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精神内涵与发展理路
2023-02-24吕彦瑶
吕彦瑶
山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济南 250014
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每一种文明都延续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1]214人类文明新形态作为中华文明的时代发展,传承和发展着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两大布局”出发强调文化是重要内容,从“五大文明”高质量发展角度阐明文化是重要支柱,从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出发突出文化是重要因素,从克服前进道路的风险挑战角度明确文化是重要力量源泉[2]309--310,从而将文化摆在了推进人类文明新形态更加突出的位置。2019 年8 月,习近平在敦煌研究院座谈时强调,要揭示蕴含在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中华民族文化精神、文化胸怀和文化自信[3]407。党的二十大报告旗帜鲜明地提出,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4]45--46,为我们从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出发深度挖掘人类文明新形态提供了理论前提,奠定了理论基础。
1 人类文明新形态根植于中华文化的深厚沃土
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一个内涵丰富、外延广阔的重大时代课题,其创造、发展与完善有着深厚的中华文化底蕴和文化脉络:“人类”表征着站位世界场域,立足全球视野,胸怀世界眼光;“文明”意味着深层要素、厚重底蕴和文明根基;“新形态”代表着时代成就和时代升华。从“文明”角度挖掘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底蕴,从“新形态”角度阐明人类文明新形态对中华文化的新发展,从“人类”角度找寻人类文明新形态内含的中华文化哲学意义,是新时代充分挖掘和准确把握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华文化底蕴的重要方法。
1.1 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根”
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思想根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5000 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富滋养”[5]。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是人类文明新形态得以创造、发展和完善的文化根基,以长期的文化影响塑造着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文化底蕴和精神品格。经过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努力探索,在中国大地上形成了“天下为公”“天下大同”的社会理想、“亲仁善邻”“协和万邦”的和平理念、“民为邦本”“安民养民”的人文精神、“三省吾身”“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等思想体系和价值理念。这些思想理念既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文化基因,又是人类文明新形态继续发展与完善的文化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幕幕历史悲剧。”[6]近代以来,中国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足以表明中华民族对自身文化理想、文化价值的高度自觉和高度自信。人类文明新形态正是在秉持对自身文化高度自信的基础上,在推进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继承与发展中实现了自身的范式转换和革新,在新时代伟大实践中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民族复兴之路,更好地构筑了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7]23。
1.2 中华文化的时代发展拓展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内涵与外延
在新时代,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赋予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以新的时代内容和表达形式。“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无法接受改变的国家必然走向灭亡。中华文化唯有通过基于时代变迁的自我革命和自我发展,才能实现人类文明新形态与现时代开展建设性对话,拓展和丰富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内涵与外延。在这一过程中,首先要把握好继承与发展的辩证统一关系,在接续、传承中华文化的同时与时俱进、推陈出新。没有继承,中华文化和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发展就没有根基;没有发展,中华文化的继承和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完善就沦为空话。只有延续中华文化中的“看待世界、看待社会、看待人生的独特价值体系、文化内涵和精神品质”[3]406,人类文明新形态才有更丰富的时代内容、更深厚的文化支撑、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其次要探索中华文化的发展模式,直面时事变化对中华文化发展的挑战。调整自身以崭新面貌“应战”新环境,以坚毅品质锻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文化基因、精神特质。最后要反对文化原教旨主义,在关系中华文化根本之环节进行变革和创新,在抓住中华文化内在特质的基础上处理好“变”与“不变”的辩证关系,以中华文化精神滋养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完善与发展。中华民族正是在审视与反思、传承与创新中华文化的进程中,不断丰富与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时代内涵,推动人类文明新形态从发展走向更大发展。比如,中国梦的提出,既是对“中华文化发展理念的现实表达”[8]和文化理想的目标追求,又是对人类文明新形态内含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文明的深切表述。总之,在与时代的交互碰撞中,中华文化以崭新面貌推动人类文明新形态不断发展。
1.3 中华文化滋养的人类文明新形态为解决中国和人类难题提供新思路
中华文化是一个包容万象、内容丰富的思想体,其蕴含着丰富的价值理念和行为规范,是人类文明新形态变革与发展的文化支撑和力量之源,也是坚定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自信的源头活水。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中华文明的当代呈现,其本质是社会主义文明新形态。“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1]19。因此,坚定人类文明新形态自信,就是坚定中华文明自信,就是坚定中华文化自信。事实上,文明自信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9],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对自身文化的深度认同、高度自信。中华民族坚定文明自信的根源在于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基于文明自信,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创造有了坚实的文化支撑。数千年来,中华文化在创立与发展、涅槃与重建、创新与繁荣中形成了蕴含人本思想、教化思想、哲学理念、道德观念等珍贵文化内容的思想体系,为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及人与自然关系方面提供了重要依据,也为解决中国和人类难题提供了重要启示。在人与人关系方面,“与西方文化相比,以人为本的人本精神是中国文化最根本的精神,也是一个最重要的特征”[10]。今天,中华文化滋养下的人类文明新形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就是对人本传统的坚守和践行。在人与社会方面,与西方文明的个人主义根本不同,中华文明主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位卑未敢忘忧国”“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报国情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献身精神等[11]。这些道德理念和价值取向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华民族的价值理念和行动实践,成为人类文明新形态核心价值的根基和源泉。在人与自然方面,中华文化中“天人合一”的人与自然共生观,为促进人类文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具有强大历史穿透力和重大现实价值的精神资源。
2 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中国精神的延续与发展
中国精神是蕴含在中华文化中的思想精髓和精神品质,是中国人民团结一心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精神纽带和精神动力,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魂”[1]17。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为什么中华民族能够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生生不息、薪火相传、顽强发展?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华民族有一脉相承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质、精神脉络。”[1]20他进一步指出:“中国人民在长期奋斗中培育、继承、发展起来的伟大民族精神,为中国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12]人类文明新形态正是在中国精神的培育下传承与发展着中国精神内核和精神追求,彰显出具有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的中国精神系统。
2.1 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创造呼唤中国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精神。”[1]20在新时代,伴随着国家意识的觉醒,“中国进入了国家意识主导的理性时代”[13]。这一理性时代的到来必然伴随中国精神的勃兴。马克思曾指出:“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14]一个时代孕育的精神必然随着时代变迁和要求而不断丰富,同样,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创造与发展也离不开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引领,而中国精神的承继与创新则有赖于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时代塑造。站在新的历史方位和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需要用发展着的中国精神把握人类文明新形态,把握新时代这一时代之精华。
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两个结合”的产物,其鲜明特征在于以马克思主义指导实现自身的文明变革和形态转换。而这一过程,就是中国精神的展开过程。中国精神作为一种自觉的主体存在,是中华文明孕育的思想内核和精神理念在历时性上的集中彰显。中华民族总能在文明实践中创造出富有民族特色、反映时代声音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并在时代进步和实践发展中丰富和发展着中国精神宝库。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4]45--46。这里提到的“精神标识”“文化精髓”其实质是蕴藏在中华文明中的精神内核。因此,要提炼和展示中华文明的文化精髓和标识,就要阐明作为中华文明当代形态即人类文明新形态蕴含的文化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15],中国精神的发展亦是如此。在新时代新的发展阶段上,我们要推进人类文明新形态,就要使中国精神与中华文明的当代发展相协调,以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引领人类文明新形态,实现中华文明与中国精神的良性互动。
2.2 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中国精神凝结的时代结晶
中国精神是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进程中得以孕育发展起来的,“以‘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为基本框架、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集中体现、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时代精华”[16]的庞大的精神系统。随着中国精神的日臻成熟,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创造有了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更为有力的内在支撑。可以说,一部中国精神形成、发展与成熟的历史,就是一部人类文明新形态得以创造、推进与完善的历史,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中国精神的内在展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久弥新的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培育的”,“中国人民的特质、禀赋不仅铸就了绵延几千年发展至今的中华文明,而且深刻影响着当代中国发展进步,深刻影响着当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12]。中国精神有着独立自主的特性,引导着我们在时代大势和现实走向中把握历史主动,创造出崭新的文明形态。这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创造出中国式现代化和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关键。
中国精神最初是以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为基本框架而出现的。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赋予了中国精神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两大核心内容[17]。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12],这是中国精神概念的首次明确。之后,他又在多个场合将中国精神与中国力量、中国道路联系起来,明确了中国精神在共时性上的丰富内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定要在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上发挥模范带头作用”[18],“载人航天事业的成就,充分展示了伟大的中国道路、中国精神、中国力量”[19],要“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19],这些重要论述阐明了中国精神内涵的包容性发展。尤其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出的“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20],深刻诠释了中国精神的丰富与深邃。总之,内涵丰富且日趋成熟的中国精神,是新时代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重要精神标识。
2.3 以发展的人类文明新形态丰富中国精神宝库
进入新时代,时代形势发生深刻变化,中国在取得历史性成就的同时也发生了重大历史性跃迁。当前,中国与世界深度交互,“两个大局”相互激荡,中国处于近代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期,中国的国际地位大幅提升,逐步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在这一动荡变革期和战略机遇期,推进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发展、丰富中国精神,成为中华文明实现自我跨越式发展、为人类文明进步注入动能的关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高楼大厦在我国大地遍地林立时,中华民族的精神大厦也应该巍然耸立。”[21]这个精神大厦,就是以反映时代变局和文明变革为主要内容的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价值内涵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代就有论述,毛泽东指出:“这种中国人民的文化,就其精神方面来说,已经超过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22]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新时代的历史变革为中国精神的茁壮生长奠定了制度基础,提供了发展动力,创造了发展新环境。
人类文明新形态不是一成不变的文明样态,而是一直处于变动之中的文明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让中华文明同世界人民创造的多彩文明一道,为人类文明提供正确精神指引。”[23]作为中华文明的时代延续,人类文明新形态有着鲜明的精神特质和精神品格,丰富着中国精神之宝库。比如,从政治文明来看,人类文明新形态主张全过程人民民主,“实现了过程民主和成果民主、程序民主和实质民主、直接民主和间接民主、人民民主和国家意志相统一”[24],促进了政治文明与其他文明协同发展,彰显出鲜明的人本精神和创新精神。再如,人类文明新形态坚持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物质文明,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文化发展理念,旨在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文明,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等等。这些思想主张蕴含着丰富的思想精髓和精神要素,为中国精神增添了新的时代内容。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现代化发展要求,内蕴着创造创新精神、开放精神、人本精神、文明自觉精神等。这些宝贵精神在丰富和完善中国精神的同时,也促使人类文明新形态朝着有利于社会主义的光明方向前进。
3 以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
滋养着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蕴藏着丰富的文化理念和精神基因,成为新时代引领人类文明新形态实现更大发展的文化根基和精神动力。以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引领人类文明新形态,就要积极培育推动人类文明新形态发展的文明自觉精神,以科学的中华文明观促进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的友好交流,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凝聚起推动人类文明新形态发展的文化合力,使社会主义性质的人类文明新形态走向世界舞台中央。
3.1 培育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文明自觉精神
以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引领人类文明新形态,首先要培育中华民族创造、发展与完善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文明自觉精神。文明自觉精神是指中华民族摆脱原有文明观念的束缚,形成一种文明审视、自查、创新与自觉的精神状态。它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内核,也是促使中华文明实现自身创新的重要动力来源。可以说,中华民族文明自觉精神生成与完善的历史,就是创造和推进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历史。从历时性维度深刻把握人类文明新形态,既是中华文化、中国精神创造创新的内在要求,也是从发展史角度理解人类文明新形态历史脉络的重要方法论。
鸦片战争后,培育文明自觉、复兴中华文明成为中华民族肩负的历史重任。古老的中国是一个“超稳定系统”[25],是一个历经王朝更替但性质不变的“最高级的文明”[26]。清朝末年,在与西方国家的政治文化较量中,长期辉煌无比、高度自信的中华文明第一次深切感受到文明差距,有了文明落差。随着新文化运动的进行,中华民族迎来了近代以来的首次文化启蒙和文明觉醒。直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中华民族才真正意识到只有形成文明自觉精神,实现中华文明之现代化目标,民族复兴的历史伟业才具备可能性。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和中国实际的结合中,蕴藏在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中的文明自觉精神才得以激活和弘扬,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创造才有了坚实的精神支撑和科学的思想指导。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华民族是在创建革命文化中培育文明自觉意识的。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深刻认识到马克思主义是“革命的科学”[27]533,“马克思主义必须和我国的具体特点相结合,并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实现”[27]534,这是文明自觉意识初步觉醒的重要标识。我们党深刻认识到实现中华文明的现代发展,首先要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实际的有机融合,将中国“变为一个被新文化统治因而文明先进的中国”[28]。文明变革、国家崛起、民族复兴离不开文明自觉精神的引领,正是在文明自觉精神的引领下,中华文明克服了近代以来的文明自卑与文明自怯,在从封建专制到人民民主的伟大转变中走向复苏,为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奠定了政治基础、提供了文明前提。
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中培养起较为自觉的文明意识。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文艺为人民服务、首先为工农兵服务”的基本方针,是这一时期中华民族文明自觉精神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标志。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进行“第二次结合”的重大理论成果,如《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充分证明“马克思主义的强大力量就在于它与中国实际的结合,其中包括它与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的结合”[29]。中华文明的逐渐复苏与崛起也充分证明“看不起中国文化的时代应当完结了”[27]1516,“中国人民的文化,就其精神方面来说,已经超过了整个资本主义的世界。”[27]1516尤其是随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与发展,中华民族的文明自觉精神正式形成并逐步成熟,为人类文明形态的社会主义走向提供了政治前提、奠定了制度基础。
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时期,中华民族在创造文明成果中不断增强文明自觉精神。党的十五大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纲领,标志着新时期中华民族强烈的文化自觉意识和文明自觉精神的进一步发展。进入新世纪,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发展极大弘扬了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汇聚起推动中华文明繁荣发展的磅礴力量,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创造奠定了物质基础和文化根基。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更加深入人心,不断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30]文化是文明的核心要素,文化的创新发展是文明发展进步的题中应有之义。我们党强调要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就是要筑牢文化自觉和文明自觉根基,实现中华民族从文化自觉、文明自觉向文化自信、文明自信的伟大跨越。这既是新时期我们党凝心聚力带领人民创造文明新成果的重要体现,也是中华民族凝聚文明自觉精神、开创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现实基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创造彰显出中华民族高度的文明自觉精神。新时代是中华民族理性觉醒的时代,也是中华民族文明自觉精神高度发展的时代。在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引领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高度重视文化创新和文明发展的重要意义,指出“要按照时代的新进步,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1]214-215,这是文明自觉精神的鲜明体现。鉴于文化的重要价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昌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31]这些重要论断既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明担当的重要体现,也是中国共产党坚守文化价值和文明理想的现实依据。从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到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再到党的二十大报告,人类文明新形态这一概念初现并不断丰富。这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表征,也是中华民族文明自觉精神生发伟力的时代产物。总之,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百年发展铸就了中华民族高度的文明自觉精神,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发展注入了现代性活力。
3.2 以中华文明观不断完善人类文明新形态
二元对立的形而上学传统是西方文明观的思想根基,是西方世界炮制的文明优越论、文明冲突论、文明终结论的历史隐喻和现实演化。西方文明基于修昔底德陷阱所呈现的,是西方与非西方的文明优越、文明冲突和“西方化等于现代化”的文明终结图景,其实质是以文化冲突、文明冲突为借口阻碍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深层发展。以资本为核心逻辑是西方文明观的显著特征。在资本逻辑的辖制下,西方文明形成了“普遍的社会物质交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需要以及全面的能力的体系”[32],诱发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全面异化,造成了西方资本主义文明间的不平等结构。比如,资本逻辑导致物的世界的增值同人的世界的贬值成正比[33],致使生产与生态关系的全面对立。在这一西方现代化模式的统治下,西方文明的没落正在成为事实,一种适应时代要求和人类发展需要的人类文明新形态在中国正式出场。人类文明新形态是在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深厚历史根基中成长起来的,它秉持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希冀与世界文明互学互鉴、和谐共生。与西方文明形而上学思维截然不同,人类文明新形态坚持多元融合发展的文明传统,主张以尊重差异性和多样性实现文明共存,形成“多元一体”的世界文明体系;与西方文明的世界观念不同,人类文明新形态承继中华文明“天下大同”“天下一家”的世界观念,推行“和而不同”“协和万邦”的中华文明观,以文明交流互鉴达到“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的理想状态。以中华文明观为价值导向的人类文明新形态是超越西方文明的新型文明形态,是中华文明与马克思主义相向而行、相融相生的必然产物。
以中华文明观完善人类文明新形态,首先要坚持文明多样性,积极汲取世界文明精华,不断完善人类文明新形态。多样性是文明的本质特性,只有尊重差异、善于学习,文明的延续与发展才有可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明具有多样性,就如同自然界物种的多样性一样,一同构成我们这个星球的生命本源。”[34]322“如果万物万事都清一色了,事物的发展、世界的进步也就停止了”[34]160。因此,文明的发展既要扎根于本民族文化传统和精神土壤之中,更要以开放的态度积极汲取世界文明精华。人类文明新形态正是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和魂,以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命脉,以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为灵魂,以世界优秀文化为借鉴而形成的成果。其次要坚持互学互鉴、平等交流,实现文明交往。世界各文明之间是平等的,只有实现文明交往,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优越,人类文明才能更加丰富多彩。在新时代,面对国内外复杂局势和问题挑战,中国应同世界各国一道加强交流合作,推进文明和平发展。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没有哪个国家能够独自应对人类面临的各种挑战,也没有哪个国家能够退回到自我封闭的孤岛。”[35]最后要打破文明隔阂,坚定文明自信,推动文明和谐共生。文明因风俗习惯、价值观念、意识形态而不同,但世界各文明各有长处,我们应取其精华,实现文明发展进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7]59因此,我们应以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中华文明观为基础,加强与世界各国之间的文明对话和文明交往,激活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创造活力,为人类文明大发展大繁荣提供强大动力。
3.3 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汇集发展合力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站在人类文明的制高点上审视时代问题而提出的一种新时代观、文明观和价值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从历史维度看,人类社会正处在一个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代。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和平发展的大势日益强劲,变革创新的步伐持续向前。”[34]432加强对话交流,开启各国携手合作,以共同价值凝聚力量,是新时代推进人类文明新形态发展的现实需要。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作为人类文明新形态秉持的共同价值,既是对世界各文明价值观念的融合、升华与创新,又是实现人类文明和谐共存、推进世界各国共同发展的思想基石。这些共同价值理念旨在打破文明间的交往隔阂,消除文明间的文化壁垒,凝聚人类文明发展合力。正是秉持这一目标和原则,人类文明新形态在新时代的发展,更加尊重不同国家、地区和民族的文化传统,和而不同地处理好文明间的交往关系,在交流互鉴、务实合作中同放异彩、相得益彰,在实现自身现代化的同时也促使人类文明走向新辉煌。
立足世界历史走向和人类文明发展前景,我们应自觉培育和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一是要坚定文明自信,实现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创新发展。坚定文明自信是促进人类文明新形态发展的核心要素,只有坚定文明自信,才能为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创造前提。中华文明历经五千多年的发展,在新时代实现了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呈现为人类文明新形态。这是中华民族守正创新、延续发展的文明自觉精神的彰显,也是弘扬中华文明、坚定文明自信的重要表现。二是要坚持互学互鉴,搭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发展平台。进入新时代以来,为加强文明间的交流合作,中国搭建起中欧文明对话会、中非文明对话大会、亚洲文明对话大会等交流平台,有效加强了中国与世界人民的友好交往,推进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发展进程。同时,习近平总书记在亚洲相互协作与信任措施会议峰会、博鳌亚洲论坛、亚洲文明对话大会等场合强调,开展文明对话、夯实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人文基础,对推进人类文明新形态具有重大意义。三是要践行“一带一路”倡议,夯实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人文基础。“一带一路”的顺利开展,在加强沿线及周边国家互联互通、民心相通的同时,也加深了他国对中华文明的认识,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完善创造了良好环境。四是要深化对人类文明发展格局的认识,深刻认识和把握时代要求和现实问题,积极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践行,使人类文明新形态成为中华民族乃至世界人民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
4 结语
正是在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滋养下,中国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具有中国文化基因的理念体系[2]310,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创造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文化根基。新时代推进人类文明新形态,就要厘清其与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内在关联,不断增强对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情感认同,在践行文明自觉精神、坚定文明自信中实现中华文明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以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引领人类文明新形态走向新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