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专业实习生职业适应探析
2023-02-23李彦平
李彦平
(河西学院 教师教育学院,甘肃 张掖 734000)
教育实习是师范生入职前获得实践性经验的重要环节,也是课堂学习质量与实践能力水平的检测手段。实习生的职业适应状况直接影响其对岗位的认识、对自我的认知及对职业的选择等[1]。学生进入真实的教育情境与场域,意味着学习模式的重大转变。同时,校园文化情境与实习生真实反映出的教师信念之间的矛盾冲突,很容易给实习生带来挫折和心理压力。实习生在实践过程中的适应情况与自身的心理准备和培养体系相关联。教育实习是从高校的理论学习到教育实践的过渡,而且实习生面对的主体从“书本中的儿童”转变为真实的儿童,这一变化加剧了实习适应的难度。因此,建立系统全面、张弛有度的实习指导策略显得尤为重要[2]。
一、研究方法与对象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河西地区H高校教育专业2017级140名及2018级60名实习生作为研究对象,共计调查人数200人。被调查对象实习地点主要分布于新疆地区(58%)以及甘肃省的张掖地区(27%)、宕昌地区(7%)、临夏地区(8%)。
(二)研究方法
1.问卷法。问卷内容涉及工作任务分配与适应、人际环境适应、专业理念与师德适应现状、职业能力适应、专业知识适应现状、人际关系适应能力现状、领导重视程度及班级指导教师对实习生指导与评价适应现状和实习教师对实习制度的适应现状七个维度。发放问卷共计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83份,有效回收率为91.5%。在整理问卷后,采用描述性统计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
2.访谈法。在河西地区H高校教育专业实习生中,分层选取不同实习地区15名实习生作为访谈对象。从实习前的工作准备、对实习目的的了解程度、指导教师的帮助、搭班同伴的配合程度及实习学校对实习教师的重视程度、办学条件、实习制度适应等角度进行访谈,了解实习生的适应现状,对访谈资料进行编码、整理与分析。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实习生身心适应现状
职业心理适应是新入职教师在身心方面适应的重要过程,职业心理适应水平越高,则在学校各项工作中表现出更好的工作状态[3]。笔者从心理适应中的头疼、疲惫、失眠、情绪紧张担心出错、对未来职业选择缺乏信心、环境嘈杂和对儿童教育兴趣降低七个方面进行分析,发现近50%的实习生在实习生活中产生了负面的情绪与身心不适。
(二)实习生理念与态度适应现状
实习生理念与态度具体包括对职业的理解与认识、对儿童的态度与行为、对儿童保育和教育的态度与行为及教师的个人修养。调查发现,45%的实习生认为儿童教育过程中重复性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使自己感到厌烦;41%的实习生认为日常教学“可以随意糊弄”;37%的实习生认为在校知识学习与实习学校工作内容相差很大。只有22%的实习生对学校一日生活中重复性的日常工作和生活没有厌烦情绪,并表示不能“糊弄”。可见,实习生对教师职业的认识有待转变。
(三)实习生专业能力适应现状
保证教师顺利开展教育活动的基础是具备扎实的专业实践能力[4]。调查发现,37%的实习生在实习期间组织能力不强、环境创设能力不足、备课和评课素养有待提高。同时,实习生普遍认为在实习期间教育实践能力欠佳,导致实习适应程度较低。
实习生A:学校中学习的关于组织儿童一日活动、环境创设、制作教具、编写教案等理论知识,在实习过程中根本没法实施,不知如何将这些理论在实践中运用,实践经验太少。
实习生B:在校教育重理论轻实践,对技能的了解一知半解,感觉什么都会但又什么都做不好。尤其是钢琴方面,和弦只会一两个,容易引起幼儿的听觉疲劳。
实习生C:制定的活动目标偏离了实际情况,教案制定得太细,导致上课太死板。
实习生D:刚开始没有相关的环创经验,在环创内容和主题选择方面缺乏可行性,在组织儿童活动时没有威慑力,很难管教,且缺乏相关的教学经验,理论很难联系实际。
(四)实习生专业知识适应现状
专业知识匮乏,导致实习生适应困难。调查发现,41%的实习生不能根据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进行教育;43%的实习生不能对儿童健康或生病体征做出准确判断;44%的实习生不熟悉不同年龄段儿童的食量大小、睡眠与游戏时间;40%的实习生不能熟练照顾儿童的一日生活。
实习生B:面对孩子不想上学时的“装病”,很难把握到底是真生病还是“装病”,对一些突发情况手忙脚乱。
实习生C:实习经验不足,不知如何照顾儿童,尤其是对低龄学段的儿童,经常感觉无从下手。
实习生对专业知识的把握不够深入,缺少实践经验,不能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
(五)实习生人际关系适应现状
人际关系是人们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结成的心理关系,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相处、合作并满足某种需要的心理状态。调查发现,在实习过程中,能与教师、儿童、家长很好地沟通的人数比例分别是38%、37%、38%;完全不能与教师、儿童、家长很好地沟通的人数比例达到10%、13%、16%。可见,大部分实习生能够较好地处理各种人际关系,但也有一部分实习生由于人际关系适应困难而影响实习工作的开展。
(六)实习生对实习制度的适应现状
实习制度包括高校实习制度与实习学校制度两方面,具体包括实习时间安排、实习任务、实习形式、学校管理等。实习生表示,实习制度的适切性较低,且实习制度安排缺乏过渡性,是造成实习适应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
实习生B:时间安排不合理,实习结束就放寒假,无法解决实习中存在的问题。实习学校管理区分度不高,与普通教师要求一样,忽略了实习生首次接触教育实践生活的事实。
实习生C:由于缺乏实践经验,进入实习学校后适应很慢,实习学校领导规定实习前两个月实习生不能上课,可以组织简单日常活动,第三个月开始上课,但是教学时间太短,对存在的问题没有很好地解决。
实习生D:实习基地离学校太远,存在较大的文化差异。
三、实习生职业适应障碍及其分析
(一)实习生专业素养有待提高
1.实习生角色转换迟滞导致身心适应困难。实习生身心适应不良,将直接对实习效果、学习状态及未来教师的职业选择都有一定影响[2]。调查发现,实习生在实习过程中身心适应不良,主要有以下原因:(1)从学习者到教育者的角色转换给实习生的身心带来很大压力;(2)不同地区、不同民族文化的差异性,导致了一定的文化“盲区”和生活差异;(3)实习生缺乏生活经验,面对重复、烦琐且嘈杂的工作环境,心理容易受挫;(4)实习准备工作不充分,没有进行学校日常教育工作的培训,对一日活动的组织工作缺乏了解。
2.实习生职业道德素养有待提高。首先,实习生要理解儿童一日活动组织的特征与意义。调查发现,实习生普遍缺乏对教师职业的深层理解。面对重复、烦琐且嘈杂的工作环境,实习生容易产生抵触心理。其次,在专业知识方面,缺乏实践性知识。实践性知识是教师在开展教育活动过程中解决问题的知识[5]。由于缺乏实践经验,无法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教学中,对儿童存在的问题不能正确处理。最后,专业能力有待提高。如在活动组织过程中,实习生只会进行简单的弹唱、手工及舞蹈,每逢节日活动需要排节目时对教师及儿童都是极大的挑战。
(二)实习学校缺乏实质性指导与评价,实习生缺乏归属感
1.重视程度不够,实习生归属感不强。实习学校对实习生的重视程度主要体现在实习指导教师的分配及实习学校对实习工作的支持上。实习生普遍反映:“学校对实习生工作重视程度较低,领导组织实习生开会时强调,带孩子只要不出安全事故就行,没其他要求。”“刚进实习学校时,领导给我们说有困难就提,尽量协助解决,但是后来无论是生活还是工作中的问题,提出来后没有得到解决。而指导教师由于刚参加工作缺乏丰富的指导经验,很多时候我和她一起摸索教学经验与技巧。”可见,在支持和重视程度上,实习指导教师“有心而无力”,且重视程度仍然需要进一步提高。
2.教师对实习生指导与评价落实不到位。调查发现,40%以上的实习生受到指导教师的指导不足5次;且部分指导教师刚毕业完全没有教学经验,很少有优秀教师担任实习指导教师,实习学校对实习生指导并未落到实处。
3.“高校—实习基地”实习环境缺乏质量保障。在实习环境方面,存在一定问题。首先,实习时间安排不合理,实习安排为第七学期,正值考研和就业的关键时期,实习生在实习中将就应付,实习流于形式;同时,实习结束后,不能及时解决实习中的问题。此外,实习前学生没有真正接触过儿童教育生活,在实习过程中缺乏实践性经验导致实习适应期会延长。最后,实习学校方面未能及时正面解决实习中的问题。例如:(1)实习内容方面,因为实习生缺乏经验,实习学校明确规定实习前两个月不得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第三个月开始实习生着手教学任务,但实习即将结束,所以缺乏在教学过程中与儿童交流的机会,实习效果也大大降低;(2)组织形式方面,实习学校强调保障实习生的安全,不愿投入过多的人力与资源。因此,实习形式简单化且流于形式,实习效果不佳;(3)管理方面,管理形式不够灵活,且缺乏监督与奖惩措施。
四、加强实习生职业适应能力的建议
(一)做好实习前培训与准备工作
实习前高校应对实习生组织系统培训,包括一日活动的衔接、不同地区的民族文化差异、生活准备等,加快推进实习生从学生思维转换到教师思维模式的进程,促进实习生适应为人师者的身份。实习学校应结合专家和具有多年教学经验的教师在实习前做好学生心理辅导,快速构建完善的岗前培训体系,有效帮助学生解决实习期困难。
(二)加强实习生职业道德素养
加强和优化实习生道德思想建设,坚定职业信念,有效提升职业道德素养。首先,应通过前期理论培训,着重围绕《教师专业标准》中专业理念与师德的要求,帮助实习生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素养。其次,实习学校要培养实习生积极乐观的心态,热爱教育事业。最后,实习生要注重自身行为,树立良好的榜样,以身作则,保持童心童趣,让儿童有依赖和安全感,才能取得良好的实习效果[6]。
(三)课程设置要凸显实践性知识的重要价值
高校要把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性及拓宽视野的办学理念贯穿始终,加强专业技能培养。课程建设要切实加强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融合。在专业培养中,加强实践教学,为学生奠定坚实基础,提高实习质量[7]。因此,高校在课程安排中,应增加实践环节,落实教育见习制度,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针对这一问题,实习生一致认为应该以实践技能培养为核心。
实习生D:建议多开展实践技能课,五大领域的课程多开展且要扎实,组织模拟教学活动,能够更好地锻炼学生的能力。
实习生F:多开设技能方面的课程。例如,实习前每学期应该安排实践课程,增加教法课的实践环节,多进行模拟教学。
实习生G:学院应该注重学生的技能培养,多组织见习活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结合实习生的实习建议来看,在课程安排中多增加实践课,每学期至少安排一次见习,多提供试讲的机会让实习生可以充分锻炼试讲能力,让实习生有更好的展示自己的机会,也可以与同伴互相学习。
(四)重视实习学校的选择,建立多元化实习评价机制
教师专业成长有其固有的规律,从师范生走向合格教师必须经历规范的实习环节。其中,配备优秀的指导教师进行规范的教学指导是至关重要的因素[8]。因此,在选择实习学校时,应该考虑其教学水平与质量以及对园所实习生的真正需求。另外,实习总结性评价是对整个实习过程的评价,也是衡量实习效果的标尺,能更直观地让实习生知道实习过程中的不足,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可以改正。首先,根据《教师专业标准》制定实习评价体系。其次,在评价方面进行自我实习评价、指导教师评价和实习学生互评,将多方面的评价结合才能客观真实地反映实习效果。最后,分时间段定期对实习工作进行总结,具体反映实习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解决[9]。
(五)完善实习制度,优化实习环境
教育实习是从“内化—实践—回归—再实践”螺旋上升的过程,这不仅是时间上的积累,更是反复实践的过程。高校应该科学合理安排实习时间,在实习前强化教育见习过程,让学生积累经验以便在实习中发挥主动性;同时,高校和实习学校应建立专业实习指导教师队伍,指导教师不仅要有责任心,更要有扎实的实践教育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