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奠立在文化自信基石上的新时代文化思想

2023-02-23张允熠

民主与科学 2023年6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传统思想

张允熠

在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的指示中,习近平总书记总结了党的十八大以来所取得的成就和历史经验,明确了当前和未来的政治任务和文化使命,既有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概括评价,又有文化理论观点上的创新和突破;既有对文化工作布局上的总体谋划,又有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具体要求;既有关于文化发展规律的历史维度思考,又有关于当前和未来实践的问题意识。这一重要指示具有很强的政治性、思想性、指导性,围绕新时代文化建设方面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内涵十分丰富、论述极为深刻,是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形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

一、文化自信奠起文化思想的大厦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我们党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条件下形成的新时代文化思想。它是一个不断展开的、开放式的思想系统,随着实践深入将不断丰富和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关注文化和意识形态领域,他所发表的谈话和论著(包括收录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各卷中的文化专章)内容丰厚,仅《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就有11万6千余字,关涉到诸多文化领域,尤其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具有系统性的建树。习近平文化思想视域宏阔,关于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提法,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第二个结合”的阐发,推进建设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论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人类文化新形态的创见,等等,都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内容。

文化自信是习近平文化论述中的核心。七百多字言简意赅的重要指示中,习近平总书记两次突出了文化自信。在总结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所取得的成就时,他指出: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文化自信明显增强、精神面貌更加奋发昂扬。在讲到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面临新形势新任务必须要有新气象新作为时,他提出“围绕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一新的文化使命,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接着用七个“着力”擘画出新时代文化建设的路线图和任务书。文化自信作为一种运思深沉的核心理念,是奠基石,又是顶梁柱,撑起了文化思想的大厦。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种场合多次讲话中都提到文化自信,突出了文化自信在“四个自信”中的首要地位。早在2014年2月,他就提出了“文化自信与价值观自信”并行不悖的观点。2016年5月,他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说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2018年8月,他充分肯定了宣传思想工作所取得的成绩,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广泛弘扬,主流思想舆论不断巩固壮大,文化自信得到彰显,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大幅提升。2020年9月,他强调指出:“我多次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在2023年6月2日召开的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讲话中,他又多次提到了文化自信,认为“第二个结合”“表明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推进文化创新的自觉性达到了新高度”,并强调“坚定文化自信,就是坚持走自己的路”,要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用中国道理总结好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文化自信作为核心范畴在习近平文化思想中具有不可取代的价值。

文化自信源于文化自觉。文化自觉是在文化多元格局下同其他民族交往中萌生出的民族文化的自我意识,也即文化主体的自我意识,是处于心理层面的知性范畴。当对主体文化的底蕴和发展规律有了深入认识和理解时,文化自觉便会转化为文化自信,文化主体意识便得以提升,从而进入思维的理性范畴。因此,作为一种深层次的思维逻辑,文化自信是理论自信和理性话语体系建立的前提,在现实中,它是突破国际话语霸权的底气和勇气的力量源泉。可见,文化自信在新时代文化思想系统建构中发挥着行经走纬的作用。

二、文化自信坚如磐石

文化自信是新时代文化思想的奠基石。文化思想是由特定文化观生长而成。文化观的含义如同世界观、价值觀一样,是一种围绕文化的根本性、整体性的看法,经过系统化或理论化之后上升为文化思想。由于广义的文化是以精神文化为圆心,与制度文化、物质文化共同组成的同心圆,因此精神文化或曰思想文化是文化思想的核心。换言之,文化思想即是思想文化、制度文化(包括政治、经济等各种制度)和物质文化经由哲学反思生成的思想系统。文化自信作为习近平文化思想中的核心,犹如一首乐章主旋律的基准音,也是最强音,一以贯之。我们仅以习近平总书记对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所作指示中提纲挈领的三句话——“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为例,试析文化自信在习近平文化思想中的基石作用。

“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建立在对主体性文化深入理解和真诚热爱前提下的一种坚定信念。任何一个伟大民族都有其特定的历史文化传统,因此,文化自信往往偕同着历史自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素有文化自信的气度,我们应该为此感到无比自豪,也应该为此感到无比自信。”“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有了‘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的勇气,我们就能毫无畏惧面对一切困难和挑战,就能坚定不移开辟新天地、创造新奇迹。”这是一种何等坚定的文化自信!这是一种所向披靡和勇夺三军的气势——“虽千万人,吾往矣!”

文化自信坚如磐石,它能转化为无坚不摧的物质力量。如果没有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让中华文化走出去、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都只能是空话,文化自信既是“四个自信”的奠基石又是定盘针。文化自信不仅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也是对马克思主义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自信,有着坚定的文化自信,才敢于亮剑、敢于斗争;如果背离文化自信,“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场历史悲剧。”在习近平文化思想中,文化自信和理论自信相统一,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统一,马克思主义是“魂脉”,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根脉”,也是民族精神的“基因”。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即“第二个结合”,这也就是理想信念与价值系统的结合,是“魂脉”与“根脉”的融合,从而生成中华民族文化主体的新形态——这是习近平文化思想中的逻辑主线。

“秉持开放包容”。“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四海之内皆兄弟”、“和而不同”等古训反映了中华传统文化不是一个封闭、保守、排他的文化系统,“开放包容”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固有品质。习近平总书记引用古人的话说:“和羹之美,在于合异。”秉持这一精神,就能有力地推进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所谓“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也就是既要向后看,善于传承和弘扬本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精华,又要向外看,积极学习和借鉴人类一切进步的文化遗产和现代成果,还要向前看,准确预测和把握人类文化和文明发展的规律和趋势,为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精神资源。这些都只有在坚定文化自信的基础上才能做到。盲目排外,拒绝进步,一味向后看就会沦落为文化保守主义;崇洋媚外,全盘西化,一味向西看就会堕入精神殖民地的陷阱;不知向前看就会故步自封,无法去完成建设文化强国的历史使命。“开放”意味着去拥抱世界,各美其美;“包容”蕴含着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句话足以概括中华民族在文化进取上的坚定信念、在多元文化境遇下的博大胸襟和世代传承的民族情怀。

“坚持守正创新”。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使用了宋代理学家“明体达用,体用贯通”命题,“体”与“用”是中国传统哲学最古老的一对思维范畴,又称“道”与“器”,用“体”“用”范畴作为说理工具讨论中西文化问题更是近代中国哲学界的一贯做法。宋代理学家主张“体用一源,显微无间”,“明体达用”所表述的思想实质就是“体用不二”或“体用贯通”。这是对“守正创新”最好的哲理注脚,“守正”必须“明体”,“创新”旨在“达用”,两者的统一就是“体用贯通”。“守正创新”与“明体达用”虽是同义异表,但在不同处使用可发挥出有的放矢的不同效用。这映现了新时代文化思想的创新思维和辩证思维,折射出习近平文化论述中强烈的经世致用的实践意识。

中国传统哲学历来主张“体用合一”“知行合一”,我们讲“两个结合”,实际上也就是“体用合一”、“知行合一”或“理实交融”。因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只有同中国的具体实际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实践中由“彼此契合”到“有机结合”再到“互相成就”,才能“造成一个有机统一的文化生命体”,这样一个过程也就是理论与实践、知与行“合一”的进行式。换言之,由“明体”到“达用”、由“守正”到“创新”即为新的文化生命体的创生进程。然而,“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创新”才是目的。“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创新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突出的特征之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与时偕行。任何一种文化如果泥古不化都是没有出路的。所谓“旧邦新命”“返本开新”,它表达的是一种志向——“旧邦”和“返本”是文化自信的动力源泉,“新命”和“开新”将进一步强化文化自信的心理根基。

正是本著坚定的文化自信,习近平文化思想才把社会主义文化的建设和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铸造作为民族复兴的重大战略决策,以文化建设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在实践中提升我国在国际竞争中的实力地位,在精神上筑牢战胜一切风险和挑战的坚固堤防,在思想上磨砺斗则必胜的强大利器,这些都源于对“正道”和“本体”的坚定操持。

三、文化思想一脉相承

习近平文化思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理论。马克思主义对待传统文化历来采取“扬弃”的态度,“扬弃”不是抛弃,恰恰相反,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对于人类优秀传统文化充满着真挚热爱和由衷自豪的情感。马克思批判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但他却公开申明自己是黑格尔“这位大思想家的学生”。恩格斯说:“我们德国社会主义者却以我们不仅继承了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而且继承了康德、费希特和黑格尔而感到骄傲。”《费尔巴哈论》的最后一句话即全文的结束语是:“德国的工人运动是德国古典哲学的继承者。”列宁也说过,马克思主义吸收了二千多年来人类文化发展中一切有价值的东西,“共产主义是人类知识的总和中产生出来的,马克思主义是这方面的典范。”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这些重要论断和观点作为“魂脉”深深融入了共产党人的文化思想之中。习近平文化思想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中、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理论。

习近平文化思想同中国共产党人的优良传统一脉相承。1943年5月,中共中央庄重宣布:“中国共产党人是我们民族一切文化、思想、道德的最优秀传统的继承者,把这一切优秀传统看成和自己血肉相连的东西,而且将继续加以发扬光大。”经过百年奋斗历程,我们党再次重申:“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既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者和践行者,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这些誓言中饱含着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的文化自信。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高度重视用文化自信激励民族精神,并经由“第二个结合”巩固了文化主体性,极大地发展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文化思想。

共产党人的文化思想是一种红色基因,世代传承。一定的文化(包括作为意识形态的文化思想)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反过来又可对社会的政治和经济产生巨大的影响和反作用,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根据这一原理,以文化自信为核心理念和理论基石而建立的新时代文化思想,必将作为强大的软实力推进中华民族的全面复兴。中国式现代化实践需要有与其相适应的理论话语体系的引领,新时代文化思想肩负着新的历史使命。坚定文化自信赓续千年文脉,建设文化强国谱写现代华章,新时代文化思想必将铸就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新辉煌!

(作者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关系的资料整理与研究”首席专家、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研究中心教授)

责任编辑:林睿琪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传统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思想与“剑”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老传统当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