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产教融合视角的高职教育适应性路径探索
——以泉州市产教城融合为例

2023-02-23张建鹏钟鸣长

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年6期
关键词:泉州市泉州产教

张建鹏,钟鸣长

(1. 黎明职业大学 创新创业学院,福建 泉州 362000;2.黎明职业大学 商学院,福建 泉州 362000)

国内外职业教育长期实践表明,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本质要求和关键议题。2022年10月,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要“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1]城市围绕大学建、产业依托教育兴,产城融合是工业化、城镇化发展的内在要求,是职业教育不断提高适应性、逐步融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演进过程。产教融合是推动产城融合的关键突破口。在新发展格局下,泉州市作为首批产教融合试点城市之一,产业、职业教育与城市三者有机融合、共同提升,实现“1+1+1 >3”的效应,服务泉州“强产业、兴城市”双轮驱动战略,助力建设“海丝名城、智造强市、品质泉州”。[2]

一、泉州市产教城融合发展现状

近年来,尤其在2021年7月入选国家首批产教融合试点城市以来,泉州市结合区域经济特色、职业教育优势和经济社会转型需求,以“晋江经验”为引领,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主线,充分发挥政行业企校研等多元主体作用,积极探索政府统筹、产业聚合、行业参与、企业牵引、院校主体的产教融合发展机制,促进产教城融合发展。

(一)深化体制机制改革, 引领产教深度融合新格局

1.完善政策措施

近年来,泉州市加强顶层设计,做到政策先行、制度保障,出台了《泉州市深化产教融合实施意见》《关于推动职业教育与产业需求紧密结合的实施意见》《关于推动全市高校与年产值亿元以上企业建立校企战略合作关系的实施意见》《泉州市职业教育改革工作方案》《泉州市“十四五”教育发展专项规划》《加快建设国家产教融合试点城市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引领推动区域产教融合高质量发展。

2.坚持高位统筹谋划

在落实职业教育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组建泉州市国家产教融合试点城市工作专班,成立由市长为组长,分管工信、教育、发改、人社等部门的副市长为副组长,各有关部门为成员的试点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职业教育和产教融合改革重点工作。

3.加大资金支持力度

泉州市2015年设立市级职业教育发展专项资金, 2016至2022年市级财政累计投入约4.21亿元,撬动上百亿元社会资金共同参与。[3]制定出台了《泉州市产教融合改革政策清单》,发挥政策引导和红利作用,推动金融支持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

(二)加强职业教育内涵特色发展,提升职院校办学能级

1.打造优质品牌院校

据统计,全市共有15所职业院校入选省级示范性现代职业院校,10所职业院校入选省高水平职业院校建设单位,36个专业群入选省职业院校高水平专业群建设。此外,黎明职业大学入选“双高”建设单位,泉州职业技术大学于2019年成为全国首批、福建唯一的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近五年来,全市获得职业教育教学成果奖国家级3项,省级79项,获奖数量占全省1/5以上。

2.提升专业与产业契合度

结合区域产业发展对职业院校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及本地区职业教育资源供给实际,坚持专业调整与改造、撤销与增设相结合,按照“一校一案”要求,增设一批适应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新专业,调整升级一批数字化智能化专业,淘汰一批不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旧专业,构建起与泉州现代产业新体系相契合的专业结构。目前,泉州市职业学校开设的271个专业,全面覆盖泉州“六三五”产业体系。对接我市“六三五”产业体系的相关专业在校生约16.4万,占在校生总数85%左右,其中对接六大主导产业、三大新兴产业和五大现代服务业的相关专业在校生分别为6.4万、1.3万、8.7万。

3.支持职业院校师资队伍建设

泉州市出台《关于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市战略的意见》《关于建设“五个一百”先进制造业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的实施方案》,实施泉州市“桐江学者计划”和职业学校专业带头人、名师(大师)工作室建设项目,建设泉州市产教融合双师资源库,全市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占比达65%以上。近年来,有计划地组织安排职业高职院校校长等管理者前往山东、广东等省份培训、考察和学习,着力提升学校的综合治理能力和水平。

(三)创建各类载体平台,强化企业重要主体地位和关键作用

1.搭建产教融合载体平台

组建泉州市产教融合联盟,打造分行业、分领域产教融合联盟,已成立数字经济、广播与网络视听、融媒体、文化创意、婴幼儿托育等5个产教融合联盟,吸引省内外职业院校、相关行业协会和龙头企业共同参与。搭建泉州市产教融合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完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信息发布机制,推动校企资源快速匹配、精准对接。搭建院士工作站、产业技术联盟、技术孵化中心等科技服务平台,把职业教育办在民营企业的心坎上,组建职业教育集团。进一步发挥泉州市产教融合研究院的功能,协助泉州市发改局、教育局等部门开展产教融合方面的科研课题、规划方案、调研报告、技术培训等服务。

2.发挥企业在产教融合中主体作用

据统计,泉州市累计建设各级各类实训基地334个,年均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共计25万人次,近三年累计帮助约1.3万名企业员工实现学历提升,并整合资源建设4个市级示范性产教融合实训基地,获批14个省级职业院校高水平专业化产教融合实训基地。[4]积极推进“龙头企业+职业学校”合作办学模式,建设62个产业学院(其中省级试点26个),开展71个现代学徒制试点、228个 “1+X”证书制度试点,占福建省总试点数的21.1%,覆盖全市重点产业领域。[5]推动政产学研合作共建各类科研平台164个,建立省级技术转移转化中心4个,近五年来技术交易合同成交数累计超1000多项,成交额累计近1.5亿元。[6]

3.推动行业企业深度参与产教融合

建立产教融合型企业培训库,指导鼓励技术先进、管理规范、社会责任感强的企业深度参与产教融合,共有15家企业入选省产教融合型企业建设培育库;启动培育一批区域特色明显的产教融合型行业,强化对企业参与产教融合的引领指导和协调推动作用;构建产教融合投融资平台,引导社会资本以专业共建、产业学院等多种形式参与举办职业教育。

二、泉州市产教城融合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产教城融合发展不均衡不充分

在市委市政府“强产业、兴城市”双轮驱动发展战略的驱动下,泉州市产教融合试点城市改革任务不断推进,产城教融合共生的态势明朗、效果显著。但泉州因区域经济特点、产业结构、企业类型、职业教育、城市规划与布局等诸多传统与现实、客观与主观因素的影响和掣肘,产城教融合在产教融合、产城融合、城教融合等各领域仍存在对接不紧密、合作不持续等“两张皮”引起的问题,以致合而不融、融而不深,合而不作、作而不强等现象较为普遍。

1.产教融合地区发展不均衡

从产业结构看,泉州市县域经济发达,如晋江、石狮、南安、惠安等入选全国百强县,但主要以纺织服装、石油化工、食品饮料、建材家居等传统制造业为主,新能源、新材料、集成电路、智能制造等新兴产业和高附加值产业起步较晚。从城区发展来看,以2022年数据为例,泉州全市人口约879万,而鲤城、丰泽、洛江和台商等4个主城区人口约160万,城区人口占全市人口的18.2%;2022年全市GDP为12102.97亿元,4个主城区为1646.18亿元,仅占全市13.6%。可见,泉州主城区的人口规模、占全市GDP比重都显得小而弱,主城区城市的吸引力、话语权较低。从职业院校的分布来看,作为区域政治文化中心的丰泽和鲤城等中心城区布局了大多数职业院校,县域经济相对发达的晋江和南安的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发展得比较好,对产业支撑引领作用比较明显,而永春、安溪、德化等一些地区的职业教育发展不充分,产城教融合新格局尚未形成。

2.产教融合产业发展不均衡

从产业结构来看, 2022年泉州市三次产业结构为2.1∶56.9∶41.1。泉州市涉农职教资源供给总体偏少,主要集中于泉州市农业学校,有的涉农职业院校顺应工业化潮流已经开始专业调整转向,传统特色专业在淡化,海洋经济、绿色经济等产业的需求扩大。作为中国制造2025样本城市,泉州市传统制造业正加速进行智能化、信息化升级改造,制造业需要越来越多的高素质、跨专业、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产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对融合提出许多新的要求。在第三产业方面,泉州市商贸、旅游、物流、跨境电商等现代服务业发展较快,但校企合作、产教融合较为深入的主要是国际商务、现代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而现代金融、会计等因行业限制,产教融合比较泛化,停留在表层的形式合作,深度融合开展不多。

3.产教融合参与院校发展不均衡

产教融合形式多样,不同形式的校企合作具有不同条件和基础。从总体上来看,具备行业背景、理工类、医学类职业院校,产教融合做得深入一些;而缺少行业背景、艺术类、哲学类的职业院校,产教融合相对较弱,职教特色不够鲜明。公立职业院校普教化痕迹较明显,部分院校产教融合意愿强,但校企深入合作不多,效果不明显。相反,民办院校办学自主性较强,校企合作方式灵活多样,产教融合理念不断深入。

4.产教融合校企参与度不均衡

受主客观原因的影响,校企两个产教融合的重要主体对职业教育类型定位及现代职业教育发展规律的认识不同、把握不同。就目前而言,职业院校对产教融合认同度高、主动作为多,但龙头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主动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和热情不够,“校热企冷”现象比较明显。企业参与职教内驱力不够,调动企业开展职业教育的财税金融政策尚未落实,企业主要满足于短期性阶段任务和就业合作,不愿深度参与育人过程合作。多数职业院校更多专注于学校知名度和影响力的提升,大部分教师疲于岗聘任务和职称晋升,时间主要用于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技能竞赛、科研论文等方面,投入到产教融合方面的积极性不足。

(二)城市产业转型升级与人才供求的结构性矛盾

随着泉州城市转型升级和环泉州湾城市新区建设,区域产业转型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未来产业的发展壮大,亟需大批产业对接的高技术技能人才。而近年来泉州市部分职业院校区内就业比重呈现下降趋势,形成人才供求的结构性矛盾。

(三)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匹配度不够

泉州市职业院校存在专业布局不合理、调整不及时问题,服务于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专业存在缺口,专业重复设置,品牌专业、特色专业和优势专业不足,导致泉州职业教育专业布局不能很好契合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需要,职业教育适应性不足。经测算,至2021年,泉州市17个重点产业人才队伍(含普工)规模总量达253.52万人;而泉州市职业院校每年应届毕业生规模不到19万。可见,泉州市职业教育资源供给和地方经济产业需求在人才结构与质量上还不能完全匹配,人才供需的结构性矛盾长期存在。

(四)技术技能人才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

因产教融合运作机制不够完善、产业层面推动职业教育发展动力不足、创新发展能力不强等原因,泉州市职业教育与当地产业融合深度不够,包括院校培养目标与就业标准不对接,专业、课程等与行业企业产教深度融合不足,教学过程与企业生产过程对接还不够紧密等,影响人才培养质量。

(五)城市空间布局有待提升优化

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的数据,泉州市当前各类产业园区共834个,其中晋江市273个,南安市144个,石狮市88个,丰泽区80个,惠安县79个,鲤城区49个,安溪县36个,德化县22个,永春县22个,洛江区22个,泉港区19个,已经形成了纺织服装、石油化工、建材家居、食品饮料等九大产业集群。但园区标准化、规范化、绿色化、融合化水平不高,园区与城市空间布局不尽合理,尚未建成示范引领的产教融合示范区、职教园区。同时,多数园区、企业分布在城市郊区或者偏远的乡镇,而且分布零散,未形成聚集效应,园区和城市各类教育、文体、卫生医疗等公共配套服务设施不完善,影响了城市对人口的吸纳能力,造成城市经济的规模效益和虹吸效应不显著。

三、泉州市深化产教城融合的对策建议

(一)科学规划泉州市职教园区

学习借鉴发达国家和国内先进城市做法,遵循地理空间发展规律,科学合理布局区域产业园区、职教园区和城市新区。结合泉州城市环湾向湾集聚发展战略,以新发展理念科学规划城市新区和产业集聚区职业学校布局;整合泉州市国家级台商投资区、泉州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县市区教育资源、园区实训和培训资源,推动本地院校、“大院大所”与龙头企业、上下游关联企业合作,在职教园区建设分校、研究机构或协同创新中心,推动台商投资区、泉州“芯谷”与厦门园区、思明园、长汀园等对接合作,加快建设泉州市职业教育园区,推进建设产教融合园区。

(二)统筹优化职业教育布局

提高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的适应性,结合泉州市“一县(市)一品”的区域产业格局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立体统筹职业教育—产业升级—城市发展协调共生,引导职业教育资源向主导产业和人口集聚区汇聚。重点支持国家和省“双高计划”、国家“优质中职学校和专业群建设计划”、本科层次职业教育、技师学院等项目建设;打造“一校一群一产业”,重点支持省级现代产业学院、市级示范性产业学院和契合泉州产业实际的产教融合特色专业群。

(三)提升专业与区域产业的契合度

将职业教育与专业产业匹配融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重要行动,作为推动政、行、企、校深化产教融合的重要平台。围绕泉州市确定的 “8+4”现代产业体系,对区域内产业、园区、企业、院校进行调研、梳理和论证,加快制定职业教育与专业产业的匹配方案,成体系、成规模、成建制地推进职业教育与专业产业布局精准匹配、深度匹配,推动职业院校调整优化专业结构和资源配置,提升专业与产业的契合度,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打造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推动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推动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走深走实。

(四)推进产教融合平台载体建设

支持政行企校联合组建泉州市产教融合联盟,建设泉州市产教融合信息服务平台、产教融合协同创新服务平台。成立泉州市产教融合研究院,开展科技研发、技术和咨询服务。搭建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投融资平台,引导各方资本参与举办职业教育或开展产教融合项目。依托千亿产业集群和产业龙头企业与新型科研院所、职业院校,构建一个区域性、共享型、生产性的高水平实训基地,探索建设标准化园区产教融合实训基地,推动产教融合、科教融汇。

(五)创新产教城深度融合的体制机制

泉州市进一步深化城市“放管服”改革,加大简政放权力度,优化审批制度,构建亲清政商关系、打造一流营商环境。加大泉州市产教融合试点城市建设宣传力度,发挥企业在产教融合实践中重要的办学主体作用。财政、金融、土地等政策多管齐下,引导、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企业特别是头部企业举办职业教育;鼓励各类社会力量通过独资、合资、合作等形式举办或参与举办职业教育;支持职业院校探索混合所有制改革,建设产业学院;引导和支持国有企业、龙头企业牵头组建覆盖全产业链的职教集团,探索组建实体化运作的产教融合联合体;培育建设示范性产教融合型企业和区域特色鲜明的产教融合型行业。

在新发展格局下,泉州将系统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职业教育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牢牢把握建设国家产教融合试点城市契机,按照泉州市《加快建设国家产教融合试点城市实施方案》部署要求,加速推进产教城一体化融合发展,助力泉州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服务泉州“强产业、兴城市”双轮驱动战略,为“海丝名城、智造强市、品质泉州”建设赋能提质,培养更多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

猜你喜欢

泉州市泉州产教
泉州
论泉州北管的“杂揉性”
镇馆之宝
——泉州宋船
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产教融合 商以富国
“十三五”期间泉州市主要河流水质变化趋势研究
福建省泉州市丰泽幼儿园
泉州市妇联“336”助力脱贫有高招
和你一起成长——写在福师大泉州附中50周年校庆之际
基于产教结合下的中职电子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