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粤港澳大湾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协同发展的路径优化探析

2023-02-23钟凯雄

东莞理工学院学报 2023年6期
关键词:粤港澳大湾双创

钟凯雄

(嘉应学院 人力资源处,广东梅州 514015)

2019年出台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把粤港澳大湾区(下称“大湾区”)建设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到2035年要形成以创新为主要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作为目前中国最具创新活力的城市集群,大湾区始于将创新作为运作逻辑,也终将于创新中得以增强自身的创造力与影响力而获得永续发展。在这当中,大湾区内部的高校被推到了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核心地位,其创新创业教育(下称“双创教育”)无疑将发挥着日益重要的先导性和基础性作用,因为高校双创教育的主要功能就是培养具有创新创业精神的实用性人才,其衍生的社会效应是推动大湾区政府、产业、高校和社会等创新主体的内在协同发展,构建以创新为导向的产业发展生态体系。因此,加强对大湾区高校双创教育及其参与主体的协同发展路径的深入研究,是克服大湾区高校双创教育发展瓶颈,提升高校双创教育对大湾区产业发展的反哺功能,实现大湾区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举措。

一、粤港澳大湾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协同发展的必要性分析

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双创教育能力直接关系到国家创新驱动战略的深入推进与国家竞争力的整体提升。如何培养大批具有创新创业精神的应用型人才,关系到我国能否抢占新一轮国际科技竞争先机,在不确定不稳定的国际环境中如期地实现国家战略目标。高质量建设大湾区,亟需大量具有创新创业精神的应用型人才,因此,需要从宏观战略的视角规划大湾区高校双创教育定位,从系统性、整体性和战略性的维度构建大湾区高校双创教育生态体系,提升大湾区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水平,增强高校对大湾区产业转型发展的支撑作用。

(一)构建粤港澳大湾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

与欧美发达国家高校相比,大湾区高校双创教育起步较晚,影响力不足,“双创教育存在与区域双创资源难以有效整合”[1]、“双创空间建设缺乏协同机制”[2]等问题。高校双创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高效的信息与资源的流动与共享,需要构建从创新创业理念的生发到创新创业实践的探索的全流程组织架构,这势必要求高校双创教育凸显其体系化的特征,构建双创教育生态体系。所谓双创教育生态体系是“以培育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创新创业能力为目标,以高校为核心协同产业、政府、公众等创新创业教育生态参与者,联动教学方案、双创实践、转化孵化等多要素,具有内生动力、可持续发展、自我调节、互利共生等特征的育人系统。”[3]大湾区高校双创教育的协同发展就是要创建多元的协同机制,致力于推动高校双创教育与区域创新创业资源和内在需求的有机链接,打破高校间的“资源孤岛”,有效地整合大湾区内高校间及政府、产业等参与主体的创新创业理念和资源,构建起支撑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生态体系。

(二)推动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

大湾区建设的创新逻辑和创新特性,决定了创新创业人才将成为大湾区高质量建设的核心,这也要求高校要主动发挥作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集散地的作用,也就是通过双创教育更高效地最大化整合资源,促进大湾区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进而推动大湾区整体的高质量发展。随着大湾区高校双创教育协同发展格局的形成,“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成为高质量高等教育的核心内涵”[4],推动着大湾区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这集中地体现在促进双创教育真正地融入高等教育活动的全过程,成为高等教育提升适应力、竞争力和影响力的根本举措。受长期传统专业教育理念的影响,大湾区高校普遍将双创教育作为一个独立课程看待,以培养学生创业和公司经营管理为目标,且面向的是少数专业的学生。这种课程设置方式严重地将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隔离开来,不利于课程间的交叉与渗透,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的培养,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因而不符合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需求。随着双创教育纳入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战略体系,双创教育理念融入高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致力于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将成为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核心特征,这将引发高等教育的办学理念、管理模式、师资建设及创新创业空间布局等全方位的变革,构建以彰显高质量发展为特征、以面向全体学生整体发展为核心的高等教育体系。

(三)引领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型产业发展

从产业布局上看,珠三角以制造业为主,而港澳以服务业为主。总体而言,“大湾区科技创新要素高度集聚,科技研发、转化能力突出,拥有一批在全国乃至全球具有重要影响力的高校、科研院所、高新技术企业和国家大科学工程,完全有条件成为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创新发展的积极参与者和引领者。”[5]然而,处于大湾区的珠三角地区缺乏战略性新产业的领军企业,其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新能源技术产业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仍处于培育阶段,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多处于产业链价值链的中低端[6]。港澳产业虽国际化程度较高、创新能力较强,但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较小。大湾区产业转型升级亟须走创新型产业发展道路。而大湾区高校双创教育协同发展可以为创新型产业发展探索新的增长点和新的路径,促进港澳与珠三角政府、高校、产业间的螺旋式互动,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优势互补与大湾区产业需求密切对接,深化大湾区科教与产业融合发展,逐步形成以大湾区一流高校为引领、各种层次和类型高校特色发展的高水平高等院校集群,以支撑构建大湾区产业技术创新体系。

二、粤港澳大湾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协同发展的主要瓶颈

不可否认,近年来在国家政策的强力推动下,大湾区通过重构与支配市场资源,已经突破了仅以高校作为唯一双创教育主体的局面,开始初步形成政府支持、高校主导、产业参与和公众关注的双创教育生态。然而,从高质量建设大湾区的角度看,当前大湾区高校双创教育的协同机制尚未成熟,港澳高校对珠三角高校的双创教育参与热情度不高,珠三角高校双创教育模式“同质化”明显,专业化和专职化的高校双创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缺位等问题,是制约大湾区高校双创教育协同发展的主要瓶颈。

(一)粤港澳大湾区特殊的行政区域与体制制约了深化协同的形成

“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三个法域和关税区,流通三种货币”,既是大湾区的显著特色优势,也是其面临的挑战。基于这种特殊性,大湾区内部的人才、信息、资金、技术等要素资源的流动与共享将受到深入的影响,阻碍了大湾区高校双创教育的协同发展。从更深层次看,“源于粤、港、澳三地历史遗留的割裂与断裂、叛逆与误解等复杂问题,大湾区教育高质量合作发展现实困境在于大湾区教育高质量合作发展目标尚处于“游离态”。”[7]主要体现在,大湾区三地制度性差异而产生的客观阻力,导致了高校双创教育的政策、机制和资源的对接与协同存在障碍,降低了港澳地区教师和学生参与双创教育的热情。例如,“由于税收等原因,港澳地区教师不能在内地长期停留。科研经费跨境使用困难,合作项目行政审批程序繁琐,降低了合作热情。此外,大湾区创业对港澳青年的吸引力不强。由于制度交易成本较高,公共服务等制约因素导致港澳青年在内地创业就业率不高。港澳学生对大湾区建设存在‘冷感’和‘被规划’的消极应对心态。”[8]

(二)粤港澳大湾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协同机制有待完善

协同机制的完善是确保大湾区信息、技术、人才等要素资源畅通流动与共享的根本保障,是大湾区打造双创教育生态系统的“中枢神经”。所谓“协同机制”指的是为了实现组织目标对组织内外部资源、参与主体的利益及工作方式等进行相互协调使目标、方式、途径等得到不同主体认同和标准化的基本方式。从纽约、洛杉矶和东京三大国际著名湾区的经验看,双创教育的协同机制主要体现在政府间的协同、高校间的协同、高校内部的协同及高校与产业发展间的协同。一是政府间的协同,呈现出政府纵向宏观规划性,即从国家政策到粤港澳府际间政策再到省级和市级层面的政策框架初步形成,但是,跨区域政府间的“创新创业教育协同发展”的政策与制度设计尚缺乏,除了广州、深圳、珠海和中山之外的其他粤城市与港澳的政府间的联动机制尚未完善。二是高校间的协同,构建了“粤港澳大学合作联盟”(2016年)“粤港澳高校创新创业联盟”(2016年)“粤港澳青创联盟”(2018年)等创新创业人才交流合作平台,但这些联盟更多地停留在学术交流方面,缺乏互联互通共享创新创业资源的制度设计,缺乏具有引领性的合作案例。三是高校内部各个部门、院系间的协同,虽然高校对双创教育工作日益重视,但是多数高校仍认为双创教育是创新创业学院的事情,二级学院和其他部门对双创教育的参与度不高。四是高校与产业发展间的协同,促进产教融合是大湾区推动智力资源赋能产业转型发展的共识,但是,由于高校双创教育的定位不清、模式僵化等原因,导致高校缺乏与大湾区产业发展建立密切联系,因而在大湾区创新体系中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

(三)粤港澳大湾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整体质量有待提升

大湾区中,港澳高校起步较早,基础也较雄厚,而粤高校的双创教育普遍起步较晚,且存在较严重的“模式同质化”的问题,尚未形成系统而成熟的教育模式,这严重地制约了高校双创教育质量的提升,也影响到大湾区高校间双创教育的协同发展。究其原因,主要有三个。一是双创教育的定位不明确。双创教育的本质目的是通过将双创教育融入专业教育的全过程,创设丰富的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培养具有创新创业精神的综合性应用型人才。然而,当前高校的创新创业课程的着眼点是教会学生如何创业。在大多数高校中,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存在较严重的脱节,游离于专业人才培养的方案之外,“对于应该开设什么类型的创业课程、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模式、预计达到哪些教学成果往往缺乏准确的把握和判断。”[9]二是双创教育模式僵化。当前部分高校的双创教育仍局限于课堂教学,以开设理论课程、开展创新创业课题研究、举办创业培训、举行创新创业竞赛为主,而创业孵化、创业实践等则较为缺乏。从广东高校双创教育的比较上看,模式雷同化、同质化的现象较为普遍,多数高校没有基于自身的办学优势、学科结构布局、所在区域的产业发展需求等方面规划双创教育,导致双创教育模式单一、模式创新度不足,因此缺乏活力和吸引力。三是专业化和专职化的双创教育师资队伍短缺。专业化和专职化的师资队伍是确保双创教育质量的关键。然而,当前高校的双创教育师资大部分都缺乏学科专业背景和创业实践经验,不少是由辅导员、行政人员兼任。而“聘任校外专业人员作为兼职或全职导师的政策还不完善,尤其是在聘任后的职称归属和评定等方面,依旧存在明显空白”[10]。虽然多数高校也重视从事双创教育工作的师资建设,但在职培训的周期短,形式单一,对教师缺乏吸引力,加之缺乏校外孵化基地、科创园等设施的支持,高校的双创教育教学往往沦为理论教学,更有甚者在学生和教师的心目中,双创教育课程只是一门学分课程。

三、粤港澳大湾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协同发展的路径优化策略

粤港澳三地的地理区位靠近,交流合作历史悠久,在国家政策的强力支持下,具有较强的协同基础。在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大湾区高校双创教育要行稳致远,并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培养更多双创人员,提升对区域经济转型发展的引领作用,需要粤港澳三地优势互补,突破体制障碍,深化理念、机制和主体三位协同。

(一)关键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的协同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粤港澳三地的制度性差异、双创教育发展水平的不均衡性以及双创教育模式的“同质化”等现实,要求大湾区建设要增强双创教育理念的更新,重塑对双创教育的定位、价值和发展方式等的认知与共识。一是增强服务大局,不断提升双创教育服务大湾区建设能力的理念共识。大湾区建设是国家建设世界级城市群和参与全球竞争的重要战略,拥有丰富的制度红利和发展机遇。大湾区政府、高校和企业等要更加重视对双创教育的宏观规划,构建系统化创新创业课程体系,高质量培养专业化与职业化的师资队伍,将双创教育视为解决大湾区人才需求缺口、实现优势互补和增强产业创新动力的重要突破口。二是明确双创教育在双创人才培养与服务产业转型发展的共识。决不能将高校双创教育狭隘地视为是创业培训或者是职业教育,而是要将双创教育视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全面发展的人的一种教育模式,要将之纳入高校整体人才培养的体系之中,与专业教育、通识教育融合发展。同时,要以双创教育为切入点,推动高校办学改革,深化高校与政府、企业等的合作,服务大湾区产业多样化发展需求。三是树立协同发展的意识。协同发展的根本价值就在通过主体间的协调、妥协与协作,促进利益、目标和需求的统一,从而使系统有序运转,实现利益最大化。高校双创教育要为大湾区建设培养更多双创人才,支撑大湾区产业转型升级,就需要将协同发展理念渗透到政府、高校、企业等内部运作及它们之间合作机制之中,构建多元化与立体式的协同网络,增强资源聚集和共享。四是强化差异化发展的意识。差异是大湾区的一大现实,也是一大特色优势。正是因为坚持差异化发展,大湾区才能保持创新的活力。差异化发展要求粤港澳三地高校的双创教育一定要有特色定位,要根据高校的办学历史传统与所在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宏观规划双创教育,构建特色的双创教育体系,形成品牌效应,增强自身对大湾区建设的辐射作用。

(二)着力点:完善创新创业教育机制的协同

双创教育协同机制的网络化设立是大湾区双创教育参与主体协同、创新创业资源共享的根本保障。目前在国家宏观政策的有力推动下,大湾区已初步构建了跨区域政府与高校协同的共享政策机制,如“粤港澳高校创新创业联盟(2016年)”“大湾区青年创新中心(2019年)”“粤港澳院士专家创新创业联盟(2019年)”等;在建设创业孵化基地方面,“广东已基本建成以大湾区(广东)创新创业孵化基地为龙头的“1+12+N”体系,粤港共建18家青年创新创业基地,粤澳共建5家青年创新创业基地”[11]。这些协同机制为深化大湾区高校双创教育协同效应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下一步是要进一步完善这些协同机制。一是消除港澳青年进入基地创新创业的政策障碍,彻底解决资金、信息、技术、服务等瓶颈问题,实现政策衔接和服务协同。二是优化粤港澳高校间双创教育的交流与合作的机制。通过设立“大湾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大赛”“大湾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共享课程体系”“大湾区创新创业教育师资互培项目”等加强高校间双创教育的师资、学生和资源的畅通流动,设立区域性高校双创教育资源共享和实践平台。

(三)提升点:构建“政府-高校-企业+”协同的创新创业教育共同体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创新创业模式由要素、效率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具有创新创业精神的个体及其形成的资源网络与资本、土地、劳动力一样发挥着重要作用。”[12]通过政策红利的释放和政策的引导,大湾区双创教育的活力必将进一步得以激活,形成由政府、高校、企业为主体,推动更广泛的利益相关者参与的螺旋式交互结构,构建“政府-高校-企业+”协同的双创教育共同体。第一,政府是双创教育的主导者和推动者。大湾区各级政府要加强在双创教育协同方面的统筹规划与顶层设计,成立区域性双创教育协同领导小组。通过设立专门的经费、法律、资源渠道等,为有创业意向的学生提供实质性支持。完善创新创业孵化体系,构建区域性创业孵化平台,为积极参与双创教育的企业减轻负担,赋权高校,增强高校办学自主权,提升高校办学活力。第二,高校是双创教育的主要实施场所。要将双创教育纳入高校人才培养规划体系之中,突出双创教育在培养新时代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大学生的角色和功能。高校要主动争取各级政府的政策支持,加强与产业的合作,构建多层次、网络化的产学研合作平台,推动教师、学生主动融入产业活动,累积创业实践经验。根据大湾区产业需求和布局规划高校学科建设,加大高校双创教育学科建设力度。鉴于双创人才的培养是一个持久的系统化工程,高校也应加强与中小学创客教育的合作,构建大中小学校双创教育一体化,打牢双创教育的精神根基,营造教育系统的双创教育文化。第三,企业在构建双创教育模式和育人机制方面具有不可代替的作用。除了要主动争取政府的政策支持之外,企业也要改变被动姿态,主动与高校构建人才需求和互培的机制,成立双创教育协商机制,为高校师生在创业过程中提供场地、资金和创业指导等,提升双创教育的层次水平。第四,行业组织、园区组织、社区、创业论坛、校友会等双创教育的利益相关者,是双创教育走深走实的社会关系网络,它们对于大学生形成特定的个性化的创新创业知识和创新创业精神具有重要的影响价值和支持意义。因此,要推动更多的利益相关者参与到大湾区双创教育资源整合与共享过程,形成双创教育合力。

猜你喜欢

粤港澳大湾双创
大咖论道:大湾区超级“极点”强势崛起!
大湾区城市大洗牌
高淳区以侨联双创基地 助推“双创”孵化成长、孕育未来
“双创”浪潮方兴未艾
大湾区的爱情故事
编读往来
首届粤港澳大湾区工艺美术博览会开幕
摁下粤港澳大湾区“加速键”
马光远 下一个30年看粤港澳大湾区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