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成长道路对当代青年的启示
——基于习近平成长历程系列采访实录的分析视角

2023-02-24肖扬伟

内蒙古电大学刊 2023年6期
关键词:梁家实事求是群众

肖扬伟

(赣南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西 赣州 341000)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国家事业兴旺发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重视青年工作,关心青年成长,对青年一代寄予殷切期望。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发出号召,希望广大青年立志成为“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1]的新时代好青年。青年是整个社会中最富朝气、最富梦想、最富创造力的力量,是实现我国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主力军。《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习近平在正定》《习近平在厦门》《习近平在宁德》《习近平在福州》《习近平在福建》《习近平在浙江》《习近平在上海》等八部采访实录,生动地记录了习近平总书记成长的道路,深刻展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崇高的品格,为广大青年成长成才提供了诸多有益的经验与启示。广大青年要学懂弄通采访实录,从中汲取丰富的精神养料和前行力量,努力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坚定执着追理想

理想是对社会和发展目标的向往和追求,信念体现为实现理想过程中的意志力。理想信念是相辅相成的统一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理想指引人生方向,信念决定事业成败。没有理想信念,就会导致精神上‘缺钙’。”[2]理想信念具有强大的精神力量,有了坚定的理想信念,就能经得住各种考验,才能走得稳、走得远;没有理想信念,或者理想信念不坚定,就难以经受风吹浪打,容易滋生各种私心杂念,关键时刻还可能临阵脱逃。

青年应当志存高远。1969年初,不满16岁的习近平响应国家“知识青年到农村去”的号召,主动报名来到了陕北革命老区插队。在七年的知青岁月中,青年习近平眼光所及都是荒凉而又沟壑纵横的大山,多数群众过着贫困的生活,正所谓“肥正月、瘦二月,半死不活三四月”,家家都是“糠菜半年粮”,大山阻隔之下的村民知识文化水平普遍偏低,精神生活极度贫乏。村民的这种生存状况对青年习近平的心灵触动极大,他萌生了一个最朴素的理想:“我很期盼的一件事,就是让乡亲们饱餐一顿肉,并且经常吃上肉。”[3]在梁家河艰苦的劳动之余,习近平阅读了大量的马克思主义文献,经过一番批判性的思辨,进一步明确了自己的选择和理想,“最后感到只有社会主义能救中国,共产主义理想是伟大的,要做一个优秀的共产党员”[4]。离开梁家河时,经历七年岁月磨砺的习近平把实现理想与未来的职业联系起来,“今后如果有条件、有机会,我一定要从政,做一些为老百姓办好事的工作”[5]346。为老百姓办好事,与今天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的“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一脉相承,是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表现。

青年要在苦干实干中实现理想。理想若是停留于坐而论道,就会变成空想。时任厦门市副市长的习近平在给大学生朋友张宏樑的毕业临别赠言中写下“志存高远,行循自然”八个字,并交代“这八个字,你要好好体会,立志的同时,要务实、要实干”[6]200。务实肯干、埋头苦干是习近平对青年的期望,也是他成长经历的经验总结。在梁家河,为了改善当地百姓的生活,青年习近平从零开始,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带领村民打淤地坝、修村道、办夜校、办铁业社和缝纫社、办沼气、打水井,“虽然很苦很累,但他不在乎,他真心实意想为梁家河做一些事情”[5]187。清华大学毕业后,习近平在中央军委办公厅工作了三年,毅然选择去基层工作,许多人对此不理解,习近平淡然地说:“只想着过舒适的生活,是平庸的追求。我是准备入‘苦海’的。”[7]21在河北省正定县,习近平根据正定的区位优势,提出了发展“半城郊型”经济的路子,开了全省“大包干”的先河,实行科技兴县、工业兴县、人才兴县、旅游兴县,奠定了正定县经济起飞的基础。在厦门,习近平引用孙中山的“不要立志做大官,而要立志做大事”勉励自己,他跑遍厦门全岛调研,制定了厦门市未来15年的规划,提出“提升本岛,跨岛发展”的战略,成立厦门经济信息中心、治理筼筜湖、建同安兴建银城啤酒厂,“不管大事小事,只要是组织决定的,他就尽力去干,而且能把事情干好”[6]7。领导福建全省工作时,习近平响亮地提出要牢记政府前面的“人民”二字,建设“生态福建”“数字福建”,在全国率先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推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治理“餐桌污染”,“只要有利于福建发展、有利于民生的事项,他都认真抓”[8]。他被老百姓亲切地称为“百姓省长”。广大青年向习近平总书记学习他坚定执着追理想的信念,就要树立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既怀抱梦想,又脚踏实地,将理想信念化为服务人民的实际行动,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实践中贡献青春力量、书写青春篇章。

二、实事求是闯新路

实事求是的最初含义是对典籍或文献的真假对错做严谨的甄别,后发展为做人和治学的一种态度和价值观。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是贯穿中国共产党全部理论的生命线。早在延安时期,毛泽东就对实事求是有过精辟的论述,他指出一些同志不了解下情却担负领导工作,这是一种“异常危险的现象”,倡导共产党员要成为实事求是的模范。要做到实事求是,前提是要深入实际,了解实际,而调查研究就是了解实际的最好方法。毛泽东指出:“要了解情况,唯一的方法是向社会做调查,调查社会各阶级的生动情况。”[9]789他还指出了要做好调查研究要眼睛向下,不要昂首望天;要开调查会,不要道听途说。勇闯新路和实事求是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实事求是是勇闯新路的前提和基础,勇闯新路是实事求是在实际工作中的具体体现。

青年应当深入实际,做到实事求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有实事求是的态度才能重视深入实际、了解实际。要了解实际,就要掌握调查研究这个基本功。”[10]在梁家河插队的七年,习近平同那里的群众吃住在一起、想在一起、干在一起,对基层的情况有了深入的了解,这对他以后的人生之路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习近平曾说过,七年的知青生涯最大的收获是“让我懂得了什么叫实际,什么叫实事求是,什么叫群众。这是我获益终生的东西”[5]401。只有深入实际才能懂得什么叫实际,习近平在梁家河发现,与我国的南方和东北草木茂盛不同,陕北森林覆盖率低,树木稀少,农民烧柴都是一个很大的生活难题。为此,他不远千里前往四川学习沼气技术,带领村民办沼气,以解决村民“烧柴难”的问题。到正定县工作后,习近平通过调查研究了解到正定是一个“高产穷县”,每年上交给国家的征购粮达到3800万千克,老百姓却吃不饱。得知情况后他力主向上级反映,县委班子其他成员怕犯错误而加以阻拦,习近平据理力争:“实事求是是我们党的光荣传统,怎么会犯错误?”[7]6最后他做通了班子成员的工作,如实向上级反映了基层的真实情况,使正定的征购粮减少了1400万千克,1年就彻底解决了农民的温饱问题。针对福建省宁德地区百姓希望修通福温铁路、开发三都澳港口、撤地建市的“三大目标”,习近平在1个月之内调研了宁德所有的9个县市后,给一下子想抱“金娃娃”这种不切实际的想法浇了一盆冷水,提出了“弱鸟先飞,滴水穿石”的思想,指出宁德的发展不能有超越现实的想法,而要根据这个地区的实际情况,一步一个脚印做事情。习近平到上海后,面临着开好市第九次党代会的任务,时值陈良宇案件发生不久,在党代会的报告中对过去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些提法如何处理的问题,考验着新领导班子的智慧。习近平坚持实事求是,指出过去一些好的提法、做法还要继续坚持,不能因人废言,在上海市党代会报告中沿用了“大力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提法,党代会成功召开,通过党代会达成了共识、凝聚了人心、振奋了精神。

青年要敢闯新路、敢于创新。习近平总书记盛赞青年“是社会中最有生气、最有闯劲、最少保守思想的群体,蕴含着改造客观世界、推动社会进步的无穷力量”[11]。无论身处何处、担任何职,习近平都敢闯敢试、勇于创新。在梁家河插队时,习近平在《人民日报》上看到四川推广沼气的新闻,自然想起了在陕北办沼气,但当时一些村民认为陕西和四川的气候和土质不一样,在陕北办沼气难以成功。习近平没有退缩,设计施工,经过不断实验,终于建成了陕西第一口沼气池,打破了“沼气不过秦岭”的谬言,因为此事他还被授予延川县“先进青年”称号,成为全县青年学习的榜样。20世纪80年代初,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还没有大规模推开,习近平顶住压力在正定县积极推行“大包干”制度,开了河北省“大包干”的先河。为了给正定招揽人才,他制定了“人才九条”,其中一些条款在当时是比较超前的,比如把出身不好的、社会关系复杂的、过去犯过错误已经改正的人都纳入“人才”范畴。有的报纸怕犯错误都不敢登载“人才九条”,后来在《河北日报》上登载后,正定县在短时间接到1000多封来信,当年引进人才374人,为县域的发展奠定了人才基础。在福建,为了方便群众办事,习近平实行全国首个一条龙服务的“一栋楼办公”,提出“马上就办、真抓实干”,设立“12345便民服务平台”,总结和提出了“晋江经验”,极大地提升了行政效率,方便了群众办事。2000年习近平提出建设“数字福建”的时候,电脑和互联网还未普及,不少人没有听过这个概念,他坚持建设“数字福建”,开启了福建省信息化建设的序幕。广大青年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实事求是闯新路的精神,就是要坚守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观点,善于调查研究,要眼睛向下、脚步向下,经常深入实际、了解实际,既要“身入基层”,也要“心入基层”,到基层听真话、察实情、解决真问题。要敢闯敢干,始终保持初生牛犊不怕虎、越是艰险越向前的勇敢刚毅,在建设强大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写下壮丽的青春篇章。

三、艰苦奋斗攻难关

艰苦奋斗,是中国共产党这个百年大党代代传承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基。我们党从小到大、由弱变强,不断创造一个又一个奇迹,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离不开艰苦奋斗的精神和作风。井冈山的红米饭南瓜汤、南泥湾的金黄稻浪、兰考的泡桐、林州的红旗渠、深圳的拓荒牛,无不见证着中国共产党艰苦奋斗的光辉历史。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全党同志“务必谦虚谨慎、艰苦奋斗”。在党的二十大结束后瞻仰延安革命纪念地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党同志要大力弘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无论我们将来物质生活多么丰富,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一定不能丢。”[12]

青年要艰苦奋斗。奋斗是青春最亮丽的底色,有信念、有梦想、有奋斗、有奉献的人生,才是有意义的人生。习近平的艰苦奋斗精神,首先来自良好的家风家教。习仲勋经常对孩子们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和艰苦朴素教育,习近平曾深情地回忆:“我们本身平常穿的衣服,且不说补丁摞补丁,而且都要穿兄弟姐妹的衣服,哥哥的交给妹妹,妹妹的交给弟弟,我比较惨的就是上面有四个姐姐,只有一个哥哥。”[4]当年,不满16岁的习近平从繁华的京城来到贫瘠的农村,继承了父亲艰苦奋斗的作风,顺利地度过了跳蚤关、饮食关、生活关、劳动关、思想关,干起活来从不惜力,从刚开始每天拿6个工分到后来每天拿相当于壮劳力的10个工分,成为种地的好把式,学会了捻毛线、缝衣服、缝被子、腌酸菜等生活技能,还经常自称是“老陕”。在正定,习近平常穿一身半旧的绿军装,盖一条半旧的军被,垫一条打了多处补丁的褥子,10多平方米的办公室仅有一张桌子、一个文件柜、两条凳子、一张床板、一个暖水瓶、一个电灯泡。他在机关食堂与其他工作人员一样排队打饭,下乡的时候经常骑着一辆半旧的二八自行车,调研时在乡镇食堂用餐,粮票、饭费都是如数缴纳。县委常委会议事,很多时候都是选择大家下基层回来后的晚上时间,“大院的晚上,最后灭灯的总是他那扇窗户”[7]256。习近平赴厦门市工作的第一天正巧赶上他的生日,餐桌上没有生日蛋糕,就上了海蛎煎、炒面线、土笋冻等几个厦门特色菜。他和彭丽媛结婚时没有办酒席,与几位同事到外面吃了个便餐代替了结婚仪式,同事到他家去闹洞房,才发现习近平家里连多余的水杯都没有,“他们夫妇自己喝水有两个茶杯,又拿出刷牙的两个茶杯,还有两个碗,这才凑齐了六个”[6]30。

青年要勇于攻坚克难。艰苦奋斗不是响亮的口号,而是要在克服种种困难、完成各项工作、履行每项职责的过程中见精神。为了增加梁家河的田地,习近平做通了村民的思想工作,带领村民打淤地坝,“近平在打坝期间,更是付出了全部的热情和精力,他白天晚上,起早贪黑,用现在的话说就是‘白加黑’‘五加二’,把精力都放在这个工程上了”[5]219。最后形成了梁家河最好、最平整,也是最便于灌溉的田地。为了解决梁家河的喝水问题,习近平和村民一起在寒冷的冬天挖井,打了很深才开始冒水,习近平的双脚踩在冰冷刺骨的井里挖泥土和石头,一直干到累得不行了才换人,腿都冻伤了,经过半个多月的艰苦劳动,挖了30多米深的水井,直到现在梁家河的村民还在喝这口井的水。习近平到宁德工作后,发现各地都存在干部违规建房现象,他认为这种不正之风对党内和社会都会形成负面影响,下决心惩治这种“马路边的腐败”,当时涉及的干部有200多名,甚至不乏他身边的干部。在整治干部违规建房的过程中遇到了很大的阻力,甚至还有人质疑他来宁德不抓经济反而先得罪了不少人,但习近平态度非常坚决,他说:“利用职权占用公共用地,给自家盖房子,还怎么取信270万闽东人民?”[13]习近平用了一年多时间,处理了一大批领导干部,及时刹住了这股歪风。20世纪90年代初,福州市的房子有百分之七八十采用木板搭建而成,房子漏风严重、蚊虫多,为此老百姓常用报纸把屋子糊起来,福州也被称为“纸褙福州城”,一旦遇上闽江江水泛滥或者火灾,房子很容易被冲垮或烧毁。为了解决百姓的居住问题,习近平一方面加高加固防洪堤,一举解决了千百年来的洪水泛滥问题;另一方面对棚户区进行改造,重建新房,极大地改善了百姓的居住条件。广大青年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艰苦奋斗攻难关的精神,需要明白无论什么时候艰苦奋斗的精神都不能丢,要主动到条件艰苦的基层、国家建设的一线、项目攻关的前沿,经历摔打、磨砺意志、增长才干。

四、依靠群众求胜利

一切依靠群众,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也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要求。我们党来自人民、依靠人民、服务人民。自成立以来,党就把自己的宗旨定位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与人民休戚与共、生死相依,没有任何自己特殊的利益”[14]。依靠群众,要在思想上尊重群众,在感情上贴近群众,在工作中融入群众。依靠群众,要求广大青年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主动为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想办法、出主意。

青年要自觉拜群众为师。延安时期,毛泽东曾谦虚地说自己对中国事情和国际事情还只是一知半解,因此,“和全党同志共同一起向群众学习,继续当一个小学生,这就是我的志愿”[9]791。人民群众是历史的推动者,人民群众中蕴含着无穷的智慧。习近平刚到梁家河的时候,一开始思想上还没有转过弯,没有树立起群众观念。他到北京探亲期间,姨夫用自己学生时期参加“一二·九”运动的亲身经历告诉习近平,一定要依靠群众才能打开局面。习近平听从了长辈的教导,回到梁家河后,主动向当地村民学习,与他们打成了一片。他居住的窑洞逐渐成为梁家河的中心,村民愿意听习近平摆书场、讲古今中外的故事。习近平曾回忆在梁家河的心路历程:“我只是开始感到惨,但是当适应了当地的生活,特别是和群众融为一体时,就感到自己活得很充实。”[15]正是因为习近平虚心向群众学习,真心实意为群众办实事,得到了群众衷心拥护。他在梁家河入了团、入了党,还被选为村党支部书记。到正定后,习近平既向高层次人才学习,也向普通群众学习。为了借助“外脑”发展正定县,他聘请了包括华罗庚、于光远在内的50多人为正定县顾问,每个乡镇都请了专家担任顾问,请他们为正定的发展出谋划策,正定的“半城郊型”经济发展模式就是习近平和经济学家于光远经过反复讨论提出来的,这种发展模式是根据正定靠近石家庄的优势,“投其所好,供其所需,取其所长,补其所短,应其所变”[7]127,大力开展多种经营,综合发展农工商业,使正定经济走上了快车道。为了了解正定县西兆通村的棉花试验田的情况,习近平骑着自行车直奔田间,在试验田里,他问种植技术,问田间管理,问疾病防治,“方方面面问了个‘底儿掉’,考察得特别仔细。考察完,他自己骑车就走了,也没在我们这里喝一口水,吃一口饭”[7]351。宁德的古田县是一个山区县,如何利用山区优势发展食用菌产业是习近平非常关心的事,为了了解相关情况,习近平来到生产基地,仔细查看食用菌装料、杀菌、接种、培养,了解食用菌新品种的生产、加工和销售等情况。在调研的过程中,习近平提醒相关部门要关注食用菌发展过程中的“菇林矛盾”,处理好食用菌的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重视食用菌的科研,把食用菌产业做大做强、做出特色。

青年要认真倾听群众的呼声。始终与群众同呼吸共命运,是我们党的初心所在,也是党的光荣传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都要站在群众的立场上,通过各种途径了解群众的意见和要求、批评和建议,真抓实干解民忧、纾民怨、暖民心。”[16]在梁家河,习近平白天和村民一起劳动,亲身感受革命老区的贫瘠和落后;晚上,他给村民讲书本上的知识、讲外面的世界,同时非常注意倾听村民的声音,“近平不光是给我们讲,他也向我们打听农村的情况,农活怎么干,庄稼怎么种,村里各方面情况他都问得很细,我们也都乐于给他讲”[5]186。在与村民共同劳动、生活和交流的过程中,习近平对村民的所思所想了然于胸,决心为改变梁家河的落后面貌而努力。在正定,习近平采取各种方法倾听群众呼声:有下基层调研、开展问卷调查、批阅群众来信、办公室开门接访、在大街上摆桌子现场接访等各种方式。习近平写信给正定县的四大班子领导,要求每年要花三分之一的时间到基层搞调查研究,并指出调研的方法和重点,“到基层调查,要一下到底,亲自摸情况,直接听反映,寻求‘源头活水’”[7]68。习近平在福州制定了城市未来发展的3年、8年、20年的发展规划,简称 “3820”工程,在编制规划前,他进行了深入的调研,广泛听取群众的意见,经过“万人答卷,千人调研,百人论证,十易其稿”,编制了《福州市20年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设想》,成为福州市未来20年发展的纲领性文件。习近平积极推动“四个万家”:进万家门、知万家情、解万家忧、办万家事。其出发点就是要求干部深入基层倾听群众呼声,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广大青年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依靠群众求胜利的精神,就要站稳人民立场,自觉培育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主动到基层和人民中去建功立业,同亿万人民一道同舟共济、顽强拼搏,在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中贡献青春力量。

青春孕育无限希望,青年创造美好明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国梦是一场历史接力赛,当代青年要在实现民族复兴的赛道上奋勇争先。”[17]当代青年生逢其时、重任在肩。

猜你喜欢

梁家实事求是群众
关于后真相时代秉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思考
实事求是是“最大党性”
多让群众咧嘴笑
A new diagnosis strategy under the PMC model and applications①
“实事求是”定乾坤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梁家河岁月
梁家河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