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实践路径研究

2024-01-11郭赟

内蒙古电大学刊 2023年6期
关键词:英语课程育人思政

郭赟

(内蒙古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22)

2012年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2016年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课程思政”的教育理念,强调高等教育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各学科协同育人。2020年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规定所有高校、所有专业需根据不同课程的特点和育人要求,科学设计课程思政教学体系,有针对性、有侧重点地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将育人功能有机融入各类课程的教学,实现“课程门门有思政,教师人人讲育人”,切实提升立德树人成效。[1]大学英语作为一门公共必修课,教学周期长,覆盖面广。落实课程思政和英语教学有机融合、优化育人路径并发挥育人优势,既是新时代大学英语课程建设的主要目标,也是培养高水平复合型人才的重要保障。

一、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意义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语言教学过程自然成为文化传承、价值塑造、思想引领的关键环节。作为新时代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环节,大学英语教学绝不能仅仅从国外“拿来”或“移植”,而是需要坚定中国立场,对语言背后蕴含的思想价值进行甄别,[2]鼓励学生借助英语准确认识世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助力我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因此,大学英语课程在学生思想价值塑造、人格健全完善,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升复合型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我国国际传播力及大国影响力等方面均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首先,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是全面落实新时代我党教育方针的体现。党的二十大报告第八部分《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中明确提出要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以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是当今外语教育的首要责任。深化青年学生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夯实文化自信、实现文化自强也就成为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重要目标。

其次,课程思政建设是新文科建设背景下大学英语的新使命。教育部副部长吴岩在推进新文科建设主题大会上强调应深化对文科内涵的认识,促进文科国际化,培养更多了解外国文化、具有国际视野、坚定中国立场、富有家国情怀的国家急需人才。大学英语是高校文科专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助力学生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形成国际视野方面起关键作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价值观引领作用将成为推进构建世界水平、中国特色文科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保障。[3]

再次,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是新时代外语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大学英语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就工具性而言,大学英语课程是基于中学英语教学的拓展,旨在进一步提升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使其能够在公共场合进行良好沟通;就人文性而言,语言学习的核心目标之一便是了解外国社会及文化,增进对不同文化的理解,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促进文明交流互鉴。[4]大学英语课程的这一定位与性质,直接决定大学英语教学应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内化和能力提升之中,帮助学生扩充语言知识储备,提升语言综合能力,同时培养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力及认同感,强化价值引领。[5]

最后,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是协同育人机制下外语课程的新优势。英语作为一门文化碰撞最为激烈的学科,课程中常会涉及中西方文化差异甚至冲突。大学英语教学肩负培养大学生文化鉴别能力及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任务,主要教学目标之一就是帮助学生了解中外不同的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在对其他国家文化及价值观比较分析的同时,加深对我国文化的理解,提升跨文化传播能力及批判性思维能力,促进文化互鉴,形成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6]

二、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大思政”育人格局下,课程思政融入大学英语教学的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已成为国内英语教学研究的热点之一。然而,目前大学英语教学中仍然存在思政育人脱离专业教学、思政教学生搬硬套的现象。[7]这一问题的产生既与大学英语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有关,也受到课程特点、评价方式等其他方面因素的影响。

(一)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相对欠缺

首先,课程育人价值的认知敏感度低。由于专业所致,部分英语教师长时间受到西方社会文化及价值观熏陶,缺乏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未能充分认识到英语课程的育人功能及其在提升我国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方面的关键作用,导致教学中片面夸大西方制度的优势,无法推进文化交流互鉴。其次,思政元素的分析挖掘能力需要加强。受学科特点影响,大学英语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多具有内隐性,有时需要教师进一步重构教学内容,才能将蕴含其中的思政元素挖掘出来,实现思政育人。然而部分教师由于无法准确把握英语课程思政的内涵和外延,对课程思政理解片面,无法将价值引领与学生实际学习生活紧密结合,导致语言教学中遗漏了重要的育人时机。再次,课程思政的教学组织能力亟待提高。虽然目前各大院校都十分重视课程思政学习与研讨,但部分教师对课程思政内涵、实施路径、效果评价等仍缺乏准确而科学的把握,导致课程思政教育缺乏明确目标,素材挖掘与融入多有主观随意性,教学方法不够丰富适切,出现课程思政“硬融入”“表面化”的现象。[8]最后,大学英语教学多以文化对比为视角融入思政教育,形式比较单一,且很多教师仍沿用说教式灌输价值观,无法结合学科特点、学生兴趣将思政元素融入教学内容,未能实现大学英语教学和课程思政育人的深度协同。

(二)英语学科客观属性加大课程思政的融入难度

语言是文明与文化的载体,语言学习的过程就是与外国语言文化不断接触、对外国文明逐步加深了解的过程。大学英语教学不能仅停留在语言现象或者语音、词汇、语法等表层结构上,更应该成为学生了解外国文化及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因此,教学过程中如果缺乏有针对性的引导及批判性思考,学生将极易受到外国文化的影响与渗透,对外国的价值观甚至意识形态产生认同感。尤其是近年来随着传播媒介的不断更新及社交媒体的广泛应用,西方一些国家开始利用各种手段对我国进行文化渗透,如通过电影电视、音乐等娱乐产业以及服饰、餐饮、电子产品,传播西方生活方式及思维理念,输出其价值观念,解构中国文化根基,使得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不良观念在我国年轻人中有所蔓延,导致他们对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怀疑,无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民族自豪感。因此,如何有效利用英语学科特殊的客观属性促使大学英语课程的人文性、思想性与工具性结合,进而将学生培养成为兼具家国情怀和国际视野的新时代英语复合型人才,就成为英语课程思政建设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三)课程思政评价体系亟待健全完善

随着课程思政建设的不断深化,育人目标已与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并列成为大学英语课程的重要目标。针对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目前基本已构建科学有效的评价体系,然而关于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效果评价的研究还相对滞后。一方面,课程思政作为“隐性教育”,对其育人效果的评价除了考查语言能力,还需增加语言表达的思想性、价值观等测量指标,从理论层面构建评价比较容易,但落实到实践层面,评价指标确定及评价方式选择均存在很大困难。[9]另一方面,我国大学英语教育一直以来存在重工具性轻人文性、重结果轻过程的问题,导致目前已有评价体系中考查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主体、评价维度及评价方式均比较单一,很难结合课程思政特点对学生精神意志和道德品性提升等育人成效进行科学测量。[10]

三、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实践路径

笔者所在高校从2020年6月起开始全面启动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为了配合目前各学院进行的教育部师范专业认证这一重点工作,大学英语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考核等方面均与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直接对接,实现师资建设、课堂教学、教学管理及教学评价全环节育人,旨在培养具备良好跨文化沟通意识,能够在专业领域胜任跨文化交流,对外国文化具备优秀理解力,并且能够坚持中国立场、传递中国声音、弘扬中国文化的新时代大学生。

(一)切实增强教师思想道德修养,提升课程思政教学能力

有高素质的教师,才会有高质量的教育。传道者首先要明道行道,方能行远。笔者所在学院的青年教师人数偏多,学历层次有待提高,缺乏高水平人才;同时,青年教师普遍面临教学科研考核、职称评审晋升等方面压力,导致部分教师的素质能力无法适应新时代人才培养的需求。据此,学院秉持“请进来、走出去”的理念,举办高水平教学研讨会、邀请校内外专家学者进行学术讲座,并派出教师参加其他省份高层次学习交流活动,提高大学英语教师政治理论素养及中国历史文化素养,提升对大学英语课程育人功能的认同感,令教师充分认识到课程思政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及根本要求。[11]英语教学作为了解中西方文化交汇融通最直接的途径,要求英语教师兼具中国立场及国际视野、坚定文化自信,才能在交流互鉴中传播中国声音,提升我国影响力及国际地位。因此,大学英语教师必须重视加强思想道德修养,通过学习研讨更新知识体系,对国家大政方针、时事热点、社会焦点问题保持高敏感度,能够寓价值引领于英语教学,提高学生的中国文化素养,帮助学生树立文化自信,夯实学生的文化自觉和家国情怀。学院可定期组织教研活动以提升教师实践教学中课程思政元素挖掘能力及教学组织能力,例如通过集体备课、磨课,组织全体教师就教材和其他教学材料中的思政元素进行深度挖掘与加工,并就思政元素与课程融合展开研讨,建立完善课程思政元素资源库;还可定期安排骨干教师分享优秀思政教学课例,组织教师集体观摩并评课,形成比较系统的示范课程指导性教学方案;此外,还可与全国其他院校大学英语系建立云教研共同体,通过同课异构等教研活动提升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并进一步完善学院课程思政建设工作。[12]

(二)明确课程思政目标,优化课程育人路径

1.课程目标确立

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应以学生为中心,大学课程应始终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确立教学目标。以此为理念,根据师范认证对师范生师德践行能力及综合育人能力要求,结合笔者所在学院聚焦《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2020)》提出的“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宪法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等核心价值观以及《大学英语教学指南(2020)》提出的“英语应用能力、跨文化交际意识和交际能力、综合文化素养”等核心能力,同时结合师范专业认证要求以及学生个人发展方向,制定语言学习、能力提升以及价值引领三位一体的课程育人目标。

大学英语教学应该坚持以学生为本,充分发挥语言人文性和工具性的作用,深度挖掘、提炼、加工课程知识体系中蕴含的思想精神内涵,拓展外语教育的深度与广度,从而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和思辨能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与学生情感价值观培养互相呼应,回到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语言—能力—思政三个目标三位一体,为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明确了指导思想。

2.教学内容安排

为了落实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并且优化育人路径,教师需根据教学目标与学情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构及二次开发,对教材内容进行重新聚焦、补充与完善,以便能够最大限度地利用教材。[13]课程思政对大学英语教师提出了价值塑造、语言学习、能力提升的多重要求,教师需综合考量课程目标及重点、学情及发展方向和文本材料内容,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构及二次开发。例如,在为体育专业的学生讲解《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第三版)》第二册第五单元《Cliff Young,an unlikely hero》一文时,可结合其专业特点、兴趣点以及课程文本内容确立思政主题——锲而不舍的体育精神以及坚韧不拔、超越自我的拼搏力量。教学中,教师可摒弃传统的按部就班的讲授方法,将课程重点放在主人公面临的挑战及取得成功所需要的坚韧毅力和艰辛努力,以期达到育人目标。授课时,首先邀请学生口头分享他们所参加过的最远距离的长跑经历;其次,结合所学专业分析常人能否完成875千米的超远距离长跑;再次,添加条件,一位65岁高龄且从未受过专业训练、无任何运动装备的老人,完成这一比赛是否可能;从次,要求学生带着这一问题回到课文寻找答案,并从专业角度分析文中主人公完成这一比赛面临的挑战和困难;最后,讨论作为体育专业大学生能否完成这一比赛,进而引导学生认识到课文中所体现的拼搏、奋斗的体育精神以及迎难而上、不断超越自我的人生追求,鼓励学生在未来的学习工作中不畏困难、奋勇争先,实现人生价值。

除了以上对课文内容的重构,还可通过录制微课视频、编写导学案、增加学习材料的方法,创新教学内容,对课程实现二次开发。例如,在讲到服装等时尚话题时,可引导学生收集关于汉服及我国少数民族服装的英文材料,令学生介绍不同的服饰文化,促使学生认识到服饰所承载的文化意义,通过对比中西方服饰,讨论分析其所反映的中西方社会思想、社会礼仪的区别,进而帮助学生树立文化自信,提升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实现语言与育人双重目标。

3.教学环节设置

教学环节围绕产出导向法,实现课前、课中、课后的全过程育人。笔者所在高校的大学英语课程,采取面授+网课模式授课。教师根据学情分析及单元内容,明确思政主题,之后围绕主题统领全单元教学活动设计,实现语言学习、能力提升及价值塑造的三位一体目标。下面以《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第四版)》第二册第六单元Section A文章为实例,说明如何在大学英语课程中开展课程思政。本册教材共六个单元,各单元思政主题如下表:

题 目思政主题第一单元Language in mission正确的语言文化观与教育观第二单元Exploring college majors树立崇高理想,实现人生价值第三单元The young generation:making a difference新时代青年的守正与创新第四单元Mission and exploration of our time科技报国,甘于奉献第五单元Striving for financial health理性消费,树立正确消费观第六单元Less is more中西文化中“简”的幸福观

第六单元Section A文章题目为《Door closer,are you?》,围绕本单元思政主题,首先确立本课教学目标。语言目标:掌握并熟练应用与主题相关的词汇、短语及句型;掌握阅读及写作中表示因果关系的结构。能力目标:理解“简”在中西方文化中的内涵;比较中西文化中“简”的幸福观。思政目标:合理规划大学时间,增强自律性,充实丰富大学生活。作为网络时代的大学生,他们在日常学习生活中面临各种选择与机遇,然而面对如此纷繁的选择,大多数学生秉持越多越好的理念,不愿让机会溜走,最后徒劳无功。当代大学生还存在沉迷手机、沉迷网络、自律性差的问题。因此,通过本课学习,旨在提升大学生分析“简”的幸福观与“知足常乐”哲学思想的思辨能力以及合理安排时间、充实大学生活的自律品质。以上三个目标培养层次逐级递增,以期最终实现价值引领的不断升华。

围绕教学目标,教学环节设计如下。课前共有三项任务:任务一,要求学生在U校园平台学习单词及课文,为理解课程内容扫清语言障碍,对应语言目标;任务二,阅读文章《对话“极简生活”的年轻人》,激发学生思考极简主义的文化含义以及“少即是多”“简”的幸福观,对应能力及思政目标;任务三,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围绕“断舍离”的主题自拟问题进行采访调查,例如“假如只能保留三个微信群,你将如何取舍”。通过采访与反思,期望学生能够思考合理安排时间与资源、加强自律性培养的问题。面授环节,以三个讨论问题作为导入,检查学生课前自学情况,同时了解学生对主题的掌握程度以及学生对“简”的幸福观以及自律性的看法,为接下来的教学提供支撑。之后通过拼图式阅读(Jigsaw Reading)等策略快速梳理文章结构,通过文章中的实验结果,阐释中国传统儒家及道家思想中“简”的智慧,引导学生认识到面对繁杂的选择时学会适时放手,将时间与精力集中于最重要的任务,才能取得更大成就,实现人生价值。面授课最后一个环节为产出展示,学生结合本课的讨论内容,再次就课前关于自律性提升的话题进行口头评述与展示,以检验语言学习、能力培养及价值引领三个目标的实现情况。课后,要求学生以本组的课上汇报为基础,运用所学语言结构写一篇主题为自律性培养与提升的作文,以帮助学生巩固语言知识、提升思辨能力,同时夯实本课思政育人成效。

(三)完善课程思政评价体系,科学评价课程育人效果

科学的课程评价能够为教学目标实现、教学效果实现提供重要指导及保障。然而长期以来,大学英语课程一直缺乏成熟完善的评价体系,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大学英语课程建设及发展。针对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特点,可采取教师评价、同伴互评与个人评价相结合的方式,重视学生自我反思,鼓励学生对个人道德情操的发展进行客观、真实的追踪性评价。根据CIPP评价模式,建立多维度多层次评价体系。从教学环节来看,课程思政贯穿课前、课中、课后全过程;从教学目标来看,课程思政覆盖知识学习、能力提升及价值观引领各维度。因此,重结果轻过程的终结性评价很难客观真实反映课程育人效果,而是需要结合课程思政建设总体要求、大学英语课程特点以及所授课程具体要求确定评价指标,从背景评价(Context Evaluation)、输入评价(Input Evaluation)、过程评价(Process Evaluation)、成果评价(Product Evaluation)四个维度对课程思政目标设置、教学内容设计中课程思政资源的挖掘与融入、教学环节实施中思政元素的加工与利用以及课程育人效果,提供发展、全面、追踪性的评价,[14]以期科学而真实地反映学生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的发展变化,为后续教学及课程建设提供有效反馈。

大学英语作为一门公共必修课,受众面广,教学周期长。语言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兼具工具性及人文性,拥有思政教育的独特优势。大学英语教学应以产出导向理论为指导,以提升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以及思辨能力为要求,将显性的语言任务与隐性的育人目标有机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坚定文化自信,确立正确的价值观。课程促思政,思政融课程,实现语言教学与思政育人的全方位深度融合。

猜你喜欢

英语课程育人思政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构建——以高级英语课程为例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论高职高专英语课程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金融英语课程教学改革探析
大学英语课程委婉语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