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壮族当代文学批评的队伍构成、成就和影响
2023-02-23欧造杰
欧造杰
(河池学院 文学与传媒学院,广西 河池 546300)
壮族作为中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其文学创作与批评的互动与发展一直受到少数民族文学界的关注。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广西当代文学的繁荣与发展,壮族文学批评也逐渐兴起,批评家们开展了一系列的文学评论活动,组织了多次重要的壮族作家作品研讨会,逐步形成了文学批评家的队伍和团队力量,彰显了文学批评的自觉和理论贡献,发挥了文学批评的评价作用和引导功能。一般认为,壮族文学是壮族作家创作的文学作品,而壮族文学批评则是对壮族文学进行分析与研究的批评活动,其中,最主要的是壮族批评家对壮族文学开展的评论活动。壮族文学批评的内容则包括壮族文学史论、壮族民间文学评论、壮族作家作品批评等。目前学界对壮族文学的研究较多,但是对壮族文学批评的研究则相对薄弱,批评家们对壮族文学的繁荣发挥了重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因此,总结壮族文学批评论著的内容和批评家们的批评成果,同样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意义。当代的壮族文学批评从广西走向全国,不仅批评家们获得学术同行和专家的认可,而且其文学批评与理论著作成为全国性或省级教材,也作为重要研究成果产生了良好的学术影响,体现了壮族文学批评与创作的良性互动。
一、壮族当代文学批评的队伍构成
随着壮族当代文学创作的兴起,壮族当代文学批评家队伍渐次成长壮大,体现了文学理论与批评的自觉和团队的力量,其批评的队伍构成具有以下特点:
首先,从年龄结构来看,壮族老中青文学评论人才不断涌现,老年队伍包括梁庭望、周作秋、黄绍清、丘行、甘棠惠、覃伊平、胡树琨、谭福开、韦启良、黄鸿恩、农学冠、农冠品、农方团、杨炳忠、雷猛发、覃德清、黄承基、陆里、韦雨平、潘其旭、陈雨帆、莫非、陈多、罗伏龙、黄焕勋、郭辉、蒙海宽、黄理彪等人,他们多出生在20世纪上半叶,在新中国初期接受高等教育,活跃在新时期的文学活动中,其中大多数已退休多年,有的已经不幸去世,但仍有不少人活跃在新世纪的文学评论活动中。中年队伍包括韦苏文、黄承基、黄伟林、石一宁、黄伦生、陈祖君、罗瑞宁、陈丽琴等,他们多出生于20世纪60年代,在新时期接受高等教育,然后在大学、文联或研究院机构任职。如韦苏文、黄承基分别在广西文联和广东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从事民间文学和文学研究,出版了较多的文学批评与研究著作。青年批评家则多出生于20世纪70年代之后,包括农迎春、欧造杰、彭丽萍、黄艺红、周飞伶、黄尚恩等人,他们在新世纪里初露头角,在自己研究的领域里取得了一些文学批评的成绩。
其次,从批评家队伍的组织结构看,以中央民族大学、广西师范大学、广西民族大学等高等院校的学院派批评家为主,他们先后加入了广西文艺评论家协会和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有的还是广西和中国当代文学学会、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等的会员。他们积极参加广西区内外的各种文学批评与研究活动,组织各种文学论坛和研讨会,及时总结广西文学创作的成绩、经验,指出其存在的问题等,通过与作家们的现场交流和沟通,达到了文学批评与创作的良好互动,促进了广西文学特别是壮族文学的繁荣发展,扩大了广西文学在全国文坛的影响力。如梁庭望、周作秋、黄绍清对壮族文学史的早期建构,使人们对壮族文学丰富悠久的历史有了清晰的认识与了解,既有力促进了壮族文学学科的发展,又丰富了我国少数民族文学批评与研究的内容体系。黄伟林长时间跟踪广西文学和全国文学发展动态,策划、组织和参加了大量的文学论坛和活动,撰写了大量的文学批评文章,促进了“文学桂军”的快速崛起,促进了包括广西文坛“三剑客”“四君子”“后三剑客”在内的新时期广西作家群体的崛起。他还总结壮族文学的特征与新的变化情况,为打造独秀文学批评家群体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最后,从职业结构来看,壮族当代文学批评家们可以分为学院派批评家、机构系统批评家和作家批评家3支队伍。他们有的在多个部门任职,有的跨越了多个单位,他们在不同的岗位都热心于文学批评写作,并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一是学院派批评家队伍。他们主要活动场域为高等院校,包括中央民族大学、广西师范大学、广西民族大学、广西师范学院、河池学院、百色学院、广西民族师范学院等,他们在进行教学活动的同时,对壮族现当代文学进行了批评与研究,促进了壮族文学批评的进步与繁荣。高校系统批评家包括梁庭望、周作秋、黄绍清、胡树琨、谭福开、农学冠、农方团、韦启良、雷耀发、罗伏龙、黄焕勋、郭辉、黄伦生、黄伟林、覃德清、陈祖君、陈丽琴、罗瑞宁、欧造杰等人。其中,以现当代文学专业、少数民族文学专业、文艺学专业的学者为主。他们开展广西地域文学和少数民族文学批评与研究,既是学科建设与发展的需要,也是培养人才队伍的需要。高校系统的批评队伍人数最多、成就最大,他们由于受到良好的教育和专业的训练,在文学批评过程中体现出学理性、科学性、学术性强的特点,因此被称为学院派批评家。其中,以广西师范大学和广西民族大学的成员最多,成果也最为丰硕,影响广泛。
二是机构系统批评家队伍。他们主要任职于广西文联、广西社会科学院等机构,这支队伍的成员包括丘行、甘棠惠、农冠品、蓝鸿恩、潘其旭、陆里、莫非、陈多、黄理彪、杨炳忠、雷猛发、韦苏文等人。他们作为文学艺术工作的领导者和管理者,“善于从宏观上对广西文学创作进行整体评论和规划,他们的文学批评带有明显的政策导向性和媒介影响力”[1]22。少数壮族文学批评家身兼领导职务,既要宣传党的文艺政策,又要推出自己的批评观点,对广西文学的发展起到了关键性的引领作用。如丘行在20世纪80年代作为广西文联的主要领导之一,他的文学批评文章多是传达中央文艺工作和思想的导向,具有及时性、政策性和权威性的特点,对当时的广西文学创作与批评产生现实的积极影响。
三是壮族作家批评家队伍。他们在进行文学创作的同时,不忘记开展文学批评,对广西作家特别是青年民族作家加以扶持,成为壮族文学批评的重要力量。陆地、韦其麟、黄勇刹、陈雨帆、凌渡、黄承基、石一宁、冯至、黄佩华、凡一平、石才夫等人成为主要的代表。其中,陆地、韦其麟作为壮族当代文学的开创者之一,身兼广西文联和广西作家协会领导,发表了多篇重要的文学评论和讲话稿。石一宁、陈雨帆等人分别作为报刊《民族文学》《三月三》的主编,发挥了独特的中介和桥梁作用,他们在策划、组织文学批评活动的同时,也撰写了不少的文学评论文章,具有新闻性、及时性的特点,培养了不少的少数民族作家和文学新人,壮大了壮族文学的队伍。
二、壮族当代文学批评的成就
壮族当代文学批评取得了重要的批评成就,不但出现了众多的批评人才,出版了大量的文学评论著作,而且建构了壮族文学史的理论体系,还出版了专题性和综合性的壮族文学研究著作,彰显了文学批评的巨大作用和理论贡献。
(一)出版了一系列重要的文学批评著作
壮族当代文学批评的内容以当代文学评论为主,其成果也是整个壮族文学批评中最多的,并产生了一批在全国有影响的壮族批评家。新中国初期,壮族文学批评家们广泛评论了陆地、韦其麟、包玉堂等人的作品,使得他们最早走到了全国文学创作的前列。新时期以来,广西的壮族文学批评家们多次讨论少数民族文学问题,使广西作家蓝怀昌、潘琦、冯至等民族作家为世人所知。其中,以梁庭望、周作秋、黄绍清、黄伟林、杨炳忠、石一宁等人的批评成就最大。梁庭望是全国著名的壮族文学和文化专家,出版了众多的文学批评与研究著作,他建构了壮族文学和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史,创造性地提出了“中华文化板块结构”理论并分析了少数民族文学,他的少数民族文学理论与批评具有开创性的地位和作用。石一宁新时期以来活跃在广西文学批评活动中,他以少数民族文学作为批评的主要对象,发表了数十篇文学评论文章,文学批评取得了突出的成果。他于2020年出版的《民族文学:现场与思考》记录了我国少数民族文学发展的珍贵资料,被列入“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与批评书系”丛书。
(二)出版了多部壮族文学史论和民族文学理论批评著作
欧阳若修、周作秋、黄绍清、曾庆全撰写的《壮族文学史》,周作秋、黄绍清、欧阳若修、覃德清撰写的《壮族文学发展史》,黄绍清的《壮族当代文学引论》,梁庭望、农学冠合著的《壮族文学概要》等,使壮族文学史方面的著作从无到有,这些著作总结了壮族文学发展的成就和经验,填补了壮族文学历史的空白。特别是梁庭望和农学冠较早合著的《壮族文学概要》,1988年开始在中央民族学院(现中央民族大学)和广西民族学院(现广西民族大学)使用,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梁庭望还与人合作主编《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史》《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等教材,开创了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史的先河,在中央民族大学长时间使用并产生了良好的效果。他还主编《中国少数民族文学比较研究》《中国少数民族文学概论》《中国民族文学研究60年》等数十部著作,为建构我国少数民族文学理论与批评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他在壮族民间文学和作家文学批评与研究方面,同样成果丰硕,让更多人见识了壮族文学的辉煌历史及其在少数民族文学中占据的重要位置。在少数民族文学和民间文学评论方面,蓝鸿恩的《广西民间文学散论》、韦其麟的《壮族民间文学概观》、农学冠主编的《民间文学导论》、韦苏文的《广西民间文学》、莫非和陈多的《民间文学论稿》等著作,加深了人们对少数民族民间文学,特别是壮族民间文学丰富内容的了解。
(三)编著了壮族文学批评与研究的著作
新时期以来,随着中国壮族文学的繁荣和文艺报刊的兴办,批评界对壮族文学进行了大量的批评与研究,不仅发表了壮族文学评论文章,还出版了文学批评的论著和论文集。1991年,王敏之、雷猛发编著《广西壮族文学评论集》[2],收集了新时期以来14篇有关壮族文学历史方面的综论,包括梁庭望、覃伊平、雷猛发、杨炳忠、陈雨帆、农学冠等人发表的有关壮族当代文学史的评论和综论文章。梁庭望的《寻根 开拓 构建——壮族文学三十年的反思和展望》、雷猛发的《壮族当代文学研究的总体构想》、覃伊平的《艰难的起飞——当代壮族文学概评》,杨炳忠的《发展中的壮族当代文学》《新时期壮族文学题材的基本思路》,农学冠的《壮族文学界说》等,都是有分量的壮族文学综合评论文章。在壮族作家作品批评与研究方面,除了壮族批评家梁庭望、覃伊平、雷猛发、杨炳忠、陈雨帆、胡树琨、郭辉、雷耀发、黄焕勋、蒙海宽等人之外,丘振声、王敏之、江建文、陈学璞、徐治平、彭洋、杨长勋、朱慧珍、梁球、黄桂秋等其他民族的批评家也发表了众多的评论文章,如丘振声的《〈瀑布〉语言的艺术特色》《壮人觉醒的新歌——论韦一凡的小说创作》,王敏之的《论陆地创作理论在〈瀑布〉中的体现》《爱的升华 情的结章——壮族作家苏学方艺术追求探索》,杨长勋的《从历史中寻回深沉的歌——论壮族诗人韦文俊的叙事诗创作》,朱慧珍的《她在努力超越自己——壮族青年女作家陈多的十年创作述评》,彭洋的《不远撑雨伞的水手——谈壮族青年诗人黄堃的诗》《黄灿的葡萄酒——诗集〈佳男心丽女情〉随谈》,梁球的《不该发生的悲剧——谈黄佩华的中篇小说〈婚变〉》等。
新世纪以来,黄伟林、黄承基、石一宁、温存超、张柱林、罗瑞宁、欧造杰等人发表了众多的壮族作家作品评论文章。在文学批评文章的编著方面,黄伟林、张燕玲和广西文艺评论家协会都主编了多本广西文学批评方面的著作,其中包括不少的壮族文学批评文章。如张燕玲主编《能不忆江南——〈南方文坛〉年度优秀论文奖文集(2001—2009)》(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八桂文学二十年·评论精选》(广西人民出版社,2017年),及时展现了最新的高水平文学批评文章。容本镇、王建平、石才夫主编的《广西文艺研究与评论文选(2007—2012)》(广西教育出版社,2012年),容本镇、唐春烨主编的《2012—2017年度广西文艺评论文选》(广西人民出版社,2017年)等,收录了广西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的代表性文学评论文章,其中包括了不少的壮族文学批评文章。2018年,黄伟林带领研究团队主编的《广西多民族文学经典(1958—2018)》(史料卷),主要收录了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60年来文学理论与批评研究的代表性文章,其中有对广西当代文学发展的综论,也有作家作品的具体评论,对广西当代文学评论和研究进行了一次系统的梳理,全面展示了广西当代文学创作及理论的发展状况,是大众了解和研究广西当代文学的珍贵资料。其中收集了壮族文学批评家黄绍清、陆地、黄伦生、陈实、陈雨帆、杨炳忠、雷猛发、黄伟林、石一宁、陈祖君、欧造杰等人的文学评论文章,积极建构壮族当代文学批评的“经典”文本和档案。
在壮族著名作家研究论文集的出版方面,新时期以来壮族文学批评界出版了陆地、周民震、韦其麟、莎红研究合集。1980年初,陆地研讨会召开。不久之后的1985年,蒙书瀚主编的《陆地研究专集》[3]出版。此书收集了25篇广西区内外关于陆地的文学评论文章,包括陆地的文学创作综论和作品分论,展现了陆地研究与批评的总体成果。2018年底,正值陆地诞辰100周年之际,广西民族师范学院主持召开了“陆地诞辰100周年文学创作研讨会”,编著了《陆地诞辰100周年文学创作研讨会论文集》,收集了反映广西陆地批评与研究最新成果的文章。1984年,周作秋编著的《周民震、韦其麟、莎红研究合集》(漓江出版社)收集了有关这几位壮族著名作家的文学评论资料,是壮族文学批评文献的重要收获。从2019年开始,云南大学出版社先后出版了由钟世华、张凯成主编的“文学桂军研究资料丛书”,该丛书计划出版10本,其中,壮族作家有周民震、韦其麟、黄佩华、凡一平4人。
(四)出版了专题性和综合性的壮族文学研究著作
新世纪以来,壮族文学批评与研究不断取得进展,出现了专题性和综合性的研究著作,开拓了壮族文学研究新的空间。2008年,雷锐主编的《壮族文学现代化的历程》从现代化的角度去研究壮族现当代文学的历史发展和演变过程,创造性地构建出少数民族文学现代化理论框架,丰富和加深了对壮族文学的理解,论著还获得了国家“十五”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立项资助。2010年,陈丽琴出版的《壮族当代小说民族审美意识导论》从民族学的角度系统分析了壮族当代小说的审美特征,是对壮族文学批评与研究的深入拓展。2018年,青年学者周飞伶的《守望乡土 走向现代——壮族新壮文文学研究》是首部研究新壮文文学的专著,获得了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资助。此著作系统阐述了我国当代壮文文学的发展轨迹,评论了新壮歌、壮文小说、壮文民间文学、网络壮文文学等,具有科学性、创新性和通俗性等特点。2017年,容本镇主编的《广西当代少数民族文学概观》对广西当代的少数民族文学创作进行了总结和论述,内容包括壮族民间文学、作家文学等。2018年,黄伟林的《广西多民族文学的共同发展》对广西现当代少数民族文学创作的历史进程进行了扫描,既有共同思想和艺术特点的总结概况,也有代表作家的经典个案分析,彰显了各民族文学共同繁荣发展进步的内容与特征。
三、壮族当代文学批评的影响
壮族当代文学批评由广西走到全国,从壮族文学到其他少数民族文学,其学术影响已经越来越明显。这里主要以中央民族大学以梁庭望为带头人的少数民族文学研究团队和广西师范大学以黄绍清、黄伟林为带头人的当代文学研究团队为例加以说明。
(一)批评家获得学术同行和专家的认可
梁庭望长期在中央民族大学任教,并致力于少数民族学科的建构和壮族文学史教材的编写。面对从无到有,从结构框架到深入研究再到学科的总结,他撰写了大量高质量的少数民族文学批评与研究论著,为壮族文学和其他少数民族文学学科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获得同行和专家的认可和赞扬。1991年,他担任负责人的系所被评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和全国先进教育单位。1993年,梁庭望被评为北京市优秀教师。他本人获得了“中央民族大学少数民族文学研究大师”“优秀中华文艺家”等称号,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壮族学者获得的最高荣誉。2011年8月和9月,梁庭望先生从教50周年座谈会分别在广西首府南宁市和首都北京市举行,国内学术界众多专家学者汇聚一堂,对梁庭望的学术贡献给予了高度的评价。“瘦弱的身体,然而却总面带宽厚的微笑,永远精神矍铄,意气风发……这是曾在中央民族大学工作的陆敏珠为其撰书《瘦弱的身躯投影》时,这样描绘壮学泰斗,原中央民族大学副校长梁庭望先生给人留下的第一印象。”[4]西藏民族学院文学院的于宏评价梁庭望:“先生今年七十有三,却有着一颗永远年轻的心。”[4]
长期在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执教的黄伟林,撰写了大量的文学批评与研究著作。在《南方文坛》推出的“今日批评家”中,黄伟林是最早入选的广西评论家。2003年,他以文艺家身份入选广西文艺十三年成果展示会,并在之后被写入蓝怀昌主编的《世纪的跨越——广西文学艺术十三年现象研究》(广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黄伟林的文学研究著作《中国当代小说家群论》《人,小说的聚焦》等扩大了广西作家在全国文坛的影响力,将壮族作家作品写进主流文学史。青年学者张俊显在《文艺报》上发表《稻田里的守望》[5],对黄伟林的学术经历和贡献进行了概述和高度评价。梁潮、李艳、王鹏程、曾攀、黄继树等学者和作家都撰写了有关黄伟林的文学批评研究文章,刊发在《南方文坛》《贺州学院学报》《广西教育学院学报》等刊物上。
(二)论著成为广西和全国性的教材或重要成果被转载或收录
梁庭望主编的《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史》《中国少数民族文学概论》《中国少数民族文学比较研究》等成为中央民族大学和地方民族院校使用的教材,梁庭望、农学冠合著的《壮族文学概要》成为中央民族大学和广西民族大学少数民族文学专业的教材。其中,《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史》先后获北京市优秀社科成果一等奖、国家民委优秀教材一等奖、教育部优秀社科成果二等奖等。1986年,欧阳若修、黄绍清、周作秋、曾庆全编写的《壮族文学史》是壮族文学史上的里程碑式著作。1989年,周作秋、黄绍清、欧阳若修、曾庆全编写的《壮族文学发展史》获得首届壮族文学奖。黄绍清的《壮族当代文学引论》等成为广西高校的通用教材。周作秋主编的《民族民间文学原理》是广西高校较早的民间文学教材之一。
梁庭望的文学批评与研究还多次被转载和引用,他提出的“中华文化板块结构”理论在学界引起很大反响,被多家媒体和专家转载或报道。这一新理论“被《瞭望》杂志誉为近年中国文化研究的三大亮点之一”[6]。他在《中南民族学院学报》2001年第1期上发表的论文《20世纪的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研究》被引用43次,下载1 401次。他在《民族文学研究》2008年第3期上发表的《中华文化板块结构和多民族文学史观》一文被同行专家学者引用达20次,促进了民族文学理论的研究。梁庭望还被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史研究室的刘绍卫、重庆管理职业学院的付海鸿、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的潘琦等多位学者进行专访或报道,被称为“壮学与民族文学综合研究的领航人”“壮族高等文化教育的开拓者和重要的奠基人”。梁庭望的学术成果和访谈录还被刊登在《传承》《当代广西》《百色学院学报》《广西民族研究》《中外文化与文论》等刊物上。
此外,梁庭望的《寻根 开拓 构建——壮族文学三十年的反思和展望》、黄绍清的《壮族文学史上高耸的里程碑——评陆地长篇小说〈瀑布〉》、陈雨帆的《壮族作家群与新时期壮族文学》、黄伟林的《西部大开发与少数民族文学发展机遇》等文学批评文章,被选入了玛拉沁夫等人主编的《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经典文库1949-1999》、中国作家协会编写的《新中国成立60周年少数民族文学作品选·理论评论卷》等著作。黄伟林撰写的多篇文学批评文章被收入多种著作,如《西部大开发与少数民族文学发展机遇》被选入关纪新主编的《20世纪中华各民族文学关系研究》(民族出版社,2006年),《北海文学三十年概述》被收入邱灼明主编的《发韧之路——北海文学三十年》(花城出版社,2010年),《多元共生与重新集结——论新世纪的广西文学》被收入潘琦主编的《桂学序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文学桂军》被收入潘琦主编的《广西文学艺术六十年》(广西人民出版社,2010年),《艰难的突围——论广西长篇小说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和发展途径》被收入张燕玲主编的《能不忆南方》(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论龙志毅长篇小说〈王国末日〉》被收入《龙志毅研究专集》(作家出版社,2010年)。
(三)成果多次获省部级奖项
梁庭望参与主编的《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史》获国家民委优秀教材一等奖、全国高等学校首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梁庭望、农学冠编著的《壮族文学概要》获1993年壮族作家促进会壮族文学奖、国家民委优秀教材三等奖。欧阳若修、黄绍清、周作秋、曾庆全编写的《壮族文学史》获广西第二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广西首届“振兴广西文艺创作铜鼓奖”、中国首届少数民族文学研究优秀著作奖及全国高校第二届优秀教材奖等。黄绍清的《新诗歌卷》《中国诗歌写作史》分别获广西壮族自治区第二次和第五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壮族当代文学引论》获中国第二届少数民族图书奖三等奖、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委员会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全国第二届当代少数民族文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黄伟林凭着文学批评著作《转型的解读》获第六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骏马奖”,并以个人的整体评论成就获得庄重文文学奖。黄伟林与人合著的《文学桂军论》获第六届广西文艺创作铜鼓奖。2020年,他的《广西多民族文学的共同发展》获得广西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他还多次获得广西文联文艺评论奖、广西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等。2003年,黄伟林获得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政府颁发的“广西文学艺术十三年成果奖”,是获奖者中唯一的壮族文学批评家。
总之,壮族当代文学批评一定程度上代表我国少数民族文学批评的主要情况,体现了我国少数民族文学批评的成就、地位和影响。这些文学批评活动使壮族文学理论与评论更加活跃,也使壮族文学批评界与研究界加强信息沟通,理论观点和批评经验得以交流,有力促进了壮族文学和广西地方文学的进一步发展壮大。同时,批评界对壮族当代文学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总结、反思,形成了壮族文学批评理论与创作的良好互动关系,也扩大了壮族文学批评理论自身的话语权和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