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传统文化资源赋能地方产业发展的优化路径探析
——以广西河池市环江毛南族自治县为例
2023-02-24李斯颖
李斯颖
(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 100081)
一、问题的提出
民族传统文化资源是赋能地方产业发展的优势资源。党的二十大对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作出了战略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在大会报告中强调:“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经济政策。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加强城乡建设中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建好用好国家文化公园。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1]
当前,以民族传统文化资源赋能地方产业发展的相关研究日益深入。这些研究主要讨论文化创意产业与乡村振兴、旅游发展、数字融合等方面的有效途径。例如,李升提出,要将传统工艺美术的生产与现代创意理念相结合,使工艺美术品的发展与现代生活方式相适应,使其在当代社会中充分发挥价值,得到保护与传承。[2]24-25毕曼以恩施土家“女儿会”为例,分析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产业转化问题,指出其由生活场域转向经济场域、文化资源转向文化资本的变迁规律,并提出以下产业转化策略:以民族文化唤醒“集体记忆”,增强民族的凝聚力;以差异表征打造“独特产品”,实现文化的产业化。[3]78-75宋小飞以云南临沧市沧源佤族自治县为例,分析民族传统文化如何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转化发展,并提出民族传统文化产业集群、品牌打造、文化创新等文化产业发展路径。[4]21-29张玉华以广西仫佬族为例,根据其特色文化资源及其开发状况,探讨如何具体实施资本产业链、资本个性化、资本项目化、资本品牌化、资本节庆式等经营策略,合理开发利用特色文化资源。[5]164-167朵建伟从推动乡村地区发展、落实乡村振兴要求出发,分析了文化创意产业同乡村旅游产业融合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要对乡村文化与旅游资源进行统筹,依托文化优势打造全新的乡村旅游业态,利用新技术强化产业融合。[6]82-83张鹏和刘承提出,要依靠当地的特色优势资源推动特色文化产业发展,如通过保护传统村落与名镇名村,挖掘并发展民间艺术、名人故里、历史遗迹、红色文化等,促进乡村实现产业升级。[7]88-97
本文借鉴已有研究成果,以广西河池市环江毛南族自治县为例,对其民族传统文化资源进行全面梳理,以全局、全域、全新的角度对民族传统文化赋能产业进行总体规划和设计,阐明其中各项资源的有机联系与内在潜力,根据资源禀赋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使之有序改造升级,助力文化创意产业高质量发展。在此过程中,笔者认为要坚持两个原则:
一是整体规划原则。要对环江的各类民族传统文化资源进行统筹规划,把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可开发的各项资源通过优化设计,纳入整体规划,让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各族人民最大程度地参与到文化赋能的过程之中,使他们共享开发成果,也能调动他们发挥自身优势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其自身潜力。
二是原创性原则。在对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各民族传统文化深入考察的基础上,选择若干主题进行整体的“双创实践”,在参考借鉴其他地方有效经验的基础上,推进环江毛南族自治县民族传统文化的“原创”设计,有效避免民族传统文化赋能产业中的千篇一律,推动环江毛南族自治县民族传统文化赋能产业发展长效化。
二、环江毛南族自治县民族传统文化产业化发展的资源基础
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历史悠久,民族传统文化资源丰富。环江毛南族自治县生活着壮族、毛南族、汉族、苗族、瑶族、布依族等多个民族。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种类多样、形态各异,自然遗产与文物保护单位等数量众多,为民族传统文化产业化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从历史沿革来看,环江毛南族自治县最早的建制可追溯到秦代。早在公元前214年,秦朝在岭南设置桂林郡、南海郡和象郡。今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大部分地区属桂林郡,西北少部分地区属象郡。此后,环江在历史上相继隶属于郁林郡、桂林郡、龙州、始安郡等。唐代贞观十二年(638年),中央政府设置环州,这是环江境内行政区域建置的开始。宋朝时,环州为羁縻州,属宜州管辖。后历经数次调整。元朝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今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境内设立了茆难团长官司、安化长官司,可推测当地是毛南族先民的聚居区。“中华民国”时,在今环江地域设置思恩县和宜北县。新中国成立后,1951年5月至8月,思恩、宜北两县合并置环江县,县治思恩镇,隶属宜山专区。1986年11月1日,环江县正式设立环江毛南族自治县,行政区域不变,隶属河池地区。2002年6月,河池地区撤地设市,环江毛南族自治县依然隶属于河池市。[8]6-16
环江毛南族自治县是毛南族的主要聚居地,这是设立毛南族自治县的重要依据。毛南族是我国28 个人口较少的民族之一。新中国成立后,毛南族被认定为单一民族主体“毛难族”,1986年又经国务院批准更名为“毛南族”。根据2020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常住人口为276076 人,其中,毛南族人口为41588 人。[9]据研究,毛南族先民是骆越后裔,毛南族是由岭南百越支系发展而来的。毛南族先民在隋唐时定居于今环江毛南族自治县一带,此后其族称逐渐见诸典籍。清朝乾隆年间,毛南人的《谭家世谱》碑文中出现“毛难土苗地方”“毛难甲”以及“来毛难安处”的记载。[8]13历史上,毛南族与壮、汉、瑶、苗等民族进行持续的文化交往交流交融,成就了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地方文化的独特性。一般认为,毛南族是由岭南百越支系发展而来的。
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各民族的非物质与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多来自各民族的传统文化精华,均有项目入选国家和地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以下简称为非遗名录)。其中,入选国家级非遗名录共计2 项,分别是毛南族花竹帽编织技艺①参见非物质文化遗产网关于竹编(毛南族花竹帽编织技艺)的介绍,网址为:https://www.ihchina.cn/project_details/14082/,访问日期为2023-05-12。和毛南族肥套②参见非物质文化遗产网关于毛南族肥套的介绍,网址为:https://www.gxfybhw.cn/dir-9.html,访问日期为2023-05-12。。毛南族花竹帽编织技艺历史悠久,是毛南族世代相传的古老文化遗产。据史书记载,毛南族花竹帽在清朝已经广为当地群众喜爱。嘉靖年间撰写的《广西通志》提到毛南族出产的花竹帽,民国时出版的《思恩县志》也赞誉了毛南山区人民做的斗笠是最精致的。[8]195-196毛南族肥套即毛南族人民历代传承的傩戏,又被称为“木面舞”“还愿舞”等。它是借助傩祭祀天地自然万物的仪式,是毛南族敬神还愿活动的总称,也是毛南族人生活中最隆重的仪式活动。每一个毛南族成年男子,在年满36 周岁且有了小孩以后都要举办肥套仪式。肥套仪式里兼具歌、舞、乐、戏的表现形式,民族特色浓郁。它是毛南族文化的象征,被称为“傩戏活化石”。
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入选自治区级非遗名录的共计9 项,包括毛南族花竹帽编织工艺、壮族铜鼓铸造技艺、毛南族石刻技艺、毛南族木雕技艺、毛南族肥套、毛南族分龙节、毛南戏、毛南族织锦技艺、环江苗族芦笙节等。③参见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网中“毛南族”的搜索结果,网址为:https://www.gxfybhw.cn/directory.php?keyword=%E6%AF%9B%E5%8D%97&cate=0&jb=2&pc=&area=,访问日期为2023-05-12。其中,入选市级名录共计10 项,包括毛南族民歌、毛南族傩舞、毛南族花竹帽编织技艺、民间铜鼓铸造、毛南族石刻、毛南族木面具雕刻、毛南族肥套、毛南族分龙节、毛南族婚俗、苗族芦笙节等。
环江毛南族自治县的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地理标志产品)以“五香”而闻名,包括香牛、香猪、香米、香鸭、香菇等。环江毛南族自治县的香牛主要产于下南地区,是毛南族人民用传统的方法养育本地黄牛而成。香牛的肉以三隔肉相间而著称,与常规牛肉不同,肉质细腻甜香。香米则包括环江香粳和长北香糯等。除了“五香”之外,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川山凉席亦在当地广受欢迎。[10]9-12
与此同时,环江毛南族自治县的自然遗产资源也十分丰富。广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和广西桂林、贵州施秉、重庆金佛山组成“中国南方喀斯特二期”项目于2014年6月23日在第38 届世界遗产大会中通过审议入选世界自然遗产,作为对“中国南方喀斯特”的拓展。④参见中国自然遗产网关于环江喀斯特的介绍,网址为:https://www.travelxj.cn/NaturalHeritage/zh-cn/Reaserch/1035a9d994b01c2efce9cf230629e60f.html,访问时间为2023-05-13。环江毛南族自治县森林资源丰富,拥有九万山、木论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文雅自然保护区,辖区有华山、爱山(环江毛南族自治县爱山森林公园)两个国有林场,天然林面积大,发展林下经济及林业绿色产业条件得天独厚。此外,环江毛南族自治县自然保护区内的古宾河漂流、牛角寨瀑布群都已有一定的知名度。
环江毛南族自治县的文物保护单位亦不少。截至2021年底,环江毛南族自治县现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 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9 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39 处,其中凤腾山古墓群为第七批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①参见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发布的《广西壮族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名录表》,网址为:http://wlt.gxzf.gov.cn/zfxxgk/fdzdgknr/bmcxfw/zdwwbhdwml/t6372646.shtml,访问时间为2023-05-14。凤腾山古墓群是毛南族人的世代陵园,位于环江毛南族自治县的下南乡,凤腾山古墓群共有大小古墓700 余座,南北宽100 多米,东西长200 米左右。②参见环江毛南族自治县文广体旅局关于环江凤腾山古墓群的介绍,网址为:http://www.hjzf.gov.cn/zjhj/ftrq/t16507504.shtml,访问时间为2023-05-14。凤腾山古墓群最突出的价值在于它的雕刻制品。墓碑、碑阁、墓柱等各式各样精巧的雕刻内容充分体现了毛南族特有的民俗风情和历史文化。凤腾山古墓群的墓葬设计艺术严谨,建造工艺细致牢固,大小、形状、墓体以及雕刻的图案各式各样。
除此之外,环江毛南族自治县的“黔桂古道”也是环江重要的民族传统文化标志。它起于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川山镇社村旧屯,西至黔桂两省区交界处的黎明关,全长22 千米,共设有九道关隘。古道全部用青石板铺砌而成,是古代大西南经济文化交流和出海的通道。从秦、汉、隋、唐到宋、元、明、清,“黔桂古道”是跨越黔桂两地的古代商业通道,被称为“我国南方的丝绸之路”,具有特殊的历史文化价值。[11]16-22
基于上述独特的非物质、物质与自然文化资源,如今环江毛南族自治县的桑蚕产业、食用菌、油茶种植、食品和电子加工产业等都有了较大的发展。尽管如此,环江毛南族自治县民族传统文化赋能产业发展的巨大潜力还未发挥出来。这主要体现在:其一,对毛南等民族的民族传统文化的创新和开发较为有限,仍囿于传统范围。对于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人的支持和潜力开发仍不够,制约了民族传统文化的创造性发展。对于文创的开发也涉猎内容窄,宣传力度有限。其二,对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内的各种民族传统文化遗产尚未有效利用,导致呈现的民族传统文化底蕴单薄、单一。其三,相关管理部门对自然文化资源没有进行统筹规划,导致各自为政,难以呈现大格局。
三、民族传统文化资源赋能环江毛南族自治县产业发展的可能路径
环江毛南族自治县民族传统文化资源丰富,当地应通过对地方民族传统文化资源的整体把握与梳理,对地方文化进行符合时代发展趋势的宣传和创新,以全局、全域、全新的形式呈现地方特色,注重将民族传统文化资源与旅游业、建筑业、创意工艺品设计与开发、影视产业以及科技产业等相结合,从而为民族传统文化转型发展赋能,使民族传统文化突破被静止“保护”与“传承”的窘境,参与到社会全面发展的大局之中。在现有成绩的基础上,坚持“民族传统文化+”的多产业模式,即通过民族传统文化+旅游、民族传统文化+建筑、民族传统文化+文创、民族传统文化+互联网、民族传统文化+科技等多产业的合作,实现环江优秀民族传统文化的守正创新。只有这样,环江毛南族自治县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才能跳出以往单一文化领域的思维局限,参与到民族传统文化赋能产业发展的战略规划中,深挖民族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精神价值、优良技艺等内容,迎来发展的新契机,真正实现惠民、富民的目的,提高广大乡村居民的文化自信与生活幸福指数,守护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
(一)发展“全域旅游”,推进民族传统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
“全域旅游”可有效促进民族传统文化与旅游相融合。以全域旅游理念为指导,立足于环江毛南族自治县现有的民族传统文化资源,重新对旅游路线的设计、民宿的推广、民族传统文化的“沉浸式体验”、文艺展演等进行“双创”实践,在旅游的各个环节充分展示当地民族传统文化内容的精髓与特质,使旅游更具人性化的魅力。非旅游路线设计要具有全域旅游的视野,将民族传统文化项目的展示有机融入旅游的过程中。在旅游中进行展演的民族传统文化内容,有的属于表演性质,可以抽取民族传统文化项目中符合当代审美与价值观的内容进行创编,弘扬积极、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要充分发挥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人群体的作用,通过旅游宣传、项目设计嵌入等方式,让需要了解活态民族传统文化内容、有个性化需求的游客能够直接与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人对接,真正实现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人及其群体在旅游开发行为中发挥价值、实现收入增加。从游客的角度出发,要打破陈旧服务观念,改善交通条件等方式,使游客获得更为满意的旅游体验。同时,注意打破旧有的“官本位”思想,消除游客的不良旅游体验,让民族传统文化真正与游客和民众“面对面”,是当地旅游管理的一个努力方向。只有以“双创”战略为指导,从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具体村寨的实际情况出发,将民族传统文化内容有机融入乡村的规划与建设、提高村民对民族传统文化在旅游中作用的理解,才可能真正发挥民族传统文化在旅游中的动力作用。只有通过“增权、授业、协同、创新”,民族传统文化的全域旅游才能突破现有瓶颈,使民族传统文化资源在旅游产业发展中发挥出更大的优势,实现实质性飞跃。[12]93-96
环江毛南族自治县优秀民族传统文化可贡献于乡村旅游的建设与开发。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乡村旅游成为常见的休闲度假模式。各种农家乐的模式虽有一定的客源,但往往千篇一律,难以形成本土特色。民族传统文化资源可以弥补农家乐简单、粗糙的发展模式,通过相关文化传统的展示与传授,讲述物质产品、地方习俗与节庆活动里的丰富内涵,突出特定的文化传统,以此给游客带来更为独特的旅游体验,留下深刻的印象,吸引更多的客源。例如,毛南族民歌可通过在乡村恢复传习、对歌等传统民俗内容的展示,吸引游客体验当地的学歌、对歌传统,实现深度旅游的全新感受。如此,既解决了毛南族民歌的传承问题,又可开创乡村旅游的新模式,实现民族传统文化赋能。这一举措同时也可吸引热爱毛南族民歌的村民返乡,在熟悉的传统习俗中寻求新的致富机会,获得满足感、幸福感。
(二)推进民族传统文化与景观建设相融合
景观的设计和建造是能够让游客感受到民族传统文化及其营造情景的重要方式。[13]39-42要促进环江毛南族自治县毛南等各民族传统文化向景观建设转化。景观建设包括了民居建设、乡村绿化建设、公共空间建设、人文景观建设等内容。通过对县城乃至全县的景观进行总体规划,以突出的民族传统文化标志、图案、景观等展示毛南等各族的文化,营造民族传统文化沉浸式体验的氛围。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应从自身实际出发,打造毛南族传统文化的沉浸式体验,以现有的柳浪咧小镇为基础,运用毛南族的传统文化符号、审美特色等进行进一步美化,并将之推广到全县境域,推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全域的民族服饰、用具、器具等的穿戴和体验,让游客深入感受毛南族传统文化生活场景,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成为毛南族传统文化体验的网红打卡地。
景观建设还包括运用民间文学与信仰等内容,对整体环境进行治理与建设,完成景观改造。除了提高整体的公共卫生条件,富有民族传统文化内涵的人文景观建设必不可少。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境内的人文景观建设可从当地民族民间的口头传统中取材,将民众所信仰、崇拜与喜爱的形象、事物与事件等,通过艺术的手法加以表现,展示环江毛南族自治县丰富的民族传统文化特质,增强当地民众的家园认同感与向心力。例如,毛南族民间信仰的人类始祖盘古兄妹、生育女神婆王、民族英雄卢道一等的事迹都可以运用到景观建设之中。运用民间文学内容进行景观设计,既可以以独特的方式使民间文学得以传承,增加居民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又可以助力乡村的改造与发展。又如,对木论自然遗产景区内相关的民族传统文化内容进行搜集整理,在相关景点进行呈现和展示,将会增加景区的民族传统文化内涵,提高人们的旅游兴趣。诸如此类的方案将使当地各民族的文化性格得以充分表达,提升乡村的宜居指数,增加乡土景观的厚重民族传统文化色彩,助力环江毛南族自治县的旅游发展。
(三)融入民族传统文化元素,加强文化创意工艺品的设计与开发
在各地不断推出文创产品的情况下,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各民族的文创产品的设计理念要与时俱进,鼓励各界与非遗传承人开拓思路,突破现有框架,解决产品类型单一问题。这将使环江的民族传统文化精髓以新的形式获得新生,实现产业化销售,为广大乡村居民增收。目前,较有名气、投入较为成功的有花竹帽、竹子自行车等,依靠独特的民族风情与创意赢得了消费者的青睐。但总体而言,环江毛南族自治县的民族传统文化创意产业还可以找到更多可突破的路径,发展空间还很广阔。针对不同民族传统文化事项的创意设计,要充分融入民族传统文化元素,发挥其长处。 例如,毛南族的“花竹帽编织技艺”,可由传承人提供制作花竹帽的“材料包”,附上竹篾等基本材料与基本编织法的说明,使花竹帽的销售能够突破时空的限制,让消费者体会到编织的乐趣。要强调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符合时代的创新,使之更美观、更舒适,方便日常穿戴。花竹帽亦可以装饰性的发卡、服饰上的小装饰等形式出现,增加趣味性,方便各个年龄层次的人们佩戴。
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各民族的民间文学内容向文化创意产品转化也具有广阔前景。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各民族的民间文学千百年来滋养了人民的心灵,给他们以美的感悟与艺术的享受。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各民族中传承悠久的民间文学可以成为激发文化创意的积极因素。民间文学中丰富的民族与地方文化记忆,可以成为乡村文化创意取之不竭的艺术源泉,创作出具有差异化、个性鲜明的各类旅游纪念品、食品与生活用品等,扩大旅游增收途径,突破旅游景点仅靠门票盈利的单一模式,让掌握地方知识的各民族居民发挥自己的才干,依靠设计与生产创意产品实现收入的增加。近年来,全国各地旅游景点文化创意产品的开发与制作方兴未艾,反响良好。例如,故宫的文化创意产品主打宫廷文化风,产品内容从文具、化妆品、服饰到家居摆设等无所不包,受到追捧。这可以成为环江毛南族自治县文创产品的重要借鉴。目前,民间文学可以从环江毛南族自治县中提炼出相关的元素,运用到相关产品的制作之中,推陈出新,创造独树一帜的、令人耳目一新的产品。例如毛南族《背带上为什么别有禾剪和针》讲述的是毛南族妇女背孩子出门的背带上常常别有银禾剪、银针等,是为了起到保护作用。因此,可以赋予毛南族银器“护佑平安”的作用,制作漂亮的、造型别致的银器,或将图案绣在丝巾、服饰等上,宣传其特殊寓意,附加说明让游客感受到毛南族银器及其图案的独特民族传统文化魅力。
环江毛南族自治县民族传统文化为各类艺术创作提供了深厚的土壤和源源不断的灵感,对民族传统文化内容的重构将使之与时代紧密结合。例如,根据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各类民间文学资源,结合时代的发展进行适当重构,使其内容更贴近时代色彩、反映人民的心声,有着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可产生更多的创意产品。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各民族民间文学中积淀深厚的艺术形象与丰富深奥的内容,包括各类机智人物、童话故事、童谣等,同样可以采取相关方式完成适当的重构,使之更具有时代感,更容易为现代人所接受。这些在伦理道德、社会价值与审美观念允许范围内进行的重构,对于推动环江毛南族自治县民族传统文化的宣传、促进旅游业的发展同样有着突出的效果。例如,通过举办民族艺术形象设计比赛及相关民族历史人物事迹的绘画、动漫作品比赛,推动人们对环江毛南族自治县传统文化的关注和思考,形成各类相关产品,增加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在旅游宣传中的民族传统文化底蕴,加深人们对环江毛南族自治县的印象和兴趣。
(四)促进民族传统文化与影视产业相结合,增强影视作品艺术魅力
影视产业也是文化创意产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影视作品的创作之中融入民族传统文化元素,可以为各类影视作品增添艺术魅力。在各类影视作品中,运用相关的民族传统文化元素,推陈出新,展示本土厚重的民族传统文化内涵,将更容易得到大家的认可。环江毛南族自治县民族传统文化蕴含大量影视创作优势资源。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可以用影视作品来展现环江毛南族自治县深厚的多民族文化传统,讲述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各族儿女建设家乡与祖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故事。例如,毛南族民众爱唱歌,广为传唱的《枫蛾歌》(长诗)、《龙女和汉鹏》(长诗),以及《谭氏始祖歌》《盘古歌》《劝善歌》等都可以提取相关情节来进行符合时代的创新,制作动画片、影视剧等,使民族文化以新的面貌得到传播。同时,可以开发周边文创产品,为居民增加各项收入。又如,毛南族作家莫景春《被风吹过的村庄》富含民族传统文化气息,曾荣获国家级四大文学奖之一的骏马奖。在散文集《被风吹过的村庄》中,莫景春描绘了大山深处的故乡,追忆与这座村庄不可分割的童年往事,书写带有民族地域文化的生命体验。该书还夹杂着莫景春对城市化、现代化与民族文化的观察和思考。莫景春还在多篇散文中讲述了毛南族人民奋斗脱贫的故事,描绘他们在全民奔小康的时代中的精神风貌和美好生活。这些资源是环江毛南族自治县民族传统文化赋能产业中可以进行提炼与创新的独特资源,可以改编成相关的动画、影视作品,发挥积极正面的宣传效果。例如,毛南戏作为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在各类影视作品创作中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将其融入影视作品,会广受当地群众的欢迎。
(五)依托网络信息技术,推动文化创意产业高质量发展
环江毛南族自治县民族传统文化赋能产业需要充分借助科技手段的进步,实现民族传统文化和科技的深度融合。随着世界进入数字时代,互联网、大数据、新媒体等科技成果日臻成熟,逐渐普及。在这种特定的条件下,可充分发挥新兴数字化战略和科技产能优势,让那些逐渐萎缩凋敝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新“活”起来,让民众能近距离地感受它们的魅力。例如,在分龙节、肥套仪式、芦笙节等节庆活动中,可以借助5G 直播等数字化技术,搭建各类民族传统文化资源线上分享平台,让无法到达现场的观众也可同步感受环江毛南族自治县民族传统文化与信仰的独特魅力。各类纪念馆及其他空间也可以通过三维扫描技术来呈现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各类遗产的场景和细节,搭配多元化的讲解、特定场景播放等方式,拉近环江毛南族自治县民族传统文化与人们的距离,提供沉浸式的民族传统文化体验。与此同时,鼓励各类传承人通过抖音、快手等各类传播平台,以短视频、在线分享等方式,讲解环江毛南族自治县民族传统文化的丰富内容,讲述自己作为传承人的各类故事,增进普通民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知。只有充分运用互联网的优势,借助多元的科技手段,才能实现环江毛南族自治县民族传统文化传承的转型,将环江毛南族自治县民族传统文化的优秀内容以更具活力的方式呈现。
近几年来,我国依托互联网开展的各类电商平台如火如荼,解决了诸如乡村农产品销售信息不对称、信息传播不及时等问题,实现了居民收入的增加,对民族传统文化赋能战略的开展裨益良多。环江毛南族自治县民族传统文化的宣传和传承也要充分利用互联网传播速度快、范围广、成本低、效果显著等优势,主动与之对接,寻找生存良机,实现多模式发展。广西非遗保护中心在这方面做了不少工作,包括组织相关的“非遗集市”、在疫情防控期间展开“云享”各地节庆活动的内容,受到了好评。不少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人也在积极利用微信、抖音、淘宝等互联网平台,进行相关民族传统文化内容的宣传与非遗产品的推广等。然而,从整体上来看,环江毛南族自治县民族传统文化与互联网产业的结合还十分有限,需要从内容、形式及途径上进行“双创”的努力,避免同质化竞争,实现数字化时代的新转型。例如,毛南族花竹帽是环江毛南族自治县民族传统文化的一张重要名片。目前,这张“名片”也存在固化与难以传承的趋势。无论是游客还是本地的年轻人,对于花竹帽都有些“审美疲劳”,同质化竞争严重。在如此形势之下,充分调动非遗传承人的积极性,进行互联网差异化销售的培训势在必行。传承人可以根据互联网平台上顾客的实际需求,进行花竹帽技艺的指导,完成个性化花竹帽的制作等。这样既可消除花竹帽曾给人的单调、重复的刻板印象,实现个人收入的增加,又可以通过互联网平台展示环江毛南族自治县独特优美的风土人情和自然景观,吸引更多的游客前往观光旅游。只有如此,花竹帽的技艺传承才可以突破时空的限制,实现当代的转型,在文化赋能的深化之中有效传承。
除了上述的与旅游、建筑、文化创意及互联网产业融合,环江毛南族自治县的民族传统文化赋能还可与诸多其他产业进行充分有机的结合,发挥民族传统文化自身的特长,贡献于文化赋能的开展。只有与多产业进行合作,才能从单一的开发模式中解放出来,完成从“政府介入”到“乡村自救”的转换,实现从“旅游经营”到“村民参与”的深入,达成从“文艺展演”到“村落认同”的蜕变,才能提升文化自信,走向共同富裕,从而让环江毛南族自治县民族传统文化的当代传承有效发挥动能效果。
四、余论
综上所述,以环江毛南族自治县为例,探索民族传统文化资源赋能地方产业发展的优化路径,能够带来新的启发。在既有探索经验的基础上要实现赋能路径的优化和创新,就需从全域的角度对环江毛南族自治县的既有非物质、物质文化与自然遗产等进行全面的梳理和考察,规划具有前瞻性、未来性、合理性、生长潜力巨大的方案,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的优秀传统文化释放出的魅力,重现当地文化的独特光彩。具体来看,环江毛南族自治县的优秀传统文化可与旅游业、建筑业、文创工艺、影视业等充分结合,依托网络信息技术,推动优秀民族传统文化在建设中国式现代化中大放异彩。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要推进乡村振兴的深化,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需要扎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只有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源源不断的养分,守正创新,不断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才能为我国各方面的建设提供动力支持。笔者以环江毛南族文化赋能产业为例,以期抛砖引玉,让文化赋能产业的成果惠及广大百姓,实现民族文化的自强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