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施工中抗震技术的应用
2023-02-25贾永萍
贾永萍
(煤炭工业太原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 山西 太原 030001)
由于我国国土面积辽阔, 不同地区的地质条件差异性比较明显, 我国很多地区处于地震带上经常会受到地震灾害的影响, 对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巨大威胁。 当地震灾害产生时会释放出大量的能量, 同时地震能量主要是以地震波的形式传送, 在能量的传递范围之内会造成建筑体形成剧烈的晃动,如果地震等级较大会直接造成建筑体的倒塌, 所造成的经济损失以及人员伤亡问题非常严重。 在现代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 工程施工单位对于建筑抗震技术的应用重视程度不断上涨, 并且结合以往建筑体的抗震技术使用工作经验, 全面提高建筑体的抗震性能。
1 抗震技术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情况分析
由于我国某些地区地势条件构成相对比较复杂,地震带的分布相对比较广泛, 我国很多城市位于地震频发区域, 经常会半有一些不同等级的地震灾害产生, 为了从根本上保证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需要在建筑工程施工当中, 对抗震技术的使用加以充分重视。 比如, 在我国2008 年的汶川大地震当中,强烈的地震灾害造成了500 万间房屋的坍塌, 同时也出现了大量的人员伤亡, 所造成的经济损失非常严重。 由此可以看出, 地震灾害对于建筑体所造成的破坏和影响非常明显, 因此必须要在建筑工程施工当中加强抗震技术的使用程度, 全面提高建筑体的抗震性能。 在国外一些国家当中, 日本在建筑工程项目施工中, 对于抗震技术的应用水平相对较高并且处于世界前列贾永萍, 主要是因为日本国家所处的地理位置经常会产生一些强烈的地震, 对于整个建筑体的抗震性能要求标准相对较高。 因此, 我国在建筑抗震技术的使用和优化工作方面, 可以有效借借国外一些发达国家的优秀抗震设计和抗震技术方法, 有效保证建筑工程项目的整体抗震性能符合使用要求和标准, 对每一个环节的施工技术要点进行严格控制, 保证建筑主体结构更加稳定, 满足建筑体的安全使用要求和标准。
2 建筑工程施工中抗震技术应用的工作原理
地震灾害的产生主要是因为受到地壳活动所产生的影响, 特别是地壳强烈运动期间会释放出大量的能量形成地震波, 在地震波波及的范围之内会对整个地面各种构造物形成比较强烈的震动和影响,会造成地震影响区域范围内, 建筑体的整体稳定性下降会产生比较严重的破坏和坍塌问题, 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也受到了巨大的威胁。 因此, 在近几年的发展过程中, 建筑工程施工单位对于建筑抗震技术的应用程度越来越高, 并且发挥出的作用和优势也非常明显。 建筑抗震技术在使用工作过程中, 需要有效考虑到外部地质条件以及环境条件差异性所产生的影响, 需要有效结合建筑体的阻尼系数大小,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建筑抗震工作方案, 全面提高建筑主体结构的抗震性能。 通过合理增加建筑阻尼参数数值, 可以保证产生强烈地震灾害的情况下, 可以实现对地震波的能量进行快速吸收, 以此来最大程度上有效控制地震波, 对整个建筑体结构的安全性和稳定性所造成的影响, 降低建筑体的破坏程度同时避免不必要的人员伤亡。 当前, 在我国建筑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 所采用的抗震技术方法, 主要包含被动抗震和结构抗震技术两种形式, 其中被动抗震技术的应用, 可以合理使用传统的建筑加固方法来进行处理, 可以有效保证建筑主体结构的稳定性得到全面提升。 结构抗震技术在使用工作当中,主要是在建筑工程施工当中, 通过提高建筑体的阻尼参数数值, 可以实现建筑体对地震波的能量进行最大化吸收, 在产生地震灾害之后可以对整个建筑体形成良好的保护作用和效果[1]。
3 建筑工程施工中抗震技术的应用策略分析
3.1 抗震基地技术应用策略
在抗震接地技术的使用工作当中, 属于比较常见的建筑抗震技术方法, 对保证整个建筑体的结构安全性和稳定性打下良好的基础, 尤其在一些高层建筑抗震技术的使用工作中, 由于整个建筑结构构成相对比较复杂, 建筑体的受力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 因此对于抗震技术的应用也存在较大的工作难度。 与此同时, 在一些高层建筑抗震设计工作当中,对于抗震技术的使用要求标准相对较高, 因此必须要全面提高建筑抗震设计工作质量, 有效保证建筑抗震性能。 在我国城市化建设发展过程中, 大量的高层建筑不断涌现, 由于建筑体受到四周环境的影响因素相对比较明显正常情况下, 建筑的抗震和保护区域经常会在大楼的基础钢筋网当中对其进行接地处理。 比如, 通过电源 TN-S 系统的有效应用,需要将底层的变电设置直接引出接地, 可以有效提高整个接地系统的安全性, 其主要工作原理表现在建筑体的基础钢筋网, 可以起到良好的自然接地作用和效果, 同时通过柱子内部的钢筋材料作用可以实现将下线引出, 并且将屋顶的接闪器之间直接进行衔接, 有效保证楼层当中的钢筋具备更好的抗震电位变得系统的正常工作和运行, 同时在产生地质灾害的情况下, 整个真正体的抗震性能可以得到全面提高, 进而保证整个建筑工程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3.2 半主动和主动抗震技术应用策略分析
在建筑抗震技术的使用工作过程中, 半主动和主动控制抗震技术的应用非常普遍, 其中半主动抗震技术的使用主要是通过控制部件, 保证建筑体的主体结构参数, 可以得到适当的调节, 并且将其控制作为重要的调节工作载体, 可以有效利用最低的外部供应能量, 有效防止微弱电流所产生的干扰和影响, 可以实现为整个建筑体的抗震性能, 提供出必要的能量和作用。 在抗震技术的使用工作过程中,可以通过将电建作为主要的控制工作部件, 通过将自动电键装置作为整个控制系统的核心内容, 可以最大程度上转变建筑体主体结构的受力动态性能。而对于半主动的控制工作装置, 在使用工作当中,主要是基于可控液体阻尼与可变装置阻尼所构成,主动控制控制技术在使用过程当中, 需要充分重视地震等级边界, 对于整个建筑结构参数所产生的干扰和影响, 因为建筑体的抗震力属于一种反向力作用, 因此需要基于地震波产生时所产生的强大作用力, 形成一种吸收和抵消的作用, 充分发挥出建筑体的抗震性能。 因此, 可以在建筑体当中有效接地气相应的传感系统, 使得整个建筑体的抗震技术应用层次更高, 同时具有更好的抗震性能和效果, 保证整个建筑体的使用安全性和稳定性。
3.3 基础抗震技术
基础抗震技术在使用工作过程中, 主要是在建筑的基础面位置, 通过使用橡胶材料或者是其他支撑等物体, 保证建筑基础结构的稳定性, 在产生地震灾害时可以充分保证建筑受到的冲击力降低, 并且对地震波产生的能量进行有效组合, 以此来有效控制地震灾害所产生的破坏和影响。 在进行建筑工程基础抗震技术的使用工作当中, 需要保证在建筑的基础施工环节, 有效做好建筑地基指定位置的考证处理工作, 需要将建筑考证装置进行合理设置,保证地震产生的能量, 可以通过抗震装置进行快速传输, 同时可以对地震能量的传输和影响范围进行有效控制, 以此来达到良好的建筑抗震功能和作用。不但如此, 还可以通过使用钢筋混凝土、 砌体以及橡胶隔震垫等多种装置, 在建筑基础设施当中进行有效应用, 可以在建筑的底部或者是筑顶的位置来进行设置, 可以保证建筑基础面和上方的主体结构之间形成有效隔离, 形成一定的缓冲作用和效果,通过将建筑结构的受力作用进行有效转变, 可以最大限度上降低地震灾害所产生的干扰和影响。 通过基础抗震技术的有效应用, 可以保证建筑基础位置的初始刚性程度, 对于地震灾害产生时的作用力,以及外部风力荷载所起到的抵抗作用非常明显, 即使在遇到一些震级相对较大的地震灾害, 是由于建筑基础结构具有良好的结构柔韧性可以有效保证建筑基础的抗震性能, 延长建筑工程的使用周期, 保证整个建筑工程的使用安全性[2]。
4 建筑工程抗震技术使用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4.1 建筑地基位置选择不合理
由于建筑工程地基基础面是其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因此需要保证在建筑基础设施之前有效做好科学合理的规划和设计工作。 由于不同的建筑工程, 对于地基的要求标准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 因此在进行建筑地基的选择过程中, 需要有效考虑到不同区域的地质条件特点, 对地基的位置进行针对性选择, 以此来有效保证建筑基础施工区域的地质条件良好。 在后续的工程施工过程中, 可以保证地基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和稳定性效果, 但是由于部分建筑工程在地基施工规划和选择工作方面存在不合理情况[3]。
4.2 建筑结构的设置不合理
由于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 针对抗震技术的应用通常情况下, 在一些农村地区的建筑结构都普遍存在抗震性能不足等方面问题, 特别是在建筑结构的选择工作方面, 建筑体砖混结构的应用非常普遍,很少会使用一些比较复杂的框架结构。 因此, 建筑抗震技术的应用无法发挥出应有的功能和作用, 当产生地震灾害的情况下, 建筑体的安全性会受到比较严重的影响, 会出现建筑主体结构严重晃动最终造成坍塌, 对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巨大威胁,产生这一问题的主要影响因素, 是因为房屋结构对于抗震性能的影响程度相对较大, 因此需要有效做好建筑体的整体布局结构设置, 有效保证建筑体的抗震性能符合要求和标准[4]。
4.3 工程施工质量不符合要求
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 为了有效保证建筑体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 必须要保证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符合工程的重要求和标准, 但是在近几年的发展过程中, 由于一些小型的建筑工程, 施工单位为了加快工程施工进度, 提高工程施工效应经常会出现一些偷工减料等情况, 同时在建筑抗震设计工作过程中也存在各种缺陷问题, 会造成建筑体的抗震性能下降, 无法满足建筑物安全使用的要求和标准。主要是因为部分建筑工程施工单位, 为了有效降低工程施工成本, 通常情况下会使用一些质量相对较差的原材料来进行施工, 相关生产人员缺乏专业的工程施工技术指导, 造成工程施工质量无法得到充分保证, 对于建筑工程施工当中产生的质量缺陷问题无法及时发现, 最终会影响到整个建筑工程的施工安全性, 并且在建筑体的抗震性能方面无法得到保障。
5 筑工程抗震技术使用优化策略
5.1 合理做好前期的建筑选址工作
建筑工程的施工区域位置, 直接影响到整个建筑结构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因此, 在工程正式开始施工之前, 必须要对建筑工程的选址问题加以充分重视, 最大限度上降低建筑工程受到地震灾害的影响概率, 有效降低地震灾害对工程所造成的严重影响和经济损失。 企业单位在正式开始进行建设施工之前, 需要有效防止选址工作所产生的不良影响,需要对整个工程施工内容加以充分重视, 同时需要做好工程施工质量把控工作, 所选择的建设位置,需要尽可能避开一些地震多发地带, 以此来提高建筑体整体的结构稳定性[4]。
5.2 提高建筑结构设置的合理性
相关建筑结构设计工作人员在开展抗震结构设计工作过程中, 为了有效保证建筑体的结构整体稳定性, 需要做好建筑体内部的结构防护工作, 有效防止建筑体内部产生构件破损问题, 需要将建筑内部的隔震和消能减震设计有效融入其中。 在该项设计过程当中需要充分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首先,在建筑体结构之间会存在明显的差异性, 因此会造成不同的隔振系数有所差异, 相关设计人员需要根据整体的自身构成情况, 对隔震支座进行科学化设计, 有效提高建筑基础制作的抗震工作效果。 其次,在选择地基施工材料过程中, 必须要主动考虑到地基结构的整体稳定性和密实性效果, 要有效防止施工材料质量问题影响到整个建筑基础结构的抗震工作效果, 全面提高建筑的抗震能力。 最后, 在隔震和消震设计工作当中, 需要根据抗震材料的具体使用特性, 对各个环节的建筑构件进行合理设计, 全面提高建筑基础结构的缓震性能效果, 有效避免地震灾害所产生的强大冲击所带来的破坏性影响[5-6]。
5.3 提高抗震结构设计人员的专业层次
对于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工作而言, 要想充分发挥出建筑结构的抗震隔震效果, 需要进一步提高设计工作人员的专业素养和工作能力。 相关设计工作人员所具备的专业知识是保证建筑抗震结构设计更加科学合理的重要基础, 只有具备更加专业和丰富的建筑抗震设计工作经验, 才可以全面保证建筑结构的设计更加科学合理, 全面提高建筑的抗震工作效果。 因此, 作为工程建设单位而言, 在实际的发展工作过程中, 必须要全面做好建筑结构设计工作人员的专业技能培养工作, 需要和社会一些高校之间形成密切合作, 不断培养出更加优秀和年轻化的专业性设计工作人才[7]。
6 结语
综上所述, 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 需要对建筑抗震技术的相关应用条件进行全面掌握, 要求工程施工单位必须要将各种先进的抗震技术方法, 有效运用到整个建筑工程施工当中, 从根本上提高整个建筑工程的抗震性能, 避免建筑工程在后续的使用过程中产生严重的安全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