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字经济时代地方本科院校新商科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2023-02-24李华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2023年23期
关键词:商科教学资源课程体系

李华

(九江学院 经济学院,江西九江 332005)

当前,以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为驱动的数字经济蓬勃发展,已成为国家经济提质增效、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与此同时,社会生产方式、商业经济业态、商业运行模式等都随之发生新变化,这些新变化促使高校重塑商科人才培养新范式[1-3]。商科在市场经济的变化中不断丰富和发展,即使是在“技术为王、创新为本”的新时代,商科人才在社会经济发展中也具有重要作用。我国高等教育全力推进“四新”建设,以新文科理念为指引开展经济和管理类教育,新商科概念应运而生[4-6]。

1 牢固树立数字经济时代新商科人才培养的新思维

1.1 突出与数字经济发展需求的新融合

面对数字经济蓬勃发展的新形势,传统商科教育范式已难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紧密契合数字经济发展的新要求是加强新商科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在新的发展形势下,新商科教育要与社会各个层面如新技术、新商业模式、新国际环境、新政治环境、新生产方式等充分融合[7],实现教育方式、过程、目标、资源、内容等的全方位优化。学科交叉融合并非简单地为商科学生开设诸如人工智能、区块链、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课程,而是要更加务实地对传统商科进行学科重组交叉,在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等新技术与商科课程的持续融合过程中,为学生提供综合性跨学科教育。

1.2 锚定商科人才能力培养的新方向

面对数字经济发展带来的新挑战,新商科人才的知识结构、能力构成都亟须重构。地方本科院校要系统分析数字经济时代商科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变化趋势和培养定位,强化人才培养方案的顶层设计[8-10]。通过商科知识与信息技术的充分融合,引领学生适应数字经济发展的新变化,教会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挖掘、加工、分析、配置数据资源,使学生具备数字贸易、数字金融、数字营销、数字管理等方面的专业能力,为国际贸易、金融、营销、管理等商务活动和产业发展赋能,将学生培育成适应行业企业数字化转型需求、在商务领域具有一定核心竞争力的商务人才。

2 地方本科院校新商科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2.1 课程体系未完全契合新商科人才培养需求

面对数字经济发展对商科人才知识储备、能力素养要求的变化,必须加强商科专业培养方案中课程设置的多元化,尤其是注重培养学生对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运用能力。但是,一些地方本科院校囿于师资力量、办学资源等条件,课程设置与企业、产业的实际需求脱节,课程体系未能实现商科专业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的深层内在关联和深度融合,而只是简单地讲授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未将其充分融入课程体系,未构建模块化课程或课程群。

2.2 教学方式不灵活,未充分激发在校生的学习热情

商科是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对教师的实践能力要求较高。部分地方本科院校教师缺少实践经验和对跨学科知识的融通能力,尤其是在数字经济蓬勃发展的背景下,缺少具有数据应用、信息技术和商科背景跨学科知识运用能力的教师。教师知识储备不足,影响了教学设计的多样化,参与式、讨论式、交互式、个性化等教学方式无法顺利实施,这种“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过度强调知识传授,相对忽视了对学生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学生中心地位未得到充分彰显。

2.3 优质教学资源不足,难以满足学生对高阶知识与能力的需求

一方面,优质理论课程教学资源供给不足。现在地方本科院校的课程多为本校教师授课,学生对课程、学习进程、学习方式、学习资源的自主选择空间相对有限,课程“两性一度”的标准也难以完全实现,未能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同质化知识供给导致部分学生对专业知识兴趣不浓,学习动力不足。另一方面,优质实践教学资源供给不足。除了校内模拟仿真实验室之外,学生集中实习、实践的机会仍相对不足,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程度不深,一些专业竞赛、项目训练和科研训练等实践活动的覆盖面有限,创新教育受益面不宽。

3 构建“学-研-用”贯通融合的新商科人才培养路径

3.1 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在培养方案的制定与修订过程中,地方本科院校应主动适应以数字经济为主导的经济发展新格局对人才的新要求,要与商务管理部门、实体企业以及往届毕业生广泛沟通,立足学校培养方案,重点优化原有商科的核心课程体系,增加体现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商科知识融合的课程群模块[11-12]。同时,根据院校专业特色开设特色专业方向课程,以多元化的课程体系实现从传授知识和技能到培养学习和创新能力的转变,不断提高人才培养与地方经济发展的匹配度。

3.2 推进产教融合,集聚优质教育资源

(1)多元化培育和聚集“双能型”师资[13]。重点针对高校教师缺乏行业企业实践经验的问题,通过创新高校与企业、政府等部门的人才互访互聘机制,从校外相关行业聘请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领域的企业家、工程师担任客座教授、行业导师等,将行业新知识、新成果、新要求、新趋势等及时融入高校专业课程教学,通过建设专兼结合、跨界融通的新商科师资队伍,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提升专业课程学习与职业岗位需求的匹配度。

(2)打造一流“金课”课程群,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建共享[14]。地方本科院校要紧扣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布局,模块化设计专业课程体系,积极开发课程标准较高、授课方式灵活、课程内容互补的专业课程群。比如,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利用虚拟仿真将进出口贸易谈判、报关报检、银行结算等职业工作场景转化为数字化模拟应用场景,形成课堂物理空间和网络空间结合的“教学双空间”,实施了混合式教学、情境教学、翻转课堂等教学模式,解决了实践教学开展困难的问题。

(3)打破校企边界,多维度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多年来,院校在国际经贸人才培养中积极探索与海关、外贸港口、综合保税区、外贸企业等的合作,以充分利用校外优质资源,以及校内高仿真实验室、大学科技园、创业展厅等资源,构建多元融合的协同育人社区,缓解创新实践教学资源不足的问题。因此,在专业建设中,地方本科院校要充分彰显新形势下新商科专业实践性强的特点,多途径强化学生在商务领域的实际业务能力、产品拓展与市场研判能力、商业纠纷解决能力等。

3.3 探索“学-研-用”贯通融合的“课程+”育人模式

坚持“教师为先、教学为要、课程为基、学生为本”的根本导向,遵循“学-研-用”理论与实践贯通融合的基本思路,大力开展课程供给侧改革,将强化课程育人作为培养商科学生创新思维和核心职业能力的主渠道之一。

(1)有序推行混合式教学模式。其一,在学习通等网络教学平台强化线上教学资源的搜集、整理和推送,国家精品课程等优质课程资源的运用等,高质量完成专业核心课程理论与知识的传授。其二,将线下教学作为学生核心商务能力培养的重要环节,开展“接力教学”“双师同堂”“多师同堂”等教学改革。课堂教学中突出多视角结合,根据学生特点、社会经济发展趋势、前沿问题、热点问题、科研项目等,广泛采用互动式、问题式、项目式教学,将重大热点问题及时以专题形式呈现给学生,激发学生主动思考,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

(2)大力推行“课程+”育人模式。围绕“教、学、训、赛”等实际教学活动重组教学资源,在传统“教-学”基础上衍生出“课+赛”“课+练”“课+研”“课+用”等模式,课堂上恰当引入案例,完成知识传授,课下通过实践应用(竞赛、见习、调研、科研、项目训练)深化知识运用。引导学生通过参与教师科研、“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大学生创业计划训练项目、课外专业竞赛等不同形式的“以赛促学”“以研促学”等实践活动,实现理论与实践知识的深度融合应用,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课内实践、科研实践、创新创业实践实现多层次实践能力培养,有效提升学生综合应用能力与创新实践能力。

猜你喜欢

商科教学资源课程体系
新商业模式下新商科通识课建设的思考和探索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初中语文数字化教学资源应用探索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
初探教学资源开发的系统思维
商科院系建立咨询委员会的思考
应用型本科院校商科教学改革与实践
临床实验教学中教学资源的整合优化与应用
基于商科人才培养的通识教育课程建设之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