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视域下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改革与实践
2023-02-24刘怡然
刘怡然
(商丘职业技术学院 交通学院,河南 商丘 476100)
随着社会对人才的逐渐重视,传统高职院校教学模式已无法适应社会对人才全面性的要求,尤其在以丰富实践经验和先进技术能力为基础的工科类专业中,只学好理论知识是远远不够的,更需要加强实践技术经验,因此,很多高职院校形成了产教融合的教学模式,学校和企业围绕人才培养、技能培训、创业就业开展密切合作,高职学生可以通过企业提供的广阔实践平台,接触学校之外的社会。产教融合教学模式在给高职学校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更大的挑战,很多学生还未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过早接触社会,会因无法分辨是非对错,沾染很多社会中的不良风气,因此,高职思政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在高职专业课程中融入思政教育,可以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起到良好的约束作用,通过课程思政教育,学生将充分认识到自身思想的不足以及行为的偏差,及时完善自身品格,成长为对社会、对学校、对企业有益的可塑之才。
一、产教融合视域下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改革的意义
2014年6月教育部等6部委编制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和教育部2015年8月印发的《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都明确指出,“产教融合,特色办学”是发展职业教育的基本原则,高职院校要大力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在职业教育教学工作的各个层面贯彻产教融合理念,实现职业教育与技术进步、生产方式变化以及社会公共服务相适应,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产教融合与课程思政在育人目标上都强调价值观的引领和职业素养的提炼,重视人才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这已成为职业教育的时代新使命,并不断得到赋能与强化。在产教融合视域下,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改革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加强课程思政,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在全球化发展背景下,世界格局发生重大变化,我国正处于信息高度发展的时代,许多青年学生通过网络及各种社交软件获取了广泛的信息内容,在增长见识的同时,也会受到很多不良思想的侵蚀,而青年是祖国未来的接班人,所以青年的价值取向影响着未来社会的价值取向。青年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抓紧这一时期的思想教育是极有必要的。很多学生对思政课程缺乏重视,而将思政内容巧妙地融入专业课学习与实习中,可以使学生在提高专业技能的同时,提高自身思政水平,养成良好的品格,比如爱岗敬业、勇于创新、勤劳奋进等职业精神,可谓一举两得[1]75。其次,有利于高职院校落实“德育为先、德学兼修”的全面育人观。把思政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各环节,着力开发专业课程中的思政资源,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产教融合过程中,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注入红色基因和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加强品德修养和职业道德教育,塑造未来人才之魂,培养服务国家和可持续发展的优秀人才。因此,产教融合视域下的课程思政改革,可以显著提高大学生的素质,实现文化与技术的创新,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提高教育质量。再次,课程思政为产教融合提供正确的政治方向,使其开展更有实效性。将德育无缝融入各专业的教学与实习中,把思政教育融入产教融合的全过程,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学校借助企业的实践平台,丰富思政教育实践教学研究,创新育人模式;企业需要学校培养的科技人才和优秀的高素质劳动者,为企业发展壮大提供支撑,实现学校、企业和社会的多赢。基于此,产教融合教学中融入课程思政教育,对于学生、学校、社会都具有重要价值。
二、产教融合视域下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改革面临的问题
产教融合是高职院校教育改革过程中的重要方向,为高职院校的发展和进步注入了新的活力,但思政教育在融入高职院校专业课程的过程中依然面临很多问题。
(一)产教融合背景下课程思政教育主体的多样化
在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教育课程思政主要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完成,二者开展教育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在学校教育中,更重视学生精神思想方面的引导,而在企业教育中,更重视专业技术实践方面的指导,缺乏对学生的思政教育。这会严重影响学生接受思政教育的连贯性,造成思政教育断层。学校有专门从事思政教育的教师,大多数专业课教师也都接受过思政理论的指导与培训,而企业却很少有针对思政教育方面的研究,即使为了配合学校教育在企业教育中融入了思政教育,也由于从事教育的人员思政水平参差不齐,影响学生课程思政教育效果[2]128。另外,在教学中有个别专业课教师在将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程时,存在顾此失彼、过犹不及的现象,对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产生不利影响。发生此现象的主要原因为,专业课教师本身的思政教学能力欠缺,再加之,思政教师与专业课教师缺乏配合,导致专业课教师无法独立完成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或课程设计不合理,影响思政内容的潜移默化及教育效果。
(二)产教融合背景下学生思政教育身份的双重性
在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学生不仅扮演着学生的角色,更充当着企业员工的角色,拥有双重身份。而学校和企业无论在管理制度还是文化氛围等方面,都存在很大的不同,学生要在两种身份中来回转换和适应,如果没有做好正确的引导、衔接工作,学生的发展将更偏向于社会化,容易对学校思政教育产生消极态度,甚至质疑,从而对学校思政及专业课课程思政教育产生不利影响[3]80。
(三)产教融合背景下学生学习生活环境的复杂性
产教融合背景下,学生的学习环境和生活环境,不仅仅集中于校园中,更要面向社会,进入更为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学生将接触到更多的新鲜事物,对学生的认知、想法,都会产生重大影响,而此时的学生还没有形成稳定的价值观,很容易受到外界不良因素影响,造成思想混乱,迷失在复杂的社会中,学校如果没有及时发现学生的思想问题,采取相应教育措施,很容易产生不良后果。
三、产教融合视域下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改革与实践策略
(一)完善课程思政保障机制
产业融合教育改革,在给学生专业技术学习带来更多机会的同时,也会给高职院校的思政教育带来很大挑战,学校要想保证良好的课程思政教学效果,就需要积极完善课程思政教育体系,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规范教学内容和教学行为,并在执行中通过实践不断完善和修正。首先,学校作为思政教育的主要承担者,要明确学校和企业的具体职责,在学校专业课程和企业实践技术培训中,充分融入思政教育,并将思政教育置于教学和工作的重要位置。学校为了保证课程思政的教学成效,应设立专门的监管部门,对专业课程思政教育的开展进行监督、评价,以督促教师更好地开展课程思政教育。教师是课程思政教学的主体,学校应重视对教师的培养,确保教师在教学知识完善的前提下开展思政教育,让学生在学好专业课程的同时,提高思想觉悟[4]85。其次,学校应对企业的思政教育进行指导和完善,按照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制定相关教育标准,并派出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入驻企业,帮助企业完善课程思政教育方法和教育策略,并对企业开展思政培训,提高企业人员整体思政水平,从而确保学校和企业共同开展课程思政教育联动,实现学校和企业思政教育的紧密联系。再次,学校可通过搭建信息共享平台,保障学校、企业、学生之间形成良好的沟通,学校教师、企业员工、学生可以通过信息共享平台实现在线交流沟通;学校教师可在线共享课程思政教育经验和教育成果,并为企业员工和学生进行在线答疑解惑,解决课程思政问题;校企双方还可通过线上平台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实时监控,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行为习惯,及时对学生产生的不良思想和错误行为进行纠正。最后,学校为确保校企课程思政工作的有效性,应建立完善的评价机制,通过多维评价机制,实现学校、企业、学生之间的互评,以相互监督,及时发现各主体课程思政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同时督促学校和企业课程思政教学规范化,确保各主体对课程思政教学的重视度,从而提高教学水平(见图1)。
图1 产教融合与课程思政有机统一体系
(二)明确课程思政教学目标及方法
专业课程思政教育包含了专业课程学习和以德育人的双重任务。知识目标让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内容,并掌握专业技能;情感目标为培养学生敏捷的思维能力和健全的人格;能力目标为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能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运用于实际工作中。首先,高职院校应明确课程思政目标。课程思政教育目标是通过教授学生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让学生明确了解所属行业的规范和规则,充分培养学生爱岗敬业、奋发向上、独立思考、追求卓越、严谨认真的职业素养,通过对学生心理素质的锻炼,让学生具备良好的抗压能力和承受能力,将来可以更好地走上工作岗位,成为合格的技术人才。其次,课程思政的教学内容主要从专业课程出发,教师结合学生的个性特点、学生自身的理解能力以及学生当前的价值观,融入更有针对性的思政元素。为了更好地从专业课程中挖掘思政元素,专业课教师需要和思政教师相互配合,共同探索,对蕴含思政元素的专业课程进行分析、总结、归纳,通过整理,强化与思政元素关联性较大的专业课内容。在育人内容挖掘过程中,教师应注意以专业课程为根本出发点,避免出现本末倒置,为了开展课程思政而影响专业课程学习[5]125。最后,教师应掌握将思政内容引入专业课程的方法,在教学中注意方式方法和语言技巧的应用,实现思政教育和专业课程教育的自由切换,通过引入恰当的案例和情境,寻找更好的切入点,激发学生对思政内容的思考,从而巧妙融合思政内容。
(三)提高高职教师思政水平
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教育是否能顺利实施,并保证实施效果良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思政水平是否达标。如果专业课教师本身的思政水平无法达到教学要求,教师就无法对学生开展良好的思政教育,无法起到言传身教的作用,更有可能对学生的价值观产生负面影响。因此,学校应重视专业课教师的思政水平。首先,学校应定期对教师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促使每位教师深刻理解其中的理论内涵,这是教师顺利开展思政教育的基本前提。在培训中,学校应聘请行业专家进行更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培训,结合学校思政教育开展的实际情况、教师理论知识掌握情况以及学生知识接受能力等,采取针对性教育方式,并注重理论结合实际,确保每一位教师都能在培训中有所提高[6]41。其次,学校应经常组织教师参加红色教育活动,让教师得到红色文化的熏陶,比如组织教师去革命老区、红色教育基地参观学习,通过走访革命老区、寻访革命遗址、重温红色记忆,讲好党史故事,弘扬红色精神,从而让教师内心得到升华,坚定课程思政教育信念,并利用红色教育内容丰富教师课程思政教学内容。再次,专业课教师应不断加强自我思政学习,在生活和工作中不仅要注重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提高,还要注重对思政专业知识的积累和学习,多关注相关时事政治和时政新闻等,并将自身学到的思政知识,有效转换为教学内容和教学经验,成功将思政知识运用于课程思政教育中,提升课程思政教育水平。最后,学校应设置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机制,将课程思政教学纳入考核范围,从教师自身思政水平、课程思政教学成果等多个方面进行评判,评判结果与教师绩效挂钩,通过严格的奖惩制度,督促教师不断加强思政学习,提升职业综合素养,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
(四)建立课程思政示范教育
当前,基于产教融合视域的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教育的改革还处于发展初期阶段,成熟案例尚少,因此,高职院校为保证课程思政教育的顺利开展,应先选择部分优秀的思政课程作为示范课程,其他课程以此为榜样,进行深度学习。首先,各院系要根据教学特点和教学内容,综合考虑当前院系的师资能力和专业特点,明确自身教学特点和教学优势、劣势等,打造覆盖专任教师、思政辅导员、思政专任教师、企业工程师的全维度、高质量课程思政教学团队,产教学做联动,靶向突破提升,打造课程思政优质示范课。其次,应根据各专业特点,选择理论性和实践性兼具的特色课程,进行教学改革实践,开展课程思政示范课展示、课程思政教学比赛和优秀课程思政教学案例评选等,激发全体教师挖掘所授课程思政元素的动力、活力和创新力,形成良好的示范效应。再次,学校和思政课教师应充分发挥引导和保障作用,为专业课教师提供坚实的后盾,学校为专业课教师提供良好的设备保障、资金保障,思政课教师为专业课教师提供思政教学指导,协助专业课教师设计课程思政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促进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教学的创新发展,激发其思政教学潜能,顺利推进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五)突出课程思政教学特色
高职院校与普通高校在本质上有很大区别,高职院校更注重技术的传授,具有鲜明的教学特色,因此,高职院校在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中,要突出价值引领的作用。高职院校的学生相对来说基础知识较为薄弱,因此,高职院校更应重视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首先,专业课教师自身要有较高的道德修养,能够端正教学态度,掌握良好的思政知识,帮助学生在学习专业课程的同时,在思想上持续进步,成为具有高尚情操、良好道德修养的人,对工作、对学习、对生活都能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以优秀的职业观、人生观、价值观作为成长路上的明确指引。其次,课程思政教育要重点突出行业专家的工匠精神。高职教育与普通教育的最大区别在于更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技术和职业能力,而工匠精神是对职业最大的热爱,因此,在高职教育课程思政中要重点传递工匠精神,让学生从内心深处认同精益求精、深入钻研的重要性。专业教师应从就业角度所需具备的能力调整课程内容,与企业联合,提供给学生更多的就业机会,让学生在更广阔的平台上向合格的职场人过渡。最后,高职院校在教学中应充分融合优秀的企业文化,通过吸收优秀的企业文化并注入日常教学中,将学生培养成为能更好融入企业的优秀人才。另外,高职院校还可以定期邀请优秀的企业人才进行宣讲,与学生互动交流,让学生快速了解企业、社会,并拉近与企业、社会的距离[7]81。
综上所述,在产教融合视域下,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教育还处于发展的探索时期,可借鉴的案例和经验相对较少,高职院校应勇于打破传统教学模式,探索发展新路径,不断积累改革经验,通过完善课程思政教育体系,明确课程思政内容方法,提高高职教师思政水平,建设思政课程示范教育,突出课程思政教学特色等创新性措施,与企业紧密联系,互相配合,开创更符合高职院校实际的课程思政教学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