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积极心理学提升高职学生希望感路径研究

2023-02-24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23年6期
关键词:个体目标高职

李 欣

(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智能工程学院,重庆 401331)

1 高职学生希望感现状分析

希望感是指一个人对未来的期望、渴望和信心的感受。它涉及对自己未来可能实现的目标、愿望和梦想的积极态度和乐观情绪。希望感是个体以追求目标的动力和路径为基础产生的积极心理现象,是个体对目标达成的认知思考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个体设定明确的目标,并根据设定目标产生动机与设计相关的策略,促使目标得以成功,这是一种良好的心理状态。针对高职院校学生群体而言,希望感的培养与提升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积极品质,希望感的良好形成有助于其体格、知识、能力、人格全方位全过程发展[1]。

1.1 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选取重庆地区5 所高职校校的学生560 名。其中,男生267 人,女生293 人;具有城市户口且居住于主城区内的学生254人,具有农村户口且居住于区县的学生306人。

1.2 研究工具

本问卷以斯奈德的希望理论模型为基础,参考辛普森编制的成人不同生活侧面希望量表,结合国内外的相关研究成果,对院校学生进行访谈,结合访谈资料与开放式问卷获得其希望的关键词,编制出符合院校学生希望感的问卷。高职院校学生希望感的问卷问题由一般希望、学业希望、家庭希望、爱情希望和休闲希望五个类别构成。一般希望主要表现为个体相信自己在遇到阻碍或挫折时能够通过调整心态和转换策略等方式完成目标的正向思维。学业希望主要表现为个体认为通过追求进步的信念和不断学习的行为,在时间和精力的积累下能够实现自己目标的积极思想。家庭希望主要表现为家庭和谐关系的重要程度,个体认为通过投入时间和精力与家人相处沟通、解决家庭难题等是家庭单位的重要组成部分。爱情希望表现为个体对待友情或爱情的态度存在主观能动性,能够自主解决在感情中遇到的困惑与不解,并在此过程中不断成长。休闲希望主要表现为个体认为通过积极参与休闲活动能够更好地实现身心健全发展、拓宽知识广度与深度,增强自身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与能力。本量表采用李斯特五级量表评分,分值从1分到5分分别对应“非常不同意”“基本不同意”“不确定”“比较同意”“非常同意”。

1.3 数据结果

在关于高职学生希望感的研究中,主要通过问卷形式探究高职院校学生的的一般希望、学业希望、家庭希望、爱情希望以及休闲希望等五个类别。通过数据对比分析发现:希望感的各部分均值为3.23,处于良好状态。一般希望、家庭希望和恋爱希望问题表现较为突出,其分值分别为3.234、3.26、3.27。对城乡高职学生希望感进行数据分析发现:城市高职学生的希望感各部分均值和分值两项明显高于农村高职学生,差值均大于0.2。此数据结果在访谈过程中同样有体现,具有城市户口且居住于主城区内的学生多次提及父母比较开明、尊重自己的想法、遇到问题会第一时间协商、对未来有希望等相关词句;具有农村户口且居住于区县的调查对象的访谈结果恰好与其相反,如“经常说自己命不好”“胆小,怕说错话,很敏感”“家庭生活比较压抑”等。

2 影响希望感的主要因素

2.1 个体气质性格的影响

一个人的气质和性格会影响希望感的高低,可以塑造他们对生活的态度、对未来的期待和希冀的程度。在进行希望感量表测量前,本研究对调查对象的气质类型也进行了相应测试。调查问卷结果显示,胆汁质、多血质气质类型的学生希望感均值较高,分别为3.56、3.62,均高于粘液质、抑郁质的学生希望感。结合个体性格特征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乐观主体:乐观主体趋向于对未来持有积极的心态,相信事情会变得更好。他们更倾向于看问题中的机会和积极的解决方案,从而对未来充满希望,这种积极的心理状态可以增强希冀感。

内驱动力:个体内部的驱动力和动机对希望感的高低起着重要作用。内驱动力使个体有强烈的渴望和决心去追寻自己的目标。如果一个人有强烈的内在动力和目标,他会对未来充满希望,并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和行动,能够实现自己的梦想和愿望。

内外部控制感:内外部控制感觉是个体认为自己对生活的控制程度。高内部控制感觉的人相信自己可以通过努力和行动实现目标,他们更可能表现出更高的希望感。相对而言,高外控制情绪的人可能更倾向于相信命运或外部因素决定他们的未来,可能对希冀情绪产生较低的影响。

自信心和自尊:一个人的自信心和自尊水平可以影响他对自己能力和未来成功的信心。具备更高自信心和自尊的人可能更有希冀感,相信自己足以克服困难并取得成功。

兴趣和激情:对某个领域或目标的兴趣和激情可以激发一个身体的希望感。当一个人对某个事物充满热情并有强烈的兴趣时,他更有动力去追寻和现实相关的目标,甚至体会福流的喜悦感,进而表现出比较高的希冀感。

2.2 个人经历经验的影响

高职学生的个人经历和经验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他们对未来的期盼和信心,从而对希望感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调查结果表明,希望值较高的学生至少存在一个共同特点,比如学习成绩优异、拥有特长、现任或曾经担任过班级干部等。积极的个人经历和经验可以增强高职学生的希望感。当高职学生在学业、社交、职业等方面取得成功时,他们会获得积极的反馈,增强自信和乐观情绪,从而培养出更强的希望感。例如,当高职学生取得优秀的成绩、参加社团活动并取得认可、获得实践或工作机会时,他们相对自信,对未来有更高的期待和希望。另外,负面性的个人经历会对高职学生的希望情绪产生消极影响。当高职学生经历挫折、失败或遭遇困境时,他们可能会感到失望、沮丧和无助,从而降低他们的效能感[2]。例如,在学业上遇到挑战或问题,无法达到自己的期望和目标时,他们可能会自我怀疑或削弱对未来的希望,导致希望感下降[3]。积极心理学强化个体的心理弹性和应对能力,可以帮助高职学生从困境中找到积极的解决方案,重新激发希望。例如,高职学生可以通过积极的自我反省和自我调整,从失败中吸取教训并寻找新的机会和途经。

2.3 家长教养方式的影响

父母教养方式是观念、行为及其对孩子情感的一种多维度表现方式,状态呈现相对稳定,是亲子交往本质需求的体现。家庭是孩子成长的重要环境,家庭的教育养育方式直接塑造孩子的性格、价值观和情绪状态等[4]。在访谈中发现,对“家庭”进行描述过程中词语较为正向、积极的学生其希望量表的均值明显高于总体均值。家庭给予学生的情绪支持和鼓励对培养高职学生的希望感有重要作用。当家长能够表现出对孩子的支持和鼓励时,孩子会感受到被重视和认可,从中激发出他们内心的希望和效能,从而在家长的关注、确定和鼓舞下努力前进。家庭教养方式影响学生建立目标和规划的能力。家长帮助高职学生建立明确的目标,并提供指导和支持,帮助他们制定现实目标的规划和策略,通过培养目标和规划能力帮助他们树立远大的梦想,并教会他们如何分解目标、设定小目标、制定行动计划以及坚持不懈追求梦想。目标导向的教育方式足够激发高职学生的希望感和自我效能感。在信任关系层面,家长给与孩子适当的自主权,尽可能共同参与决策和解决问题。当家长让高职学生自主选择时,他们感受到被尊重和被信任,这对培养他们希望感和自我效能感非常重要。家长可以提供支持和指导,但也要给高职学生足够的空间去尝试和面对挑战,相信他们有能力做出正确的决定和选择。家庭教养方式对学生失败与崩溃的处理方面也有重要影响。高职学生面对失败和崩溃时保持积极的心态源于家长的支持和理解,家长可以帮助他们重新建立希望,并鼓励他们坚持努力[5]。

2.4 同辈群体的影响

同辈群体的交流互动,会影响其自我期盼的产生。根据访谈与调查问卷结果发现:由学生自发形成的小团体,一般希望和学业希望的分值较为一致,其差值控制在0.1 以内。通过访谈了解到同学间相互鼓励、支持和正向情绪会促使高职学生形成积极的自我期盼,从而更有希望实现自己的目标。相反,如果同学之间嘲笑、排斥和否定,会降低高职学生的自我期待,从而影响其他的希望。同学之间的竞争和比较,会对高职学生的动力水平产生影响。相反,如果同学之间缺乏激情和对比,会降低高职学生的动力水平,从而影响到希望感的产生。同学群体可以为高职学生提供一个社会认可的环境。如果同学群体间的交流往来和互动愉快、顺畅,会促使高职学生形成积极的社会认同。相反,如果同学之间存在于排比和孤立,会降低高职学生的社会认同感与希望感。如果同学之间相互支持和鼓励,会促使高职学生形成积极的支持系统,从而更容易实现自己的目标,增强希望感。相反,如果同学之间欠缺支持和鼓励,会降低高职学生的支持系统,从而影响其希望感的产生。

2.5 社会环境的影响

在访谈过程中,高职院校学生多次提及“征兵入伍”“专升本”“就业创业”等方面的国家政策和学校政策,由此可见社会环境对高职学生希望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社会支持、角色模型、教育机会和就职前景等方面。

社会支持:社会环境中的支持和认可可以激起高职学生的希望感。当高职学生感受到来自家庭、朋友、教师和社会的支持和鼓励时,会不断产生自我效能感。相反,缺乏支持和承认的社会环境可能会削弱高职学生的希望感[6]。

角色模型和成功案例:社会环境中的积极角色模型和成功案例对高职学生的希望感有重要影响。当高职学生看到身旁的成功案例,会感受到激情和希望,相信自己也可以取得类似的成就。这些榜样可以引导高职学生树立目标,并提供实现目标的信心和动力。

教育体制和机会均等性:当教育体制能够提供公平的教育机会、并消除不平等现象时,高职学生会更有信心追求自己的梦想。如果社会中存在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和机会的限制,高职学生可能面临困难和挫折,从而影响他们的希望感。

社会经济状况和就业前景:当社会稳定、就业前景乐观时,高职学生更有信心追寻自己的职业目标和未来发展。相反,经济困难和就业压力加大可能削弱高职学生的希望感。

2.6 网络环境的影响

网络环境对高职学生希望感的影响非常显著。调查结果表明,经常浏览积极正向的短视频、社会新闻以及其他网络内容的高职学生相比较浏览负面信息的学生而言,其希望感均值高出0.56。在当今信息化社会,网络已经成为了人们学习、生活、娱乐的重要渠道之一。网络环境对高职学生希望感的形成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获取信息和知识:网络为高职学生提供了广泛的信息和知识资源,不断拓宽视野和开阔思维。他们可以通过在线学习平台、网络课程、学术论坛等途径获取丰富的学习资料和专业知识。这种无限的学习机会和知识积累可以增强高职学生的自信和希望,相信自己可以不断学习和成长。

社交互动和连接:网络提供了全球范围内的社交平台和在线社区,使个人能够与他人充分地进行交流、分享信息和建立联系。这种社交互动和连接可以增加个人的社交支持和归属感,促进交流与合作,从而提升希望感。

激励和激励性内容:网络上存在大量的激励性内容,如成功故事、积极心理学、激励报告等。这些内容可以为个体积蓄能量,提供希冀和动力,鼓舞他们去追求自己的目标和梦想。

虚拟身份和自我表现:网络环境允许个人创造和塑造自己的虚拟身份,通过社交媒体和在线平台表现自己的想法、观点和才能。这种自我表现和展示可以增加个体的自信和自尊心,提升希望感。

需要注意的是,网络环境的影响因人而异,个体的使用习惯、目标和心理状态也会对其希望感产生影响。同时,网络环境中也存在如信息过载、社交比对和虚假展示等问题,这些因素可能对学生的希望感产生负面影响。因此,在利用网络的同时,个体应保持理智和批判性思维,选择对自己有利的资源和内容。

3 希望感提升的主要策略研究

3.1 加强以自我认识为目的的教育引导

加强以自我认识为目的的教育引导,旨在帮助学生深入了解自己的内在特点、价值观、兴趣和潜能,并引导他们更好地了解自己、发展自己的潜能和拥有健康的人格[7]。通过这种自我认识有助于学生个体建立清晰的自我身份和自我认知,从而增强对自我潜能的认识和对未来的希望感。加强以自我认识为目的的教育引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鼓励学生自我探索。教师可以鼓励个体寻求机会去深入了解自己的特点、价值观念和目标,这种自我探索过程可以增强个体对自己的认识和了解,从而培养出积极的希望感。

加强学生进行个人兴趣和才能的探索。教师可以帮助学生个人发现并了解自己的兴趣、天资和潜力,并通过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机会和经验,直至个人能力足以发展自己的能力和特长,从而增强对未来成功的希望感。

引导学生设定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目标和规划。教师可以帮助学生个体设定明确的目标,并提供实现这些目标的规划和策略。当个人有清晰的目标和行动计划时,他更有动力和希望去追求和实现这些目标。

不断激发学生创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当学生个人具备创造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时,他更有可能面对挑战并寻求积极的解决方案,从而增强希冀感。

鼓励学生进行个人反思和自我探究的活动。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写日记、自我评价、参与讨论和反思问题等方式,帮助学生深入思考自己的感受、想法和目标。

3.2 开设以积极心理学为基础的相关课程

关于课程设置,高校可开设以积极心理学为基础的系列心理健康课程,将课堂内外的课程与活动联系起来,形成相关体系,更有利于促进高校学生高希望感的特质养成。在基础感受方面,教师通过引导并有针对性地提高学生的基础感觉对希望感的影响。通过视觉感知颜色的变化、识别重要信息、观察世界的美好,通过听觉舒缓紧张状态、刺激记忆能力,通过嗅觉唤醒积极体验、提升正面情绪,通过触摸感觉增强身心安全感、建立与外界的稳定联系等。在设计积极心理学相关课程时,教师需要明确课程目标和学习成果、确定希望感的概念和重要性、介绍积极心理学的理论框架和相关研究成果以及与希望相关的主题、探讨积极情绪的培养和管理,如情绪调节、心理弹性等,让学生了解如何应对打击和困境、保持积极心理。引入实例和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成功的积极心理学理论和实践经验。确保课程内容系统化、有针对性地涵盖高职学生希望感的各个方面,帮助学生了解积极心理学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在教学课程中,教师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分享个人经验和观点,促进彼此间的交流和学习。提供小团体活动、合作项目等,让学生通过合作与他人互动,共同探索。组织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如志愿者工作、社区服务等,让他们亲身体验积极心理学的实际应用。

3.3 开展以提升效能感为核心的社团活动

开展以提高效率为核心的社团活动可以帮助参与成员提高自信、培养综合能力,并促进学生成长和发展。为社团活动设定具有挑战性的目标,使成员感到兴奋并积极完成。目标应该是可以量化和可能实现的,以方便成员能看到自己的进步、体验成就感。确保社团成员获得必须的支持和资源,以帮助他们实现目标。这可以包括提供必须的培训、指导、设备和资源以及营造良好的团队合作氛围。通过鼓励成员间的合作与互助,营造团队合作的氛围,通过组织团队项目、合作任务和互助讨论等方式实现。鼓励成员共享经验、交流知识和技能。定期提供积极的反馈和认可以鼓励成员。给个人和团队成员肯定和赞扬,让他们感触到自己的贡献和价值。同时为成员提供具有建设性的反馈和指导,以帮助他们改进和发展。鼓励社团成员发起新思想和主动力,提出新的想法和解决方案,给予成员一定的自主权和决策权,让他们在活动中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领导能力。为社团成员提供展示成果的展会、演讲会、比赛等。为社团成员提供持续学习和成长的机会,包括举办专题讲座、组织工作坊、参观学习等,激励成员与个人制定计划和学习项目,提高他们的技能和知识水平。

3.4 打造以朋辈帮扶为主体的积极生态圈

高职学生同辈之间积极影响彼此的希望感,可通过建立积极的社交网络,鼓励大学生与积极、乐观的同辈建立联系。积极的社交网络可以提供支持、鼓励和共享成功经验,增强希望感。共享目标与梦想,鼓励同辈之间分享彼此的目标和梦想,通过交流和互相激励,可以增强彼此的希望感,并找到共同的动力和目标。提供支持与鼓励,高职学生可以相互提供支持和鼓励,帮助对方克服困难和挑战。通过互相支持,可以增强希望感并激发积极的行动。建立共同学习和成长的积极生态圈,通过组织学习小组或共同参加课外活动,让高职学生同辈之间有机会一起学习和成长。这样的环境可以促进知识分享、合作和互相学习,增强希望感。高职学生同辈之间可以互相成为积极的角色模型[8],通过个人行为和成就激励他人。展示自己的努力、坚持和成功经验,鼓励他人追求目标并保持希望感。同时应当重视消极的影响可能对希望感产生负面影响,应积极选择与乐观并赋予支持的同伴建立更紧密的关系。总之,通过积极的社交互动、目标共享、支持和鼓励,大学生同辈之间可以相互促进和增强希望感,创造一个积极、支持和鼓励的环境,以促进彼此的成长和成功。

3.5 开发以家校联合为延伸的全新格局

希望感水平较高的个体在面对负性事件时采取的方式往往较为成熟,高职学生因个人阅历、知识积累等方面的局限,往往处理问题时会短时期内暴露焦虑、忐忑等情绪。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有机结合、优势互补、认识共育价值、正视共育问题,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家校之间信任度越高、共同目标越明晰,家校共育效果就越好。良好的家校共育意味着家庭与学校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共同目标。学校与家长可共同策划和组织一些合作项目,如家长讲座、家长参观日、家长志愿者活动等。这些项目可以增加家长与学校之间的互动和合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内在动力。学校可以制定家庭成员参与计划,请家长积极参与学校活动和决策过程。通过定期的家庭会议、家庭访问活动或在线平台,学校教师与家长可以交流学生的学习进展、个人发展需要以及目标设定,为其完成目标、解决问题等作出更积极的正向引导,为他们希望感水平的提高打好基础。学生家长可记录学生成长变化、心态变化、情绪变化以及知识储备、个人对事件态度、解决问题能力、综合能力等的不同表现,在座谈会和其他活动中及时分享心得体会和经验,形成校与校合力、家与家合力、家校合力,不断促进学生希望感的提升。

3.6 充分利用以社会环境和网络环境为载体的教育资源

学校和社区可以创造积极的社会环境和网络环境为高职学生提供支持和资源,鼓励其追求目标和梦想。例如,组织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促进希望感的活动、讲座和工作坊,邀请成功人士分享经验,以此激励高职学生。学校和社会建立导师制度,为高职学生提供指导和支持。导师可以帮助学生设定目标、制定计划,并提供实用的建议和反馈,以增强他们的希望感。学校和工作场所可以提供积极的学习和工作环境,也可以包括提供奖学金、实习机会、创业支持等鼓励合作、创新和成就动机。积极的环境可以激发高职学生的动力和热情,增强他们对未来的希望感,同时在多媒体、自媒体时代,利用社交媒体和在线平台可以扩大其社交网络,并与积极乐观的人、事、物建立联系。通过关注正能量的内容和参与积极的讨论,高职学生可以受到鼓舞和启发,增强希望感。社会环境和网络环境可以鼓励学生之间的互助和合作,通过组织合作项目、志愿服务活动和学习小组来实现。积极的互助和合作可以让学生增强希望感,培养团队精神。通过利用社会环境和网络环境,帮助高职学生建立积极的希望感,这种积极的环境可以激发他们的动力、决心和成就,推动他们实现个人目标和追求幸福。

4 结束语

本研究基于积极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从不同维度探讨高职学生希望感意识形成影响因素,整合提升高职学生希望感的方法策略,希望对提高学生心理健康和成长成才具有积极作用,同时以期可以为积极心理学在教育领域的推广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

另外,希望感作为一种积极心理状态,可以帮助个体更加乐观、积极,更有动力去追寻自己的目标。在大学阶段,希望感的形成对学生克服困难、实现自己人生目标至关重要。因此,研究如何提升高职学生希望感,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和发展、提高学业和职业成功具有重要意义。

猜你喜欢

个体目标高职
关注个体防护装备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个体反思机制的缺失与救赎
How Cats See the World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
关于提高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思考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4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1练习(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