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三年,回家过年
2023-02-23
按照交通运输部预测,2023年春运期间客流总量将达到20.95亿人次,并认为这可能是“近年来不确定性最多、情况最为复杂、困难挑战最大的一次春运”。但数年未曾回到故乡的人们,已下定了决心,踏上归家之路。
一定要回家过年
2021年2月一个人的春节,让蒋宇有点措手不及。此前二十余年的大年三十,他都在陕西汉中与家族亲戚一起度过——上午去农村老家给先祖扫墓,下午回到城里的餐厅包厢,和家人在饭桌上诉说着过去一年的故事经历。从2020年年中开启北漂生活后,蒋宇与这样的生活轨迹渐行渐远。
因公司要求非必要不离京,蒋宇工作后的第一个春节假期变得很简单。大年三十,他和同事在单位宿舍中吃了一顿饺子就算过年,此后两天也都是在宿舍中独自度过。初三至初六,和朋友游玩慕田峪长城、密云水库就算给春节假期画上了句号。2022年1月的春节也基本重复着这样的生活方式。
这次蒋宇的春节假期满打满算也只有七天,这还是需要在单位没有加班要求的情况下才能实现。但他说,即使很短暂,今年也一定要回家过年。2023年,蒋宇大概率将被外派至国外常驻,这意味着,未来好几年,他也都将错过与家人在春节团圆的机会,因此,今年春节将是近几年唯一一次回家过年的机会。直到现在,蒋宇仍没有完全适应北京的生活。他把老家陕西汉中排在自己养老的首选地,北京只是上班而不得不留下的地方。
九年前,随着孙子的降生,王祥和老伴开启了河南周口与北京两地奔波的日子。每年过年,他都会近乎执拗地要求儿子儿媳回农村老家过年。三年前,他还坚持在老家种小麦和玉米,这两年因为往返存在各种不确定,他才彻底舍弃耕种了大半辈子的田地。直到最近三年因为疫情的阻碍,他才不得不妥协在北京过春节。王祥说,在北京过年,虽然什么都能买到,但总感觉冷冷清清的,想找个聊天的人都没有,基本就只能呆在家里或者和孩子们出门散散步。而在老家过年,整个正月都是热热闹闹的。吃完年夜饭后,我们就会串门闲聊或者打打牌,正月里再走走亲戚,去田间地头转悠,那样才感觉真正过完了一年。
陌生又熟悉的老家
从2020年1月到2022年12月,作为北京顺义区一家养老院护理员,52岁的高英已经记不清申请了多少次休假回家,也记不清被封控在养老院多少天。但不会使用地图的她,却清楚地记得,回湖南通道县老家需要换乘两趟地铁、一趟21小时的绿皮火车、一趟3小时的大巴以及一趟公交,全程耗时两天一夜。
2023年元旦节当天,在以不同意就直接离职的态度下,她的回家休假申请终于通过。1月3日回到老家那天,一切都是那么熟悉。家里人还是用刚刚熏制好的腊肉、酸辣粉等家乡菜招待刚刚回家的她;邻居们依旧会在傍晚时生起一堆火,然后围着火炕吃饭、聊天、发呆,困意袭来就回家睡觉;村里人还是会在五天一次的赶集中拥堵着购买过年需要用到的木炭、瓜子、猪肉等;邻里火炕旁闲聊的话题,依旧是今年挣了多少钱,谁家的孩子准备结婚了,明年准备去哪里工作。
只是,聊天的基调似乎比疫情前多了一些悲观。每当这个时候,高英就会在心里庆幸当初选择了护理员这一行。五年前在同乡的介绍下来北京当护理员时,她浓浓的口音一时间很难适应,除了养老院附近的公园外,不敢去更远的景点。长期封控在养老院以及全年基本无休,让护理员们精神压力都很大。但她打算把这些情绪都隐藏在心中,只和家人分享听到的趣事与收获。她说:“每月5000元的工资能按时打到银行卡上,封控期间还偶尔有几百的补贴。对于我们这些上了年纪,还没上过两年学的人来说,还能再奢求什么呢?”
为了省钱,从北京前往怀化的21小时绿皮火车,高英选择了硬座。回家前的唯一一笔大开销,是特意去理发店染了黑发。在当地,能否风风光光穿新衣回去过年是评价外出打工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
当然,阔别了三年,老家还是悄然间变得些许陌生。
回到湖南老家的第一天,萦绕四周的西南官话反倒让高英觉得有点别扭,老家油辣椒的辣度让她一时间接受不了,一些同乡人已经搬去了县城周边新建起来的商品楼房中。
一年到頭都在深圳餐馆里忙活的朱昊,老家的生活节奏让他有点无所适从。他说,在深圳时,就是早上盼中午、中午盼晚上,既希望生意能好一点又希望能轻松点。餐馆一天2000元的营业额都能让一家三口忙得整天不得歇息。 “但回家后遇上邻居家杀年猪,从帮忙、吃杀猪菜到聊天,一天就那样过去了,好像大家都不着急。”朱昊说,他也需要和村里的信息重新建立连接。新盖的房子属于哪一家,村里嬉闹的小孩是谁,哪位老人已经过世等,他都需要慢慢去了解。但这些都是次要的,眼下,他将重启几年前的春节模式——砍柴、熏香肠腊肉、备年货。
(摘自《经济观察报》田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