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纪录片情景再现表演片段当中的“分寸感”
——以历史纪录片《城子崖》为例

2023-02-23魏凌极

戏剧之家 2023年3期
关键词:城子分寸纪录片

魏凌极

(山东艺术学院 山东 济南 250000)

托马斯·沃在其文章《自我扮演:纪录片中的表演》一文中,对于纪录片叙事影像,尤其是以情景再现为手段还原历史真实的影像进行了总结:纪录片似乎需要情景再现的素材……选择谁来扮演这些角色,第一感觉非常重要。“第一感觉”即对演员再现历史人物的精神气度能力的一种考量,尤其是对角色动作的分寸感的把握。笔者在进行历史题材纪录片《城子崖》的表演片段摄制时,以斯坦尼理论为指导,以角色扮演为手段,从而复现吴金鼎先生的人物特征。

一、真实可信的理念追求统领表演

在话剧表演体系建构中,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布莱希特一直是全世界戏剧艺术家理论研究的基石。斯氏表演理论一直以无限接近真实生活作为其理论建立和艺术审美实践的标准。自中国引入西方戏剧以来,斯坦尼理论一直都是国内译介海外表演研究的重心。自20 世纪30 年代斯坦尼演剧体系在我国正式传播并应用于实践教学以来,以“体验生活”为基本原则的“体验学派”逐渐形成。在正式表演前撰写人物小传以揣摩其生活背景,在表演过程中以“忘却自我,追求角色”为表演的至高追求,在表演结束后以沉浸式的情绪体验为衡量标准,斯坦尼的表演理论追求最大化地将演员的身心沉浸在戏剧演出中,以在舞台上再现角色作为表演活动的目的。

从纪录片的艺术美学特征上来看,记录性、真实性无疑是纪录片创作的终极价值呈现。不论是自然风光题材纪录片、人文社科题材纪录片,还是科普题材纪录片,都需要尽可能地借助镜头带领观众进入一个真实领域进行探索。20 世纪90 年代,中国纪录片开启了有关“浪漫民族志”的创作时代。直到今天,纪录片创作仍然以此为导向,不断向更深入地展开生活进行创作探索。著名影视导演成荫也曾指出:“真实是艺术中最宝贵的品质”。以记录事实为基础的纪录片在方方面面更加力求真实,努力使观众相信影像的真实性。

纪实主义的纪录片创作风格和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表演理论不谋而合,都以复原物质现实作为艺术呈现的追求。这种艺术价值标准符合人们对于艺术最朴素的期待——艺术来源于生活。正是演员、导演拥有了观察生活的耐心、展现生活的决心,才使得艺术以生动的形式与观众产生共鸣。

因此,笔者在历史题材纪录片《城子崖》的情景再现片段创作中,以真实可信作为衡量表演成功与否的判断依据,在角色塑造过程中大量翻阅山东济南地区的历史文献资料,并对章丘地区的文化风俗展开田野调查。在拍摄前期,笔者走访了章丘地区的齐长城遗迹,感受片中的历史风韵。在考察过程中,笔者走访了白塔庄村、马芦村、邢亭山村,并在危山附近寻觅所扮演的角色吴金鼎的考古研究路线。在田野调查和采风过程中,笔者一路与当地的向导和村民进行交谈,在淳朴的乡音中感受从汉代至今绵延不绝的历史传承,在齐长城的断壁残垣中寻访历史文化气息。从长城边向远处眺望,笔者感受到角色在发掘历史文物时的欣喜与激动,在访古过程中也感受到中国考古事业先驱者们在研究时所面临的诸多困难。这一路的波折也令笔者以实地体验的方式感受到所扮演角色的生活状态以及其对于考古文博事业的坚韧精神。

二、实践当中的具体把握方法

在历史题材纪录片《城子崖》的表演中,笔者接触到了这一当下较为创新的表演形式,借助“再现真实”的手段在纪实类影像中创造角色。这种角色创造的方法不同于话剧表演形式,话剧表演在故事内容呈现方面拥有更大的灵活度,在角色塑造上可以打破对于人的社会行为的束缚,并以夸张变形的动作进行呈现。而此次表演实践需要在历史细节里力求真实,必须以人物在历史演进中的特点作为表演依据。

笔者通过对表演类相关文献的阅读总结出了纪录片表演的几种形式。一是“扮演”,大多用于历史题材纪录片,但历史人物由于客观原因无法配合拍摄,只能借助专业演员的扮演来完成人物形象塑造,从而将人物置身于历史背景和事件之中,增强可信度和趣味性。演员通过表演片段向观众展示所扮演人物的性格特征。这种表演形式在结合《城子崖》的实际拍摄情况后,成为笔者首选的表演方法。这种方法借助演员的肢体表演动作和台词节奏,令观众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而且还可以帮助观众在欣赏纪录片作品时进入导演所设定的“情境”之中,因而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在表演过程中,我们需要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念观照历史事件,寻找角色在历史史实中的定位。第二种方法是“不自觉被记录式的表演”,这种表演方法有意地将镜头与演员区别开来,甚至有意识地抹去镜头语言在纪录片创作中的含义。所有被镜头记录下来的人物都被称为演员,而这一类表演方法或者更准确地说是纪录方式,通常被运用在没有表演经验的素人身上。

本文的主要论述对象《城子崖》就是山东省委宣传部和山东省电视台共同推出的一部以考古历史为题材的纪录片。这部纪录片依托齐鲁大地的历史文明古迹,以中国近现代考古活动为切入点,生动地向观众展现了原齐鲁大学图书馆主任、国学研究所著名学者吴金鼎先生在家乡山东发掘、保护文物的事迹。这部纪录片还原了笔者所扮演的著名考古学者吴金鼎先生发现、发掘位于章丘龙山镇的城子崖史前遗址,强有力地推翻了中国文化西来说,进而增强了文化自信和民族凝聚力的一系列史实。

笔者进入纪录片《城子崖》摄制组后拍摄的第一场戏便是吴金鼎与老师李济在历史语言研究所招揽民工进行发掘勘探。这一情节和吴金鼎先生的生活轨迹顺序截然不同。此时,吴金鼎先生既不是而立之年的学者,也不是热血沸腾的青年学生,已经逐步迈向了中年时代。

此前,吴金鼎先生也曾独自前往城子崖考察过很多次,并深有预感在这块土地之下埋藏着巨大的文化宝藏。基于这种对城子崖考古成果的预判和人物所处生命阶段的考量,在复现“史语所”和他人沟通以及交流发掘的各种细节时不宜表现得过于兴奋和激动,需要在人物角色塑造过程中展现出对于中华悠久历史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因此,在这一表演片段中,笔者将事件进行淡化处理,以呈现吴金鼎先生的学者风骨为重点。在对话中,笔者将吴金鼎先生和他人的交流当成日常的行动任务进行交代,角色台词的处理以口语为主,在肢体语言设计上也有意放松体态,从而呈现出随和的气度。

即使在吴金鼎独自前往城子崖考察第一次发现黑陶片时,通常这应该是一个比较重要的情节点,但是笔者和导演一致认为不应表现得过于表面,反而应该将内心的激动和兴奋隐匿起来,即喜不形于色。另外,在并未取得权威专家断言之前,作为学生的吴金鼎应该抱有怀疑的态度,所以表演的分寸感就显得尤为重要,只能通过一些微表情来交代吴金鼎发现文物时一闪而过的喜悦心情,并不以台词上的特殊处理作为表演方法。随后,笔者的面部表情很快恢复冷静,以审视的眼光重新看待这件文物。在这种情况下,对于微表情的分寸感的把握就需要我们去仔细考究。

三、观演交流的再次检验

表演就是一门“人演人的故事给人看”的艺术,所以无论是何种类型下的表演方式最终都要落到对观众的影响上。观众对演员的批评是检验表演是否成功的标准。在不同的观演方式下,观众对演员表演分寸的判断和把握也不尽相同。与舞台表演不同,纪录片表演的真实是细节的真实。夸张的动作、尖锐的语调在舞台表演中经常出现,而在纪录片中则应该成为一种点缀。这种差异在表演的分寸感中尤其明显。分寸感是美感的一个组成部分,是演员在塑造人物形象时关于“大小”的一个概念问题,同时也是一个非常具体的艺术实践问题。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认为:“舞台真实必须是真正的、不加粉饰的,但又剔除掉多余的日常生活细节的东西。它必须是的确真实的,但又为创作的虚构所诗化了的。”因而,在具体的实践中,分寸感与真实感往往是相互对应的。

在拍摄过程中,不同景别下的演员表演也须注意把握不同的分寸。同一场戏可能会采用不同的景别反复拍摄,当全景拍摄时,演员在画面当中占据的比例较小,此时应该尽量放大自己的肢体动作,在镜头前用肢体节奏交代清楚事情发展的轻重缓急。在交代吴金鼎先生第一次路过城子崖遗迹并发现黑陶片的情节时,笔者刻意在全景拍摄下采用了不经意回头这一动作设计来展现人物,并在表达吴金鼎先生走进文物遗址的过程中将动作处理为发现并逐渐放慢脚步直到完全停下脚步,然后转过身子冲向崖壁。

在纪录片《城子崖》的表演中,以近景收束动作、远景夸张动作来呈现这一阶段吴金鼎先生的人物心理。关于其中分寸感的处理手法,笔者希望能够为下一步吴金鼎先生其他生命阶段活动的展现留出表演动作设计的空间。在《城子崖》发现陶片的这一场景设计中,笔者一直在思考如何表现吴金鼎先生的人物情感。基于斯坦尼理论的学习,笔者找寻到了《平陵访古记》这一重要文献作为揣摩吴金鼎先生心理状态的依据。在该文献中,吴金鼎先生这样描述当晚的心情:“是夜于床上矢誓曰,将来机会苟如我愿,吾必凿百丈长之深沟,一窥龙山文化之底籍。”于是,在处理吴金鼎先生发掘城子崖的过程中设计了一系列快速的肢体动作,先是走进遗址,而后立马扭转身体和头部,详细观察并掏出纸笔记录当前的地理位置,通过动作表达老一辈考古工作者对于中国文化的热爱以及发掘这一重要遗迹后的欣喜之情。结尾以再次观察崖壁,一边收拾纸笔一边快步追赶同伴出画作为动作的收束。通过这一系列行动的节奏变化交代了人物与物体之间发现、判断进而被吸引过去的心理活动。

当然,在近景甚至特写镜头的拍摄下,演员需要调整自己表演的幅度。比如在拍摄吴金鼎先生回到住处激动得彻夜难眠并在台灯下反复研究当天出土的文物这场戏时,导演选择了中景拍人物在屋内踱步,而近景则从窗户位置俯拍人物坐在桌前研究文物。近景表演和全景、中景表演相比需要更加细致的表现。毕竟和舞台表演不同,舞台表演相当于从始至终都是一个全景镜头,只能通过演员的肢体调度来吸引观众的注意力。

四、结语

以镜头为依据、以情绪带动作、以历史史实为基准、以斯氏体系为指导,在纪录片《城子崖》的表演创作中,笔者进行了多元化艺术处理。作为一名演员,角色扮演意味着生活中的身份和影像中的角色转换。因此,回望角色的足迹并在表演中以真实为原则完成角色期待成为笔者在进行艺术实践的过程中不断打磨的创作方式。在创作中,笔者不断以历史文献作为丰富表演内容的参考,通过寻访遗迹、观看其他纪录片等形式摸索如何把握表演形体动作的分寸感,从而尽量还原吴金鼎先生的真实形象。因此,以斯坦尼体系为指导的扮演设计成为这次表演实践中笔者所遵循的艺术准则,而纪录片《城子崖》的表演更是笔者表演道路上的一次宝贵经验。

猜你喜欢

城子分寸纪录片
说话的分寸
《我在时间尽头等你》从甜到齁 注意分寸
为官要有“分寸感”——分寸更是见精准
纪录片之页
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纪录片之页
章丘城子崖遗址H393出土人骨的鉴定与分析
草河大城子段防洪工程设计洪水推求
婚姻的智慧,是分寸和界线
论纪录片中的“真实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