大的作用,当养成了有系统的、按照计划的阅读习惯后,读者就很愿意知道关于各种现实问题的科学书籍[34]。
5 结语
研究发现新中国成立初期公共图书馆书目推荐工作的开展起初是结合着纪念性的展览会、报告会、讲演会而编制的,或者是为配合当时国家政治时事或重大节日的宣传而编制的,数量不多,随后在吸收借鉴苏联图书馆工作经验下,伴随国家建设事业的发展,图书馆工作的逐步深入,书目推荐工作也趋于活跃。在实际工作中,其形式逐步固定为两种,一种是普通书目推荐,另一种是读书计划。普通书目推荐的编制较为简单,所以更为普及,主要是为配合国家政治运动,为党的中心工作服务,同时也是图书工作者向读者推荐好书,指导阅读的重要武器。新中国成立初期,书目推荐的选题具有鲜明的政治性,但同时推荐书目很多没有明确的读者对象,影响书目的推荐效果。除此之外,新中国成立初期编制的推荐目录中文艺类推荐书目过多,缺乏书目合作协调机制。虽然有关书目协调机制的想法已经被提出,遗憾的是未有证据表明该机制的实施成效。读书计划相对来说在国内普及率不高,其特点主要在于注重与个别读者的深入沟通以及阅读辅导的全面性,新中国成立初期有能力实施的公共图书馆不多,难以普及。但读书计划却是提升读者服务质量、培养读者系统阅读的有效方式,对于今天图书馆开展个性化阅读推广服务有很好的借鉴意义。因研究精力所限,部分期刊论文没有获得,也未能对建国初期各公共图书馆的档案进行一一查取,此为本项研究的不足,期待同行对此主题进行进一步的挖掘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