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下初中语文分层教学模式解析
2023-02-23李慧东
李慧东
(宁夏师范学院 文学院,宁夏 固原 756099)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指出,语文教学应着眼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从培养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促进学生思维发展与提升,辅助学生建立文化自信以及培养学生审美创造能力等角度出发,对学生进行更加系统性,且具有针对性的教学引导、指导,从而全面提高学生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审美能力和文化理解能力。
在具体教学过程中,针对新课标提出的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提高其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学界提出来诸多思路,诸如问题导向式、情景教学法、课堂讨论式、信息技术支撑教学法等等。但中学生,尤其是初中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师之间的差异,以及不同地区学校的环境等方面的差异,往往使这些教学法有所缺憾。本文认为,在坚持课标提出的核心素养培养方向,采取多种方法教学的同时,还应该注重细化教学环节,引入分层教学模式,进而完善和提高教学质量。
一、为何分层教学
在网络信息发达、知识更新加速的当代社会,提出分层教学似乎不合时宜。但从传统经验、当下学生学情、教育公平,以及核心素养培养等方面看,当下初中语文教学中加强分层教学,具有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际均可论证的必要性。
分层教学是一种历史较为久远的教学方法。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大教育家孔子就注重因材施教,他针对子路和冉有的不同性格,对同一问题作出了不同的回答。我国古代的私塾教育,招收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也根据学生的具体实际而指点,这也是分层教学的典型案例。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家布鲁姆提出的“掌握学习理论”、苏联著名教育家巴班斯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提出的“人的全面和谐发展”思想,其实都涉及分层教学内涵。在美国和欧洲,分层教学法也曾一度盛行。虽然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分层教学的概念、思想、方法有差异,但大体上,都基本认同: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如知识量、能力水平、潜力等,把一个班级的学生分成几个小组,然后以此为依据,对学生提出不同要求,从而使学生整体能力得到最好发展和提高。换言之,分层教学是众多教育家认可并实施过的重要教学方法。
从当下学生的实际看,分层教学更能促进学生在初中阶段实现蝶变。总体上看,学生从小学进入初中之后,心理上自我意识逐渐增强,渴望独立,但由于对社会了解不多,尚未进入完全社会化阶段,因而对家庭、学校产生既依赖又反抗的心理;在思维上,因尚未形成完整的逻辑思维,也极易陷入偏激;而在情感上,由生理发育引起的心理波动可能更大,容易冲动。但从个体看,每个人进入青春期的时间节点又不一致,因而产生个体差异,加之家庭教育等因素,使这种差异有时候会变大。初中生的这种差异,如果被忽视或遮蔽,可能会在学生心理上被放大,从而影响学生学习成绩下降,进而形成恶性循环,出现一系列问题。分层教学恰好能够根据学生的具体学情,通过不损害学生自尊心、不伤害学生心理的方式,让学生安稳度过青春期,并通过文学文本的熏育与陶冶,使之完成青春期的蝶变。
当然,分层教学也是真正做到教育公平,实现全面教学、全面提高的表现。当今,整个社会都在呼唤教育公平,但公众往往简单地认为实现了教学资源的公平即教育公平,其实不然。真正的教育公平应该是让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即马克思、恩格斯所说的“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1]。如此,初中语文分层教学,从学生个体的差异出发,以“教育公平”“全体教学”“全面教学”等理论为指导,对初中生进行教学指导,可促使学生个体及全体学生都能够在教师有效指导的情况下,在教学活动中有所收获,获得不同程度的提升、成长。结合素质教育提出的发展学生核心素养要求,2022版新课标具体明确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目标及内容等,对初中语文教学予以相应的调整,从分层教学的角度,进一步思考“个体教学”与“全体教学”之间的差异性,尊重学生个体成长差异性,从积极把握差异特点及相应教学规律的角度,调整教学内容及形式,将有望达成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目标,从而实现真正的教育公平。
此外,教材内容本身也具有层递性,教学内容、教育内容也具有层次性。教育教学内容的层次性决定了教学方法的层次性,也决定了实施分层教学的必然性。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处理好教材内容的层次,而且也要注意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有层次性地融入课堂,将德育内容有层次地融入课堂。最重要的是,施行分层教学,对于全面提升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具有重要的助推作用。首先,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所包含的四个方面的内涵本身是具有层次性的,从“语言建构与运用”,到“思维发展与提升”,到“审美鉴赏与创造”,再到“文化传承与理解”,其实是一个包含了从认知到审美再到文化理解的逐层深入的过程,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层次性决定了教育教学采取分层的合理性。其次,学生对核心素养四个方面能力的掌握,具有差异性。如有的学生识字能力强,但思维能力弱;有的学生审美能力超群,但文化理解能力欠佳。学生实际的核心素养能力决定了实施分层教学的必要性,即根据学生的学情,有效分层和对症下药,才是有效教学应有之义。换言之,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培养本身就是与分层教学相辅相成的。
总之,初中生个体差异较大,性格特点凸显,学习思维能力差异明显,采取分层教学模式,将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深化对语言建构与运用等的理解,逐步形成一种高雅的审美情趣,并在自主意识作用下,逐步提升审美创造能力,获得更加全面的提升。[2]初中生在学习语文语言文字及文化知识的过程中,理论上可以在“自主”“独立”的状态下完成,而教师只需从旁辅助,为其提供思路指引以及技巧指导等服务。但实际上,初中生个体差异非常大,部分学生确实能够达到这一水平,但多数初中生尚未达到,需要在教师“全程性”“全面性”指导教学中,帮助其积累、学习更多语言文化知识。
二、如何分层教学
核心素养培育目标下,初中语文教学应从促进每个学生核心素养提升及全面发展的角度,采取分层教学模式,对学生进行教学引导、指导,使学生能够在教学活动中,拥有更好的学习体验,更好地融入教学过程,汲取知识,提高素养。以下从初中语文教师教学调整的角度,对各类分层方式进行描述。
(一)方法分层
《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中“语文教师的使命与素养”部分,明确了语文教师在不同情境中,扮演着“实践者”“探索者”“促进者”等角色,应具备“情意”“知识”与 “能力”等方面的素养。而无论从哪一个角度出发,都可体现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了解学生”“理解学生”“分析学生”,把握学生的特点,采取适当措施加以引导,这是保证教学质效的关键。
师范院校语文教学时,就应引导学生积极了解最新的教育政策及语文先进教育理念,如了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标”)中指出的,语文教学应着眼于培养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对学生进行更加系统性,且具有针对性的教学引导、指导。从初中学生个体间的差异角度分析,个体差异较为明显,尤其体现在性格及思维方面。在实际采用分层教学法进行教学时,应充分考虑方法分层的问题。通过进一步了解每个学生的性格及思维特点,采取不同方式予以引导。如针对性格内向、外放的学生引导方式应有所不同,对内向学生进行活动引导,对外放学生进行情绪引导,促使学生自身的性格得到互补式成长,可促使学生的学习心理、情绪更加稳定,利于对学生进行更好的语言文字训练。
(二)内容分层
《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中“备课”部分,就“说课的内容”予以了较为明确的解析,从不同角度出发,说课的内容有所不同。如“说教材”要从“知识体系、结构”“课标”“目标”及“教材内容”等层面入手,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分层理念下设计教学内容时,需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结合学生的特点,对教学内容加以调整,且“课标”同样提出语文教学应促进学生思维发展与提升的要求,结合初中生个体思维特点,对教学内容予以有效调整,是即将成为语文教师的师范生们应具备的良好品质。
基于对学情的精准把控,对教学内容进行分层处理,即从初中生性格特点、教学方法选择等角度,对具体教学内容再进行不同程度的分层,促使初中生能够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全程体验舒适的氛围,辅助学生建立稳定的学习心理,促进学生学习成长。在活动性教学中,需对教学内容进行一定的加工,使之能够与“活动”的特点相适应;在体验式教学中,则要注重教学语言的合理化运用,侧重“情境氛围”的营造。通过良好情境氛围的营造,帮助初中生调动主观能动性及感官能力,主动感受、体会语言建构与运用及文化信息传递的过程,继而帮助学生树立一定的语言建构与运用技巧学习等的意识,帮助提升文化内容理解力,助力培养文化自信。
(三)作业分层
“备课”同样要“备作业”,虽然具体的作业内容会随着课堂教学情况进行,但可在“备课”环节就确定大致的方向及内容。[3]初中语文教学最为重要的两个环节即课上、课下,对课上教学方式及内容进行分层处理的同时,同样从分层的角度,在对课后作业的完成形式及内容设计等方面,予以相应的调整。语文师范生应认识到课后作业设计完成过程,是培养学生审美创造力的绝佳机会,通过分层作业设计,可促使不同初中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都形成一定的创新、创造意识,助力学生个体审美创造力的发展。
从为学生创建和谐统一学习成长环境角度,对课下作业练习等也进行分层处理,以促使不同层次学生都能够更好地感受作业完成过程,形成积极完成作业任务的良好心态,提高作业设计布置质效。不定期设计布置实践型、探究型或者创作型的作业,引导学生通过自主组队或者独立完成等形式,完成相应的作业任务,利于借助作业完成情况,进一步分析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了解学生个体的创造起点,如部分初中生无创造意识、部分有意识,而部分意识强甚至可以运用所学知识尝试创造,创造效果也比较好等,结合这些方面的了解,方便调整教学策略,对学生进行审美意识的培养及强化训练、能力训练等。
(四)评价分层
《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中“评课”部分,就教师教学实践中的评课问题指明了方向,要求从“客观”“针对”“层次”“激励”等角度,对学生学习情况加以评说。进一步结合“分层”理念进行教学评价时,建议在“客观评价”等基础上,对不同学生进行“分层评价”。如明确评价分层建立在教学分层的基础上,针对不同层次初中生在学习中的提升表现,予以差异化评价。[4]促使不同初中生都能够清楚认识到自己当前所处的学习水平,自主把握学习提升的关键点,在教师的辅助下,有效提升初中生语文学习能力。而初中生也将在多元且针对性更强的评价中,意识到自己在语言建构、文化素养以及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等方面的表现,继而结合个体成长需求,主动调整学习策略,提高各方面素养。
三、结语
综上所述,分层教学模式运用自有其优势体现,但在实际教学活动中,仍然存在不同程度的落实困难,阻碍模式运用有效性提升。如学情分析是否准确,把握是否合理,分层角度拿捏是否到位等,都将影响分层教学的具体落实。这就要求初中语文教师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要深入思考学情分析等情况,尤其要认识到任何分层标准的确定及方式方法的选择,都需要依靠精准的学情分析,因此要更加认真对待学生个体差异,精准分析学情等工作,确保分析精准、把控合理、拿捏准确,提高分层教学的质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