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提升策略探究
2023-02-24王建方
王建方
(山西传媒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筹),山西 晋中 030619)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其对国家的进步发展具有重要影响。这里的文化涵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自信便是对上述各种文化的认可、坚守、传承和发展。文化自信是我国精神发展的重要内容,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的重要支撑[1]。高校思想政治(下文简称思政)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阵地,其通过思政理论、思想道德修养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教育,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其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逐步树立文化自信,成长为实现中国梦的时代新人。由此可知,文化自信和高校思政教育在这一角度上具有契合性,顺利开展高校思政教育,离不开文化自信,思政教育的开展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大学生的文化自信,达到“以文化人”的效果[2]。在文化自信视域下,提升高校思政教育效果能强化大学生的文化自觉,使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深度认同,并带动思政教育满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需求。但值得注意的是,在文化自信视域下获得高校思政教育效果的提升,仍面临着一定的阻碍,具体表现在教育内容、教育话语、教师主体和育人环境等多方面。在此背景下,如何解决上述问题,帮助思政教育在文化自信视域下获得教育效果的提升,成为高校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文化自信视域下高校思政教育效果提升的必要性
文化自信与高校思政教育互相促进、相辅相成。在文化自信视域下提升高校思政教育效果,是培育大学生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实需要,也是培养大学生文化自觉的重要条件。高校只有不断提升思政教育效果,才能适应当前文化软实力日益重要的时代需求。
(一)培育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高校思政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向大学生传递马克思主义原理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发展步入新时代的今天,高校思政教育能否切实培育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是其教育效果优劣的重要体现。尤其是在文化自信视域下,提升高校思政教育效果是培育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现实需求。高校思政教育具有政治性、文化性双重属性,其教育效果的提升需要我们在强调政治性的同时重视文化性,如此,思政教育才能与文化自信充分融合并发挥文化育人的作用。同时,只有在文化自信视域下提高高校思政教育的质量,思政教育才能在课堂教育中具备一定的生动性,才能借助文化自信的影响,丰富教育的内容和形式,让大学生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深入、系统的认知,并以此为基础,通过思政教育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大学生的教育与熏陶作用,从而培育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二)强化大学生的文化自觉
文化自信视域下提升高校思政教育效果,还是强化大学生文化自觉的必要条件。只有通过有效的思政教育,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才能形成正确认知,切实树立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建设的责任担当,并形成一定的文化自觉,将促进文化进步、推动文化建设当作自己的使命。文化自觉要求大学生通过教育引导,在内心意识上形成应有的自觉,还要将内心自觉进一步外化为实践活动,从实际行动中践行文化自觉,不断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进步发展。具体到思政教育中,即要提升教育效果,尤其是文化育人效果,实现文化自信视域下的有效性育人。这就要求高校思政教育要充实育人的文化性,将文化自信教育落到实处,帮助大学生深刻认识并系统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强化大学生的文化自觉,并引导大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自觉践行,落实大学生在文化自觉层面应有的责任使命,从而带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实现进步。
(三)带动思政教育满足时代的发展需求
在全球化深入发展的当今时代,各国之间的竞争越来越体现在文化层面,文化软实力已成为世界各国展现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内容。在此形势下,以文化自信提升高校思政教育效果,强化大学生的文化自觉,培育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认同,提升其民族文化自豪感,便成为我国在全球化背景下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需求[3]。同时,这也是以大学生为主体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条件。高校思政教育作为我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阵地,肩负着培育大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帮助大学生养成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的重要责任,其必须实现文化自信视域下教学效果的提升,向大学生传递优秀传统文化,使大学生明确社会主义文化在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从而形成正确的文化观,并使其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由此,高校思政教育才能在文化层面不断满足时代发展的需求,为增强我国的文化软实力贡献力量。
二、文化自信视域下高校思政教育效果提升的阻碍
文化自信是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需求,在文化自信视域下提升高校思政教育的效果仍处于初步阶段且面临一定的现实阻碍,具体表现在教育内容、教师主导、教育话语及教育环境等层面。
(一)文化自信蕴含的相关文化内容未与思政教育内容有机融合
当前,高校思政教育内容主要根据教材与教学大纲需求而定,存在一定的固定化趋势,且思政教师在讲解相关内容时注重对理论知识的讲授,太过强调思政教育的政治性,缺乏对思政文化育人的重视,文化自信相关的文化内容也未与教育内容有机融合,严重影响了高校思政教育“以文化人”的实效,也使文化自信视域下思政教育效果的提升受阻。一方面,高校思政教育内容未与文化自信所蕴含的多种文化内容有机融合,使思政教育缺乏一定的深度,影响其育人效果的进一步提升;另一方面,高校思政教育内容的固化发展,未从文化自信发展趋势和内容中吸收营养,没有在文化层面创新育人内容,使大学生逐步失去学习兴趣,从而使思政教育在文化自信视域下提升教育效果受到阻碍。
(二)思政教师缺乏深层文化自信,影响教育效果
思政教师是高校思政教育的主导,其知识素养及教学水平可对教育效果产生重要影响。当前,高校思政教育效果在文化自信视域下难以获得提升,教师深层文化自信的缺乏是重要影响因素。一方面,由于当前高校思政教育存在教学任务繁重、教育对象群体庞大且多样等现实状况,而思政教师多由马克思主义学院的专业教师担任,其在完成本院教学任务和科研需求之余,还需完成全校范围内的思政教学工作,由此便造成思政教师日常任务繁重,缺乏多余的时间和精力去深入学习文化自信所蕴含的多种文化内容,难以形成文化自觉,也很难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导致思政教育效果难以在文化自信视域下实现提升。另一方面,高校缺乏对教师文化自信的专业培训和指导,影响教师深入学习、养成文化自信并在思政教育中发挥“以文化人”的重要作用的进程和效果[4]。当前,高校对思政教师的培训多以教学大纲要求内容为主,其中可能加入对国家当时重大方针政策的解读,但文化自信相关的内容在培训中较为少见,指导教师开展对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培育的内容和方式也较为缺乏,导致思政教师难以有效提升自身的文化自信水平和“以文化人”的效果。
(三)思政教育话语未与文化自信充分结合
高校思政教育经过长期的建设和发展,已形成了较为稳定的教育话语和形式。当教育内容发生转变时,教育者虽然会依据教学大纲和相关政策的需求在原有知识体系中融入相关内容,但教育话语多沿用传统教育中约定俗成的形式,从而严重影响教育话语的创新发展。在新时代背景下,教育话语与文化自信相关内涵表现出一定的脱节,二者融合不够充分,使文化自信视域下的思政教育效果难以得到有效提升。一方面,目前高校思政教育话语具有一定的固定性,在展现教育内容时多以较为固定的话语形式进行,导致教育话语与文化自信蕴含的多种内容结合不深入,文化自信的相关内容无法通过思政教育话语发挥育人作用。另一方面,高校思政教育话语带有明显的育人性质,但部分话语与时代和社会的发展存在脱节,使教育话语无法以新时代文化自信的发展为导向,仍然保持传统形式。在思政教育中,教育话语未根据现实生活实际和大学生的接受习惯进行调整,且表现出一定的理论化特征,教育话语较为生硬,难以吸引大学生的关注,从而制约了思政教育效果的提升。
(四)校园文化建设落后,难以体现文化自信对思政教育的渗透
校园是大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活动场域,良好的校园文化不仅能为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提供优良氛围,还能使大学生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促进文化对学生的积极影响,推动思政教育效果的提升。但当前高校并未以文化自信相关内容充实校园文化建设,使思政教育在文化自信视域下提升教育效果缺乏良好的环境。一方面,当前高校校园环境建设落后,未体现新时代文化自信发展的诉求,优秀传统文化等元素尚未体现在校园文化中,且校园文化展现方式陈旧,无法吸引大学生主动参与,文化的育人作用也难以发挥。另一方面,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未与现代信息技术发展高度融合,高校思政教育网络平台尚未融入文化自信建设中,且网络信息技术发展带来的挑战冲击大学生的价值观,使其难以真正受到优秀文化的影响,进而使得优秀文化难以通过思政教育发挥育人作用,思政教育效果也难以提升。
三、文化自信视域下高校思政教育效果提升的对策
为应对文化自信视域下高校思政教育效果提升面临的阻碍,高校和思政教师应深入研究文化自信和思政教育的契合性,从教育内容、话语、环境等方面促进文化自信在思政教育层面育人作用的发挥,同时提升教师的文化自信水平并发挥其在教育中的主导作用,带领思政教育获得育人效果的提升。
(一)以文化自信充实思政教育的内容
在文化自信视域下提升高校思政教育效果,高校和思政教师要充实教育内容,以文化自信的多重内涵丰富思政教育内容,发挥多层面教育内容吸引大学生关注的重要作用,为教育效果的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首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广大高校开展思政教育的重要内容,思政教育中多种优秀思想道德品质都来源于优秀传统文化。在文化自信视域下,高校思政教育更应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并充实教育内容,使大学生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在日常生活实践中向古圣贤看齐,从而体现思政教育的实效。其次,从革命文化层面看,“近现代史纲要”是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通过向大学生讲解近现代史上中国革命的重要历程,使大学生了解我国当时所处的国际、国内环境,认识到无数革命先辈艰苦奋斗、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在文化自信视域下,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要深入研究革命文化与思政教育的融合性,从革命文化中发掘适合当代思政教育的优秀文化内容,并在思政教育中渗透相关文化,促进思政教育的文化性获得更大发展,从而更有效地发挥革命文化在思政教育中的育人作用。最后,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层面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我国社会发展进步的基础,是国家文化软实力获得提升的重要依据。高校思政教育要在文化自信视域下获得育人效果的提升,需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吸收相关文化育人的内容,把握正确的文化育人方向,为提升教育效果提供有效依据。在思政教育中融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内容,不仅可充实育人内容,还能使大学生接受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影响,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并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而展现思政教育的效果。综上,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层面丰富思政教育内容,有助于从多个角度吸引学生的关注,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发挥思政教育以文化人的重要作用,并使大学生在多种有益文化的熏陶下取得思想价值观层面的进步,从而使思政教育实现在文化自信视域下的效果提升。
(二)提升教师的文化自信,建设高素质的思政教师队伍
提升高校思政教育效果,离不开高素质思政教师队伍的引领。因此,在文化自信视域下提升思政教育效果,也需增强教师的文化自信,由水平高、内涵深厚的教师带领,高校思政教育才能获得文化育人效果的提升[5]。一方面,思政教师应从自我做起,强化自身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并自觉形成对中华文化的认同。由此,思政教师才能带领思政教育在文化层面获得一定的育人实效。这就要求思政教师要时刻关注我国文化的建设和发展,对党和国家提出的各种与文化发展相关的政策方针进行全面了解,同时深入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优秀传统文化内涵在当代的新表现有明确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对中华文化的深刻认同,自觉将文化自信相关内容融入思政教育中,发挥优秀传统文化对大学生的教育作用。另一方面,高校应对思政教师提供文化自信培育方面的培训,从外部强化思政教师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认知,并通过培训帮助教师形成文化自觉,带动其创新思政教育的文化内容,从多种层面吸引大学生对思政教育的关注。在培训过程中,高校要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当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丰富内容,向教师提供深入、系统的讲解,帮助其形成正确的认知;在培训方式上,高校要注意创新文化内容的呈现方式,提升教师接受培训的积极性,让教师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形成高水平的文化自信,并在思政教育教学中落实文化自信,引领思政教育育人效果的提升。
(三)转化教育话语,提升思政教育与文化自信的契合
话语是教育表达内容、达到教育效果的必需载体。高校思政教育要在文化自信视域下获得教育效果的提升,需以文化自信蕴含的深刻内涵和表现形式为依据,转化教育话语,促进思政教育与文化自信的内在融合,提高思政教育质量。第一,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话语要借鉴文化自信所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的话语,并将其与思政教育原本话语进行有机融合,从二者的融合中强化教育话语和文化自信的契合度,以思政教育话语实现以文化人。例如,在思政教育中,思政教师要科学运用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表达方式,将“仁义礼智信”“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等优良传统与当代思政教育的内容和话语表达进行结合,使优秀传统文化也有现代化的表达并发挥其独特的育人作用。第二,文化自信在当前社会中具有一定的现实性和实用性,这就要求高校思政教育话语要贴近现实生活,从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文化传递中得到话语转化的方向和依据。为此,思政教育者要在教育中运用与文化自信相关的具有现实意义的话语,通过现实生活中的相关话语解释教育内容,增强思政教育话语与大学生生活实际和文化自信的贴合和适应程度,从而使大学生在通俗易懂的话语中提升思政学习效果。此外,思政教育话语在进行转化时可借助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的支撑,从中得出与文化自信相关的话语表达,并动态化地分析当代大学生的学习特征、效果和需求,从而提升思政教育话语转化的针对性和精准性,为其以话语转化带动教育效果提升提供助力。
(四)创设优质校园文化,为思政教育效果的提升营造良好环境
以文化自信的视角提升高校思政教育效果,还需要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建设,将与文化自信相关的内容融入高校校园环境建设中,使大学生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熏陶,让大学生在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受到优秀文化的影响,为思政教育提供良好的校园环境,促进其教育效果的提升。为此,高校及思政教育工作者应重视校园文化的建设,在校园中积极创设与文化自信相关的活动,吸引大学生参与,带领大学生在各种文化活动中感受中华优秀文化的魅力并积极践行多种优良文化传统,从而使大学生在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中形成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及文化自觉。例如,高校可开展“国学知多少”“我感悟,我践行”“经典诵读”等多种活动,以丰富多样的活动形式吸引大学生参与,使大学生自觉学习优秀文化并在日常生活中积极践行,从而培育大学生的文化自信。此外,在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高校思政教育也要重视网络文化的建设,为大学生创设安全、和谐的网络文化环境,教会学生正确分辨网络中的信息,安全应对网络信息技术发展的新挑战。另外,高校还要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发展的新机遇,使网络成为思政文化育人的新型载体和平台,创设良好的校园网络文化环境。为此,高校可设置专门的思政教育网络平台,在网络平台中宣传文化自信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大学生随时接受主流文化、主流价值观的影响,从而助力思政教育在文化自信视域下实现教育效果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