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筝教学中“情景式”的表现方式分析与演奏技法探究
——以筝曲《大漠行》为例
2023-02-24李思静胡婷婷
李思静,胡婷婷
(江汉大学 音乐学院,湖北 武汉 430060)
《大漠行》原是唐代胡皓所作的乐府诗,诗人用强劲的笔触描绘出大漠雄壮的美感,夹叙夹议地表现出空间的开阔和时间的久远。曲作者将《大漠行》创作成古筝曲,把文字内涵幻化成音乐美感,丰富了这一主题的深层意义,同时让历史以多维形式继续流传。这首筝曲以阿拉伯音乐为创作基础,中外结合,新上加新,进一步挖掘了古筝这一传统乐器的艺术表现力,同时采用“情景式”的创作表现方式,调整了听众与筝曲沟通的单一性,运用通感手法,使听众身临其境。《大漠行》的象征意象十分丰富,吸引了笔者对其持续关注与探索,因而笔者将主要分析这首作品如何运用情景式的表现手法,从而使更多古筝学习者能够了解“情景式”表现手法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更好地在这首筝曲及其他筝曲的演奏中予以展现。
一、作者与乐曲背景
魏军,1947 年11 月出生于陕西省西安市,祖籍为山东,古筝演奏家、教育家,西安音乐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陕西筝派的代表人物,陕西秦筝学会创建人之一。
《大漠行》创作于2010 年,是曲作者根据阿拉伯音乐元素、阿拉伯民族风格特征创作的一首古筝独奏曲。乐曲以充满阿拉伯民族特色的旋律将听众带入茫茫大漠中,并描绘出了阿拉伯人民朝气蓬勃的精神面貌。
《大漠行》是曲作者创作的三部组曲中的其中一首。这首乐曲的创作动机是曲作者曾听到的一段阿拉伯音乐,这段音乐的风格非常新颖,与我们所熟悉的中国五声调式、西方的调性调式都不同,令人耳目一新,于是曲作者就将这段音乐元素作为筝曲《大漠行》的音乐动机。在音乐创作中,曲作者想起年轻时看过的《一千零一夜》《叶塞尼亚》等小说和影视作品,这些作品所描写的吉普赛人对生活的热情和对自由、浪漫的向往都带给曲作者很大的触动。于是他将这些画面和人物形象一并写进了《大漠行》中,如此便增强了乐曲的音乐感染力,使听众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
二、教学中“情景式”演奏技法的处理
(一)定弦
这首乐曲在定弦上没有运用古筝传统的五声音阶,而是采用了21 弦制的七声音阶。(见谱例1)在乐曲演奏到89—90 小节时,演奏者需要在演奏中移码转调,将小字一组的还原fa 与降ti 转至升fa 与还原ti。
谱例1:
(二)乐曲结构
这首乐曲的结构可以被分为五个部分,包括引子和尾声。引子:1—13 小节;第二部分:14—53 小节;第三部分:54—101 小节;第四部分:102—173 小节;尾声:174—182 小节。
(三)乐曲中“情景式”的演奏技法
这是一首具有阿拉伯民族音乐风格特征的乐曲,乐曲引子开头由四组琶音组成,加上自由的节奏,描绘出一幅茫茫大漠图。在乐曲的引子部分出现了“∽”(见谱例2),这个记号在古筝的记谱中被称为回滑音。回滑音分为上回滑音和下转滑音,弹奏方式是右手先拨弦,然后左手将弦按到标准音位,最后让其回到本音。“阿拉伯音乐的滑音独具特色,使人听了以后产生共鸣。”在这首筝曲里,曲作者大量使用回滑音,模仿阿拉伯民族音乐中哀伤忧愁的音乐情绪。
谱例2:
对于阿拉伯人民来说,长期生活在宽广的沙漠中,这使得他们的生活节奏十分缓慢。所以在阿拉伯音乐中,长曲长调成为其一大特色。(见谱例2)右手的旋律都是二度进行的音程,左手连续的三连音体现出阿拉伯音乐中长曲长调的单一性特点,给人的感觉就像是走在茫茫的沙漠中,享受这里缓慢的一切,似乎感觉不到时间的流逝。
行板开头的右手部分在弹奏中强拍弱拍结合,左手用小拇指勾弹出浑厚的低音,加上中音区清脆短促的短琶音,模拟打击乐的节奏,让乐曲开头的旋律具有了舞蹈性和律动性。第48—53 小节中出现了本曲的一个技法难点:双手摇指,左右手旋律同时进行,左右手摇指的频率要统一。运用双手摇指这一古筝技法既拓展了乐曲技术的表现空间,又增强了该曲的音乐表现力。
93—101 小节是乐曲极具特色的第三乐段(见谱例3)。此段运用了效果型演奏技法,模拟打击乐的音效。演奏方式为先拍击琴弦和琴码的左侧,接着一个八分音符用手掌拍击琴盖,之后左右手交替用手掌拍击琴弦、琴盖以及握拳叩击琴盖,并将扫弦和用指甲轮刮琴盖结合在一起,最后三小节左手用小拇指勾弹第21 弦,右手按节奏拍击琴盖及其侧面,在一个小节之后右手变化为用指甲轮刮琴盖,最后用左手大指与食指义甲捏住第21 弦分别向手臂内外侧快速反复刮弦。这一乐段将筝与打击乐完美结合在一起,将音乐推向了高潮,产生鲜明的节奏感,使乐曲的层次感、动力感得到增强。
谱例3
转调后的旋律较之前的旋律更加明亮。这一段旋律在技法上运用了大量的十六分音符,密集的音符结合明亮的旋律走向,使听者似乎看到了热情的载歌载舞的阿拉伯人民。167—173 小节,右手在勾、托、抹三指交替的指法中快速演奏,左手使用大撮伴奏。第174 小节至最后一小节为乐曲的尾声部分。右手强烈的摇指配合左手刮奏,全曲结束。
三、筝曲中“情景式”的表现方式
(一)听觉感染力
这首乐曲的引子节奏十分自由,使筝曲在一开始就体现出了作品整体的音乐风格与魅力。
乐曲在行板的开头使用了单拍子与复拍子的律动转换。第二乐段在速度上的提升和附点节奏的大量使用使得音乐更加具有律动性。第三乐段延续第二乐段的速度,并吸收了阿拉伯音乐长曲长调的特征。三连音和附点的运用让节奏变得更加欢快,让人感受到阿拉伯人民积极热情的民族形象。连接部节奏较自由,最后由弱渐强的刮奏引出了乐曲的第二部分。
乐曲的第二部分为热情的快板。节奏复杂多变,并且要实现自然干净的转换衔接。这一段运用了大量的四十六节奏,使音乐更加具有律动性,并表现出了阿拉伯人民积极豪爽的性格。93—101 小节模拟打击乐音效,用拍板的方式将筝与打击乐完美结合在一起,产生鲜明的节奏感,使乐曲的层次感、动力感得到增强,并将音乐推向了高潮。
乐曲的第三部分与之前的音乐素材比较相似,左手的节奏类似打击乐,并运用大量的十六分音符,使乐曲节奏变得更为紧凑,仿佛让人看到了阿拉伯人民载歌载舞的画面。
尾声与开头相呼应,右手节奏自由强烈的摇指配合左手刮奏,全曲结束。
(二)视觉表现力
在演奏筝曲《大漠行》时,演奏中的情感表达对于作品表现出的意境和艺术效果的塑造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我们在演奏时不仅要掌握精湛的技法,也应该具备肢体语言表现力,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将整首筝曲所营造的音乐意境表达出来,听众既可以得到听觉享受,在视觉上也会产生更加强烈的代入感。
在引子部分,曲作者描绘出了一片茫茫的大漠,我们在演奏时应当注意呼吸和气口问题,不能着急,气口要留得充足一些。在行板部分,节奏逐渐变得欢快,我们在肢体上也要随着节奏和旋律的变化而予以展现,使得整个部分具有舞蹈性和律动性。对于快板部分,虽然我们在演奏技法上需要多加注意,但是在一些重音点上的肢体语言也不能够被忽略,特别是其中的拍板乐段,要模仿打击乐的音效,在演奏时一定要突出打击乐的拍打方式。结尾时也要注意演奏者的肢体动作,不能过于慌张,气口一定要给足。
因此,演奏者在演奏中需要注重对肢体语言的运用,这样才能更充分有效地实现情感的传递,让观众走进整首乐曲所营造的画面中并产生情感共鸣。
四、结语
西安音乐学院魏军教授创作的筝曲《大漠行》使用人工调式的定弦方式,打破了传统五声音阶调式,并且运用了阿拉伯民族音乐元素,在定弦方式、演奏技法、节奏处理、筝曲意境上都进一步挖掘了古筝这一传统乐器的艺术表现力,同时也采用了“情景式”的创作表现方式,调整了听众与筝曲沟通的单一性。
本文分别从筝曲《大漠行》的背景及乐曲的创作、作品的演奏技法和乐曲中“情景式”的体现这三个方面论述了古筝作品《大漠行》中使用“情景式”的表现手法的独到之处,并通过听觉感染力和视觉表现力这两方面深刻认识到“情景式”表现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更好地在古筝演奏中予以展现。
笔者希望通过对筝曲《大漠行》中“情景式”的表现方式与演奏技法分析,使古筝演奏者在演奏“情景式”的古筝作品能够更好地把握与理解,并对《大漠行》这首中外结合的现代筝曲产生更深刻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