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大学语文”课程的功能性探究

2023-02-24周斯韵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23年6期
关键词:大学语文人文高职

周斯韵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图文信息中心,重庆 401331)

关于“大学语文”课程的性质,学界主要有文学说、价值说、工具说、工具与人文结合说等观点。文学说认为:“可以从文学的角度,以文学的方式,有力地帮助大学生的语文训练和人文修养”;价值说认为:“真正的大学语文,理应是一门为大学生‘精神成人’提供坚实的价值根基的公共课程”;工具说认为:“语文课的核心任务,便是要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工具与人文结合说认为:“大学开设语文避开了语文的‘应试性’,让语文在很大程度上回归到语文的本然特性,思想、情感、审美和语言技能的教育均能在大学课堂上得以实现,大学之所以需要语文,正是由于这种相对的‘无功利性’,它对国民素质的培养、母语水准的提升必将产生越来越大的作用”[1]。

高职“大学语文”课程承担着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任务,由此可见,高职“大学语文”课程的性质应该与工具与人文结合说最相适应。一方面,“大学语文”人文性承担着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任务,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另一方面,其工具性又为高职学生今后的工作与学习赋能,提升高职学生的综合能力。但这样一门可以帮助高职学生提升人文素质,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助力其成长成才的课程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却未能受到相应的重视,在现实困境之下,高职“大学语文”并没有发挥出其应有的功能。

1 高职“大学语文”课程的现实困境

在学生眼里,与专业课相比,“大学语文”课程的内容部分在高中已接触过,没有新鲜感;同时对语文课的认识还停留在学习字、词、句、篇,片面地认为“大学语文”并不能为其学习专业技能提供直接的帮助,更无法给就业带来影响,所以大都不太重视。与计算机、英语等其他公共课程相比,其工具性不够明显,学生更愿意花时间去积极学习考取英语或者计算机的相关证书。与思想政治类课程相比,各学校对“大学语文”课程如何开设没有一个统一的要求,对其重视程度远不及思想政治类课程。在如此学生不爱,学校不够重视的环境下,“大学语文”课程出现了以下的现实困境。

第一,弱势地位明显。有调查称对高职语文教师发放了400 份“大学语文”课程调查问卷。结果显示有17.7%的高职院校未开设“大学语文”课程,替换成了职业素质或综合人文素养课;66.3%的学院开设了“应用写作”和“演讲口才”课程;37.8%的学院开设线上选修课,以传统文化、国学类课程代替“大学语文”课程[2]。由此可见,目前如何开设“大学语文”课程是由高职院校自己来决定,这就出现了根据专业课程的开课情况,让“大学语文”课程当“替补队员”;或是给偏文的专业,比如财经管理、旅游等专业开设,而理工科类专业完全不开设;或是直接取消“大学语文”课程的设置,完全以其他课程取而代之[3]的现状。同时,在政策上也没有明确的规定,因此,在讲究实用性的高职院校中不受学校重视,在学生方面也不受青睐,高职“大学语文”课程陷入了“四面楚歌”的弱势地位。

第二,课程优势受限。在如此弱势的处境下,授课方式不统一,授课范围被压缩、授课课时被缩短,还剥夺了理工科类专业中对“大学语文”课程有需求、感兴趣学生的学习机会。在这样的情况之下,高职“大学语文”课程就连最基本的课时都难以保证,更谈不上发挥其具备的实用性和工具性了,课程优势受到极大限制。课程优势得不到发挥就越得不到学校的重视与学生的青睐,随之而来的是课程的弱势地位越发明显,形成恶性循环。

第三,教学问题频现。由于高职“大学语文”处在明显的弱势地位,课程优势得不到发挥,课程定位模糊[3-4],促使“大学语文”课程被边缘化[5]。这直接导致教师在教授高职“大学语文”课程时成就感低、认可度低,虽然也绞尽脑汁想出一些办法吸引学生注意力,比如设计线上互动、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在短时间内有一定的效果,但还远远不够[6]。久而久之,教师的教学热情也容易被磨平,就越发不会在教学方法、教学效果上花心思,高职“大学语文”的教学就出现了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老化[4]、教学团队建设不足、师资队伍结构失衡、教师队伍素质不高[7]等问题。

2 高职“大学语文”课程现实困境的原因分析

这些现实困境已经深刻地阻碍了“大学语文”课程的发展,那么,找到引起这些困境的原因是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

2.1 对高职培养目标的认识不全面

《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出:“高等职业教育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双重属性,以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为主要任务。”[8]同时,2022年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指出:“职业教育,是指为了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使受教育者具备从事某种职业或者实现职业发展所需要的职业道德、科学文化与专业知识、技术技能等职业综合素质和行动能力而实施的教育,包括职业学校教育和职业培训。”[9]因此,绝大部分的高职院校在培养学生时紧盯“技能型专门人才、技术技能人才”的表述,认为高职培养出来的学生只要能熟练掌握专业技能就算是高职教育的成功。如此就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学习尤为看重,不自觉地忽略了对高等职业教育中高等教育、高端、高素质等元素的重视。导致了对高职培养目标认识的不全面,没能摆正“大学语文”等带有工具性质的人文素质课程的位置。

2.2 未能与高职教育的特点很好结合

一方面,部分高职院校对培养目标的认识上有偏差;另一方面,“大学语文”课程自身也存在未能与高职教育的特点相结合的问题。这导致高职“大学语文”课程到底应该讲什么,成为很多教师都未能完全想明白的问题。因此很多时候,教师就只能把教学重心放在讲解字、词、句、篇,或者是对文章的中心思想、作者的生平、创作历程等内容进行介绍,很容易出现把“大学语文”课程当做高中语文来讲授的情况,让学生感觉又回到了高中课堂,这不仅对“大学语文”提不起兴趣,还容易产生厌倦。

2.3 对“大学语文”的功能挖掘不足

在对培养目标认识不全面、与高职教育的特点结合不足的情况下,由于“大学语文”课程无法在短时间内直接给学生带来技能的提升,很多高职院校只把它当成培养学生基础的听说读写能力的课程来对待,并没有对其所蕴含的功能进行深入挖掘。这就造成了“大学语文”课程的功能性被掩藏。如果能够把其所蕴含的功能性挖掘出来,让学生认识到“大学语文”是可以既有趣又有用的,“大学语文”一定能换发新的生机。

3 高职“大学语文”课程具备的主要功能

挖掘高职“大学语文”的功能,需要把“大学语文”课程的优势与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高职教育的特点相结合,同时着眼于如何为学生的职业道路赋能这一视角,进行深入思考。

3.1 塑造学生的良好品格

“大学语文”课程的内容非常丰富,有蕴含了几千年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国学经典,有构思巧妙、包含生活哲理的精彩小说、有蕴含恒久艺术魅力、抒发作者纯粹思想感情的优美诗歌,还有品读万象人生、感受深远意境的散文等,内容包罗万象,丰富精彩。

这些内容包含了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历尽沧桑所创造出来的精神财富,体现着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的生存之道、价值观念和人生追求。可以说“大学语文”中的每篇文章、每部作品都是人们客观地对待世界、坦率心灵的展现,同时又是对社会基本经验的积累[9]。

以蕴含几千年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国学经典为例,有人可能会觉得这些内容对于当今学生而言已经过时了,既不能帮助学生掌握一门专业技术,又不能学以致用地直接拿来在工作中体现其价值,认为没有必要专门去学习。这类观点只看到了表面上传统文化好像没有现实的价值,而忽略了传统文化对于中国人而言的内在价值。传统文化中的儒家、道家里的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构成了中国人固有的价值观、人生观与世界观。如果懂得其中的奥妙就能帮助我们在生活与学习中少走弯路。

在《礼记·学记》里面有这样的一句话“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这里的“道”就是指的规律、法则、道理、准则。如果不学习,就不知道做事的规律与法则,做人的道理与准则。每一个人的人生都会频繁地面临各种各样的选择,如果你不知道其中的规律与准则,就容易在一时冲动之下或者由于经验不足而做出错误的选择,从而影响自己人生的发展。而学习了传统文化中的国学经典,我们可以在这些优秀的思想之下锤炼自己的人品,锻炼自己做事的风格,不断自我修正,自我超越,成就更加完善的自己。

3.2 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

虽然素质教育已经提出和实施了很多年,但是高考对绝大部分学生而言有着关乎命运的重要性,因此中学语文主要还是为应试服务。比如,中学时期的阅读理解题目还是会有正确答案,哪怕学生心里对答案并不认可,或者是有其他的理解,但为了考取高分仍然只能向唯一的答案靠拢,整个语文学习还是以答对题目为最终目标。

大学语文因为不为应试服务,在课堂上,对于文章的理解可以没有唯一答案,只要能言之有理、自圆其说即可。在这样的设定之下,教师可以多给学生表达的机会,让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碰撞出思想的火花。在这种碰撞、讨论、辩论之下,学生可以见到对于同一事件、作品,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思路与看法,这可以激发学生去思考是我的思维更合理,还是他的思维更准确,从而提高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比如,在讲授《十八岁出门远行》这一作品时,有学生在读完小说之后马上就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认为小说的情节很荒诞,其中特别看不懂司机的行为,认为司机与山民是一伙儿的,依据就是最后司机跟着山民走了还抢走了“我”的背包。接着,就有另外的学生站出来反驳前一位学生,第二位学生认为司机与山民不是一伙儿的,依据是司机满车的苹果被山民抢走,车被山民毁坏,苹果和车的价值远远大于背包,难道他的最终目标就是为了一个书包吗?认为这里不符合逻辑,但是这位学生无法解释为什么司机最后会抢走“我”的背包。然后,第三位同学又站起来表示也认同司机与山民不是一伙儿的,认为司机前面对于“我”去维护苹果被打,而司机还在旁边嘲笑“我”这一情节,是因为司机嘲笑的是“我”的不自量力、螳臂当车。最后,笔者总结了三位同学的观点,提出了最终的疑问,既然司机与山民不是一伙儿的,那么为什么司机最后会抢走“我”的背包。如果能解释这一点,整个事件的逻辑线索就完整了。最后,在一句“在山民面前司机是弱者,但是在‘我’面前司机是强者”的引导下,第一位同学想出了答案:“抢包是司机在‘我’面前作为强者的一种补偿性行为。”

由此可见,在自由的“大学语文”的课堂上,任何观点都是可以被呈现的,在众多的观点之中,只要教师从中进行恰当的引导,学生之间相互促进,长此以往,能够起到启迪智慧,锻炼逻辑思维的效果的。

3.3 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

人是社会性的动物,不管处于人生的哪个阶段你都会遇到与他人沟通交流的问题。对于刚成年进入大学生活的学生,除了要与同学、教师、家长沟通,还需要为之后在社会上,与同事、领导、合作伙伴等人沟通打下基础,因此有意识地锻炼学生的沟通能力很有必要。

对沟通能力的锻炼在“大学语文”课程中就能实现。比如,在大学语文开篇第一课,教师就可以引入如何提高沟通能力这一主题,并且讲授一些锻炼沟通能力的小技巧与注意事项。然后在之后的课程中就可以把提高沟通能力这一主题贯穿于整个“大学语文”课程的始终,作为一个独立于作品讲解之外的教学目标来实现。

在讲解了锻炼沟通能力的小技巧与注意事项之后,教师可以在之后的课程中有意识地对学生的口语表达、口语交际等需要讲话的部分进行约束与练习。比如让学生在说出自己观点的时候不能只凭感觉,要有理有据,说出合理的原因;还可以开展与文学作品相关的课堂活动,诗歌朗诵、演讲等,既可以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又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甚至可以寻找一些来自于作品的有争议点的话题,让学生辩论,既提高口语能力,又锻炼临场反应能力,一举多得。

3.4 服务学生的就业活动

前文提到,高职学生对于“大学语文”不重视是因为他们认为“大学语文”其并不如专业课实用,不能产生直接的经济效益;再加上高职院校的学生本来文化课的基础就相对较差,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于语文课的学习感受是既熟悉又陌生,熟悉是因为从小学到大,陌生是因为如果真让他们分析一个作品又会语言匮乏、感受浅薄。这些因素都影响了学生对于“大学语文”课程学习的能动性。叶圣陶先生曾多次强调:“务必启发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自己去探索。”要调动起学生主动学习“大学语文”的能动性,就可以让学生明白学好“大学语文”可以为就业活服务。

在实践教学中,语文课程的教学内容可以很丰富,包括古现代汉语、应用文写作、文学鉴赏、演讲与口才等内容。这些内容可以帮助学生习得基础的写作能力、人际交往技巧、人文素养等。2022 年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规定“职业教育是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教育类型”[9],那么作为我国职业教育体系中的高层次教育也应该与高等教育的这一水平相匹配,毕业生除了要掌握较高的专业技能外,还应在综合素质与能力方面也达到相应水平。试想一下一位有着较高专业水平的高职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之后羞于与同事交流、懒于动笔写作必要的材料、缺乏基本的人文素质,都将影响用人单位对其的评价,从而最终影响就业的结果。反之,如果我们的高职毕业生既有较高的人文素养与不落人后的听说读写、思维、沟通能力,同时还具备扎实的专业技能,那我们就完全具备了与本科生相竞争的资本,这才能在真正的意义上实现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同等重要的目标。

4 实现高职“大学语文”课程功能性的路径

高职“大学语文”课程的功能性包括塑造学生良好的品格、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并最终服务于学生的就业活动。那么实践教学中学校、教师应该从何处着手,去实现这些功能性尤其重要。

第一,与课程思政相结合。“大学语文”课程本身就自带“思政”属性。教材所选取的文章无一不是经典中的经典,蕴含着丰富的人生智慧、深邃的哲学思想、深刻得爱国情怀、恒久的艺术魅力、精彩的语言构思等各类思政素材。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启发与体验感染学生、打动学生,把原本枯燥的人生道理、生硬的思想政治教育与文学之美相融合,潜移默化地让学生在学习技能的同时也接受课程思政的熏陶。

第二,给思维的碰撞、语言的表达提供平台。在讲授课文时,教师不要一味地“满堂灌”,只想着把知识传递出去,要懂得给“留白”,即给学生思维碰撞、表达的机会。此时只需要教师设置一个宽松的环境,鼓励学生说出心中所想,巧妙引导、精心设问,多启迪学生之间进行思维的碰撞,让他们在课堂上通过讨论、辩论自由地学习语文,回归语文的本然特性,如此思想、情感、审美和语言技能的提升均能在大学课堂上得以实现。

第三,给综合能力的发展输送养分。目前高职“大学语文”课程所处的境地相对尴尬,要想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的主动性,需要让他们认识到所学的东西是有用的,是自己想要学习。在这样的情况下,高职“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方式需要有侧重。在这一时期,教师可以抓紧主要矛盾,突出教学重点。比如,可以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为标准,立足于重点培养学生具有敏捷、准确、高效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然后再以这些实践能力的培养为突破口,把人文素质相关的内容与之合二为一,以此助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5 结束语

综上所述,改变高职“大学语文”课程的现状、解决其所处的困境,提高课堂效率,改善学习效果的关键就在于如何把课程自带的功能性发挥出来,促使学生能够认识到课程的重要性,并主动学习。对于教师而言,既不能为了引起学生的兴趣与迎合用人单位过度强调课程的工具性而忽略人文性,把“大学语文”课程完全当作跟专业课一样的工具来学习,让语文课丧失其本真;也不能只把“大学语文”当作文学鉴赏或者审美的课程来进行教学;应该更多地去思考,如何既不忽略课程自带的提升学生听说读写能力、锻炼学生逻辑思维的能力、提升学生的沟通能力等功能,又把人文性、思想性、文学性等语文课的本质属性平衡、全面地统筹于课程之中。

猜你喜欢

大学语文人文高职
人文
大学语文创新教学初探
山西省2018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大学语文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人文绍兴
大学语文教学模式探析
人文社科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
大学语文教学的人文性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