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插花艺术”美育实践及在高校课程思政中的应用

2023-02-23石力匀申玉晓

教育教学论坛 2023年52期
关键词:插花美育传统

石力匀,申玉晓,王 献

(河南农业大学 风景园林与艺术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2)

引言

美育即审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20世纪初,蔡元培、梁启超和王国维等人主张以美育辅助德育,逐步开启了中国美育观和美育现代化建设。当前,美育融入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中,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其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以美培元、以美育人、以美化人的教化功能受到了更加广泛的关注。融入美育理念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更加生动、鲜活,更符合“五育并举”的教育理念,更具思想引领的实效性。

“插花艺术”是一门通过观察和研究植物各器官的观赏价值,围绕一定的主题进行排列组合,表达出一定的形式美和意境美的专业课程。中国插花追求自然之美、野趣之味和人文之意,其创作形式和内容含义常常能使人们产生强烈的感情共鸣,并激发人们丰富的想象力,对提升农林院校的学生对植物的认识和兴趣,培养其空间构成、美学素养和文化艺术修养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中国插花是伴随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而成长的,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支持我国坚定发展的软实力。因此,要充分挖掘“插花艺术”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和美学意识及该课程的德育与美育功能,并重新赋予插花教学鲜活的生命力,通过教学内容的扩展与创新、审美原则下教育方法的改进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与本课程的协同育人功能,培养出与时代要求相适应的全方位发展的人才[1]。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与“插花艺术”的学科融合

(一)花卉中传统文化元素的挖掘

“花”是華(华)的后起字,“华”的本义是开花,象征着繁荣。考古学家苏秉琦先生认为,我国南方以花卉图案为主要特征的文化,与以龙纹图案为主要特征的北方文化相结合形成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前身。花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和地位。中国的传统节日与花卉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例如,端午节的“门前艾蒲青翠,天淡纸鸢舞”,人们在门前挂艾草、菖蒲,插石榴花和龙船花祈福纳祥;中秋节的“可怜天上桂花孤,试问姮娥更要无”,描写了月圆赏桂,遥寄相思的情感;重阳节的“满园花菊郁金黄,中有孤丛色似霜”,人们秋游赏菊、佩插茱萸;新年伊始,更有“岁朝清供”,以正月初一为岁之朝,在室内案头插花祈福,增添几分春意与雅趣;另有“但喜二分春色到,百花生日是今朝”的花朝节,更是体现了花卉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独特的象征意义。

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花卉早已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成为我们民族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着我国的艺术发展。例如《诗经》中的“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用绚烂缤纷的桃花寄托对出嫁女子的祝福;孔子曰:“芝兰生于深林,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穷困而败节。”以兰草形容君子高洁的品格;屈原在《离骚》中写道:“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香草美人的意象逐渐具体化。花卉被大量运用到诗歌和文学作品中,并被赋予了更加深刻的内涵,还衍生出“花中四君子”“岁寒三友”“十二花神”等富含灵魂的花卉形象。描绘宋人市井生活的《清明上河图》中就有“插四时花”的花店,宋徽宗在中华绘画体系中创立了重要的“花鸟画”科,将花草描绘得雅而华贵、卓尔不群。

我国的插花艺术伴随着中华民族文明的发展延绵不断地成长,“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揽木根以结茝兮,贯薜荔之落蕊”,早在战国时期,屈原就以花卉为配饰,寄情于香草,托物以言志。随着文化的发展,花卉也被赋予了独特的含义。傲骨贞姿,见之于梅;静雅慎独,见之于兰;清廉无染,见之于莲;孤禀劲节,见之于菊;更有牡丹富贵、月季吉祥、百合纯净、山茶高洁,赋予插花作品以花传情、借花抒怀明志的文化内涵。我国的传统插花赋予了花草生命与感情,因此花材不仅仅是插花表现形式美的主要物质基础,同时蕴含着深远的意境之美,特别是传统的文人插花,将花材赋予“人格”,利用花卉丰富的象征寓意,抒情表意,营造意境[2]。

(二)色彩中传统文化元素的挖掘

我国的传统色彩是古人观察山川日月、花草鱼虫记录下的风雅,也是融于生活的诗意,随着时代变化、历史变革,地方民俗逐渐形成。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民族的文化也不尽相同,传统色彩是地方文化的弘扬与传承,因此也衍生出多姿多彩的地域色彩。中国传统色彩的名称饱含诗韵又传情达意,不仅代表了色彩的性质,同时蕴含了丰富的意象,融景寄情于一色,见一色则知意象。欧阳修的《绿竹堂独饮》中写道:“姚黄魏紫开次第,不觉成恨俱零凋。”其中的魏紫、姚黄两种颜色取自洛阳牡丹的两个著名品种;李白的“轻如松花落金粉”中的松花既象征着轻嫩的柔黄,又蕴含了李白写下诗句的情思;更有“玉殿春浓花烂漫,簇神仙伴”的品红、“消得一声莺,东风三月情”的海棠红,还有百草霜、竹月、花青等蕴含着传统花卉文化及典故的色彩。

传统色彩中的五色理论是古人通过对自然万物的观察和比拟、对时空运动变化的归纳和总结而得出的。“五色并立,阴阳成彩”是中国传统插花色彩体系的基本原理[3]。中国传统插花中,将色彩中的色相、明度、亮度等变化进行了梳理,归纳为阴阳观。通过花材之间色彩的搭配表现出寒暖、前后、高低、刚柔、紧舒、明暗、正反、曲直、俯仰、抑扬、缓急、喜怒、哀乐等效果。在我国插花的配色上,南方多清素淡雅,北方多艳丽多彩。

(三)造型中传统文化元素的挖掘

中国传统插花艺术的造型多崇尚自然,追求花枝的自然之感与姿优条美;花不求量,体现插花人的心境与自然的俊雅;造型丰富,体现万物的雄伟恢宏与钟灵毓秀;中得心源,追求真情流露与意境深邃。中国传统插花将情、理、形、神、韵相结合,营造出独特的意境。中国传统插花讲究以花传情、托物言志,以花中蕴含的意象来表达人或事物的内在气质、神韵和品德。插花艺术在发展的进程中,糅合了我国传统文化中儒、道、佛的价值观。根据对儒家“仁”的理解,花材取其自然、减少修剪;根据对道家“道”的解读,插花的过程中注重人与花材、自然的精神交流;根据对佛家“空”的理解,插花的构图讲究留白,取花枝的自然姿形营造禅意。在学习插花的过程中,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心性”之道,即修己为要、养德为本的价值取向。“易花道”将中国传统插花的造型定义为十全式、三才式、一元式、写景式、两仪式等五大形式。其中,十全式是一种复杂的大型插花形式,由宋代宫廷插花演变而成,因此花材选择的品种较多、数量较大,由十大主枝构成,造型丰富、层次复杂;三才式是十全式的简化形式,是中华传统插花最常用的形式,由三大主枝构成,讲究天、地、人“三位一体”,体现了中国人的自然观;一元式是用单一花材完成的简约插花形式,起源于宋元时期,体现了中国传统插花中“师法自然”的艺术思想;写景式是由明末清初的写景插花演变而成,讲究融山川景色于一盆之中,是中华传统美学和意境表达在插花艺术中的完美体现;两仪式是随着宋元时期插花艺术的蓬勃发展诞生的,以具有强烈对比又简约明朗的插花形式为基础,借鉴了现代花艺理念和手法而形成的[4]。因此,通过对插花艺术中造型所蕴含的传统文化元素的挖掘,探索插花艺术中造型的文化意象符号。

(四)风格流派中传统文化元素的挖掘

插花艺术风格受不同民族和地域环境传统文化及生活习俗的影响,形成了不同的艺术风格与流派。我国幅员辽阔,地理环境和植物群落各不相同,加之不同地域独特的文化气息和历史印迹,人们对自然、植物和插花的理解与感悟也有所差异,因此形成了体现不同地域特色的插花风格流派。如北京,拥有深厚的历史沉淀与文化底蕴,其插花作品往往较为舒展大气、恢宏深厚;上海受东西方文化的交融影响,作品往往体现出海纳百川、东西并存的特点;南方地区的插花由于受到江南地区文人墨客思想的熏陶,以灵巧、清秀、高雅为主要特色;中原地区的插花作品也彰显了中原大地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十分具有地方特色和文化魅力。

二、“插花艺术”课程的美育实践

美育教育是确立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的重要手段。我国对美育的高度重视,是对物质与精神文明建设的高瞻远瞩,是民族文化复兴的必经之路。美育要求培养和提高学生认识美、欣赏美、感受美的能力;培养和提高学生表现美、创造美、丰富美的能力;培养和提高学生在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之余,追求人生高雅趣味和理想境界的能力。

(一)多维课堂打造立体化美育

将“插花艺术”课堂教学涉及的教师、教材、学生和时间这四个要素以动态调控的方式有机组合到一起,打通教学内容线、方法线、时间线、辅助线和学生的情感线。打造线上与线下相结合、课堂与课上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德育与美育相结合的多维课堂,做活云端课堂;利用慕课、学习通等线上平台,让美育形效统一,做深实践课堂。“插花艺术”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通过实践教学,为美育注入活力。通过项目式教学和C-STEAM教法增强美育思政嵌入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同时根据实际需要筛选知识点,培养学生的审美追求和高尚的人格修养,提高课堂教育质量,拓展学生的眼界和格局。

(二)挖掘人文素养,提高学生体验美的能力

中国插花艺术根植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应充分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探寻诗词、画作、典籍中的美育素材,引入生活中常见的花材、故事、材料等资源,例如,报春梅花的“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迎春桃花的“桃花春色暖先开,明媚谁人不看来”;争春杏花的“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清雅梨花的“天上嫦娥人未识,料应清雅似梨花”;留春海棠的“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送春荼䕷的“开到荼䕷花事了,丝丝天棘出莓墙”。同时,借鉴其他艺术形式的创作手法和表达意境,让插花艺术成为可操作、能体验的艺术,从而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成为美的传递者和创造者[5]。

(三)借助主题活动,提升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之余,开展花艺主题活动、社团活动、课外实践活动、节庆展示活动等,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情景环境中对课堂习得进行历练,在传统文化、人文自然中汲取灵感。引导学生从观察静态美到观察动态美、从观察自然美到观察社会美、从观察外在形式美到体验内心精神美,以逐步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让学生置身于美的氛围中,通过视觉和听觉,发现美和感受美,从而提高其审美感官的灵敏度、活跃性和统摄力。

三、在“插花艺术”课程中融入美育思政

(一)项目式教学——“五育并举”、协同发展

“插花艺术”是一门实践性强、创造性强、个性化强的课程,传统的“理论学习—教师示范—模仿练习—集中点评”实践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求。采用项目式教学法,使学生成为实践课堂的主体,设计、执行、完成项目,教师辅助学生完成项目、解决问题,同时进行个性化指导。教学过程中,反馈、实践、个体化指导、与课程目标关联等环节贯穿其中,学生的实践学习在时间和空间上得到延伸,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加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提高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同时,学生的创造性、审美能力、理论知识水平与实践技能水平得到了显著的提升。实现了知识课堂向能力课堂、封闭课堂向开放课堂、灌输型课堂向对话型课堂的转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使有效的课堂时间在实践过程中得到了有效的拓展和延伸,提高了“插花艺术”课堂的教学效果。培养学生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沟通能力、实践能力、美学素养和综合能力,培养了学生的责任感和团队合作意识,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6]。

(二)C-STEAM——学科融合、文化传承

C-STEAM(C是culture的首字母)指的是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目标导向的学科融合教育。C-STEAM在“插花艺术”课程中的应用主要表现在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目标导向,以人文、绘画、园林、设计等多学科融合教育为实现手段,以项目、学习活动作为教学单元,注重外在活动的完整体验与系统建模;基于情境,强调多感官体验,如身心融合、手脑并用、想与做的融合;强调观念内化吸收和外化表达的合理设计,如学生在花艺创作活动过程中吸纳相关文化理念,而后以花艺作品的方式予以表达。整个教学过程以“插花艺术”课程为主线,系统重构核心知识,挖掘课程中的美育元素,优化课程体系,将植物学、花卉学、色彩学、平构、立构等学科知识有机衔接并贯穿于培养过程,凸显学科交叉、学科融合人才培养的特色。

(三)以赛促学——匠人匠心、全面发展

充分发挥“插花艺术”课程在新时代农林院校美育与专业教育融合中的作用,基于竞赛培养模式,举办课堂插花竞赛、社团插花竞赛、校园花艺大赛等,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各类花艺插花比赛,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使实践教学的时间和空间呈延伸性、扩展性;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实现“学、练、赛、评”一体化的设计。学校花艺比赛的作品会以图片的形式在朋友圈、公众号、陈列展示等校内宣传平台展示,同时融合校园文化建设开展花艺活动,大大激发了学生在实践课程中的创作热情和创新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及对植物的热爱之情,提高了学生对专业知识、人文知识综合运用的能力。插花是一项具有想象力和创造性的艺术活动,综合美学、文学等艺术领域的特点,是对园林、园艺、色彩、立构、平构等学科的综合运用,可以更好地将理论用于实践,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同时通过展览的形式在全校范围内向学生宣传普及插花基本知识,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让更多的学生更好地了解插花艺术的美妙意境,以美育人,提高学生的精神文明素养。

结语

中国插花艺术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将花文化与民族精神、民族文化相结合,以花为媒、以美育人。通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的挖掘,使“插花艺术”将专业知识与美育思政有机融合,实现了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通过项目式教学法、C-STEAM多学科融合等教学方式将爱国教育、社会责任、生态教育等多种元素融入“插花艺术”教学过程中,从知识传授到价值引领,润物无声,实现专业课与美育思政的结合,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将美育融于学生成长全过程,构建高校协同育人体系,全面培养学生的生态素养和人文情怀,有效推动“五育并举”,实现全面育人。

猜你喜欢

插花美育传统
插花吟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插花由易到难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美育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