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历史人文纪录片的内容生产策略
——以《中国》为例

2023-02-23冯柯

视听 2023年1期
关键词:中国纪录片

◎冯柯

历史人文纪录片作为纪录片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具有强大的文化传播力和社会影响力。2020年12月7日,《中国》第一季于湖南卫视和芒果TV台网同播,以12集的篇幅梳理了从春秋至盛唐的历史脉络。2022年2月28日,《中国》第二季播出,延续了第一季的叙事风格和美学特色,接续讲述了中国从盛唐时期直至近代的思想文明史。一贯以“娱乐旋风”为观众所熟知的湖南卫视通过此片打开了新局面,获得了收视与口碑的双丰收。《中国》以国家需要、受众需求为创作立场,通过电影化的艺术呈现方式传播多元化的价值格局,为历史人文纪录片的内容生产提供了参考范式。

一、《中国》的创作立场

打造精品化纪录片、创作出符合时代需要的文艺作品是《中国》主创团队的首要立场。湖南广播影视集团有限公司(湖南广播电视台)党委书记、董事长张华立表示,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2020年前后,最为鲜明的时代特色,就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历史交汇。在这个复杂的、未来充满不确定性的背景下,追溯历史,梳理文化源流,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①文艺创作者要敢于创新,要把创新精神融入文艺创作的全过程,是习近平总书记为当代文艺创作者指引的实践方向。《中国》的主创团队正是在这样特殊的时代背景和国家号召下付诸了影视实践。该片总导演李东珅一直致力于纪录片的创新性表达,之前其团队制作的纪录片《河西走廊》在豆瓣上获得了9.7分的好评度。从最初策划《中国》到播出完成,主创团队花费了5年左右的时间,千锤百炼,致力打造具有时代性和文化意义的中国IP。

国际化的文化传播视野也是创作团队在策划之初就考虑到的文化传播格局。一方面,近几年,国内“泛娱乐化”盛行,快节奏的娱乐化内容生产充斥荧屏,着手深度文化挖掘的内容生产相对较少。娱乐外衣粉饰下的空洞思想未能满足民众的深层情感需求与精神追问。社会进步、环境变化迫切需要构建国家认同和文化自信。另一方面,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国际局面,向国际视域表明我国的态度、展现大国精神与大国担当是十分必要的。纪录片《中国》的制作班子充分展现了该片的国际传播视野以及国际合作的积极态度。摄影师罗攀曾拍摄冯小刚导演的电影作品《芳华》,该片在中国、北美同步上映,其摄影风格被国际审美接受,也因此入围了第九届澳门国际电影节最佳摄影奖。《中国》的音乐制作由日本配乐家梅林茂主导,精妙的音乐与画面协同作用于中华文明的传播。创作团队在团队构成、内容制作、电影美学的画面制作、引发情绪共鸣的意向化表达上下功夫,旨在提升中华文明在国际视域中的传播效果。

二、蕴藏多元美学特质的艺术呈现方式

(一)彰显东方美学的屏幕造型

《中国》作为新时期的历史人文纪录片,从其最初的创作立场到最终的视觉作品呈现,无不体现着国人由心底里生发出的文化自豪与文化自信。该片的开场引言部分——“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从未断流,今日之中国,从岁月深处走来,传承着久远的血脉……”,便是宣扬东方文化最好的印证。东方美学充满神韵,注重人的情感、直觉和精神,蕴含着强烈的想象力。②《中国》的影调选择、构图留白、历史场景直接彰显了东方美学古典简约的意境和诗意化且充满想象力的美学韵味。

1.古典简约的影调选择

《中国》在影调的选择上多用古黄色、青绿色和暗红色等东方古典色彩参与表意。一帧帧画面被古黄色的光晕包裹,历史的厚重感和书卷气息迎面而来。部分受众在观看节目时常常会忽视片头片尾的精妙设置,而该片在片头设置了传统画轴形象。一方面,“中国”二字处于画轴中心,纪录片主题内容在缓缓展开的画幅中渐渐显现,协同古黄色的色调,给予观众穿越荧屏、赏阅中国历史经典书籍一般的观看体验。另一方面,黄色的古朴色调恰恰符合摄影师罗攀“假定性美学”的摄影理念,因为在平实生活中,人们的日常行为通常是不可能在油画般的亮黄光影中进行的。换言之,用这种色调来描绘历史人物的日常生活与行为,有种“非理性”意味。基于此,该片便能在观众心中产生“间离效果”,即能明确辨别在亮黄色的色调下呈现的并非真实的历史,而是基于真实进行的艺术创作和情感表达。这点对于观众或者内容传播而言都是十分重要的。

以古黄色为主的影调塑造出古朴典雅的整体风格,而青绿与暗红色调大多是用于显示情绪或映衬心境。青绿色在我国古典的画作中多有出现,如片中讲到的《千里江山图》便使用大面积的青绿色来展现祖国江山如画、民众自由的精神状态。但影像色调中的青绿色更多的是凸显在无法改变的压抑环境下人物内心的落寞与不甘。举例来讲,元代戏曲作家关汉卿生逢乱世,对元代腐朽黑暗的社会现实深恶痛绝但又无改变之力,只能寄情于艺术创作来揭露、批判一切不公的待遇和百姓的遭遇。在青绿的色彩与光影之下,关汉卿来到破败的关羽庙参拜与自照,哀叹自身面对现状并无关羽一般“匹马单刀镇九州”之勇。杜甫半生遭贬,满怀一腔抱负但无处施展。忠贞之官海瑞一心为民、毫无私欲,却从未被朝廷重用,被授予官职只为突出其模范作用从而督促其他为官者。悲愤、无奈、压抑的人物情绪在浓厚的青绿色调下动态展现,加强了主体的情绪表达与受众的心理共鸣。

相比于青绿色体现的沉闷氛围,暗红色出现的场景更多是用来体现权力之争与帝王捉摸不透的心思。正如在《中国》第二季第五集《臣子》中,嘉靖皇帝朱厚熜在朝堂之上与大臣交锋,朱厚熜背后,暗红色的屏风充斥着整个屏幕。在拉镜头内,众大臣呈跪拜姿势,而权力中心是高高在上的帝王。暗红色下,权力表征与暴力因素使得这场朝会张力满满。在“讨论亲生父亲尊号”的这场朝堂争论中,皇帝的胜利实为预料之中。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其最在意的亦是大臣对于权力的分寸。红色笼罩着偌大的宫殿,皇帝踱步其中,亦是行走于权力之间,由此彰显权力的边界与危险,大臣一旦逾越权力边界便会陷入万劫不复的境地。

2.含蓄婉约的留白设置

相较于西方人的爽朗奔放,东方人更钟爱简单朴素、含蓄委婉的表达风格,影视作品中的东方美学正是如此。国人在艺术作品创作中常用极具中国美学特征的留白手法,如《中国》的构图就有大量的留白设计。网友称该片“画面每一帧都能达到截图当屏保”的程度,可见带有留白设计的构图之美是受大众普遍认可与喜爱的。例如,片中革命家孙中山探索革命将近30年的时间,所期盼的胜利局面依旧没有到来。孙中山在落日下向山顶走去,画面中只有落日和向山上行走并驻足思考的孙先生。全景之下,孙中山在画面中所占面积极小,配合画面中的落日和青绿色调,隐喻着孙中山半生革命都在孤军奋战。留白构图对人物情绪进行了委婉表达,为受众留下思考空间,并使受众更能体会到孙中山此刻的落寞与坚韧。片中亦多次使用纯黑色背景形成画面留白,并以此突出叙事主体的神态与情绪。如《中国》第二季第二集讲述如梦如画的宋朝美学,黑色背景前是王希孟所绘的《千里江山图》,天赐的青绿两色犹如缥缈的仙雾般从画幅上端洒下,赵佶行走其中,似行走于祖国大好山水之间。全景之下,赵佶张开双臂拥抱图中所绘的千里江山,干净的黑色背景映衬出这番画作的精妙绝伦,也体现了赵佶身为帝王心中对江山的无限热爱。

随着影视技术的不断革新与进步,技术赋能下画面画质更清晰、细节更加生动细腻,为观众提供了优质的审美体验,而东方美学在技术的加成下更加显得熠熠生辉。该片运用国际化的制作水准,以5.9K进行摄制,最终呈现给观众4K的画面标准。此外,该片拍摄选用了具有超高感光度的机型佳能EOS C500 MarkⅡ。该机型的感光度最高支持ISO 102400,可以在肉眼难以确认被摄体的黑暗环境下进行拍摄,并通过更新的成像系统,实现了高感光度时的低噪点效果。③《中国》尽管是在拍摄夜晚戏份,但仍能保证细腻的暗部细节便是得益于此。每秒50格的升格拍摄手法,使得画面的整体运动速度都会放慢二分之一。由此,无论是人物神态还是局部细节展现,都会被更加细腻生动地呈现给观众。如诗人李白将自己的诗词手稿撕碎从高处洒下,其自如且狂放的姿态在慢速中清晰地呈现出来。

(二)蕴含戏剧之美的叙事特色

自格里尔逊于1929年确立了纪实美学以后,纪录片与纪实性两个词便在创作人心中紧紧绑在了一起。但进入新世纪以来,在经济高速发展的背景下,长期处于高压生活状态中的部分市民偏爱娱乐化、轻松化的影像内容。由此,纪录片创作不得不寻求一些改变。美国著名纪录片导演弗雷德里克·怀斯曼说过:“纪录片和其他所有电影一样,都需要有一些戏剧因素。”④《中国》在播出之际便获得高播放量,这一定程度上得益于其选取了具有适当戏剧特色的叙事风格。戏剧性或称“假定性”的内容设计,虽未满足“事真”,但符合“情真”,并未脱离纪录片非虚构的制作标准。

1.互补与隐喻的修辞运用

(1)贯通古今的互补叙事

《中国》以我国五千年的历史脉络为叙事根基,以具有丰富内容和充沛情感的解说词加上富含东方之美的镜头设置共同参与叙事。互补叙事的融入则代表了创作者的先进理念——借古鉴今,这正是新时代青年处于历史节点回望历史、重塑自身、传递文明的极佳引导之策。该片并非如传统中国史那般以时间为轴进行线性叙事,而是以思想变革、时代发展为选题要核,从某个切面展开讲述历史发展的大框架。综观《中国》两季纪录片,历史视角与现实视角遥相呼应,几千年前产生的思想制度有的亦是当代人所尊崇的,历史中先进人物的超前思想极其贴合现代人的精神追求和审美趋势。创作者别出心裁的选题,使得今日之人能充分感受到先人的智慧,感叹国家的发展。这种精神需求的满足带来的愉悦感是无可比拟的,这也是通过历史事件与当代文明进行互补叙事的魅力所在。

《中国》第二季第四集首次提及了女性才华和女性力量。在元代杂剧和散曲创作中,女性参与其中并发挥重要作用,她们既能歌善舞,又通诗词歌赋,是当时戏曲作品的主要演员。若没有这些女艺人,剧作家的戏曲作品便无法走入大众视野。在元代,女性地位普遍低下,鲜少有人认可她们的才能,而生于现代的女性拥有同男性一样的发展机会和社会地位,这种古今互文的叙事手法在对比中呈现出文明的进步。《中国》的叙事内容在向观众展现先人的智慧与精神光芒的同时,也对当代人进行心灵激荡与精神引领,互文叙事的魅力与作用便展现于此。

(2)意向化的隐喻手法

在文学创作中,隐喻是一种用于间接表达的修辞手法,而隐喻与联想是分不开的。也就是说,象征与隐喻都是需要观众主动想象才能完成最终的意义表达。纪录片中的象征隐喻一方面可以丰富画面内涵,另一方面可以调动观众情感,产生深层次的认同与共情效果。举例来讲,画面中关汉卿一人执剑而来,他在城门下用力挥舞手中剑,愤怒的情绪在舞剑中体现得淋漓尽致。画面中“剑断”暗示乱世之下单纯依靠武力行不通的结果,于是他决定“化剑为笔”,以此捍卫自己的精神世界。《季风》有两段关于浪潮的空镜头,第一段讲述在西方人利玛窦将外文书籍翻译成中文后受到广大士大夫的尊重,空镜头中不断翻涌的浪潮暗示着自然科学知识以及西方思潮涌向中国后带来的社会进步。第二次浪潮空镜头出现在利玛窦逝世后。该段浪潮隐喻世界变动并不会因个人而停止,新的思潮和文明仍在不断演进。隐喻手法用最少的画面赋予观众更多的信息,从而使整个叙事文本松弛有度、深入浅出。正是这种戏剧特色的叙事风格,使得纪录片颇具耐人寻味、久久留香之意。

2.深化记忆的情境创设

情境再现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指在作品内包含情境再现等技巧,以及采访、资料等素材,它们作为一个整体而存在。狭义指纪录片的一种创作技法,是以客观事实为基础,通过扮演或搬演的方式,结合声音与画面,表现事件或人物心理的一种电视创作技法,一般在失去现场记录机会的题材中使用,是纪实风格的一种异化手段情境。⑤《中国》大多以人物为线串联历史,这些历史人物或思想先进、或忠君爱国、或坚定理想。而这些内心境界的探索与表达要到达观众的内心世界并非易事。纪录片用巧思创设情境,将精神世界进行视觉化塑造,再传递给受众。而这些精妙的情境设置在纪录片中极易被受众捕捉,自然而然也达成了传播文化、启迪心灵与引起情感共鸣的效果。

第一,通过时空重构的情境设置来展现人物内心世界。《市井》一集中,关汉卿身处朝代更迭之间的乱世,已关闭的科举考试之门切断了文人的晋升之路,文人的地位不复从前。以儒学为精神支柱的关汉卿内心充满危机感与无力感,无比渴望并未走远的黄金时代。画幅大小的切换帮助观众厘清真实空间与艺术再造空间。在缩小状的画卷式画幅内,关汉卿作为船夫,目睹了朱熹与张栻的重要会面。这显然是基于情感需求的情境设置,因为在真实世界里,关汉卿是不可能与先前朝代的朱熹碰面并聆听他们之间的思想碰撞的。画幅回归正常,在青绿色笼罩的画面内,在无比对称的构图中,关汉卿在画面中心,而朱熹与张栻分别处于左右两方,关汉卿随着二人的话语不断地思考着。最后,画面内只剩下关汉卿。这种超时空的情境创设让观众切实感受到关汉卿内心对儒学黄金时代的向往,也为其不被时代接纳的才华而叹息。

第二,将多个人物置于同一空间来增强叙事张力。《实业》一集将张謇与众人共同放置于黑色背景下。处于黑暗中的他们从未停止钻研,力图为中国探索出光明的未来。邹容以生命为代价推翻帝制,弘一法师于乱世中坚守,任鸿隽钻研科技,鲁迅以文字向旧世界宣战。四张桌子汇聚了四种力量,且以最少的转场和篇幅讲述了历史洪流中众人为救国付出的努力。同时空多人物的空间设置易于在观众心中累积情绪,并由此触发内心深处的情绪共鸣。不难发现,以上提到的两种情境并不存在于观众真实的生活体验之中,故其艺术效果和传达的情感状态会更加深入人心,以陌生化场景打造高记忆点叙事,助力《中国》的文化传播效果。

三、多样态的文化格局

从文化形态来看,观众可以从《中国》看到传统文化、主流文化与青年文化极佳的融合之势。多样态的文化格局表现在:既通过历史文明体现了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又能从共通的情感表达中感受到对主流文化的深刻认同,更蕴含了年轻化、时尚感的表达方式来满足青年审美。

第一,该片通过多种符号构建来弘扬传统文化。首先,唐诗、宋词、元曲、《千里江山图》等文化符号在纪录片中被复原或进行艺术性再造,最终以完整且立体的荧屏形象直观地呈现给受众,使得观众见证了优秀传统文化的产生与演变,并由此强化对中华文明的认同。其次,人物符号是串联起叙事的关键所在。享誉盛名的大唐诗人李白、清廉为官的臣子海瑞、即使自己身陷囹圄也不忘救国之志的孙中山……正是因为一代代杰出之士的艰苦奋斗,中国才会在世界洪流中屹立不倒,不断向前。他们或忠君爱国、或忧国忧民,他们于乱世中挺身而出,舍小我只为大我。跟随纪录片的影像,现代人通过荧屏空间与先人缔结情感,获取了除审美层次以外的精神价值,深刻地感受到了鲜活且充满力量的优秀传统文化,并成为传统文化的传播者与践行者。

第二,《中国》作为历史人文题材的纪录片,加强受众对主流价值观的认同是其应有之义。受众通过被形容为“国家相册”的纪录片,看到了元朝关停科举制度,文人儒士再无考取功名之法;看到了闭关锁国政策阻断了先进文明与科学技术的传播渠道,前进的步伐在这一期间几乎停止;看到了无数仁人志士探索救国之道,最终找到了社会主义道路。在纪录片影像中,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当代中国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今日之势看往日,现代民众拥有平等的受教育权、建议权与监督权,民众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考取功名,发挥自己的作用,实现自己的价值。我国坚持对外开放政策,看世界以观自身,永远保持学习的心态与探索的欲望。同时,我国保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与纯洁性,集中力量办大事,正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我国集中力量驰援武汉、共抗疫情。从古今对比中可知,今日之中国人何其有幸,虽然观看的是历史,但是能够唤起并深化自身对主流价值观的认同以及对党和国家的积极情感。

第三,该片在最初项目策划之时便将青年文化蕴藏其中。这从特色旁白和演员选择上便可窥探一二。青年文化更注重男女平等,且极具时代性与包容性。《中国》两季的解说词配音仅有两人:女性配音员周涛与男性配音员何炅。《中国》是国内首部有女配音员加盟的历史纪录片,女性温柔且坚定的声音极易牵动受众情绪,并成为纪录片的记忆点之一。《中国》目前已播出两季,22集的体量拥有庞大的演员阵容。在汇聚众多“老戏骨”主力军的同时,导演根据人物设定精心选取了具有知名度的演员助阵,如沈梦辰、于朦胧、汪涵等。而配音员何炅作为知名主持人,从熟悉的台前主持场域转变为陌生的幕后配音场域,并且在纪录片中进行角色扮演,这一身份转变带来的新鲜感使得青年一代愿意花时间来观看。该片画面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且贴合青年一代的审美取向,从而在青年群体中实现了跨圈传播。

注释:

①纪录片《中国》定档周涛透露配音时热泪盈眶[EB/OL].新浪娱乐,2020-12-04.http://ent.sina.com.cn/2020-12-04/doc-iiznctke4778459.shtml.

②刘忠波,沈文瀚.2017—2021年中国纪录片创作题材类型、美学表达和社会价值[J].当代电视,2022(02):20-28.

③杨余.“特别”的纪录片《中国》[J].中国广播影视,2021(01):36-39.

④叶露阳.纪录片人物形象表现研究[D].聊城:聊城大学,2013.

⑤周宁.西方戏剧理论史(上册)[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8:507.

猜你喜欢

中国纪录片
超赞的自然纪录片
一部微纪录片的感悟
纪录片之页
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纪录片之页
我国警卫反恐怖斗争对策研究
浅析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代价问题
肯尼·格雷特,爵士的“中国”调子
论纪录片中的“真实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