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新型政党制度的生长逻辑及创新维度

2023-02-23李艳萍李伟娟

民主与科学 2023年6期
关键词:政治协商多党合作民主党派

李艳萍 李伟娟

新型政党制度作为中国共产党百年来艰辛探索实践的伟大政治创造,在历时性的历史变迁中,适应了我国独特国情的发展需要,实现了政党制度建设的经验总结与实践提升;在共时性的比较实践中,有力回击了西方政党政治的话语霸权,实现了政党制度发展的创新与超越,筑牢了具有明显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基石,为世界其他国家的政党制度建设提供了全新的认知视角和范式选择。

一、历时性的生长逻辑

我国新型政党制度土生土长于中国大地,是破“旧”立“新”的新型政党制度。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国家治理的历史实践中,我国新型政党制度积淀了伟大的中国政治智慧,其孕育、生成、完善及发展展现出了清晰的历史逻辑、文化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

(一)历史逻辑:以近代我国政党制度探索的历史实践为基础

新型政党制度是近代我国政党制度探索历史实践的必然选择。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政党制度,取决于本国的国家性质、国情实际以及人民群众的意愿。世界上不同国家差异多样的政治制度体现了当代政治文明发展成果的丰富性。我国新型政党制度既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由西方民主政治嫁接而来的,而是脱胎于近代以来中国的特殊国情,在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中,中国共产党与有着相同意愿的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团结一致、风雨同舟、共担使命,积极探索的历史选择。

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我国在外部力量的裹挟下开启了现代化的进程。封建统治被辛亥革命终结之后,政党政治开始在我国兴起,我国在政治制度变革上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当时西方国家的多党制、总统制、议会制被新兴资产阶级移植进了我国的近代政治实践,多种政党在一些社会力量的推动下也如雨后春笋般纷纷涌现。然而,当时我国并不具备实行西方竞争性政党制度的经济条件和阶级基础。首先,近代我国的资本主义经济在帝国主义侵略和封建主义压迫的双重因素下,没有能够得到充分的发展,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然在很大程度上占据着主导地位,因而,在经济方面不能有力支撑竞争性的政党制度。另外,我国新兴资产阶级由于自身的局限性、软弱性和妥协性而缺乏顽强的革命精神和斗争精神,加之其无论是在经济上还是在政治上都与封建势力有着难解难分的紧密关系,从而导致各个政党在不同力量的操控下,为了财富、权位相互钩心斗角,相互拆台。最终,这种竞争性的政党制度沦为了各派军阀攫取自身利益的工具,使近代中国党派林立、分裂加剧、社会动乱。历史证明了竞争性的政党制度不适合我国的国情,不能有效解决近代中国的突出问题。

在抗日战争时期,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为了垄断国家权力,实行独裁专制统治,坚持“一党专政”制度。这种政党制度通过排挤和压迫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来维护大地主和大资产阶级利益,而对共产党和民主党派进行残酷的迫害。国民党政府的这种独裁专政,终究遭到了人民民主革命的强烈冲击,被人民群众唾弃,失去了民心。

中国共产党在对社会各阶级进行全面分析的基础上,高度重视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注重联合一切进步力量团结抗日,与各民主党派在不同程度上亲密合作,结下了深厚的革命友谊。1948年,中国共产党发表“五一口号”,受到民主党派代表人士的热切回应,各民主党派相继表态愿意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1949年9月,新中国成立前夕,新政治协商会议召开,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协商建国,发布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推动了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建立。我国新型政党制度生长的历史逻辑证明了,新型政党制度是近代以来我国政党制度实践选择的最终结果。

(二)文化逻辑: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为滋养

我国新型政党制度继承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因子,带有明显的中华文化印记,汲取了传统文化丰富的精神滋养,激发出传承发展的制度潜能和价值优势,成了独具特色的新型政党制度范式。“求同存异,和而不同”是新型政党制度兼容并蓄、凝心聚力的思想内核,有效吸收了传统文化“和合思想”的核心要义和价值追求。“和合思想”一方面包含着“天下大同”“和谐统一”“以和为贵”的求同理念,强调多种利益主体“和衷共济”“共生共长”;另一方面也包含着重视个性化、尊重差异性、认可多样性的存异旨趣,主张最大化地凝聚共识,博采众长,共同发展。我国新型政党制度充分吸收和融合“和合思想”的精髓实质,理性看待“一致性”和“多样性”的辩证关系,在“一致性”的诉求下,为达成共同的奋斗目标,整合和团结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结成互相支持、互相配合、互相合作的广泛政治同盟,在奋斗目标上各个政党之间没有竞争和对抗,没有对立与冲突,涵养了执政党与参政党之间荣辱与共、长期共存的多党合作关系;在多样性的诉求下,充分尊重各党派之间由于政治价值、政治利益和政治訴求的不同,所导致的对国家治理不同的认识和看法;允许各民主党派在保持多样性和差异性的基础上,表达利益诉求、畅所欲言,创设了“沟通说理、遇事商量、参与共事”的协商民主形式,激活并释放各民主党派的政治活力,创新国家治理的民主形式。

(三)理论逻辑:以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的中国化为指引

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与我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实现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中国化的创造性转化,成为我国新型政党制度的重要理论来源。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建设的重要论述,就带有明显的民主、联合、统战、协商的政党理念。无产阶级政党作为革命性的政党,为了担负起推翻资产阶级统治的艰巨历史任务,需要建立起具有独立性的政党组织,即共产党,并在此基础上与其他政党组织构建起团结与合作的友好党际关系。实现全人类的大解放这一伟大历史目标,需要共产党努力争取其他各民主党派,团结和凝聚起一切积极进步的力量,建立起革命统一战线,结成广泛的政治同盟。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共产党作为一个先进性的政党组织,在实践中是各个党派中革命意志最坚决、最顽强的党,始终发挥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在理论上,共产党较之其他政党以及无产阶级群众更了解无产阶级运动的一般规律、特点和结果,更具备科学性的理论指导。这些先进性的特质决定了在与各民主党派进行合作时,共产党必须掌握领导权,无论在思想层面还是政治理论上,共产党都要始终保持自身的独立性。

中国共产党立足我国国情的具体实际,创造性地继承和运用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催生出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智慧的新型政党制度理论。毛泽东曾经对多党合作政党理论中的民主、团结、合作、共商做了全面系统的分析,后来又提出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党际关系的基本方针。邓小平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强调,“党与党之间要建立新型关系。”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的一系列重要论述成了指导新时代新型政党制度建设具体实践的行动指南,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之间团结与合作、协商与共事的共同思想基础。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新型政党制度”这一崭新命题,并强调指出“新型政党制度是从中国土壤中生长出来的”具有“三个新”的鲜明中国特色,明确了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具有独特的政治优势,作为参政党的各民主党派要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更是强调,要加强我国的政党制度建设,充分发挥我国新型政党制度的优势作用。我国新型政党制度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为主体,构建起别具一格的全新政党制度模式,创新了政党执政方式,营造了和谐党际关系范式,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朝着广泛化、多层化、制度化的方向发展,凸显了显著优势。

(四)实践逻辑: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的政治实践为根基

我国新型政党制度服务于国家与社会发展的大局,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政治实践为根基,适应了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现实需要。历史实践证明,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坚持得好的时期,也是历史向前推进的上升时期;反之,则是向后倒退的下降时期。在革命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通过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发挥多党合作、共同奋进的优势,完成了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新中国成立之后,面对着国家政权需要巩固、经济发展需要恢复的现状,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致力于社会主义建设,为完成社会主义改造、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1978年改革开放后,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开启了制度化建设的进程,制度的内容与形式得以持续丰富,党派合作的领域与层次得到不断拓展,民主协商的渠道与途径得以不断畅通,民主监督的方式和实效得到持续强化,为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提供了制度保障和力量支撑,维持了社会环境和政治环境的和谐稳定。党的十八大以来,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实现了理论上和实践上的创新发展,与时俱进地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确立了我国新型政党制度的建设范畴,作出了适应新时代要求的重大决策部署,使新型政党制度在新时代、新形势、新要求下,持续进行优势重塑,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我国新型政党制度的孕育、建立、完善与发展适应了中国具体国情的现实需要,是历史和人民的必然选择。一方面,在适应我国国情特点的政党制度探索政治实践中,中国人民在比较分析的基础上郑重地选择了新型政党制度;另一方面,在进行我国现代化的探索实践中,出于智慧与力量凝聚的强烈需要,有着坚强领导核心和高度整合功能的新型政党制度成为了历史的必然选择。

二、共时性的创新维度

新型政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在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进程中,遵循现代民主政治的发展规律而形成的人类政治文明成果。只有在比较分析的视角下,将其置于共时性的创新维度中,才能以合理的政治阐释思路来理性分析新型政党制度在我国国家治理中的独特优势,更为准确、清晰地揭示出新型政党制度之“新”的本义。

(一)利益代表的维度:为人民谋利益

新型政党制度之“新”体现在利益代表的维度上,这一制度为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保障人民民主落地有声的真正实现,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障。政党是特定阶级或利益集团的集中代表,具有鲜明的阶级属性。中国共产党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始终是来自于人民,代表人民的根本利益;各民主黨派则体现了各自所联系人民群众的具体利益,二者在价值追求上是完全一致的。新型政党制度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正是从解决人民当家作主的基本问题出发,在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的基础上,又统筹兼顾了各方面的具体利益,保证了广大人民群众能够享有广泛的、充分的民主权利。新型政党制度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利益,是中国共产党为了实现让人民过上美好生活所做的重要制度设计。

(二)政党关系的维度:为共同目标友好合作

新型政党制度之“新”体现在政党关系的维度,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和参政的各民主党派及无党派是亲密合作的友党关系,各政党为了实现共同的奋斗目标而紧密团结、友好合作、互相监督,既避免了一党执政缺乏有效的监督,又避免了西方政党之间为了选举胜利进行恶性竞争。新型政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领导与合作、执政与参政的有机结合。在新型政党制度模式中,中国共产党既是领导党也是执政党,以强大的凝聚力处于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政治领导核心地位;各民主党派及无党派既不是在野党也不是反对党,而是在保有自身独立性的基础上,以合法参政党的身份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并在其领导下积极参政。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在长期友好合作的政治实践中,基于同样的政治价值追求,围绕着共同的奋斗目标,不断深化友好合作,筑牢和谐亲密党际关系,以团结—监督—团结的方式妥善弥合党际之间的分歧与矛盾,维护了政党之间稳定的平等、团结、相互配合、相互支持的政治局面。

(三)决策制定的维度:为科学施政民主决策

新型政党制度之“新”体现在决策制定的维度,以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的方式吸纳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在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的平台上进行利益表达,参与政策制定,促进民主决策、科学决策。西式政党制度总是以党派或政治集团的利益为准绳来制定相应的决策,使国家的决策局限于维护特定阶级或利益集团。在决策实施的过程中,少数人的利益诉求得到了满足,多数人的利益诉求受到了损害。在新型政党制度模式下,各参政党通过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等形式平等地参与国家政治生活,参与国家治理实践。具体来讲,政治协商就是执政党和参政党在决策制定和实施的过程中,运用民主协商机制,坚持“有事好商量”的原则,最大限度地进行利益综合,凝聚社会共识,使国家大政方针能够符合绝大多数人的利益。民主监督是指在“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多党合作方针的指导下,各党派通过批评建议的方式,对各自的工作提供合理化建议和监督,优化政策决策的实施。

(李艳萍为九三学社辽阳市委专职副主委,李伟娟为中共辽阳市委党校副教授)

责任编辑:尚国敏

猜你喜欢

政治协商多党合作民主党派
《中国共产党政治协商工作条例》是做好新时代政治协商工作的基本遵循
我国多党合作制度确立70年的主要经验及启示
我国多党合作制度发展70年的三维认识
传递民主党派声音 讲好多党合作故事
民主党派民主监督应当稳立本位
关于完善民主党派内部监督机制的探讨
民主党派 工商联
民主党派政党认同的有效构建
人民政协是否具有作为政治协商载体与主体的双重性——再谈政治协商的主体问题
政治协商各方良性互动机制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