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视唱练耳教学的对比研究
——以王光耀《视唱练耳教学法论集》和陈雅先《视唱练耳教学论》为例

2023-02-23李泽卉

戏剧之家 2023年3期
关键词:乐理著作律动

李泽卉

(哈尔滨师范大学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

一、关于两本教学法著作的简述

(一)王光耀《视唱练耳教学法论集》

王光耀教授先于西北艺术学院进行声乐专业学习,于1955 年在中央音乐学院跟随前苏联著名专家瓦西里巴晓夫学习视唱练耳。他作为视唱练耳学科教学的开拓者,博学多识且严于律己,其主编的《视唱练耳教学法论集》在学术界具有极大价值,曾获得优秀教材一等奖,并被列入选全国“九五”重点课题。

本文所要研究的著作《视唱练耳教学法论集》于1999 年7 月出版,是一部专门研究视唱练耳教学法的专著。这本著作是王光耀教授从事视唱练耳学科教学与研究四十余年来的结晶,内容涉及了视唱练耳课程的各个方面,融会贯通了中外学术界在视唱练耳学科的理论、学术方面精髓,具有系统性和完整性。作者于1988 年就已完成该书初稿,但在初稿完成时作者并没有进行过教学实践,没有得到学生的真实反馈,因而无法成为指导教学的理论书籍,其中的一些理论也需要进一步修改和完善。因此在1988 年至1999 年出版期间,王光耀教授为视唱练耳专业的学生开设了《视唱练耳教学法概论》课程,并完成了六轮教学实践。经过不断实践以及持续修改完善后才将此著作出版,王教授这种对待学术问题刻意求工、深入钻研的精神令笔者敬佩不已。

(二)陈雅先《视唱练耳教学论》

陈雅先教授长期致力于乐理与视唱练耳、音乐教育学等方向的研究工作,她公开发表的论文有40余篇,出版著作有5 部。其中,本文所研究的《视唱练耳教学论》为国内首部基本乐科学科方法论著作,因而具有广泛且深远的意义。

《视唱练耳教学论》于2006 年由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是一部不同于其他“视唱练耳教学法”著作的书籍,其以科学的认识方法作为视唱练耳教学的主要理解方式,从主体角度出发,直观审视视唱练耳教学的活动模式。这本著作是作者多年来关于视唱练耳教学研究的成果总结,以主体的感性活动为视角来认识与阐释教学现象,并揭示其内在规律。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来探索提高教学质量的途径,既关注环境、教育、教师和教材对于学生的影响,又关注学生应怎样把握知识、如何转化运用知识,从这一视角来全面综合地看待视唱练耳教学的功能,因而该著作研究的出发点基于学生之间的认识活动。

该书前三章从探讨这门课程教学论的研究对象、范畴、性质、研究方法、任务开始,提出了视唱练耳教学的研究理论应以心理学、社会学、哲学为基础,要认识到视唱练耳课程教学具有传承民族文化、陶冶情操的教育价值。第四章至第八章是该著作的主体部分,在前三章探讨完理论之后,以这些理论知识基础为统领去探讨视唱练耳教学中的若干具体问题,包括视唱练耳教学过程与原则、教学大纲、教材、测评与评价等等。第九章和第十章又着重探讨了视唱练耳教师教育的有关问题。第十一章主要介绍了世界上著名的教育体系——柯达伊音乐教育体系、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达尔克罗兹教育体系,并将其与我国视唱练耳教学进行了综合比较。该书结构完整,在视唱练耳教学这一领域运用多视角进行了阐述,对于视唱练耳这一学科领域中教师专业素质的提升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二、视唱练耳教学思想之异同

(一)三个教学内容的融合

王光耀教授在著作中单独用一个章节论述了视唱练耳教学的三个教学内容,即“视唱练耳教学中三大基本环节的功能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王教授将视唱练耳教学划分为视唱、听写与听觉分析三个基本环节。视唱环节是视唱练耳教学中的核心环节,是培养音乐家的音准、节奏感、乐感、音乐素养和表达能力等一系列综合技能的重要训练方式之一。而听写与听觉分析则肩负着培养音乐听觉的任务,听写与听觉分析相互关联。此三个基本环节各有特点且各有侧重,这三个部分的运用应是机动、灵活、多变的,诚如古人所云:“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陈雅先教授的著作与之不同的是陈教授把视唱练耳教学分为了视唱、练耳、乐理三部分。“练耳”可与前者的“听写”相对,“乐理”又和“听觉分析”相对,听写分析不仅仅要求具备乐理知识,还要在听的过程中分析出音阶、调式、织体结构等等,视唱、练耳、乐理这三项教学内容要互相配合。

其实在不同时期,不同学者对视唱练耳教学特征的认识和理解也有所不同。例如,由孙从音等编著的《基本乐科教程》一书(1997 年出版)[1],把视唱、听音和乐理这三项内容结合在一起;尹正文教授编著的《视唱练耳教学法》一书(1999 年出版)把教学内容划分为视唱、听写、乐理、听觉分析四项[2]。虽然对视唱练耳教学内容的理解不同,但是我们可以看出视唱练耳是音乐教育的基础,其涉及视唱、练耳等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多学科综合交叉、知识结构互相渗透的音乐教育基础方面。

(二)唱名法选择

唱名法是唱名的法则,视唱练耳教学首先要面对的问题就是选择什么样的唱名法来教学。无论是从国外还是从国内来看,很多学者对唱名法都进行了深入研究,并提出了许多革新唱名法的思路,但是由于各种原因收获甚微。两位教授经过多年的教学与研究发现,我国视唱练耳课程中运用最多、运用最广的是首调唱名法和固定唱名法。两种唱名法各有优点也各有缺陷。关于在视唱练耳教学中该如何运用这两种唱名法,两位教授在著作中分别进行了阐述。

王教授对此提出了三条建议,并且根据不同院校、不同人群进行了划分。第一,音乐艺术院校的音乐附小、附中、大学本科钢琴、作曲、指挥等应以固定或变唱名为好。第二,师范院校和音乐艺术院校中的教育专业、声乐专业、民族器乐专业应以固定调和首调为主,可根据学生的基础、条件、学程进行灵活选择。第三,学程短的进修班、专修班选用首调唱名法较为适宜。王教授认为有关唱名法的构想首先必须经由专家鉴定,并对其可行性进行客观评估,其次必须付诸教学实践中,并在实际教学中验证其可行性,最后经过实践证明之后,再不遗余力地进行宣传和推广。

陈雅先教授在讨论唱名法时并未提及改革,陈教授从教学立场出发,阐述了首调唱名法和固定唱名法的利弊。关于视唱练耳教学中唱名法的选择问题,其所得出的结论是无论用哪一种唱名法进行教学,对于视唱练耳教学目标来说,归根到底都要在调的层次上形成固定音感,在音的层次上形成相对音感即调式感,并且对于不同类型学生要因材施教。

(三)民族性与多元文化

音乐教育在文化传承方面的社会价值是不可低估的,民族民间文化的传播近年来一直是我国乃至世界一直所宣扬和提倡的。视唱练耳课程对音乐审美观的塑造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要善于利用视唱练耳课程来传承优秀音乐文化。

对于视唱练耳教材的选材,两位教授一致认为视唱练耳教程必须具有中国特色,同时也要接触世界多元音乐文化。精选世界各国优秀民族音乐,了解与熟悉各国民族音乐语言结构,从而积累各种风格和不同韵味的音乐素材。我们要关注民族民间音乐,构建以中华民族文化为“母语”的“音乐才能教育”教学体系。运用民族民间音乐及极具中国特色的创作歌曲,来培养学生的审美观,不能把视唱练耳课视作纯粹的技能训练课程,要利用视唱练耳课程特有的音乐教育形式,使视唱练耳课堂更加多元化,进而增强学生的民族凝聚力、民族自豪感及爱国主义精神,全面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

三、视唱练耳教学的独特思考

(一)体态律动教学

陈雅先教授在《视唱练耳教学论》中对体态律动学进行了介绍,并阐述了如何运用。体态律动学是由瑞士作曲家、音乐教育家达尔克罗兹(DalcroZe)所创立的一种音乐教育体系,他在1906 年发表的《达尔克罗兹体态律动学教学法》中阐述了这样的教学目标:去培养和发展学生能够以身体直觉本能地感受节奏韵律,并去感受对音乐情感的表达,体会运动平衡,去养成有规律性的运动神经习惯、形成有律动的心理。[4]体态律动教学法因其独特性和新颖性得到了普遍认可,德国音乐家奥尔夫受到达尔克罗兹教育思想的影响,于20 世纪20 年代萌发了“建立一种新型节奏教育”的念头,并提出将音乐教学重心“由片面追求和声转向节奏上来”。[5]

陈雅先教授在著作中提到,将达尔克罗兹教学法应用在我国视唱练耳教学设计中时,应结合我国音乐教育实际情况进行相应改编和革新。该著作就对达尔克罗兹教学法运用在视唱练耳教学中所涉及的问题进行了研究分析。其中,将视唱练耳课中比较常见的基础练习划分为了六种,即聆听乐曲结合舞蹈进行律动、规定节奏类型唱音阶或者分解和弦,同时搭配固定节奏类型练习、二声部立体节奏、视唱和二声部节奏配合律动、多声部立体节奏训练、视唱和多声部立体节奏,并对于各部分应如何结合身体进行了具体阐述。

音乐并不只是一个理智过程,更多的是一种第一直觉的情感过程,因而体态律动教学的运用避免了呆板的打击节奏,为视唱练耳课提供了新的形式。

(二)视唱练耳教学与音律

王光耀教授在其著作的最后一个章节对视唱练耳教学与音律应用进行了研究。音律的运用在各个不同音乐专业中是不完全一致的,因为视唱练耳课程以钢琴为训练音乐听觉的主要乐器,所以王教授阐述了十二平均律的优点及其局限性。十二平均律从律制上看是由繁到简的,由于其把8度内的音划分成频率比例相等的十二个半音,并以十二平均律应对一切变化。而五度相生律和纯律均是随着调的加入而不停增加律数。其局限性在视唱练耳教学中也是普遍存在的,如果想让这个问题得到解决,比较好的方法就是在视唱与构唱(音阶、旋律音程、和声音程等)方面注意教学方法。

对于复杂的律制问题,已有很多学者试图解决实践中不同律制音高方面存在的一些微小差距,并在视唱练耳教学中进行了探索和实践。但是视唱练耳作为音乐专业一门基础的课程,不可能无止境地扩充其内容,所以王教授认为没有必要也没有可能将音乐实践中繁复多变的音准问题都放在视唱练耳课中解决。

四、结语

两位教授的著作对于视唱练耳教学思想的阐述有“同”、有“异”,也有各自的特色,用心理学学科中的感知、记忆、想象、创作等心理过程规律对视唱练耳教学进行了研究。两本著作对视唱练耳教学有着积极的作用,影响十分深远。视唱练耳作为一门音乐基础课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仅仅重视音高、节奏的准确度,更要利用好视唱练耳课程来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建构以中华文化为母语的“音乐才能教育”教学体系,从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

猜你喜欢

乐理著作律动
柴文华著作系列
赵轶峰著作系列
杨大春著作系列
李帆著作系列
高校乐理与视唱练耳整合课程的多样化教学
“律动世界”展览全接触
“三个经济”律动
摇摆的玉石 律动的心
对《标准乐理教科书》的介绍与评价
生命的律动