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大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内涵与实践路径
2023-02-24闫金红李繁荣
闫金红,李繁荣
(哈尔滨工业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6)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统筹推动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推进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在全社会弘扬劳动精神、奋斗精神、奉献精神、创造精神、勤俭节约精神,培育时代新风新貌”[1]。“五大精神”是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良好精神风貌的展现,是中国传统美德与中国时代精神的结合,充分体现了新时代每个公民应该具备的优良美德。习近平总书记把劳动、奋斗、奉献、创造以及勤俭节约从美德角度提升到精神层次,足以看到对道德建设的重视。关于“五大精神”的重要论述,阐明了弘扬劳动精神、奋斗精神、奉献精神、创造精神、勤俭节约精神对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作用,对加强社会治理能力、提高社会文明程度以及公民文化素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2023年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对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加快建设教育强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支撑,并指明以教育之强夯实国家富强之基为当前教育强国的建设方向[2]。“五大精神”是一种宝贵的教育资源,蕴含着丰富的立德育人价值,是中国共产党人奋斗精神、伟大建党精神的生动体现,是我们恒久不变的价值观念。把“五大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是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一环,对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铸魂育人实效、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培养一代又一代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作用。
一、准确把握“五大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内涵
伟大的时代需要伟大精神的引领,“五大精神”背后蕴含着丰富的新时代道德观。崇尚劳动、艰苦奋斗、乐于奉献、勇于创造、勤俭节约是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的基础,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育担当时代重任新人的必然要求。“五大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蕴含着丰富的价值底蕴,可以更好地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夯实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理论基础以及丰富高校思想政治课堂教育资源。
(一)“五大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
“五大精神”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一致性。从整体角度出发,“五大精神”是中华民族勤勉艰苦努力的时代表达,也是中华儿女优良品质的提炼概括。“五大精神”教育可以提高公民的道德修养,提升全社会的文明程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个人、国家、社会三个层面提出了我们所追寻的价值目标,“五大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整体要义相契合,强调了公民道德建设的基本规范。例如,中国共产党革命烈士焦裕禄同志所表现出来的“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的精神,就是“五大精神”最好的展现。除了焦裕禄精神,还有放弃北京高薪工作、扎根乡村基层的“扶贫书记”黄文秀,“扫雷英雄”杜富国、优秀义工丛飞等等。他们不怕辛苦、甘于奉献,展现了高尚的道德风尚,生动诠释了“五大精神”的实际风貌,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存在高度一致性。
“五大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目标上具有一致性,它们的本质都是为了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引导广大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观念,对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价值取向、精神风貌具有直接作用。具有时代特点的“五大精神”是新时期民族精神的理论性话语解读,聚焦当前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致力于社会矛盾的转变,用新时代的理论研究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将劳动、奋斗、奉献与创造、勤俭节约紧密结合起来,把艰苦奋斗精神与爱国奉献精神凝聚起来,促使劳动者把精神动力转化为热爱国家的实际行动,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为国家做出一定的贡献。“五大精神”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合,可以充分发挥“五大精神”育人的思政功能,培育大批可堪大任、能担重任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实现育人目标。除此之外,“五大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堂,可以紧扣时代发展的脉搏,促进高校思政课与时代紧密结合,推动高校思政课高质量发展。真正实现高校思政课与时代同频共振,更好地发挥思政课的时代价值。
(二)“五大精神”夯实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基础
“五大精神”是当前阶段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昭示了新时代思想道德建设的价值意蕴。在几千年的华夏文明长河中,中国创造了数不清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这离不开“五大精神”的指引。正是由于中国劳动人民的“拓荒牛”精神,中国才取得了一项又一项令世界叹为观止的奇迹。“五大精神”承载了无数中华儿女的梦想和追求,蕴含了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坚定的理想信念和高尚的品质。王继才无怨无悔守岛32年,张富清坚守初心、保家卫国,为祖国默默奉献自己的价值,他们在平凡的岗位上奉献了自己的青春,用爱国的初心书写了自己的人生。新时期“五大精神”正是精神文明的缩影,代表了新赶考之路的精神特征,是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拓展。“五大精神”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可以增强高校思政课的思想性,夯实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基础。
“五大精神”的内在诉求是思想态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它主张踏实工作、勤勉爱国、团结奋斗,这也是每一个公民需要遵循的价值准则,它所象征的不仅是一种公民责任,更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把“五大精神”有机融入高校思想政治主题教育当中,可以促使“五大精神”的广泛传播和认同,促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到进一步传播,中华传统美德也可以在新时代重新焕发生机与活力。与此同时,“五大精神”是华夏文明几千年奋斗历程的见证,是宝贵的思想财富。全国高校将“五大精神”融入思政课办学的全过程,可以促使思政课堂的思想底蕴更加丰厚,促使“五大精神”的思想载体更好地开发利用。
(三)“五大精神”丰富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教学资源
高校思政课堂肩负着为国育才、为党育人的重要使命。“五大精神”沉淀了丰富的历史,充满了中华儿女的经验、智慧与汗水。整合“五大精神”相关的理论内涵、故事素材,把“五大精神”纳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是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重要补充。传统的思政课堂多以教师讲授课本理论为主,曲高和寡,内容形式相对单一。将“五大精神”引入高校思政课堂,其背后的模范人物及其先进事迹是思政课堂教学的鲜活资源,极大丰富了高校思政课堂的教学内容。学生可以在道德模范的先进事迹中,感受“五大精神”的内在动力,极大提升了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感染力。
当前高校思政课堂依旧存在一些问题,如教学形式单一、学生参与力度不强、实效性差等,思政教育资源碎片化现象也时常发生。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融入“五大精神”,不断挖掘其中的思政元素,研究青年学生的思想发展规律,创新协作育人路径可以有效地缓解这些问题。“五大精神”的融入,为高校思政课堂注入新的活力,极大丰富了高校思想政治课堂的教育素材,促使教育内容的多样化。“五大精神”体现在一代又一代科学家至诚报国的爱国情怀上,也体现在“马班邮路”投递员王顺友等一批又一批坚守岗位的普通人身上,这些都是思想政治课堂教学鲜活的素材,为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生动的案例。“五大精神”走进高校思政课堂可以使广大青年学生形成优秀的思想品质,帮助大学生健康成长,推动全社会青年学生见贤思齐、崇尚英雄、争做先锋,从而促进全社会文明程度的提升。
(四)“五大精神”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理念
中国人最重要的精神气质是什么?就是基本的劳动精神、奋斗精神、奉献精神、创造精神、勤俭节约精神。中国人的精神气质是在中华文化的历史长河中积淀下来的,这种精神气质深深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劳动精神、奋斗精神、奉献精神、创造精神、勤俭节约精神是一种内在力量,是促使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强大起来的精神动力,没有“五大精神”的支撑,中国就无法真正的崛起。中国人民在劳动精神和奋斗精神的引领下,就会充满自信、充满干劲。客观规律加上主观精神的引领,可以促使中华儿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
讲透“五大精神”对于青年学生的精神成长、价值观培养具有重要作用,关乎个人价值的追求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的实现。学透“五大精神”,充分理解“五大精神”的价值内涵,可以充分发挥青年学生的主体性,促使精神境界得到一定的提升,获得身心解放,促进个性的自由全面发展[3]。“五大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向广大青年学生讲好“五大精神”背后的模范故事,传播好“五大精神”的价值内涵,有利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升他们的思想认知和文化素养,构筑青年学生正确的思想价值体系。要想深刻回答“五大精神”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状态,就要与历史对话,让青年学生在感悟“五大精神”的价值本质中体会中华民族的奋斗历程。“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革命精神,是老一辈共产党人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奋斗精神的体现。“探月精神”“载人航天精神”“工匠精神”“塞罕坝精神”都是“五大精神”的体现,这些精神极大地丰富了高校思政课的教学内容,提升了高校青年学生的文化素养,激励着无数中华儿女把爱国之心转化为报国之志,在实际行动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用自己的责任和担当诠释新时代中国青年的风貌。
二、科学阐释“五大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建设教育强国是全党、全国、全社会的共同责任。青年强则国强,青年是民族的希望,承担着重要的历史使命,把“五大精神”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可以充分发挥其立德育人功能,促使大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五大精神”中蕴含的价值内涵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文化资源,也是推动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重要动力,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新的发展机遇。
(一)“五大精神”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助推器
世界科技的发展和进步对我国教育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培养大批高质量、高素质的爱国科技人才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十分关键。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从多个角度阐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地位。习近平总书记认为思想政治工作是学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4],是一项长期性的重要工程。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一环,承担着重要的政治责任,为国家的建设和发展培育优秀人才队伍。
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风险和挑战增加,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多。价值体系和思想体系逐渐变得多元化,许多人开始关注并强调个体主义,损害他人利益的行为逐渐增多,道德缺失现象严重,有一部分群体在多元化的复杂世界里变得迷茫,失去了方向,出现了责任感缺失、理想信念淡泊等问题,“五大精神”从劳动、奋斗、奉献、创造、勤俭节约五个方面构成了每个公民应该具备的责任和品质,更是具体落实到个人的要求。通过“五大精神”的引导,可以内化一个人的品质,塑造、引导适应社会主义发展的品格,从而外化于行,在具体的道德行为上有良好的素质。把“五大精神”纳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系统,是对高校思政教学内容的重要补充,可以展现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的优良品质。除此之外,全面系统地学习“五大精神”的精神内核,可以提高高校学生的综合素质,引导学生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使全体大学生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从而不断提升社会的思想政治教育水平。“五大精神”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可以促使思想政治教育质量提升,更好地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问题。
(二)“五大精神”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催化剂
“五大精神”是在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形成的,贯穿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是各项事业美好发展的内在要求。劳动精神、奋斗精神、奉献精神、创造精神、勤俭节约精神在公民身上体现的是个人修养,在国家建设方面体现的是为政道德,体现了对理想社会的道德期许。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到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五大精神”帮助党和国家度过了一次又一次难关,取得一次又一次的胜利。在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五大精神”所内含的精神力量都有不同的解读。“五大精神”的最终价值诉求都是为了促进国家建设事业的发展,助推社会道德建设。弘扬好“五大精神”是培育好时代新人的关键,明德、成才、立志是培养时代新人的目标,劳动、奋斗、奉献、创造、勤俭节约是社会发展对公民的需要,可以促使广大时代新人在新的民族征程上感悟时代的价值意蕴,促使广大青年养成良好的品质,肩负起时代的重任。
青年的理想信念和精神状态是展现国家活力的重要因素,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至关重要,要想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要构筑强大的精神力量,培育好青年一代。青年学生是与国家同频同行的一代,肩负着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是国家和民族永葆生机与活力的重要力量,对于推动社会发展进步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青少年阶段正处在“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5]。处于这一时期的青年学生,心智还未完全发育成熟,世界观和人生观还未完全确立,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这一时期更加需要正确价值观念的指引。高校思政课堂是增强青年学生精神力量的主阵地,可以帮助广大青年学生养成良好的品德,扣好人生的第一粒纽扣。作为新时代最富有活力的创造者,大学生群体更要不畏艰难、吃苦耐劳、艰苦奋斗,走好未来的人生道路。“五大精神”融入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可以增强青年学生对“五大精神”的理解,培育一批热爱劳动、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青年群体,促使他们把爱国之情转化为实际行动,不断增强对国家的认同感、自豪感,让广大学生在实际行动中实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信念。
(三)“五大精神”是实现教育强国战略的发动机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十分注重精神力量的强大推动力,中国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内生动力—精神动力,只有凝聚强大的信念,才能把精神动力转化为物质力量,为社会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离不开劳动精神、奋斗精神、奉献精神、创造精神、勤俭节约精神的精神引领,马克思认为:“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6]“五大精神”所焕发出来的历史自觉性和主动性推动着时代教育的发展和进步。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指出:“新时代的中国青年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不负时代,不负韶华,不负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7]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五大精神”就是促进当代青年学子奋斗的精神动力,其精神内涵是新时代青年群体艰苦奋斗的力量之源,是提升社会道德水平的先锋力量。新时代青年群体的道德素质高低直接影响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国家要想提高治理现代化水平,就必须通过加强道德引领来促进时代教育,而劳动精神、奋斗精神、奉献精神、创造精神、勤俭节约精神正是时代教育的本质要求,对增强青年学生的历史责任感、认同感、使命感至关重要。“五大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堂,可以促使高校思政课和时代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培养具有国家、民族和政治认同的人才体系,有助于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三、深入探究“五大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路径
建设教育强国重在基础教育,龙头是高等教育。国家人才培养的重要场所在于高校,高校学生是实现“教育之强”的主力军。“五大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引导广大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真正成为可堪大任的有用人才。“五大精神”有效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深入探究融入机制,丰富现有的教育路径,促使理论向实践转化,提高高校思想政治课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一)优化教学实践路径,发挥高校思政课主阵地作用
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8],是高校人才培养的起步阶段。学生主要通过课堂理论教学来获取知识,要想更好地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就要深化课堂理论教学,发挥好高校思政课主阵地的作用。
1.要善于运用大思政课,构建“大思政”格局。对于高校和当代大学生而言,思想政治课是贯彻落实立德树人任务的关键课程,承担着重要的责任与使命,“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高校思政课的时代重任[9]。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善于运用“大思政课”,不能照本宣科,要与现实充分结合起来。
“五大精神”蕴含着丰富的育人资源,充分提升“五大精神”育人资源的运用能力,促使其有效融入高校思政课堂,有利于充分调动高校课堂理论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构建良性的意识形态机制。要想实现两者的有效融合,更好发挥高校思政课主阵地作用,各高校之间要善于运用好“大思政课”,团结协作、共同探索,构建一个完善的“大思政”格局,不断丰富教学素材和教学案例,完善协同教学体系,讲好典型故事,形成一套完整的关于“五大精神”的高校思政教育模式。各高校之间可以打通交流壁垒,构建高校思政数据库,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形成思政育人合力,推动思政教育协同合作。
2.突出主题,探寻“五大精神”与高校思政课的融通点。“五大精神”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而是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奋斗历程中不断发展而来的。弘扬和传播“五大精神”,对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构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作用。要想提升社会的道德建设水平,提高公民的道德责任感,就要推动“五大精神”具象化,发掘有利于新时代道德观内涵拓展与培育弘扬的要素。高校思政课堂是弘扬“五大精神”的重要阵地,在高校思政课堂的教学过程中,要增强对“五大精神”的理解,总结出适合高校思政课堂的理论教学案例,深化课堂理论教学,通过思政课堂的示范引领作用来感化学生,充分发挥高校思政课堂主阵地的作用,推动“五大精神”与高校思政课堂深度融合。
(二)挖掘“五大精神”内涵,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中,课堂教学是最基本、最重要的渠道。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10]“五大精神”为高校思政课提供了鲜活的素材,对于提升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亲和力具有重要作用。
1.提升思政课教师队伍的整体理论素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强国必先强教,强教必先强师。由教育大国到教育强国转变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和学生都是高校思想政治课堂的主体,教师对于高校思政课堂的质量高低起了关键作用。对教师而言,单纯讲述思政课相对比较容易,而难在“如何讲好思政课”、“如何把‘五大精神’灵活融入高校思政课堂”。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是建设教育强国、促进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因此要想提升思政课堂的理论效果,深入挖掘“五大精神”内涵,就要通过多种措施提升思政课教师队伍的整体理论素养和专业能力,比如高校和相关部门可以定期组织理论培训、教学研讨以及基层调研等活动,提升思政队伍的政治素养。思政课教师要不断扩展自己的知识范围,充分挖掘“五大精神”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政治引领和价值引导作用,全面领会“五大精神”内涵,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对教学内容融会贯通,提升课堂教学的质量。
2.充分挖掘“五大精神”的文化资源,创新思政课教学体系。与以往传统的思政课不同,在“五大精神”的教学实践中,要紧密围绕大学生思政课堂的教学目标与教学任务,充分挖掘“五大精神”的文化资源,要根据具体的内涵、事例搭建思政课教学体系,构建合理的教学模式。一方面,可以对课程教材、课堂教学进行创新设计,如专门设置关于“五大精神”的教学案例模块,通过具体的理论阐述、人物故事、案例来分析“五大精神”的理论起源、生成逻辑以及对社会的重要价值。把“五大精神”背后的故事展示给学生,构建一个完整宏观的教学体系,让同学们在感悟“五大精神”深刻内涵的同时,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把个人理想融入到国家建设当中,引导广大学生做一个对国家、对社会有贡献的人。另一方面,要不断完善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通过教学形式的创新,提升学生的积极性。除了常规的课堂教学内容外,要积极构建第二课堂,实现师生角色的转换。此外,还可以实行分组讨论、小组汇报的模式,来改变传统思政课堂的沉闷,使学生们真正走进思政课堂,自觉成为“五大精神”的传播者、践行者。
(三)构筑多元化教学模式,提高“五大精神”影响力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过程中,“大水漫灌”式教育早已不能适应当今的教育要求,提质增效、精准教育逐渐演变为主流趋势。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变革,构建多元化教学模式、推动思政教育向纵深结构发展显得尤为重要。要想提升“五大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堂的影响力,需要构筑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的教学模式,创新教学形式,增强理论吸引力,仅仅依靠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质量很难达到质的提升。
1.把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结合。创新思政课教学方法是提升思政课教学成效的必然要求[11],高校思政工作者要打破固态化的教学模式,突破常规的教育理念,根据不同的学生类型,因材施教,打造思政课堂新模式,用“五大精神”鲜活的事例来增强思政课堂的感染力,让学生在思政教育中真正感受中国精神。高校思政课教师可以采用多形式的教学方法,如探讨式、案例式、讲授式等,实现“五大精神”良好的育人实效。
在对新时代青年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问题上,要加强实践教学载体在高校思政课中的作用。高校实践育人的重要载体是社会实践活动,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指出“要把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在基本的思想政治课程理论学习的同时,探索多种多样的实践教学形式,把理论融入各种实践活动,鼓励大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社会实践中。高校可以举办与劳动、奋斗、奉献、创造以及勤俭节约相关的活动,增加思政课堂的体验感,比如成立社区志愿服务队、参观纪念馆、开展光盘行动、情景模拟教学等,让学生们在实践活动中感受“五大精神”的价值意蕴。
2.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加强科技赋能。在数字化、网络化的时代背景下,网络教育、教育数字化对高校学生越来越重要。习近平总书记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着重指出,我国开辟教育发展新赛道和塑造教育发展新优势的重要突破口在于教育数字化。要想实现教育现代化、扩大教育资源的覆盖面,就要充分利用科技赋能,加强数字教育。因此,高校思政课堂的建设要不断利用网络资源,加强网络载体在思政课中的作用,依托网络手段扩大宣传力度,通过科技赋能媒介传播,提高“五大精神”的影响力度。例如,把展现“五大精神”的先进事迹制作成短视频,通过网络平台展示宣传,构筑良好的网络文化氛围,唱响青春正能量。还可以构建与“五大精神”有关的教育资源平台,比如慕课平台、云端课堂,通过开发“五大精神”网络教育资源,实现线上教学和线下教学的同频共振[12]。
(四)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培育良好校园环境
高校思政教育是培养高素质、高水平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而高校思政育人功能的发挥离不开良好的环境。习近平总书记也认为:要想让一种价值观真正发挥作用,必须将它融入社会生活[13]。高校学生主要学习和生活的场所是校园,校园文化环境直接影响青年学生的精神生活。因此,要想把“五大精神”深入融入思政课堂,扩大影响力度,就要全面统筹校园育人文化建设,将“五大精神”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培育良好的校园环境,使“五大精神”在潜移默化、润物无声中实现对高校学生的价值塑造。
高校校园具有启润身心的功能,是塑造大学生健全人格的重要载体,对青年学生的行为养成具有重要影响。良好的校园环境、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对高校学生具有正确的导向作用,是隐性思政教育的重要形式之一,相对于理论教育,校园文化环境对学生思想的启迪更加具有隐蔽性的特点。因此,要想推动校园育人,就要促使“五大精神”与校园文化深度融合,需要正确依托校园媒介,比如通过校园广播可以介绍典型模范人物、校园宣传栏展现关于“五大精神”的先进事迹以及举办相关的讲座宣传活动等,让“五大精神”真正融入学生的生活中。还可以邀请先进模范人物走进校园,进行主题宣讲活动,引导学生切身感受劳动精神、奉献精神、奋斗精神、创造精神以及勤俭节约精神的可贵之处。通过积极宣扬先进典型事例,构建“五大精神”育人的良好校园环境,引导新时代的大学生群体主动投入到国家的基层建设中去,在奉献中创造属于自己的价值,在奋斗中实现自己的伟大抱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