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地方高校“双创”人才培养策略

2023-02-24梁华荣韦联桂赵锋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2023年23期
关键词:双创课程体系战略

梁华荣,韦联桂,赵锋

(1.广西财经学院 党委统战部,广西南宁 530003;2.广西财经学院 党委办公室,广西南宁 530003;3.广西财经学院 工商管理学院,广西南宁 530003)

在新时期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过程中,需要一批“双创”人才发挥支持作用[1]。地方高校开展卓有成效的“双创”教育、培养符合地方发展需要的“双创”人才,可为推动乡村产业建设发展定向输送更多高素质人才,扎实推动乡镇基层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等全面振兴。目前,地方高校在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双创”人才培养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无法精准契合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具体需求。高校应立足实际,制定优化策略,为新时期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高质量实施提供更多高素质“双创”人才。

1 乡村振兴战略与“双创”人才培养的耦合互动

“耦合(Coupling)”意指电路之间的能量传递[2],作为一种关系的思维方式,主要用来描述客观事物间一种特殊的动态关系,探究多系统之间的耦合发展关系,即两个及以上事物(系统)组成要素发生信息或能量互动、转移、交换、传递、影响直至有机结合,产生“1+1大于2”的合力倍增效应[3]。形成耦合的必要条件是因素间的互补性或共促性。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在人才资源方面的不足,及地方高校“双创”人才培养在此方面与其形成的互补性,为推动两者耦合互动提供了契机。

一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需要“双创”人才。随着各地乡村振兴局的挂牌成立、各地政府部门日益加大乡村振兴战略政策扶持力度,各类人才在乡村的发展空间越来越广阔,地方高校要抓住机遇,立足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对人才的需求,主动将人才培养目标、体系、质效及教育资源开发等与乡村建设发展对标,为乡村振兴美好蓝图的实现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二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推动“双创”人才培养改革。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与推进,乡村经济综合实力不断提升,带动了乡村经济社会整体发展,这也势必会对地方高校“双创”教育教学及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产生深远的影响[4]。地方高校要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实际需求,加快“双创”人才培养改革步伐,整合“专创”课程教育资源、深入推进校地校企合作、强化学生实践实训,帮助学生不断提升“双创”能力,以期更好地服务基层、助力乡村发展[5]。

三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促进“双创”人才更高质量就业。地方高校要立足乡村振兴战略,优化“双创”人才培养方案,紧密联系行业企业,与地方乡镇政府部门、农业合作社等合作对接,帮助学生挖掘更多接地气的“双创”实践项目及资源,让学生在全面感受乡村大踏步发展中获得更多实践体验机会,更好地了解基层对人才的需求,引导学生到基层就业[5]。

2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地方高校“双创”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自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各地掀起“科技兴农”“文化赋能”“帮扶兴农”热潮[6]。高校作为乡村振兴所需人才力量的主要输送渠道,应积极回应国家战略需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深化“双创”教育改革,加快培养乡村振兴战略所需的“双创”人才。但部分地方高校在“双创”人才培养方面还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定位不精准。部分地方高校“双创”人才培养中乡村振兴理念欠缺,为乡村振兴服务的定位不明确,导致师生对学校“双创”人才培养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认知不足。

二是内容不丰富。在调研访谈中发现:部分地方高校在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方面存在“双创”人才培养针对性不强、“双创”人才培养模式较为单一、“双创”师资力量不足、服务内容和途径相对单一等问题。

三是联动不充分。在调研访谈中发现:大部分教师对学校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校政企“双创”人才培养联动方面的满意度不高。部分高校没有组织相关学者和专业教师对乡村振兴战略等纲领性文件进行深入研究,也没有对“双创”人才培养乡村需求情况进行调研和及时反馈。同时,一些地方政府和企业没有充分认识到高校“双创”人才培养在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的作用,忽略了与地方高校的协同联动[7]。

3 基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地方高校“双创”人才培养策略

基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地方高校“双创”人才培养策略是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结合地方高校“双创”人才培养实际特点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际需求,审时度势、因地制宜、实事求是,提出的“双创”人才培养的方式和方法。综合前述分析,结合地方高校“双创”人才培养实际,提出基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地方高校“双创”人才培养的策略。

3.1 优化“双创”人才培养顶层设计

地方高校要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问题,做到因时而动,立足服务方向,根据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要求优化顶层设计,培养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契合的高素质“双创”人才[8]。要主动拓展和建设与农村发展对口的涉农学科专业,强化本土化专业建设,深挖课内、课外“双创”能力拓展两大课堂,将校内教育资源与当地自然资源有效结合,建立一套可操作性强的本土化的农科教相结合的专业发展模式,培养多元化的“双创”人才[9-10]。要通过成立乡村振兴学院、乡村振兴创新班、乡村振兴创业实验班等,加强校地、校企、校乡合作,采取“订单式”的联合人才培养方式,在乡村设立实践基地,将课堂开在田间地头,把论文写在乡村广阔的大地上,形成“校内+校外”“田内+田外”的富有特色的“双创”教育教学模式,让学校“双创”人才培养更符合实际情况[6]。

3.2 建构“双创”人才培养多元课程体系

地方高校应结合乡村发展的特点,以培养学生“双创”能力为主线,着力建构基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四层次”“双创”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一是设置“双创”通识课程体系,让学生认识“双创”,掌握创新方法、创业理论,培养其“双创”基础知识和能力;二是设置“双创”能力和意识课程体系,培养学生乡村“双创”意愿和创新性思维;三是设置乡村“双创”专业指导课程体系,提升学生“双创”能力及政策解读能力,指导他们结合乡村经济特点和地域特色,选择和设计适合当地实际情况的“双创”项目[11];四是设置乡村“双创”专题培训和实践课程体系,培养学生在乡村开展“双创”项目的融资能力和创业实践能力。“四层次”课程体系支撑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形成知识与能力共生、应用与创新协同的新型“双创”人才培养模式。

3.3 打造个性化“双创”人才培养生态圈

针对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出的新要求,地方高校要深化“双创”人才培养机制改革,改变传统以分数作为评判标准的模式,采取由“双创”形成性评价、达成性评价、教学监督及实践性评价等构成的多元评价体系,在此基础上持续完善“校内+校外”“课堂+课外”互动循环评价考核系统,量化学生参与“双创”项目的学时,折算成学分,实现“双创”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让有“双创”潜质和意愿的学生充分发挥创业潜力。要制定个性化育人方案,学生入校后根据兴趣、专业等组建兴趣小组,由“双创”导师提供指导,并根据不同专业、年级学生发展需求,以“双创”项目、学科竞赛、科学研究、发表论文作为抓手,鼓励学生参与活动,通过阶段化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12]。

3.4 挖掘“双创”人才培养可持续发展资源

地方高校要挖掘一切有利的校内资源和优质校友资源,不断壮大“双创”师资力量,加强对学生“双创”意识、“双创”知识、“双创”思维及“双创”技能等的培育,强化“双创”能力、行为习惯养成、团队协作及人际交往能力等方面的训练[13]。要善于拓展校外资源,借助社会或企业资源,充分发挥乡村资源优势,主动引入乡村“双创”项目,在乡镇设立“双创”实践基地、孵化园等,帮助学生“双创”实践项目落地,激发他们开展乡村“双创”实践的动力[14]。要加强与乡镇企业、地方政府、社会服务组织、科研院所、涉农电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的对接,打造区域联盟,合作成立资源库、乡村建设试验基地、“双创”平台,促进资源整合、推动开放共享,形成多元合作、纵向贯通的“双创”人才培养体系。

4 结语

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施,亟需高素质“双创”人才,作为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所需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地方高校与乡村的地缘优势最明显,有责任面向乡村振兴战略培养“双创”人才。作为培养“双创”人才的排头兵,地方高校应认真解构乡村振兴战略对“双创”人才的需求,优化“双创”人才培养顶层设计、建构多元“双创”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打造个性化“双创”人才培养生态圈、挖掘“双创”人才培养可持续发展资源,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施。

猜你喜欢

双创课程体系战略
精诚合作、战略共赢,“跑”赢2022!
高淳区以侨联双创基地 助推“双创”孵化成长、孕育未来
“双创”浪潮方兴未艾
战略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战略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双新双创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