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财务内控管理制度建立与完善
2023-02-24吴琼湖南省长沙航道事务中心
吴琼 湖南省长沙航道事务中心
财务内控管理的实施,对事业单位来说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我国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工作在逐步推进,财务内部控制也逐渐成了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重点任务。良好的财务内控管理有助于保证事业单位资产的完整性,还能够提高其社会公共服务水准。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人员要从根本上深刻认识财务内控管理工作的现实意义,并根据单位自身的发展现状,建立健全财务内控管理制度,不断向着可持续方向发展。与此同时,在当前社会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新模式下,事业单位面临的各类经营风险也接踵而至,因此必须不断完善事业单位的内控管理体系,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实施路径,实现单位内部各项管理工作的有序开展,提升单位的风险防范能力,使得财务预算信息公开化、透明化,以便更好地为社会各界提供服务。
一、事业单位财务内控管理制度建立的必要性
事业单位作为政府职能的执行者,具有两种基本职能,即公共服务职能和社会管理职能,其社会服务性质和其非盈利的性质,决定了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特殊性,其财务内控制度与一般企业有着本质区别。
第一,事业单位在资本的实际使用过程中,一套科学健全的内控管理体系能够规范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中的资产管理工作,通过健全单位内部的收支管理体系,事业单位可以有效提高其内部资产的安全性和完整性,从而有效降低单位的财务管理风险,确保各项财务活动严格遵守相关法律规范,及时发现与制止内部管理中的违规现象,推动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向着正规化、标准化的方向发展,减少单位的财务管理成本。
第二,事业单位应该从预算的编制、执行、绩效评价等环节做出合理的控制,以此来提高单位的财务管理水平,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价体系,将单位的预算实施成效定期进行反馈,在最大程度上保证数据信息的真实性与准确性,为之后单位进行预算管理的调整提供合理的参考数据。
第三,事业单位完善财务内控管理体制,有助于进一步优化单位的内审监督机制,并通过对单位中所有经营活动的开支进行监督和管控,改善事业单位财务内控制度的收支构成,从而提升财务内控管理的工作效率,准确规避风险,以确保事业单位内部的科学化管理[1]。
二、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财务管理控制制度不健全,管理不够规范
财务内控制度是事业单位有序进行财务内控工作的必要前提,然而就目前的事业单位发展情况来看,其内部制度不完善的情况依旧非常普遍,也是造成事业单位财务内部的财务内控工作迟迟无法取得进展的主要因素。其内控治理结构的不健全,导致单位内各部门之间上传下达的工作无法顺利实施,各岗位的职责分工不明确,责任落实不到位,出现问题时不能及时有效地进行解决,绩效考核制度未能与财务内控工作相结合,单位内的员工工作热情受到打击,整体工作质量都得不到有效保障,这种种问题都会导致单位财务内控工作进展艰难,无法发挥其真正作用[2]。
我国事业单位在内控制度的建设方面存在着严重的滞后性,在实际工作中没有按照其自身发展特点及规划进行制度调整,缺乏实用性。并且事业单位的内控制度覆盖范围较小,在真正的操作过程中随意性较大,其工作过程并不合理,内控管理缺乏统一的安排和规划,岗位之间权责划分混乱、职能不相容等问题时有发生,内部管理工作流于表面,制约着事业单位的整体发展。
(二)财务管理人员的专业能力有待提升
财务内部控制是一项专业的且综合性较强的工作,这对事业单位财务人员以及内控工作者的工作能力与专业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较强的职业素养、高水平的专业能力,以及分析、管理、沟通等其他综合素质都是财务内控人员必须具备的。就现阶段的情况来看,事业单位内部还有一部分人员未达到此要求,而且由于单位内部培训力度较弱,或者培训内容不全面、方法不到位等问题,导致该部分人员的能力一直得不到提升。长此以往,不仅会影响单位财务内控工作的进一步开展,而且会影响财务内部控制的实施效果。
(三)财务管理内控制度执行力度不够
财务内部管控工作作为事业单位一项关键的工作环节,在日常工作中并没有受到员工的重视,事业单位的员工内控意识不足,没有接受关于内控管理的培训,也没有强有力的财务内控工作手段,缺少基本的竞争意识与危机意识,对财务内控管理机制的理解并不深刻,其相关的财务内控管理工作也只是浮于表面,没有实际效用,降低了财务内控工作的执行能力。并且,事业单位内部各部门的沟通存在障碍,遇到问题并不能进行有效的协调和解决,财务内控工作迟迟得不到落实,对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水平造成一定影响[3]。
(四)单位内部信息化建设落后,沟通不流畅
随着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推进,作为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中一个不可或缺的条件,信息系统在信息及时、准确的沟通和信息的共享与反馈方面有着极大影响,对提高内部控制的工作效率也有着不可小觑的作用。然而,目前我国事业单位内部的信息化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信息化系统不够完善。由于事业单位的特殊性,其内部信息难以与外部网络进行有效衔接,单位在获取外部信息方面存在滞后性。
另外,事业单位的财务相关信息在内部的共享程度较低,加大了数据分析和整理的难度,其信息沟通机制尚未完善,事业单位各部门之间相对独立,沟通渠道单一,导致部门之间的信息变化难以得到高效传达。事业单位没有形成自上而下的信息反馈机制,单位领导层对于数据的真实性和有效性难以考察,影响财务内控策略的落实,弱化财务内控管理的效果。
(五)内部控制的执行缺乏监督和管理
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监管工作相对落后,对监督过程不够重视,过分关注结果,使得监督工作没有实效性,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并且,一些事业单位并未根据规定设立相应的内审监督机构,有的单位虽然设置了内审机构,但是由于单位内部的不重视,导致内审机构并没有履行相应的权利,对财务管理和财务核算的监督之能也并未得到体现,履行监督职责时困难重重,无法达到监督效果。
另外,事业单位的监督机制和范围也不够完善,事业单位的内部监督很多时候仅仅依靠内审机构来执行,覆盖范围小。虽然单位内对监管员工的主要责任制度、对其各人员的具体职责范围都提出了明确要求,然而各部门之间并未形成交叉监管,其相互牵制的关系没有体现,单位各部门没有真正落实监督管理工作,忽视其重要性,使得事业单位监督体系的执行力严重欠缺。
三、实现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内控制度完善的途径
(一)制定科学合理的内控管理制度
事业单位的领导层应对财务内控管理制度的建设抱有积极的态度,要亲自参与到财务内控工作中去,保证各部门、各员工都能够参与其中,确保部门之间能够相互监督、相互制约,加大内部监督力度,为财务内控工作的开展提供制度保障。财务内控制度体系当中不仅包含了财务管理的组织架构和内控管理的具体流程,同时还明确规定了具体的职责分工,能够为开展财务内控工作提供指导方向,并且,在此过程中,员工的内控意识也将会得到提升,确保财务内控工作的准确性与规范性。
首先,事业单位应优化其财务内控的组织架构,明确规定组织中各部门、各岗位的职责权限,确定每个阶段的工作重心,同时规定内部审计部门定期核查其内控工作的流程和执行情况,确保财务内控工作能够真正落实。
其次,完善相应的工作审批制度和岗位责任制度,一旦发生问题,能够第一时间追究到工作负责人,并且单位内部还应完善相应的考核奖励机制,根据单位的实际发展情况,制定科学、完整的绩效考核指标,充分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有效推动单位财务内控水平的提升。
最后,事业单位应当加大对财务信息化系统建设的资金投入力度,引进先进的信息化管理系统,提高财务数据的准确性。同时打通事业单位内部其他财务系统,将其融合成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共享财务管理系统中的功能,进而科学规划和布局,实现事业单位财务战略管理目标。
(二)开展内部学习培训,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综合素质
在当前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事业单位对于内控人员的综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其不仅要求内控人员了解基础的财务知识,还要具备实操技能,同时还需应用内控理念和手段开展日常财务管理。但是目前部分内控人员未认识到内控管理的重要性,同时也不注重事前防范财务风险,不能及时预防和解决财务问题,严重影响事业单位内控管理的效率[4],因此,事业单位在招聘财务管理人员的过程中,应当明确岗位职责目标,对财务关键岗位应当做到高标准、严要求,使其符合事业单位的岗位要求。并且,事业单位应当对其进行培训,不仅要培训内控管理的理论知识,还要加强员工的职业道德素养和信息化技术的培训,树立财务风险防范意识。
(三)强化财务管理内控管理制度的执行力
首先,事业单位应当根据自身的工作性质,充分借鉴其他先进的内控管理理念和制度,建立自身的内部控制体系,并且根据业务需要不断调整制度内容,确保制度可落地实施。事业单位的领导层应对内部控制的建设有着积极的态度,要亲自参与到内部控制建设中去,明确各个岗位的具体工作内容和内控工作的执行标准,保证所有的员工都要参与其中,确保部门之间相互制约、相互监督,增强内审监督机构的独立性,为内控工作的开展提供制度保障。
其次,事业单位应当建立健全风险预警机制,设置相关的财务风险指标,建立财务评价体系,在各项财务数据达到风险指标的临界点时,财务人员能够及时分析产生风险的原因,深入分析其对单位的影响,针对不同等级的风险实施不同的应对方法,防范其产生的财务风险。事业单位内部还应定期组织内控管理的讨论会,对上一个工作阶段的内控管理成果进行总结,发现其中的优点和不足,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更新和完善单位内控管理体系的内容。
对于已经建立内控制度的事业单位来说,可以在原有的内控管理体制的基础上,按照相应要求,结合自身的具体情况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对其中所存在的不足之处进行针对性的修复,保证内控制度的科学性和完整性,开展优化与完善的工作,确保事业单位内控管理工作高效、有序地进行。
(四)完善内部信息沟通平台,实现单位内部信息共享
在实际开展内控管理的工作中,事业单位应建立科学、合理的风险评估机制,有效、精确地评估单位在经济活动中可能存在的风险,做到防范于未然,降低可能面临的风险。事业单位应针对各岗位、各层级的员工逐级、分批地开展内控管理培训,增强员工风险意识,帮助员工树立自我约束理念,确保内控建设深入全体员工的工作中。同时,要制定完善的财务预警机制,全面监督各项工作过程的资金支出数据,及时发现风险并制定风险控制规划。
先进技术的应用、一体化的信息系统建设,不仅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事业单位财务内控的效率与质量,而且有助于事业单位实现动态化跟踪监管,加大监管力度,促进事业单位财务内控工作趋于规范化、标准化。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事业单位不仅要对单独的财务软件系统进行优化和升级,而且还要对各类系统加以整合。在系统之间建立连接,从而使其形成一体化的系统群,更好地服务于财务内控工作。此外,信息技术的引进,虽然为各项工作带来了极大便利,但同时也带来了更多的安全隐患,所以事业单位还需加大信息安全防护措施,确保各类信息在单位内部的进行安全传递与使用。
(五)做好内部审计监督工作,加大监管力度
除了上述几点外,事业单位还要建立科学、健全的内部审计监督体制,监督检查既是财务内部控制的一部分,又独立于财务内部控制,监督检查工作的有力落实,不仅能够强化财务内部控制工作的完整性,而且推动了财务内部控制工作的不断完善优化。为此,单位应当进一步完善其监管职责,加强对单位内部财务管理活动的有效监督。
第一,在单位内部设立专门的内审监督机构,成员由各部门中抽调选拔,保证监督审计活动的公开公正,将审计监察成果直接向单位领导反馈,定期组织内部的审计活动,对其中问题进行整治,并在单位内部完善内部审计制度,设置专门的内审部门,并且按照岗位职责和相关的内审流程对各项业务进行审查,深入贯彻落实内控制度。
第二,事业单位落实好岗位责任制,明确各个部门和主要责任人的职务,将员工的个人利益和单位总体效益相联系,以避免职责不清的情况出现。通过完善单位内部的监督审计系统,可以有效保障单位各项监管工作的有序进行,严格执行内控管理体系。
第三,事业单位还可以从自身情况出发,加强外部审计管理,财政、审计等相关的部门应当采取定期和不定期相结合的方式对单位进行审计,针对事业单位存在的问题提出整改的建议,并且监督其落实,进一步规范事业单位的工作流程,结合当前事业单位中内部控制存在的各种问题,提出相应的修改意见,保证后续内控工作的顺利进行[5]。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新时期的背景下,事业单位承担着公共服务的职责,其工作效率与内部控制有着紧密联系,建立健全事业单位的内控管理体系,有助于单位内控工作的顺利推行,充分发挥内部控制的作用。在此基础上,事业单位还可以结合内控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采取针对性的有效措施,在单位内部构建一套行之有效的内控制度,完善财务内控制度体系,规范单位的控制活动,进一步加强内部控制意识,创造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不断提升我国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水平和公共服务能力,充分发挥其社会职能,提升社会效益,保证内部控制体系的有效建立和平稳运行,为事业单位业务的顺利开展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