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学缘结构在高等中医药院校学科建设中的重要性
——以湖南中医药大学为例

2023-02-23谢明霞刘富林王汉卿

科教导刊 2023年2期
关键词:学术研究中医药毕业生

谢明霞,刘富林,王 芷,王汉卿,2*

(1.湖南中医药大学“双一流”建设办公室 湖南 长沙 410208;2.宁夏医科大学药学院 宁夏 银川 750004)

1 学缘结构的定义

所谓学缘结构,是指某个教育或科研机构中的教师或科研人员,从不同学校或科研单位取得最高学历的人的比例。通俗地说就是指高校教师学历来源于哪些毕业学校、哪些专业。学缘结构体现了一所高校或研究机构的学术多样化程度,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高校学术创新能力的强弱[1]。

2 学缘结构不合理引起的问题

由于各种历史的和现实原因,各高校普遍存在学缘结构不合理现象。比如高校教师来源于本校毕业生的比例普遍偏高,高校管理层教师读取本校博士学位等等。“近亲繁殖”在很大程度上造成同一模式的人才扎堆,创新思维被客观条件所抑制,导致学术水平停滞不前从而影响学科发展质量。这种状况对于高等院校学科建设和教师队伍学缘结构优化是非常不利的。

2.1 影响学术创新思维的发生、发展

一般而言,创新思维的激发往往需要人与人之间差异化思想的碰撞,在学术领域尤为突出。同一院校毕业甚至师从同一导师的教师,他们在思维方式、学术见解、研究方向等方面基本趋同,相互之间很难有差异化发展,因此也很难产生创新思维。而不同院校、不同研究方向的人聚到一起相互探讨,在某些方面互相借鉴,获得启发,有助于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发生发展。

2.2 缺乏充分的学术争鸣,自我麻痹

高校是一个追求真理、进行学术研究的机构。正所谓“文无第一、武无第二”,学术研究蓬勃发展必然离不开百家争鸣,而百家争鸣又必须要有与之相适应的学术氛围。在师资队伍大部分来源于同一高校,有些还是直接师承关系的情况下,因为“面子”、不愿意“忤逆师长”等等原因,导致教师之间互相吹捧,不愿意或者说不敢为了某个学术问题而认真地深入思考与探讨。这样的学术环境无疑是严重缺乏争鸣氛围的,其结果必然是陷入闭门造车、自我麻痹。即便每年发表数量可观的论文,因其缺乏促进学术研究的氛围,其创新性、前瞻性、可参考性必然堪忧。

2.3 容易形成学术壁垒、圈子文化

高校作为学术研究的重要领域,深受学缘结构的影响。高校中高层行政管理人员是学校运行结构中的重要节点人物,承担的职责比较重。高校中专职的行政管理人员比例较低,很多行政管理人员“双肩挑”,在担任行政管理工作的同时还担任教师,如果同时还是该校的毕业生并长期在行政管理岗位上工作,那势必会拥有多维度的人际关系,该高校从关系结构上就形成了一个强熟人社会[2]。早在1924年哈佛大学梅奥教授等进行的霍桑实验就表明组织中自然地会形成“非正式的组织”或称“团体”[3]。从学术角度来看,这种“非正式组织”造就的强熟人社会必然会营造出一种排外的学术壁垒、小圈子文化,如此复杂的人际关系网络,极容易造成学术不公,甚至学术腐败,对高校学科建设的健康发展极其不利。

3 高等中医药院校学缘结构及其形成原因

3.1 湖南中医药大学部分学科学缘结构分析

截至2021年11月统计数据,湖南中医药大学部分学科学缘结构如表1所示。从表1数据来看,湖南中医药大学部分学科教师队伍中最高学历大部分来源于本校,尤以中医学比例最高,达80.7%。其余学科比例大部分均在40%以上。另外从学缘地域分布来看,大多数学科教师来源于湖南省内高校及周边华中华南省份高校,地域特征非常明显。

表1 湖南中医药大学部分学科学缘结构现状

3.2 原因分析

“近亲繁殖”。这里的“近亲繁殖”通常被定义为在获得最终学位的学校任教,即毕业生留校任教[4]。中医药讲求守正创新,实际情况是守正有余而创新不足,言必称“师从”,过于重视学术出身。因此,本校毕业生留校任教对于中医药院校而言,稳妥有余,活力不足。

信息不对称。学术、研究能力的评定多数情况下是一种定性评价,缺少准确、权威的定量因素[5]。作为校方,对于教师的招录存在信息不对称的顾虑,相比外校毕业生而言,对本校优秀毕业生的个人情况及学术能力了解更充分。作为留校任教的本校毕业生,为了方便学术研究,也倾向于加入熟悉的教师团队。

在职求学。为了进一步深造,一定数量教师在职读博或博士后入站。并且趋于职业稳定的考量,大部分选择在本校或本省就读或入站。

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异。经济发达地区的高校在教师待遇、科研环境、科研经费、发展前景等方面普遍较好;经济欠发达地区在上述方面则相对薄弱。这导致中西部地区的高校很难引进高水平人才。在多数名校中,其师资来源也多来自国内外名校;而一般院校中来自名校的师资相对较少,资源分布不均的劣势凸显。筑巢引凤,吸纳良才,筑巢是人才引进的基本要求。科研、教育投入不足的情况下,很难吸引外部优秀人才的加入,因此适当降低条件,增加本校毕业生留校比例也就在所难免。这种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的人才流通困难,成为高校学缘结构不合理的一个重要因素[6]。

4 高等中医药院校学缘结构在学科建设中的影响

4.1 正面影响:传承中医药理论精华

中医药理论博大精深,需要长期沉淀才能有所成就。传统中医药并无明显的专业之分,但随着时代进步以及现代教育的分类影响,中医药教育也出现了学科分化。以往全科式的中医大师不复存在,现实中的中医大师往往也只是在治疗某些疾病方面有特长。中医药院校学科建设,结合学科特点,需要由大师带队建立一支可持续传承的人才队伍。许多教师多年求学于名家大师,在学术研究和特色中医传承方面具有明显优势,是该方向核心学术继承人。此类传承人在学科建设中是必不可少的中坚力量,是学科稳定发展的基石。

4.2 负面影响:故步自封、缺乏学术争鸣、缺乏创新思维

中医药院校学科建设,由于历史或现实原因,学科带头人基本都是各学科的名家大师,经典传承的同时,难免陷入故步自封的境地。但学科发展离不开学术争鸣,学术争鸣就要求百花齐放,各种思想充分交叉融合,这需要更丰富的学缘结构作为基础,扩大师资来源。同时学科建设也应给予中青年教师更多机会,为学科发展注入更多活力。

5 如何优化高等中医药院校学缘结构

5.1 优化人才引进制度

严格控制本校毕业生留校比例。“学术异缘杂交”被认为是优化高校学缘结构的核心理念,其关键原则是不留任本校毕业生任教,对于非常优秀的本校毕业生设置非常严格的留校比例[7]。首先可从博士招考阶段严格控制本校硕士毕业生报考人数,其次严格控制博士毕业生留校比例。由此摒弃“近亲繁殖”的弊端,营造多元人才交融、多元学科糅合的开放性教研环境,促进学术争鸣、百花齐放。

持续加强外部人才引进力度。中医药讲求守正创新,坚持本校优势学科传承的情况下,要通过大量吸纳“异缘人才”,加强多来源教师队伍建设,激发学科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动性,最终实现学科创新发展。具体人才引进措施可根据各高校实际情况制订,总的原则是以人为本,加大人才引进的资源投入,提供有竞争力的优惠政策。比如解决住房问题、家属随迁工作安置、落户政策、子女入学、一次性安家费、科研启动资金、提供科研平台、职称职级评定等等。

5.2 优化人才培养模式

学科建设不仅要求提高教师个人素质,更多的是要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8]。学缘结构的优化不是朝夕之功,需要结合现有的学缘结构,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对教师队伍的培养进行必要的、有针对性的提升和激励。

鼓励优秀教师走出去。①为优秀教师提供每年多次外出学习、参加研讨会、培训班等交流机会。②向所在地区组织部门申请外地高校、研究机构或政府机关部门挂职锻炼名额,给本校优秀教师提供外出锻炼的机会,学习外部经验,内化为自身发展动能。

提高年轻教师学术研究主动性。①建立科研积分奖励制度,高校要单独安排奖励基金,给予学术研究积极、成果突出的教师以实质性奖励。比如每年发文量给予积分奖励,高水平期刊、核心期刊、一般期刊分类分级别设置指数级积分奖励政策,最大限度地激发年轻教师的学术研究主动性。②设置行政职级晋升条件和职称晋升条件。高等中医药院校要勇于打破传统晋升模式,提倡达者先、能者上,给予年轻教师职业发展路径选择空间。对于希望从事学科管理工作的教师定期提供岗位竞聘与培训机会,选拔优秀教师给予岗位晋升,参与学科建设管理工作,同时提供职称评聘资格;对于希望从事学术科研工作的教师定期给予职称等级评定,由高校内外部学术专家组成的评选委员会进行职称绿色通道评级,提供对应等级的薪资晋级和科研经费支持。通过上述激励措施,破除高等中医药院校学术守旧、科研保守、创新不足的顽疾,推动形成你追我赶、百舸争流的学术氛围。

6 结语

学缘结构不合理在中医药院校当中比较普遍,有历史原因也有现实原因。在传承中医药理论精华的基础上,扩大师资来源途径,丰富学缘结构,有助于促进中医药事业的创新发展,使其进一步适应现代学科发展需求。探索学缘结构的影响因素,有助于中医药院校优化人才引进政策,在学科发展中推动师资队伍学缘结构的改善,助力高水平中医药学科建设。

猜你喜欢

学术研究中医药毕业生
中医药在恶性肿瘤防治中的应用
伤心的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促进中医药振兴发展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学术研究
学术研究
学术研究
学术研究
从《中医药法》看直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